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赵上钧挥臂横扫,挟带迅雷之势,破开风声,锋刃交错,金石声起,侍卫们刀剑尽断,被巨大的力量摔开,齐齐向后跌倒,赵上钧的身形如同烈风一般,快成了一道虚影,飞掠向前。
横刀压到了韩子琛的脖颈上,他心中大骇,本能地后退,被刀刃压着,“咚”地撞到了身后的影壁上,后背巨痛。
这一切皆在电光火石之间。
当韩子琛回过神来,他已经被抵在刀下,动弹不得,锋利的刀刃割破皮肤,带来一种冰冷的
针刺一般的感觉。
如同赵上钧的眼神。
“她在哪里?”他重复问了一遍,没有任何情绪的语气,却听得韩子琛起了一阵寒战。
“长安。”韩子琛心念急转,如实回道,“她回长安去了。”
今夜天色薄凉,苍白的月光落在赵上钧的脸色,他的肌肤没有一丝血色,仿佛被雪覆盖,疏离于尘世之外,但他的眼神暴戾,近在咫尺,又似嗜人的野兽:“你为何带她走?”
横刀压下,那种强悍的力量让韩子琛几乎站立不住,他抵住背后的墙壁,咬牙撑着:“殿下应该知道,这是她自己的意思,她生性如此,若要走,谁也拦不住。”他眼见得赵上钧脸色不对,飞快地叫道,“她给殿下留了一封信。”
赵上钧沉重地喘息着,半晌,撤了刀,沉声道:“信给我。”
韩子琛急急叫人进去,取了一封信笺出来,他接过,恭敬地双手呈给赵上钧。
赵上钧一把夺过信笺,“刷”地展开。
流云散尽,月光清冷,照得一切纤毫毕现,白纸上一字也无,只有一滴干涸的墨迹,宛如泪痕。
赵上钧久久地凝视着,把那封信越捏越紧,手背上青筋毕露。
韩子琛扶着墙,站稳了身姿,他觉得赵上钧终归要知道的,不如尽早告知,省得赵上钧又要发作一回。
“星象变换,吉日更替,太子的婚期提前了,定在今年的十一月十二日,长安那边催着表妹回去完婚,耽搁不得。”
赵上钧猛然抬头,望了过来,他眼眸有些浅,如同琥珀一般的颜色,此时近乎血赤,似有火焰焚烧、又似阴冷深渊。
韩子琛接连倒退几步,硬着头皮,正色道:“表妹原本就是圣上钦定的太子妃,她为殿下冒险去了一趟庭州,已是十分不妥,自然不可多做逗留,我受傅老太爷托付,护送表妹回京,如今她奉旨完婚,为大局计,情非得已,还请殿下降罪,我甘愿受罚。”
赵上钧慢慢地点了点头,他好似突然又平静下来,甚至露出了一个模糊的微笑:“韩世子恕我唐突,此事与你无涉,你并无过错,是我迁怒罢了。”
韩子琛料不到他如此说法,怔了一下:“殿下……”
这时候,赵上钧咳了起来,他越咳越厉害,嘶哑而暗沉,好像要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他急促地转过身,用手捂住了嘴,鲜血从指缝中喷了出来,溅在那封信笺上,点点滴滴,红得刺目。
——————————
是年冬,当长安的第一场雪落下,边关再传战报,淮王解北庭与安西之围后,率部挥戈北上,灭突厥汗国于漠北,王庭陷落,大火焚城,数日不尽。然则,此战艰难,玄甲军折损泰半,仅余二十万部众,淮王伤势加剧,传闻于归途中吐血坠马,生死未卜,又令人担忧。
无论如何,大周数十年的心腹大患解于一旦,朝野上下额手相庆,文武百官齐贺元延帝,帝龙颜甚悦,兼之太子即将完婚,这一年的冬天,实在是个普天同庆的好时节。
十一月十一,傅棠梨出嫁前日,有客至渭州来,为韩氏两位族老,声称受西宁伯所托,为甥女送嫁。时,鸿胪寺卿亦在傅府,商议婚仪之事,恰逢当场,二族老当寺卿及傅方绪面,将一方金匣转呈傅棠梨。
匣中装有契书一份及账簿若干,为渭州银矿权属一半,为西宁伯赠予,当作傅棠梨的嫁妆。
寺卿赞叹,嫁妆如此丰厚,方配太子妃身份,傅方绪口中谦逊,却红光满面。唯有傅棠梨捧着金匣,脸色大变。
韩子琛重利薄义,已经到口的肥肉,断不会轻易吐出,能叫他把半座银矿归还,必定是有人给他偿付了相应的对价。
还能是谁呢?
