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太过安静了,深山寂寥,仿佛这里从来没有人居住过。
他一向好静,在此间却觉得有些难以忍耐。
四瓣海棠窗棂上蒙着细薄的纱罗,日光落进来,空气中的浮尘若有若无,飘忽不定。
她总会回来的吧,就如同她生辰那日,他在雪中等了很久、很久,她终于在黄昏薄暮时来了,他并不是个很有耐心的人,唯独对她,会格外宽容一些。
为什么呢?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他想起她跪在雪地里,仰起脸望着他,眼眸含泪。那时候的雪并不大,山间四时皆寒,到了冬天,雪总是下个不停,唯有那一天,落在了他的心上。
风从山林中来,穿堂而过,空空荡荡。
玄衍独自一人,安静地坐在那里。
天色一点一点地暗下来,人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甚至变得模糊起来。
春山空旷,月出惊了山鸟,偶有几声啼鸣,夜间湿气浓重,白色的月光落下,分辨不出是不是又开始下雪了。
他一直等待着,而她终究没有回来。
——————————
春寒尚是料峭,毕竟冬天已经过了,曲水边杨柳新绿,燕子归来时,女眷们陆陆续续地结伴出门,或是踏青游乐、或是品茶吟诗,皆十分快活,唯有傅棠梨愈发稳重起来,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傅方旭只道她贞静恭良,多有嘉许,惹得傅芍药背地里又唠叨了几句。
傅棠梨一概当做不知,缩头躲在自己房中,哪儿都不敢去。
转眼间,早春开始下起了雨,花重长安城,傅棠梨时常在夜里被雨声惊醒。
一卷道经压在枕下,那中间夹着几张符箓,她迷迷糊糊醒来的时候,总是会下意识地伸手去摸一摸,仿佛在梦里又闻到了那种乌木和白梅花混合的香气,带着冰冷的苦味。
春夜漏雨,心思不静,翻来覆去的,再难入眠。
……
过了些日子,宫中派遣了两位尚仪女官到傅府,向未来的太子妃教授诸般礼仪。
傅棠梨德言容功皆佳,气度端庄娴雅,举止方正若规尺的,对待两位女官温恭客气,执弟子礼,以“老师”呼之。
这样的女郎,没有人不爱的。
尚仪女官在傅府住了几天,挑剔不出什么错处,十分满意,和傅棠梨嘱咐了一些宫中的规矩和琐事,就算交了差事,回到宫中,向沈皇后禀明,傅家二娘子实乃闺阁典范,毋须再多提点。
沈皇后甚慰,自觉眼光颇好,后来,又向冯太后提及此事:“傅二娘子自幼是养在西宁伯老夫人身边,老夫人素有贤名,一个妇道人家,撑住了渭州十年安定,儿臣知道她教出来的小娘子必然是立得起,永嘉生性柔善,身边就要有这么一个贤良的太子妃才好。”
冯太后听罢,颔首道:“你看中的,自然是好的。”
因沈皇后这么一提,到了二月间,冯太后寿辰,便赏了恩典,命傅棠梨入宫赴宴。
元延帝事母至孝,是夜大设华宴,于蓬莱殿中为太后祝寿。
灯火辉煌、脂香弥漫。宫人往来,侍奉兰陵美酒,又有紫驼峰、天鹅炙、金玉脍、水晶鳞等等,说不尽珍稀佳肴。
乐师如云,钟鼓琴瑟齐鸣,百十妙女在堂上做羽衣舞,姿势翩翩若惊鸿,庭下艺人做百戏取乐,鱼龙诸呈。
傅棠梨依旧规规矩矩地坐在沈皇后的身边。
赵永嘉过来向沈皇后敬酒,刻意多看了傅棠梨几眼,她垂眉敛目,似不觉,赵永嘉颇为悻悻,也未和她说话,又回自己的位上了。
沈皇后见状,对傅棠梨道:“怎么愈发生分起来?”
