第81章
“殿下,不早了,我们走吧。”
连声音居然都是那么柔和,仿佛新婚燕尔,温情款款。
赵元嘉再次被气得厥倒,偏偏又不好发作,只能含恨与她同行,以至于到了立政殿中,他还一脸沉郁之色。
立政殿庄严辉煌,元延帝高居中央,冯太后位右,沈皇后再下。
太子立于东、太子妃立于西,赞者诵祝词,太子与太子妃皆四拜,进枣栗盘予尊长,再拜,帝后笑而纳之。
冯太后亦颔首,诸孙辈中,她独爱此嫡长,此时甚是欣慰:“哀家犹记昨日元嘉呱呱绕膝,今日他却已娶妻成家,岁月荏苒,令人感慨啊。”
待礼毕,沈皇后忍不住开口询问:“太子面色不对,似有心事?”
赵元嘉愤怒地看了傅棠梨一眼。
傅棠梨跪下,低声禀道:“因林承徽故,儿与太子昨夜起了些须争执,惹太子不悦,儿有过。”
她这话说得十分巧妙,明着认错,矛头却直指赵元嘉。
“你还敢说……”赵元嘉简直百口莫辩,新婚之夜被妻子拒之门外,说出来是丢人,究其缘故,却是因他去了小妾房中,个中详情更是尴尬,他哪里敢在沈皇后面前提起,嘴巴张了又张,半天接不下去,气得脸都红了。
而沈皇后比太子更加生气几分,她当即冷笑起来:“林承徽果然是家学渊博,能让太子和太子妃新婚之夜就为她而不睦,好本事、好手段。”
元延帝与沈皇后少年结发,也曾经一往深情,但架不住林贵妃温婉可人,后来居上,他移情别恋,对沈皇后多少有些愧疚,此时见赵元嘉如此,也不免动了怒气,重重一拍扶手,沉声斥责:“太子荒唐,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都白读了吗?太子妃是朕为你聘下的正妻,你如此轻慢她,是对朕不满吗?”
赵元嘉苦不堪言,连忙也跪下了:“儿臣错了,儿臣不敢。”
傅棠梨俯首,神色谦和:“父皇息怒,太子年少,偶有糊涂,是儿未尽劝诫之责,儿既嫁与太子,自然夫妻同德,待儿回头和太子好好解释一番,消了误会也就是,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还请父皇和母后宽心。”
元延帝叹道:“太子妃识大体,很好,朕果然没有看错你,太子有妻如此,朕和皇后放心不少。”
冯太后从旁劝说:“好了,小夫妻拌嘴也是常有的,太子才新婚,日后慢慢磨合就是,圣上不必苛责,两个孩子快起来吧。”
傅棠梨螓首微侧,扯了扯赵元嘉的衣袖,以目光示意,那一眼,纵是无意,也似春水横波。
赵元嘉黑着脸,“哼”了一下。
“殿下。”傅棠梨低低地唤了一声。
其实她若是温柔婉转起来,比起林婉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她这般情态,都是在人前装模作样罢了。赵元嘉心里恨得痒痒的,不情不愿地伸手过去,搀扶着傅棠梨,站起身来,一起谢过了圣恩。
两个人站在一起,珠联璧合,光彩照人。
元延帝见状,大为宽慰,赐太子及太子妃以东海照夜玑、灵犀飞天镜、七宝玲珑砚、水精琉璃瓶等珍宝,并无数瓷器丝缎。冯太后及沈皇后亦有赏。
赵元嘉携傅棠梨逐一谢过,他此时心情放松下来,坐到沈皇后的身边,随口闲聊起来:“昨日皇叔来贺,送了儿臣一柄神兵利剑,儿臣甚是欢喜,却被陈大人说了一通,依儿臣看,陈大人年纪大了,如今愈发迂腐了。”
冯太后闻言,一脸担忧之色,立即问道:“对了,哀家正要问你,听闻昨日五郎去为你贺喜,却旧伤复发,当场吐血,可有此事?”