她思及此处,突然落泪,掩面而退。
众人只当她感激舅父罢了,连连称赞太子妃重情。
……
至十一月十二日,太子大婚,然则,天公不作美,是日阴。
昏时,太子赵元嘉拜别帝后,乘金辂,鸿胪寺卿执双雁相随,教坊司大乐、并宫人随侍、东宫卫率、礼仪诸官员从其后,一行逾千人,自午门浩浩荡荡至尚书令府邸,亲迎太子妃,是时,日与月交替,街道两侧火把通明,鼓乐大作,喧嚣震天,沿途百姓尽出家门,观者如云,莫不喝彩。
至傅府,催之再三,太子妃始出,拜别高堂,升车驾,红妆十里,入东宫矣。
东宫于西南吉地设青庐华帷,执事引太子及妃入,众官员观礼,齐声诵赞,极言太子之英武、妃之美貌,实佳偶天成也。
赵元嘉听得甚是愉悦,偷偷觑了傅棠梨一眼。
她始终未发一言,安静得近乎顺从,果然,那天的争执只是一时赌气罢了,她今日依旧是端庄严谨的傅家二娘子,一身盛装华服,持金绣牡丹绕云团扇以掩面,雾里看花,眉眼若春山秋水,一片莹光朦胧,只有持扇的一双手瞧得清清楚楚,纤美似柔荑,白得惊人。
这是他的大婚之日,眼前这个是他的太子妃,他这么想着,暂时忘记了林婉卿,并在心底生出了一股莫名的满足感,觉得元延帝和沈皇后为他做出的选择应该还是不错的。
少顷,有赞者高声念祝词,内殿女官二人,持羊首金爵以进酒。
太子及太子妃接过了金爵。
就在这当口,有宫人大声传禀:“淮王殿下至。”
太子妃好像被这声音惊吓到了,手一抖,酒撒了出来,泼湿了衣襟,内殿女官急急跪下为她擦拭。
而此时,淮王已经走了进来。他一袭戎装,覆玄黑铁甲,龙鳞相叠,饕餮兽首踞其肩,披暗红大氅,疾步入,带起风,大氅扬起,犹有肃杀之气。
通明的烛火摇曳了一下,或许是因为淮王的气势过于威严冷峻,他所带来的那种压迫感令青庐中欢快的气氛倏然一窒。
众官员行礼,不自觉地让出一条道。
赵元嘉十分惊讶,笑着上前:“听闻大军尚在途中,本以为皇叔不得归,正以为憾事,岂料皇叔今日至,恰好赶上孤成婚之礼,大善。”
赵上钧略一颔首:“我闻太子大婚在即,日夜兼程,适才堪堪赶回长安,尚未迟,只此时甲衣未卸,风尘未洗,有碍观瞻,太子幸勿为过。”
他语气淡漠一如往常,听不出任何喜庆之意,但淮王出家多年,向来不理俗务,能为太子故,着意赶来道贺,已殊为难得,自然没人会去计较这个。
赵元嘉颇觉面上有光:“皇叔来贺,乃孤之幸,皇叔快请上座。”
赵上钧一抬手,有侍从上,以金匮托长剑,呈奉赵元嘉。
剑呈秘银色,出鞘半寸,但见寒气袅绕,华光四溢,虽未窥全貌,已知神兵不凡。
赵上钧以指节轻叩剑身,发清鸣之音。
“此剑名‘燕支’,乃西域大月氏国所出,以镔铁铸,一剑断甲胄、斩金石,悬壁上,至夜做龙鸣,可堪把玩,我以此为礼,贺太子大婚,勿以为鄙陋。”
赵元嘉大喜,这世间男子,大约没有一个能抵得过这等神兵宝器的诱惑,他当即伸手去接:“此礼甚佳!”
