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都道明氏兄妹皆是乐痴,妹妹是五音不全,哥哥却又极善音律……那年禹州江畔,我在舫中弹琴为那些达官贵人们助兴,心烦意乱,连连弹错了数音……那些人眼里只有些肮脏勾当,没有人发现我出了差错,不想那日唯一听懂我琴中意的,竟是偶然路过的明璋……”
说到这里,付情眉眼中带了几分悲凉的笑意:“他是真的执着……自听了那一曲,便一定要见我,青州离禹州那么远,只要回京述职,他定要绕道来禹州守着,彻夜守在江畔,竟只是想听我认真再弹一次……”
“他道高山流水难觅知音固然可惜,但见妙手落尘宫商错落更令人嗟叹……他问我为何失意,我不愿回答,他不强求,只是给了我许多黄金,还有一纸赦令……他说,若我不安现状,可用他给的那些钱远走他乡,纵是身处奴籍,他给的那纸赦令也能解救我于危难……也正是那时,我知道了他是明璋……”
“命运就是这样,贯爱捉弄人……那时我是有些恨他的,拼了命地推开他,质问他,问他知不知道我是因何沦落至此……想到他那日不知所措的模样……他一定很茫然吧,现在想来,他又有什么错呢?”
“那之后他知难而退,我的日子却顺遂许多……我看不到他,但我知道,他暗地里为我做了许多……可他越这样,我就越害怕,我怕他对我的感情有一日暴露在赵九成的面前……我怕他们又会逼着我去曲意逢迎……”
“可那一天还是到了……面对赵九成诘问,我那日竟觉得解脱……他不信我说的,明璋只是怜惜我的琴音,他让我去接触明璋,我也照做。”
“赵九成自以为拿捏了我的过往,我便会听他的,任他差使……”
付情轻蔑一笑:“可我根本不在乎,甚至巴不得他将我过去肮脏丑事都告诉明璋,我太想看他脸上错愕的表情了,我想让他嫌弃我、远离我,我也能早些从那场戏里退出去……”
“可他没有……当赵九成耻笑他时,他脸上竟没有半点怒意……他当着所有人的面挥了赵九成一拳……我不明白,这世上怎么会有人对我宽容至此?”
“他知道了我的过往,非但没有恨我、嫌我,反倒亲自去了屏州,查出了我的身世,连带着救了许多被拐的孩子……还带我回了京见了镇国公,祭拜了他的母亲,他竟要娶我为妻。”
“也许是老天都看不过眼,觉得我配不上他,在找到我的亲人那一刻,赵九成手里有了我真正的软肋……”
“我实在不忍看着有孕的阿嫂和年幼的庄儿为了我这个素未谋面的亲人丢了性命……我将明璋赠我的定亲之物给了他们……后来听说,他们将那玉视作明璋叛国的信物,献给了陛下……”
付情眼神嘲讽,戏谑道:“那半只玉圭虽无字,但若与明璋手上的那只相合,置于水中,便可显我二人婚书,断不可能是什么叛国盟约之物。”
……
半炷香后。
御史台正堂中,晋昭垂眸,细细摩挲着掌中之物。
玉圭温润,通身莹洁若雪,无字无纹,沉寂无声。
许久,晋昭站起身来,将玉圭轻置在谭屹面前的水盆中。
在玉圭入水的一霎,其上暗纹遇水顿时显色,金红色字迹镌刻其上,明璋未来得及昭告世人的婚约也终于面世。
“良缘永结,匹配同称……”晋昭轻声念诵婚书内容,看向谭屹,“谭大人以为,明璋会与漠北缔此盟约吗?”
谭屹垂眸,坦言道:“此事过于滑稽可笑,如今看来,定是陷害。”
晋昭将玉圭自水中取出,手执绢帕细细抹去其上水珠,她嘲弄道:“当年镇国公势大,若要陷害,只怕不止赵氏一家手笔,不知谭大人当年身处局中,可知道什么端倪。”
谭屹看着晋昭擦拭玉圭时轻柔的指尖,道:“端倪?我若敢说,你敢查吗?”
“自然。”晋昭将玉圭轻轻放在绒布托盘中,她看着谭屹道,“只要大人实言以告,下官一定会查到底。”
谭屹看向案边如山的奏折,道:“我想这些奏疏已经说的够清楚了,到底是何人欲害明氏,晋大人您明白吗?”