元延帝的目光也转了过来。
赵元嘉如实回道:“是,皇叔瞧着气色很不好,当时吐了许多血,过来送了贺礼就走了,儿臣甚是不安。”
元延帝目中流露出一种奇怪的神色,似是庆幸、又似是悲伤,他摇头叹息,语气中满满都是心疼:“五郎征战多年,从无败绩,怎么竟出了这等意外?早知道,这次朕就不该让他去北庭。他大约是在责怪朕吧,朕遣人去元真宫探视,他也闭门不见,不知究竟伤势如何,叫朕夜不能寐啊。”
沈皇后劝慰道:“陛下如此疼爱淮王,淮王怎么会责怪陛下呢,他大约是不想叫陛下担心,才会避着陛下。“
冯太后低头,开始抹泪:“他一向这样,一回长安就做他的道士去,无亲无情,叫人又气又恨。”
她说着,记起往事,愈发大悲:“都怪圣上不好,圣上疼他那么多年,他什么都听圣上的,当初他说要出家做道士,圣上不死拦着他,由着他任性去,才落得这个局面,可怜的五郎,如今哀家想见他一面都不得,心里难受又有谁来体恤?”
元延帝连忙起身:“是朕之过,不能爱护幼弟,令太后忧思,朕惭愧。”
赵元嘉难得福至心灵,自告奋勇:“父皇和皇祖母不必担忧,此事交由儿臣,皇叔昨日既来贺,儿臣今日携新妇往拜长辈,此礼制也,想来皇叔不好拒绝,待儿臣这就去元真宫探视,并替父皇和皇祖母转至关切之意。”
傅棠梨猝不及防,惊出了一身冷汗,她心念急转,还未来得及开口推脱,那边元延帝已经点头:“太子之言大善,可速去,命太医署掌令随行,往视淮王伤情。”
沈皇后马上吩咐宫人从内库取来了一对百年老山参。
不多时,太医署许掌令带着十数名太医匆匆忙忙地赶了过来,准备妥当,元延帝和冯太后叮嘱再三,方才放行。
太医并东宫内侍,一行人浩浩荡荡,随太子车驾出宫,去了元真宫。
……
到了十一月天,长安愈发寒冷,零零星星的雨夹着雪沫子从天上纷纷扬扬地飘下来,潮湿而黏糊,翟衣华丽却不御寒,傅棠梨坐在车上,一路行去,渐觉手脚冰凉。
至元真宫,知客道人见太子车驾,不敢怠慢,殷勤延入大殿。
少顷,青阳真人出来,和太子见过礼,见其身后仆从如云,摇了摇头:“玄衍自北庭归,愈发寡合,连我也不得见他一面,今太子至,车马喧哗,恐其不悦矣。”
赵元嘉告罪,恳请再三,青阳真人始命人去禀玄衍。
等候多时,方见玄安姗姗而来,转赵上钧之意:“师兄不见俗人,只因太子新婚,破例一次,太子和太子妃随小道进来吧。”
太医署许掌令欲随行,玄安收住脚步,不耐烦地瞥了他一眼,重复了一遍:“师兄不见俗人。”
许掌令目光微动,讪讪地停下了。
傅棠梨螓首低垂,从许掌令手中接过了装着老山参的檀木匣子,亲自捧着,抬手致意,玄安这才又举步。
元真宫景致不改,观中青松如故,夏如此,冬亦如此,经了霜雨,愈发苍劲。至后院,月洞门边苔痕浓重,两只白鹤从门中踱出,见傅棠梨,扑打着翅膀过来,引颈鸣叫两声,又飞走了。
静室僻陋,雨水溅湿了木台阶,显出一种斑驳而陈旧的痕迹。廊庑下支着红泥小炉,炉上架着黑陶罐,小道童蹲在那里熬药,白色的雾气飘散开,袅袅如浮云,须臾不见。
玄度守在门前,见客至,挑起帘子:“殿下请。”
赵元嘉和傅棠梨进去。