“太子不可。”作为礼赞官员的鸿胪寺卿急阻之,他不敢直视淮王,低下头去,但还是尽心尽责,战战兢兢地道,“吉日见兵戈,似不祥也,太子宜远之。”
赵元嘉迟疑了一下。
赵上钧抄起剑,“铮”的一声,拔出半截,横在眉睫之前,他容姿若天人,俊美得近乎锐利,剑锋映入他的眼眸,凛冽的剑气凝固成实质,他抬起眼,望向赵元嘉,剑锋划过,带着森然杀气。
然而,也只有一刹那而已,快得像是一个错觉。
他发出了一声轻笑,又是“铮”
的一声,将那柄“燕支”按回了剑鞘,轻描淡写地道:“怎么,陈大人以为我要对太子不利?”
鸿胪寺卿把头伏得更低:“下官不敢。”
赵上钧摆手,侍从捧着“燕支”退下了。
“礼已奉上,太子今日不宜触兵戈,暂且罢了。”赵上钧并无不悦之意,他的语气始终是和缓的,顺带提了一句,“我另携了一匹汗血宝马,送与太子妃为贺礼,已交由东宫从属,太子及太子妃改日一并细看吧。”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看了傅棠梨一眼。
一瞬间的对视,若潮水汹涌而来,击打礁岩,溅起千层浪。
他的目光炙热而狂野,就像隐藏在山林中的猛兽,死死地盯住了他的猎物。
横刀压到了韩子琛的脖颈上,他心中大骇,本能地后退,被刀刃压着,“咚”地撞到了身后的影壁上,后背巨痛。
这一切皆在电光火石之间。
当韩子琛回过神来,他已经被抵在刀下,动弹不得,锋利的刀刃割破皮肤,带来一种冰冷的
针刺一般的感觉。
如同赵上钧的眼神。
“她在哪里?”他重复问了一遍,没有任何情绪的语气,却听得韩子琛起了一阵寒战。
“长安。”韩子琛心念急转,如实回道,“她回长安去了。”
今夜天色薄凉,苍白的月光落在赵上钧的脸色,他的肌肤没有一丝血色,仿佛被雪覆盖,疏离于尘世之外,但他的眼神暴戾,近在咫尺,又似嗜人的野兽:“你为何带她走?”