晋昭嗤笑:“你是说,是陛下欲害明氏?谭大人,光这些奏折,可说明不了什么。”
“但也足够说明,昔年明氏案有冤,不是吗?晋大人若需要,我可坦言,当年所谓明璋通敌的信件,皆有作假之嫌,若需原件……”谭屹自袖中取出一只信封来,“当年有人将此信七拐八绕地送到我跟前,就是为了让我出头去弹劾明璋。”
晋昭接过信件,展开便看其上字迹。
是明璋字迹不加,可细节处依旧能察觉出不对来,皆被谭屹用朱砂勾勒了出来。
谭屹道:“我当年察觉出不对,将信中字迹有疑的地方都圈了出来,可信还来不及入宫递给陛下,我的第二十三封奏折便被打了回来,那时我便明白了……镇国公一案,背后究竟是何人授意。”
晋昭垂眸不语,谭屹也不再多言,直到门外传令的的人打碎了这一室寂静。
“大人。”门外夏孰眼神忐忑,“宫中传令,陛下醒了,传您入宫。”
晋昭眼睫一颤,良久,才道:“知道了,我随后便去。”
夏孰收回视线,掩下眼中的担忧,正准备转身离去,便又听室内传来晋昭的声。
“夏孰,替我拿一副空折子来。”
晋昭抬眸看向谭屹,一字一句道:“我要写一份奏疏呈给陛下。”
第88章 祈春回(4)请陛下重启明氏旧案!……
已过正午,天边阴霾渐渐拢住渐弱的日光。
晋昭跟随穿她入宫的人走在玄武大街上。
青砖冰冷,一尘不染,远处宫城巍峨,宏义门静立无声。
行至宫门前时,晋昭却忽然停住了脚步。
宫人见晋昭停住不动,问道:“晋大人,您这是?”
晋昭回头望向宏义门,望着其上阴霾重重。
她道:“你先入宫吧,去禀明陛下,臣晋昭,有本启奏。”
宫人不解:“您不随我入宫吗?”
晋昭摇摇头,缓步来到登闻鼓面前。
她仰头望着它,这好像时她第一次仔细打量登闻鼓。
鼓面平滑,朱红色纹样庄重,铜钉历经岁月摩挲光滑的脊背早已满是划痕。
玄重宫城历经过多少次腥风血雨,都不能影响到它分毫。
它就如此鼎立在宫门前,风雨不动,等着人来敲响它。
“昔年大延开国,民间吏治管理混乱,一时冤案四起,民不聊生。”晋昭轻声道,“高祖欲正朝堂风气,为世人平冤昭雪,立此登闻鼓。”
晋昭上前,抽出鼓槌,奋力挥手一击。
“咚——”
鼓声乍响,如雷鸣直上天际,霎时半座镇霖都为之一震。
“晋大人!”
那宫人骇然,连忙上前欲拦晋昭,却又怯懦不敢与之相触。
晋昭回过头,看着玄武街上走出的一道道身影,唇角不自觉勾起一丝笑意。
也许她该感谢归正卿。
晋昭垂眸看着面前的宫人,似是讲故事般,继续道:“那年,登闻鼓初立,玄重宫城前门庭若市,鼓声擂响三月不断,高祖特设兰台御,笔录民声、传达民意,为帝王之手,行至大延每一处角落,监察百官、平扶冤案,这才有了大延开国百年盛世。”
宏义门前人潮渐增,晋昭望向鼓面道:“如今臣身为兰台御史,查到了一桩冤案,奈何此案受害者及其亲故已尽数亡故,无人能告当年真凶。”
宫人心下震动,心下明白晋昭说的是哪一桩
案子。
京中早有流言了。
晋昭双手扶上额上乌纱,将其取下:“既无人能告,臣今日便去了冠带,作为大延民众,来替那些亡魂,鸣冤。”
语罢,晋昭抽下腰间玉带,抓起鼓槌击向鼓面。
“咚!咚!咚——”
鼓声擂响不断,正如军前战鼓悲壮,一声又一声急促地哀鸣,在大街小巷激起惊涛骇浪。
……
“这是怎么了?怎么又有人鸣鼓?”
“说是御史台的晋昭,在宫门前替人鸣冤呢……”
“替谁鸣冤?归大人吗?”
“归大人又是怎么了,莫不是死因有疑?”
“听说是死谏,为了告赵九成,一头撞死在了缸上……”
“那这赵氏已经落网了啊,晋大人如今又是在为谁鸣冤?”
“走,去看看……”
“不好吧,这宫门前哪能随便凑?”
“法不责众,大家都去了,你怕什么?”