言语虽温和,但隐有问责之意。
傅棠梨抿嘴笑了笑,应对自如:“当此众人面,儿更应守礼,太子殿下与儿心意相通,不拘于这一时。”
沈皇后这才作罢。
今日来贺者甚众,皇族宗亲皆在,以安王为首,举杯齐贺冯太后,恭维之语不绝,这其中,又以驸马李怀恩最为殷勤。
李怀恩之父原名阿史那颜,为突厥王族,因王权之争败落,率部归顺大周,改“李”姓,为李颜,得封范阳节度使、兼领平卢兵马使,麾下兵强马壮。
元延帝为示招抚之意,将长女临川公主许给了李颜的长子李怀恩。
李怀恩与临川公主成亲三载,乃是头一回奉诏来到长安。
他天生神力,曾被誉为东突厥第一勇士,骄悍有凶名,但此时却温顺异常,和临川公主一起长跪于地,以孙辈自称,对冯太后呼“皇祖母”,呈上珍宝为寿礼,令人惊叹。
那寿礼以琥珀做神仙宫阙,高逾一尺,珊瑚为树,宝石为星辰,又以象牙雕琢王母居高台,下有诸仙人,拨动机关,少顷,仙人绕王母而旋动,发金玉叮当之声,极尽精妙。
此物新奇,冯太后大悦,笑道:“不意胡蛮子,竟有此巧思。”
临川公主为潜邸旧宫人所生,在宫中原不受宠,素来胆小,出嫁后,依旧是一幅唯唯诺诺的模样,此时满座宾客,她愈发怯懦起来,呐呐不能言。
反倒李怀恩跪行了两步,连连磕头:“这是家父的一点孝心,得知皇祖母寿辰,特意从西域寻了能工巧匠来,一年前就开始备这寿礼,只要能博皇祖母一笑,便是值得了。”
李怀恩胡族血统,身量魁梧健壮,容貌凶猛若金刚,而此时跪伏于地,姿态卑微,表达了李氏一族对朝廷的恭顺,这让元延帝觉得格外愉悦。
元延帝颔首,捋须而笑:“汝父忠义,汝亦至诚,甚佳。”
李怀恩这才携妻谢恩退下。
接下去又有诸皇子并公主各献寿礼,皆不如临川,不免露出讪讪之色。
太子笑指李怀恩:“怀恩大不该,让后来人难办。”
李怀恩朗爽举起酒杯:“诚小臣之过,当自罚三杯。”
众又大笑,蓬莱殿中一片融洽。
忽闻内侍高声来报:“淮王殿下至。”
殿上众人说话的声音顿时小了下来。
冯太后十分欣喜,又佯装不悦,顾左右道:“这孽障,哀家还当他不来了。”
赵元嘉急急起身,迎了上去,言语殷切:“吾等久候,皇叔何姗姗来迟?”