横刀压下,那种强悍的力量让韩子琛几乎站立不住,他抵住背后的墙壁,咬牙撑着:“殿下应该知道,这是她自己的意思,她生性如此,若要走,谁也拦不住。”他眼见得赵上钧脸色不对,飞快地叫道,“她给殿下留了一封信。”
赵上钧沉重地喘息着,半晌,撤了刀,沉声道:“信给我。”
韩子琛急急叫人进去,取了一封信笺出来,他接过,恭敬地双手呈给赵上钧。
赵上钧一把夺过信笺,“刷”地展开。
流云散尽,月光清冷,照得一切纤毫毕现,白纸上一字也无,只有一滴干涸的墨迹,宛如泪痕。
赵上钧久久地凝视着,把那封信越捏越紧,手背上青筋毕露。
韩子琛扶着墙,站稳了身姿,他觉得赵上钧终归要知道的,不如尽早告知,省得赵上钧又要发作一回。
“星象变换,吉日更替,太子的婚期提前了,定在今年的十一月十二日,长安那边催着表妹回去完婚,耽搁不得。”
赵上钧猛然抬头,望了过来,他眼眸有些浅,如同琥珀一般的颜色,此时近乎血赤,似有火焰焚烧、又似阴冷深渊。
韩子琛接连倒退几步,硬着头皮,正色道:“表妹原本就是圣上钦定的太子妃,她为殿下冒险去了一趟庭州,已是十分不妥,自然不可多做逗留,我受傅老太爷托付,护送表妹回京,如今她奉旨完婚,为大局计,情非得已,还请殿下降罪,我甘愿受罚。”
赵上钧慢慢地点了点头,他好似突然又平静下来,甚至露出了一个模糊的微笑:“韩世子恕我唐突,此事与你无涉,你并无过错,是我迁怒罢了。”
韩子琛料不到他如此说法,怔了一下:“殿下……”
这时候,赵上钧咳了起来,他越咳越厉害,嘶哑而暗沉,好像要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他急促地转过身,用手捂住了嘴,鲜血从指缝中喷了出来,溅在那封信笺上,点点滴滴,红得刺目。
——————————
是年冬,当长安的第一场雪落下,边关再传战报,淮王解北庭与安西之围后,率部挥戈北上,灭突厥汗国于漠北,王庭陷落,大火焚城,数日不尽。然则,此战艰难,玄甲军折损泰半,仅余二十万部众,淮王伤势加剧,传闻于归途中吐血坠马,生死未卜,又令人担忧。
无论如何,大周数十年的心腹大患解于一旦,朝野上下额手相庆,文武百官齐贺元延帝,帝龙颜甚悦,兼之太子即将完婚,这一年的冬天,实在是个普天同庆的好时节。
十一月十一,傅棠梨出嫁前日,有客至渭州来,为韩氏两位族老,声称受西宁伯所托,为甥女送嫁。时,鸿胪寺卿亦在傅府,商议婚仪之事,恰逢当场,二族老当寺卿及傅方绪面,将一方金匣转呈傅棠梨。
匣中装有契书一份及账簿若干,为渭州银矿权属一半,为西宁伯赠予,当作傅棠梨的嫁妆。
寺卿赞叹,嫁妆如此丰厚,方配太子妃身份,傅方绪口中谦逊,却红光满面。唯有傅棠梨捧着金匣,脸色大变。
韩子琛重利薄义,已经到口的肥肉,断不会轻易吐出,能叫他把半座银矿归还,必定是有人给他偿付了相应的对价。
还能是谁呢?
她思及此处,突然落泪,掩面而退。
众人只当她感激舅父罢了,连连称赞太子妃重情。
……
至十一月十二日,太子大婚,然则,天公不作美,是日阴。
昏时,太子赵元嘉拜别帝后,乘金辂,鸿胪寺卿执双雁相随,教坊司大乐、并宫人随侍、东宫卫率、礼仪诸官员从其后,一行逾千人,自午门浩浩荡荡至尚书令府邸,亲迎太子妃,是时,日与月交替,街道两侧火把通明,鼓乐大作,喧嚣震天,沿途百姓尽出家门,观者如云,莫不喝彩。
至傅府,催之再三,太子妃始出,拜别高堂,升车驾,红妆十里,入东宫矣。
东宫于西南吉地设青庐华帷,执事引太子及妃入,众官员观礼,齐声诵赞,极言太子之英武、妃之美貌,实佳偶天成也。