窗牖掩着,光线不好,一切都显得昏暗而晦涩。汝窑青瓷的博山炉里点着香,烟絮在山文间宛转盘绕,仿佛是信灵香的味道,旷远如山林,但在这个时节却稍嫌冷了些。
赵上钧斜倚在罗汉榻上,双目微闭,他面容苍白,连嘴唇的颜色都是浅的,而他的长发披散下来,却极黑,如同漆墨,或许是因为重伤体弱,他穿了一件狐裘,白色的、丰厚的皮草长长地逶迤在榻上,让他难得显出了一种懒散而颓废的气息,在这个时刻,好似天上的仙人被困于凡尘,不得脱身。
赵元嘉从傅棠梨手里取过老山参,双手捧上:“父皇和皇祖母听闻皇叔负伤,日夜忧心,甚为牵挂,这里两只老参,是母后嘱托我带来,只望皇叔好好保养身子,康宁安健。”
赵上钧好似神思倦怠,坐在那里不动,略一颔首。
玄安接过了山参,退了下去。
赵元嘉整了整衣襟,正容道:“侄儿昨日成婚,今携新妇来拜皇叔。”他抬手向傅棠梨示意,“二娘,来,见过皇叔。”
傅棠梨跟在赵元嘉身后,自进屋起就一直保持着缄默,垂首敛目,此时方才上前一步,叉手一拜,轻声道:“儿拜见皇叔,皇叔大安。”
赵上钧这才睁开了眼睛,他的睫毛很长,落下浓密的影子,在昏暗中掩住了眼眸的颜色,他声音低沉,只是简单地道:“弗多礼。”
玄度奉茶上。
赵元嘉与傅棠梨依礼,向赵上钧敬茶。
赵上钧却不受,而是拂了拂衣袖,他的面容沉静如水,不辨喜怒:“我已出家,不循俗礼,太子毋须拜,免。”
淮王一贯如此,孤僻不近人情,赵元嘉也不甚在意,他放下茶盏,露出关切之色:“未知皇叔伤势如何,父皇特命太医随行,眼下候于外,皇叔可否允其一视?也可慰藉父皇爱护之意。”
连声音居然都是那么柔和,仿佛新婚燕尔,温情款款。
赵元嘉再次被气得厥倒,偏偏又不好发作,只能含恨与她同行,以至于到了立政殿中,他还一脸沉郁之色。
立政殿庄严辉煌,元延帝高居中央,冯太后位右,沈皇后再下。
太子立于东、太子妃立于西,赞者诵祝词,太子与太子妃皆四拜,进枣栗盘予尊长,再拜,帝后笑而纳之。
冯太后亦颔首,诸孙辈中,她独爱此嫡长,此时甚是欣慰:“哀家犹记昨日元嘉呱呱绕膝,今日他却已娶妻成家,岁月荏苒,令人感慨啊。”
待礼毕,沈皇后忍不住开口询问:“太子面色不对,似有心事?”
赵元嘉愤怒地看了傅棠梨一眼。
傅棠梨跪下,低声禀道:“因林承徽故,儿与太子昨夜起了些须争执,惹太子不悦,儿有过。”
她这话说得十分巧妙,明着认错,矛头却直指赵元嘉。
“你还敢说……”赵元嘉简直百口莫辩,新婚之夜被妻子拒之门外,说出来是丢人,究其缘故,却是因他去了小妾房中,个中详情更是尴尬,他哪里敢在沈皇后面前提起,嘴巴张了又张,半天接不下去,气得脸都红了。
而沈皇后比太子更加生气几分,她当即冷笑起来:“林承徽果然是家学渊博,能让太子和太子妃新婚之夜就为她而不睦,好本事、好手段。”
元延帝与沈皇后少年结发,也曾经一往深情,但架不住林贵妃温婉可人,后来居上,他移情别恋,对沈皇后多少有些愧疚,此时见赵元嘉如此,也不免动了怒气,重重一拍扶手,沉声斥责:“太子荒唐,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都白读了吗?太子妃是朕为你聘下的正妻,你如此轻慢她,是对朕不满吗?”