淮王执掌重兵,征伐四海,战无不胜之绩,元延帝倚之为柱石,威名显赫,又因其铁血铁腕,杀伐浓重,长安时人提及,多有敬畏之意。
傅棠梨不免有几分好奇,抬起头来,朝那边瞥了一下。
只看了那么一眼,她倏然觉得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第25章 宫宴,无人处,他牢牢地……
一男子缓步行来,他穿着一袭碧城色的道袍,高冠束发,广袖低垂,身形高硕无双,容颜昳丽异常,望之宛若天上人。
他是云麓观中的玄衍道人……不,他就是淮王赵上钧。
乐师拨动箜篌,隔着帘子,听不真切,音色渺渺,如从天外来。
春夜温煦,蓬莱殿中点起龙涎脂膏,紫金的兽炉中烧着白檀香,暖意融融,傅棠梨却觉
得手脚冰冷,她低下了头,装作什么也没看见,紧紧握住了手中的酒盏,才能止住指尖的颤抖。
赵上钧一幅道家装扮,素衣宽袍,眉目清冷,显得与周遭的奢华盛宴格格不入,他上前去,对着冯太后跪下,礼数周全地磕了三个头。
“儿来迟,请太后恕罪,儿出家多年,身无长物,无以贺太后寿辰,唯有在神明前奉三柱香,祈愿太后娘娘福寿安康,百岁千岁。”
冯太后方才拿捏着姿态,这会儿看见赵上钧,脸上却是掩饰不住的激动,红了眼眶,道:“前次话都说不到两句,你就走了,哀家心里难受,气了好几天,哀家不求别的,只求你时常回来,让哀家多看看你,旁的什么礼物都不要的。”
赵上钧沉默了一下,一板一眼地回道:“太后是儿的母亲,儿自然是惦记母亲的。”
冯太后听了这话,忍不住要落泪,她抬起袖子,按了按眼角:“你终究记得哀家是你的母亲,好,这就好。”
还是元延帝劝慰道:“今日太后寿辰,五郎又回来了,合该欢喜才是。”
冯太后这才收了泪,复又露出慈爱的笑容。
少顷,赵上钧落座,居于元延帝下首。
元延帝确实如传闻所说,十分疼爱这个弟弟,不停地侧过头来和他说话,面上含笑,言语温煦。
赵上钧略微答了两句,神色不过平常,他的目光环顾大殿,淡淡地问了一句:“今日家宴,却有生人,不知为谁?”
傅棠梨心里抖了一下,假借喝酒的姿势,举袖掩面,将头埋了下去。
那边李怀恩闻言,捧了酒盏过来,朝赵上钧一躬身,语气恭敬:“仆李怀恩,乃临川夫婿,家父李颜,为范阳节度使,久仰淮王殿下威名,今日得见,幸甚,仆敬殿下一杯。”
案上放着白玉盏,赵上钧的手指在旁边敲了两下,元延帝身后的大内总管宋太监会意,急忙唤了宫人,端了一壶茶,亲自过去,给赵上钧斟了满盏。
他一向好静,在此间却觉得有些难以忍耐。
四瓣海棠窗棂上蒙着细薄的纱罗,日光落进来,空气中的浮尘若有若无,飘忽不定。
她总会回来的吧,就如同她生辰那日,他在雪中等了很久、很久,她终于在黄昏薄暮时来了,他并不是个很有耐心的人,唯独对她,会格外宽容一些。
为什么呢?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他想起她跪在雪地里,仰起脸望着他,眼眸含泪。那时候的雪并不大,山间四时皆寒,到了冬天,雪总是下个不停,唯有那一天,落在了他的心上。
风从山林中来,穿堂而过,空空荡荡。
玄衍独自一人,安静地坐在那里。
天色一点一点地暗下来,人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甚至变得模糊起来。
春山空旷,月出惊了山鸟,偶有几声啼鸣,夜间湿气浓重,白色的月光落下,分辨不出是不是又开始下雪了。
他一直等待着,而她终究没有回来。
——————————
春寒尚是料峭,毕竟冬天已经过了,曲水边杨柳新绿,燕子归来时,女眷们陆陆续续地结伴出门,或是踏青游乐、或是品茶吟诗,皆十分快活,唯有傅棠梨愈发稳重起来,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傅方旭只道她贞静恭良,多有嘉许,惹得傅芍药背地里又唠叨了几句。