赵元嘉听得甚是愉悦,偷偷觑了傅棠梨一眼。
她始终未发一言,安静得近乎顺从,果然,那天的争执只是一时赌气罢了,她今日依旧是端庄严谨的傅家二娘子,一身盛装华服,持金绣牡丹绕云团扇以掩面,雾里看花,眉眼若春山秋水,一片莹光朦胧,只有持扇的一双手瞧得清清楚楚,纤美似柔荑,白得惊人。
这是他的大婚之日,眼前这个是他的太子妃,他这么想着,暂时忘记了林婉卿,并在心底生出了一股莫名的满足感,觉得元延帝和沈皇后为他做出的选择应该还是不错的。
少顷,有赞者高声念祝词,内殿女官二人,持羊首金爵以进酒。
太子及太子妃接过了金爵。
就在这当口,有宫人大声传禀:“淮王殿下至。”
太子妃好像被这声音惊吓到了,手一抖,酒撒了出来,泼湿了衣襟,内殿女官急急跪下为她擦拭。
而此时,淮王已经走了进来。他一袭戎装,覆玄黑铁甲,龙鳞相叠,饕餮兽首踞其肩,披暗红大氅,疾步入,带起风,大氅扬起,犹有肃杀之气。
通明的烛火摇曳了一下,或许是因为淮王的气势过于威严冷峻,他所带来的那种压迫感令青庐中欢快的气氛倏然一窒。
众官员行礼,不自觉地让出一条道。
赵元嘉十分惊讶,笑着上前:“听闻大军尚在途中,本以为皇叔不得归,正以为憾事,岂料皇叔今日至,恰好赶上孤成婚之礼,大善。”
赵上钧略一颔首:“我闻太子大婚在即,日夜兼程,适才堪堪赶回长安,尚未迟,只此时甲衣未卸,风尘未洗,有碍观瞻,太子幸勿为过。”
他语气淡漠一如往常,听不出任何喜庆之意,但淮王出家多年,向来不理俗务,能为太子故,着意赶来道贺,已殊为难得,自然没人会去计较这个。
赵元嘉颇觉面上有光:“皇叔来贺,乃孤之幸,皇叔快请上座。”
赵上钧一抬手,有侍从上,以金匮托长剑,呈奉赵元嘉。
剑呈秘银色,出鞘半寸,但见寒气袅绕,华光四溢,虽未窥全貌,已知神兵不凡。
赵上钧以指节轻叩剑身,发清鸣之音。
“此剑名‘燕支’,乃西域大月氏国所出,以镔铁铸,一剑断甲胄、斩金石,悬壁上,至夜做龙鸣,可堪把玩,我以此为礼,贺太子大婚,勿以为鄙陋。”
赵元嘉大喜,这世间男子,大约没有一个能抵得过这等神兵宝器的诱惑,他当即伸手去接:“此礼甚佳!”
“太子不可。”作为礼赞官员的鸿胪寺卿急阻之,他不敢直视淮王,低下头去,但还是尽心尽责,战战兢兢地道,“吉日见兵戈,似不祥也,太子宜远之。”
赵元嘉迟疑了一下。
赵上钧抄起剑,“铮”的一声,拔出半截,横在眉睫之前,他容姿若天人,俊美得近乎锐利,剑锋映入他的眼眸,凛冽的剑气凝固成实质,他抬起眼,望向赵元嘉,剑锋划过,带着森然杀气。
然而,也只有一刹那而已,快得像是一个错觉。
他发出了一声轻笑,又是“铮”
的一声,将那柄“燕支”按回了剑鞘,轻描淡写地道:“怎么,陈大人以为我要对太子不利?”
鸿胪寺卿把头伏得更低:“下官不敢。”
赵上钧摆手,侍从捧着“燕支”退下了。
“礼已奉上,太子今日不宜触兵戈,暂且罢了。”赵上钧并无不悦之意,他的语气始终是和缓的,顺带提了一句,“我另携了一匹汗血宝马,送与太子妃为贺礼,已交由东宫从属,太子及太子妃改日一并细看吧。”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看了傅棠梨一眼。
一瞬间的对视,若潮水汹涌而来,击打礁岩,溅起千层浪。
他的目光炙热而狂野,就像隐藏在山林中的猛兽,死死地盯住了他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