赵元嘉苦不堪言,连忙也跪下了:“儿臣错了,儿臣不敢。”
傅棠梨俯首,神色谦和:“父皇息怒,太子年少,偶有糊涂,是儿未尽劝诫之责,儿既嫁与太子,自然夫妻同德,待儿回头和太子好好解释一番,消了误会也就是,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还请父皇和母后宽心。”
元延帝叹道:“太子妃识大体,很好,朕果然没有看错你,太子有妻如此,朕和皇后放心不少。”
冯太后从旁劝说:“好了,小夫妻拌嘴也是常有的,太子才新婚,日后慢慢磨合就是,圣上不必苛责,两个孩子快起来吧。”
傅棠梨螓首微侧,扯了扯赵元嘉的衣袖,以目光示意,那一眼,纵是无意,也似春水横波。
赵元嘉黑着脸,“哼”了一下。
“殿下。”傅棠梨低低地唤了一声。
其实她若是温柔婉转起来,比起林婉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她这般情态,都是在人前装模作样罢了。赵元嘉心里恨得痒痒的,不情不愿地伸手过去,搀扶着傅棠梨,站起身来,一起谢过了圣恩。
两个人站在一起,珠联璧合,光彩照人。
元延帝见状,大为宽慰,赐太子及太子妃以东海照夜玑、灵犀飞天镜、七宝玲珑砚、水精琉璃瓶等珍宝,并无数瓷器丝缎。冯太后及沈皇后亦有赏。
赵元嘉携傅棠梨逐一谢过,他此时心情放松下来,坐到沈皇后的身边,随口闲聊起来:“昨日皇叔来贺,送了儿臣一柄神兵利剑,儿臣甚是欢喜,却被陈大人说了一通,依儿臣看,陈大人年纪大了,如今愈发迂腐了。”
冯太后闻言,一脸担忧之色,立即问道:“对了,哀家正要问你,听闻昨日五郎去为你贺喜,却旧伤复发,当场吐血,可有此事?”
元延帝的目光也转了过来。
赵元嘉如实回道:“是,皇叔瞧着气色很不好,当时吐了许多血,过来送了贺礼就走了,儿臣甚是不安。”
元延帝目中流露出一种奇怪的神色,似是庆幸、又似是悲伤,他摇头叹息,语气中满满都是心疼:“五郎征战多年,从无败绩,怎么竟出了这等意外?早知道,这次朕就不该让他去北庭。他大约是在责怪朕吧,朕遣人去元真宫探视,他也闭门不见,不知究竟伤势如何,叫朕夜不能寐啊。”
沈皇后劝慰道:“陛下如此疼爱淮王,淮王怎么会责怪陛下呢,他大约是不想叫陛下担心,才会避着陛下。“
冯太后低头,开始抹泪:“他一向这样,一回长安就做他的道士去,无亲无情,叫人又气又恨。”
她说着,记起往事,愈发大悲:“都怪圣上不好,圣上疼他那么多年,他什么都听圣上的,当初他说要出家做道士,圣上不死拦着他,由着他任性去,才落得这个局面,可怜的五郎,如今哀家想见他一面都不得,心里难受又有谁来体恤?”