“有人敲登闻鼓是好事,那鼓敲得响,说明咱们老百姓还能往上告,让那些公卿忌惮些。”
……
年轻人纷纷去了宏义门,许多年长者都围在桌前私语。
“前些时,那些流言你们听过吗?”
“你是说那桩事?”
说到这里,付情眉眼中带了几分悲凉的笑意:“他是真的执着……自听了那一曲,便一定要见我,青州离禹州那么远,只要回京述职,他定要绕道来禹州守着,彻夜守在江畔,竟只是想听我认真再弹一次……”
“他道高山流水难觅知音固然可惜,但见妙手落尘宫商错落更令人嗟叹……他问我为何失意,我不愿回答,他不强求,只是给了我许多黄金,还有一纸赦令……他说,若我不安现状,可用他给的那些钱远走他乡,纵是身处奴籍,他给的那纸赦令也能解救我于危难……也正是那时,我知道了他是明璋……”
“命运就是这样,贯爱捉弄人……那时我是有些恨他的,拼了命地推开他,质问他,问他知不知道我是因何沦落至此……想到他那日不知所措的模样……他一定很茫然吧,现在想来,他又有什么错呢?”
“那之后他知难而退,我的日子却顺遂许多……我看不到他,但我知道,他暗地里为我做了许多……可他越这样,我就越害怕,我怕他对我的感情有一日暴露在赵九成的面前……我怕他们又会逼着我去曲意逢迎……”
“可那一天还是到了……面对赵九成诘问,我那日竟觉得解脱……他不信我说的,明璋只是怜惜我的琴音,他让我去接触明璋,我也照做。”
“赵九成自以为拿捏了我的过往,我便会听他的,任他差使……”
付情轻蔑一笑:“可我根本不在乎,甚至巴不得他将我过去肮脏丑事都告诉明璋,我太想看他脸上错愕的表情了,我想让他嫌弃我、远离我,我也能早些从那场戏里退出去……”
“可他没有……当赵九成耻笑他时,他脸上竟没有半点怒意……他当着所有人的面挥了赵九成一拳……我不明白,这世上怎么会有人对我宽容至此?”
“他知道了我的过往,非但没有恨我、嫌我,反倒亲自去了屏州,查出了我的身世,连带着救了许多被拐的孩子……还带我回了京见了镇国公,祭拜了他的母亲,他竟要娶我为妻。”
“也许是老天都看不过眼,觉得我配不上他,在找到我的亲人那一刻,赵九成手里有了我真正的软肋……”
“我实在不忍看着有孕的阿嫂和年幼的庄儿为了我这个素未谋面的亲人丢了性命……我将明璋赠我的定亲之物给了他们……后来听说,他们将那玉视作明璋叛国的信物,献给了陛下……”
付情眼神嘲讽,戏谑道:“那半只玉圭虽无字,但若与明璋手上的那只相合,置于水中,便可显我二人婚书,断不可能是什么叛国盟约之物。”
……
半炷香后。
御史台正堂中,晋昭垂眸,细细摩挲着掌中之物。
玉圭温润,通身莹洁若雪,无字无纹,沉寂无声。
许久,晋昭站起身来,将玉圭轻置在谭屹面前的水盆中。
在玉圭入水的一霎,其上暗纹遇水顿时显色,金红色字迹镌刻其上,明璋未来得及昭告世人的婚约也终于面世。
“良缘永结,匹配同称……”晋昭轻声念诵婚书内容,看向谭屹,“谭大人以为,明璋会与漠北缔此盟约吗?”
谭屹垂眸,坦言道:“此事过于滑稽可笑,如今看来,定是陷害。”
晋昭将玉圭自水中取出,手执绢帕细细抹去其上水珠,她嘲弄道:“当年镇国公势大,若要陷害,只怕不止赵氏一家手笔,不知谭大人当年身处局中,可知道什么端倪。”
谭屹看着晋昭擦拭玉圭时轻柔的指尖,道:“端倪?我若敢说,你敢查吗?”
“自然。”晋昭将玉圭轻轻放在绒布托盘中,她看着谭屹道,“只要大人实言以告,下官一定会查到底。”
谭屹看向案边如山的奏折,道:“我想这些奏疏已经说的够清楚了,到底是何人欲害明氏,晋大人您明白吗?”