傅棠梨一概当做不知,缩头躲在自己房中,哪儿都不敢去。
转眼间,早春开始下起了雨,花重长安城,傅棠梨时常在夜里被雨声惊醒。
一卷道经压在枕下,那中间夹着几张符箓,她迷迷糊糊醒来的时候,总是会下意识地伸手去摸一摸,仿佛在梦里又闻到了那种乌木和白梅花混合的香气,带着冰冷的苦味。
春夜漏雨,心思不静,翻来覆去的,再难入眠。
……
过了些日子,宫中派遣了两位尚仪女官到傅府,向未来的太子妃教授诸般礼仪。
傅棠梨德言容功皆佳,气度端庄娴雅,举止方正若规尺的,对待两位女官温恭客气,执弟子礼,以“老师”呼之。
这样的女郎,没有人不爱的。
尚仪女官在傅府住了几天,挑剔不出什么错处,十分满意,和傅棠梨嘱咐了一些宫中的规矩和琐事,就算交了差事,回到宫中,向沈皇后禀明,傅家二娘子实乃闺阁典范,毋须再多提点。
沈皇后甚慰,自觉眼光颇好,后来,又向冯太后提及此事:“傅二娘子自幼是养在西宁伯老夫人身边,老夫人素有贤名,一个妇道人家,撑住了渭州十年安定,儿臣知道她教出来的小娘子必然是立得起,永嘉生性柔善,身边就要有这么一个贤良的太子妃才好。”
冯太后听罢,颔首道:“你看中的,自然是好的。”
因沈皇后这么一提,到了二月间,冯太后寿辰,便赏了恩典,命傅棠梨入宫赴宴。
元延帝事母至孝,是夜大设华宴,于蓬莱殿中为太后祝寿。
灯火辉煌、脂香弥漫。宫人往来,侍奉兰陵美酒,又有紫驼峰、天鹅炙、金玉脍、水晶鳞等等,说不尽珍稀佳肴。
乐师如云,钟鼓琴瑟齐鸣,百十妙女在堂上做羽衣舞,姿势翩翩若惊鸿,庭下艺人做百戏取乐,鱼龙诸呈。
傅棠梨依旧规规矩矩地坐在沈皇后的身边。
赵永嘉过来向沈皇后敬酒,刻意多看了傅棠梨几眼,她垂眉敛目,似不觉,赵永嘉颇为悻悻,也未和她说话,又回自己的位上了。
沈皇后见状,对傅棠梨道:“怎么愈发生分起来?”
言语虽温和,但隐有问责之意。
傅棠梨抿嘴笑了笑,应对自如:“当此众人面,儿更应守礼,太子殿下与儿心意相通,不拘于这一时。”
沈皇后这才作罢。
今日来贺者甚众,皇族宗亲皆在,以安王为首,举杯齐贺冯太后,恭维之语不绝,这其中,又以驸马李怀恩最为殷勤。
李怀恩之父原名阿史那颜,为突厥王族,因王权之争败落,率部归顺大周,改“李”姓,为李颜,得封范阳节度使、兼领平卢兵马使,麾下兵强马壮。
元延帝为示招抚之意,将长女临川公主许给了李颜的长子李怀恩。
李怀恩与临川公主成亲三载,乃是头一回奉诏来到长安。
他天生神力,曾被誉为东突厥第一勇士,骄悍有凶名,但此时却温顺异常,和临川公主一起长跪于地,以孙辈自称,对冯太后呼“皇祖母”,呈上珍宝为寿礼,令人惊叹。
那寿礼以琥珀做神仙宫阙,高逾一尺,珊瑚为树,宝石为星辰,又以象牙雕琢王母居高台,下有诸仙人,拨动机关,少顷,仙人绕王母而旋动,发金玉叮当之声,极尽精妙。
此物新奇,冯太后大悦,笑道:“不意胡蛮子,竟有此巧思。”
临川公主为潜邸旧宫人所生,在宫中原不受宠,素来胆小,出嫁后,依旧是一幅唯唯诺诺的模样,此时满座宾客,她愈发怯懦起来,呐呐不能言。
反倒李怀恩跪行了两步,连连磕头:“这是家父的一点孝心,得知皇祖母寿辰,特意从西域寻了能工巧匠来,一年前就开始备这寿礼,只要能博皇祖母一笑,便是值得了。”
李怀恩胡族血统,身量魁梧健壮,容貌凶猛若金刚,而此时跪伏于地,姿态卑微,表达了李氏一族对朝廷的恭顺,这让元延帝觉得格外愉悦。
元延帝颔首,捋须而笑:“汝父忠义,汝亦至诚,甚佳。”
李怀恩这才携妻谢恩退下。
接下去又有诸皇子并公主各献寿礼,皆不如临川,不免露出讪讪之色。
太子笑指李怀恩:“怀恩大不该,让后来人难办。”
李怀恩朗爽举起酒杯:“诚小臣之过,当自罚三杯。”
众又大笑,蓬莱殿中一片融洽。
忽闻内侍高声来报:“淮王殿下至。”
殿上众人说话的声音顿时小了下来。
冯太后十分欣喜,又佯装不悦,顾左右道:“这孽障,哀家还当他不来了。”
赵元嘉急急起身,迎了上去,言语殷切:“吾等久候,皇叔何姗姗来迟?”