元延帝连忙起身:“是朕之过,不能爱护幼弟,令太后忧思,朕惭愧。”
赵元嘉难得福至心灵,自告奋勇:“父皇和皇祖母不必担忧,此事交由儿臣,皇叔昨日既来贺,儿臣今日携新妇往拜长辈,此礼制也,想来皇叔不好拒绝,待儿臣这就去元真宫探视,并替父皇和皇祖母转至关切之意。”
傅棠梨猝不及防,惊出了一身冷汗,她心念急转,还未来得及开口推脱,那边元延帝已经点头:“太子之言大善,可速去,命太医署掌令随行,往视淮王伤情。”
沈皇后马上吩咐宫人从内库取来了一对百年老山参。
不多时,太医署许掌令带着十数名太医匆匆忙忙地赶了过来,准备妥当,元延帝和冯太后叮嘱再三,方才放行。
太医并东宫内侍,一行人浩浩荡荡,随太子车驾出宫,去了元真宫。
……
到了十一月天,长安愈发寒冷,零零星星的雨夹着雪沫子从天上纷纷扬扬地飘下来,潮湿而黏糊,翟衣华丽却不御寒,傅棠梨坐在车上,一路行去,渐觉手脚冰凉。
至元真宫,知客道人见太子车驾,不敢怠慢,殷勤延入大殿。
少顷,青阳真人出来,和太子见过礼,见其身后仆从如云,摇了摇头:“玄衍自北庭归,愈发寡合,连我也不得见他一面,今太子至,车马喧哗,恐其不悦矣。”
赵元嘉告罪,恳请再三,青阳真人始命人去禀玄衍。
等候多时,方见玄安姗姗而来,转赵上钧之意:“师兄不见俗人,只因太子新婚,破例一次,太子和太子妃随小道进来吧。”
太医署许掌令欲随行,玄安收住脚步,不耐烦地瞥了他一眼,重复了一遍:“师兄不见俗人。”
许掌令目光微动,讪讪地停下了。
傅棠梨螓首低垂,从许掌令手中接过了装着老山参的檀木匣子,亲自捧着,抬手致意,玄安这才又举步。
元真宫景致不改,观中青松如故,夏如此,冬亦如此,经了霜雨,愈发苍劲。至后院,月洞门边苔痕浓重,两只白鹤从门中踱出,见傅棠梨,扑打着翅膀过来,引颈鸣叫两声,又飞走了。
静室僻陋,雨水溅湿了木台阶,显出一种斑驳而陈旧的痕迹。廊庑下支着红泥小炉,炉上架着黑陶罐,小道童蹲在那里熬药,白色的雾气飘散开,袅袅如浮云,须臾不见。
玄度守在门前,见客至,挑起帘子:“殿下请。”
赵元嘉和傅棠梨进去。
窗牖掩着,光线不好,一切都显得昏暗而晦涩。汝窑青瓷的博山炉里点着香,烟絮在山文间宛转盘绕,仿佛是信灵香的味道,旷远如山林,但在这个时节却稍嫌冷了些。
赵上钧斜倚在罗汉榻上,双目微闭,他面容苍白,连嘴唇的颜色都是浅的,而他的长发披散下来,却极黑,如同漆墨,或许是因为重伤体弱,他穿了一件狐裘,白色的、丰厚的皮草长长地逶迤在榻上,让他难得显出了一种懒散而颓废的气息,在这个时刻,好似天上的仙人被困于凡尘,不得脱身。
赵元嘉从傅棠梨手里取过老山参,双手捧上:“父皇和皇祖母听闻皇叔负伤,日夜忧心,甚为牵挂,这里两只老参,是母后嘱托我带来,只望皇叔好好保养身子,康宁安健。”
赵上钧好似神思倦怠,坐在那里不动,略一颔首。
玄安接过了山参,退了下去。
赵元嘉整了整衣襟,正容道:“侄儿昨日成婚,今携新妇来拜皇叔。”他抬手向傅棠梨示意,“二娘,来,见过皇叔。”
傅棠梨跟在赵元嘉身后,自进屋起就一直保持着缄默,垂首敛目,此时方才上前一步,叉手一拜,轻声道:“儿拜见皇叔,皇叔大安。”
赵上钧这才睁开了眼睛,他的睫毛很长,落下浓密的影子,在昏暗中掩住了眼眸的颜色,他声音低沉,只是简单地道:“弗多礼。”
玄度奉茶上。
赵元嘉与傅棠梨依礼,向赵上钧敬茶。
赵上钧却不受,而是拂了拂衣袖,他的面容沉静如水,不辨喜怒:“我已出家,不循俗礼,太子毋须拜,免。”
淮王一贯如此,孤僻不近人情,赵元嘉也不甚在意,他放下茶盏,露出关切之色:“未知皇叔伤势如何,父皇特命太医随行,眼下候于外,皇叔可否允其一视?也可慰藉父皇爱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