晋昭嗤笑:“你是说,是陛下欲害明氏?谭大人,光这些奏折,可说明不了什么。”
“但也足够说明,昔年明氏案有冤,不是吗?晋大人若需要,我可坦言,当年所谓明璋通敌的信件,皆有作假之嫌,若需原件……”谭屹自袖中取出一只信封来,“当年有人将此信七拐八绕地送到我跟前,就是为了让我出头去弹劾明璋。”
晋昭接过信件,展开便看其上字迹。
是明璋字迹不加,可细节处依旧能察觉出不对来,皆被谭屹用朱砂勾勒了出来。
谭屹道:“我当年察觉出不对,将信中字迹有疑的地方都圈了出来,可信还来不及入宫递给陛下,我的第二十三封奏折便被打了回来,那时我便明白了……镇国公一案,背后究竟是何人授意。”
晋昭垂眸不语,谭屹也不再多言,直到门外传令的的人打碎了这一室寂静。
“大人。”门外夏孰眼神忐忑,“宫中传令,陛下醒了,传您入宫。”
晋昭眼睫一颤,良久,才道:“知道了,我随后便去。”
夏孰收回视线,掩下眼中的担忧,正准备转身离去,便又听室内传来晋昭的声。
“夏孰,替我拿一副空折子来。”
晋昭抬眸看向谭屹,一字一句道:“我要写一份奏疏呈给陛下。”
第88章 祈春回(4)请陛下重启明氏旧案!……
已过正午,天边阴霾渐渐拢住渐弱的日光。
晋昭跟随穿她入宫的人走在玄武大街上。
青砖冰冷,一尘不染,远处宫城巍峨,宏义门静立无声。
行至宫门前时,晋昭却忽然停住了脚步。
宫人见晋昭停住不动,问道:“晋大人,您这是?”
晋昭回头望向宏义门,望着其上阴霾重重。
她道:“你先入宫吧,去禀明陛下,臣晋昭,有本启奏。”
宫人不解:“您不随我入宫吗?”
晋昭摇摇头,缓步来到登闻鼓面前。
她仰头望着它,这好像时她第一次仔细打量登闻鼓。
鼓面平滑,朱红色纹样庄重,铜钉历经岁月摩挲光滑的脊背早已满是划痕。
玄重宫城历经过多少次腥风血雨,都不能影响到它分毫。
它就如此鼎立在宫门前,风雨不动,等着人来敲响它。
“昔年大延开国,民间吏治管理混乱,一时冤案四起,民不聊生。”晋昭轻声道,“高祖欲正朝堂风气,为世人平冤昭雪,立此登闻鼓。”
晋昭上前,抽出鼓槌,奋力挥手一击。
“咚——”
鼓声乍响,如雷鸣直上天际,霎时半座镇霖都为之一震。
“晋大人!”
那宫人骇然,连忙上前欲拦晋昭,却又怯懦不敢与之相触。
晋昭回过头,看着玄武街上走出的一道道身影,唇角不自觉勾起一丝笑意。
也许她该感谢归正卿。
晋昭垂眸看着面前的宫人,似是讲故事般,继续道:“那年,登闻鼓初立,玄重宫城前门庭若市,鼓声擂响三月不断,高祖特设兰台御,笔录民声、传达民意,为帝王之手,行至大延每一处角落,监察百官、平扶冤案,这才有了大延开国百年盛世。”
宏义门前人潮渐增,晋昭望向鼓面道:“如今臣身为兰台御史,查到了一桩冤案,奈何此案受害者及其亲故已尽数亡故,无人能告当年真凶。”
宫人心下震动,心下明白晋昭说的是哪一桩
案子。
京中早有流言了。
晋昭双手扶上额上乌纱,将其取下:“既无人能告,臣今日便去了冠带,作为大延民众,来替那些亡魂,鸣冤。”
语罢,晋昭抽下腰间玉带,抓起鼓槌击向鼓面。
“咚!咚!咚——”
鼓声擂响不断,正如军前战鼓悲壮,一声又一声急促地哀鸣,在大街小巷激起惊涛骇浪。
……
“这是怎么了?怎么又有人鸣鼓?”
“说是御史台的晋昭,在宫门前替人鸣冤呢……”
“替谁鸣冤?归大人吗?”
“归大人又是怎么了,莫不是死因有疑?”
“听说是死谏,为了告赵九成,一头撞死在了缸上……”
“那这赵氏已经落网了啊,晋大人如今又是在为谁鸣冤?”
“走,去看看……”
“不好吧,这宫门前哪能随便凑?”
“法不责众,大家都去了,你怕什么?”
“有人敲登闻鼓是好事,那鼓敲得响,说明咱们老百姓还能往上告,让那些公卿忌惮些。”
……
年轻人纷纷去了宏义门,许多年长者都围在桌前私语。
“前些时,那些流言你们听过吗?”
“你是说那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