淮王执掌重兵,征伐四海,战无不胜之绩,元延帝倚之为柱石,威名显赫,又因其铁血铁腕,杀伐浓重,长安时人提及,多有敬畏之意。
傅棠梨不免有几分好奇,抬起头来,朝那边瞥了一下。
只看了那么一眼,她倏然觉得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第25章 宫宴,无人处,他牢牢地……
一男子缓步行来,他穿着一袭碧城色的道袍,高冠束发,广袖低垂,身形高硕无双,容颜昳丽异常,望之宛若天上人。
他是云麓观中的玄衍道人……不,他就是淮王赵上钧。
乐师拨动箜篌,隔着帘子,听不真切,音色渺渺,如从天外来。
春夜温煦,蓬莱殿中点起龙涎脂膏,紫金的兽炉中烧着白檀香,暖意融融,傅棠梨却觉
得手脚冰冷,她低下了头,装作什么也没看见,紧紧握住了手中的酒盏,才能止住指尖的颤抖。
赵上钧一幅道家装扮,素衣宽袍,眉目清冷,显得与周遭的奢华盛宴格格不入,他上前去,对着冯太后跪下,礼数周全地磕了三个头。
“儿来迟,请太后恕罪,儿出家多年,身无长物,无以贺太后寿辰,唯有在神明前奉三柱香,祈愿太后娘娘福寿安康,百岁千岁。”
冯太后方才拿捏着姿态,这会儿看见赵上钧,脸上却是掩饰不住的激动,红了眼眶,道:“前次话都说不到两句,你就走了,哀家心里难受,气了好几天,哀家不求别的,只求你时常回来,让哀家多看看你,旁的什么礼物都不要的。”
赵上钧沉默了一下,一板一眼地回道:“太后是儿的母亲,儿自然是惦记母亲的。”
冯太后听了这话,忍不住要落泪,她抬起袖子,按了按眼角:“你终究记得哀家是你的母亲,好,这就好。”
还是元延帝劝慰道:“今日太后寿辰,五郎又回来了,合该欢喜才是。”
冯太后这才收了泪,复又露出慈爱的笑容。
少顷,赵上钧落座,居于元延帝下首。
元延帝确实如传闻所说,十分疼爱这个弟弟,不停地侧过头来和他说话,面上含笑,言语温煦。
赵上钧略微答了两句,神色不过平常,他的目光环顾大殿,淡淡地问了一句:“今日家宴,却有生人,不知为谁?”
傅棠梨心里抖了一下,假借喝酒的姿势,举袖掩面,将头埋了下去。
那边李怀恩闻言,捧了酒盏过来,朝赵上钧一躬身,语气恭敬:“仆李怀恩,乃临川夫婿,家父李颜,为范阳节度使,久仰淮王殿下威名,今日得见,幸甚,仆敬殿下一杯。”
案上放着白玉盏,赵上钧的手指在旁边敲了两下,元延帝身后的大内总管宋太监会意,急忙唤了宫人,端了一壶茶,亲自过去,给赵上钧斟了满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