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姜宁把豆腐和黄豆放到厨房台子上,就伸手和朱红一起去帮卫长昀卸下背篓。
  “买这么多黄豆,也吃不完吧,家里不自己也有。”朱红道:“还是你打算做点什么?”
  姜宁嘿嘿笑了下,“我想磨点豆浆喝。”
  牛奶是不现实了,豆浆还是可以的,大人小孩都得补充一下营养。
  要不是他没研究出来豆奶粉怎么做的,干吃、泡水都好喝,他都想做点豆奶粉拿去卖。
  朱红失笑,“你这张嘴,上辈子肯定是馋得要命,没吃够,这辈子才会跟着馋。”
  “喜欢美食是人之常情,我当然喜欢了。”姜宁把最上面的肉拿出来,沉得手腕差点没托住。
  说是小半扇猪,实际上一背篓也有几十斤了。
  五花肉、板筋、肥肉和后腿肉都有,还要了一节肠,用来灌腊肠。
  “这五花肉,这一块就拿去做腊肉,剩下的两条留着,烧一下皮,平时炒了吃。”
  “板筋和后腿肉也留着,就放在厨房里,我去弄点冰来。”
  朱红看了眼天,“还没下雪,河里也还没结冰,上哪里去弄冰?”
  卫长昀正在收拾肉块,听到后低头无声笑了笑。
  姜宁眼尖,余光正好瞥到,悄悄地踢了一下他的鞋边。
  “我看到有硝石,之前问过铁铺老板,硝石可以制冰,我就试试看,能不能行。”
  姜宁心想,应该不难。
  就弄点冰块在箱子里,做一个简易的冷藏箱,让这些肉多保持几天。
  “这样啊,那也行,这样肉能多放几天。”朱红听完,又不放心叮嘱,“那小心一点。”
  铁铺那边都是体力活,尤其是打铁时,看着就危险。
  硝石制冰的法子既然是铁铺老板说的,那定然也是得小心制作,别伤了自己。
  姜宁点点头,不搭理卫长昀。
  笑什么笑,就知道自己偷着乐,看他笑话。
  什么老实、稳重,分明是个白切黑。
  第100章
  天冷冰块好储存,隔天姜宁和卫长昀一块弄了不少冰,全都拿去把肉冻起来。
  肉放在镂空的竹筐里,一块一块的分开放。
  然后再放一个大筐,筐底铺一层冰块,再在三面夹层里都放上冰块。
  冰块是用硝石弄出来的,虽然是隔了一个罐子,装的也是喝水,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要直接接触。
  “难得天晴,去山里砍点松枝回来,差不多可以开始熏腊肉了。”
  姜宁把筐放到柜子最下层,栓上锁,又检查了一下角落,没有老鼠的痕迹。
  厨房里干净,还放了药草,看起来应该是没被老鼠光临。
  “肉是不是得先腌起来?”卫长昀拍了下手,直起腰,单膝蹲在柜子边。
  姜宁站着,垂眼盯着他看,“腌啊,把松枝砍回来再腌,不耽误的。”
  比起腌肉,灌腊肠可麻烦多了。
  卫长昀也不动,就仰着脸看他,“那现在去。”
  姜宁点头,忽地很想伸手,想了就这么做了。
  手在卫长昀额头上轻轻拍了下,然后往下摊开手心,“起来吧,蹲着像我审你似的。”
  卫长昀握住他手,没怎么接力,自己站了起来。
  站稳后,握着的手也没松开,你看我,我看你,忽然一起笑出声。
  卫长昀轻轻捏了一下姜宁的手掌,发现比前一阵要软乎,低头看时,才发现他俩的手差了挺多。
  “看什么?我有好好涂油膏。”姜宁以为他还在介意自己干活,伤手的事,解释了句。
  卫长昀目光落在他脸上,手的动作停下,“嗯,我知道。”
  知道?知道什么——
  姜宁脑子一懵,终于反应过来卫长昀说的知道是什么意思。
  抓着他手呢,能不知道吗?
  姜宁没抽回手,就手指挠了他一下,“再不去山上,一会儿回来你洗肠子啊。”
  卫长昀低笑一声,终于松了手,“嗯,我洗。”
  “你会洗吗?就你洗。”姜宁嘟哝一句,说完转身离开厨房,往堂屋走。
  朱红正在剥豆子,看他们一前一后进来,再瞥向姜宁微红的耳朵,会心一笑。
  “要去哪?”
  “去砍些松枝回来,熏腊肉用。”姜宁走到斗柜前,拉开下面的抽屉,“阿娘,我把肠子泡水里了,拿回来的时候就洗过,但还得再洗几遍。”
  上面还有不少油脂,得再洗一点掉。
  加了酒,然后得拿面粉搓着洗。
  “那你们去山里当心点。”朱红不放心地叮嘱,“别往林子里走太远,冬天了,山里那些动物没吃的,就会往村子靠。”
  姜宁拿盒子的动作一顿,愣了一下。
  “什么动物?”
  卫长昀拿过他手里的木盒,打开后,往壶里放了适量的山茶,又把盖盖好。
  “山猪,还可能有熊和老虎。”
  姜宁眼睛倏然瞪大,觉得自己听到一门外星语言。
  什么叫熊和老虎?
  西南这地方真的会有老虎吗?不都是出没在华南、东北一代吗?
  啊不对,是有熊和虎出没在西南,但那都是因为栖息地缩小,不得不迁徙。
  燕朝总不能也有动物栖息地缩小的事吧!
  “……你是不是跟我说过来着,我们第一次去镇上时。”姜宁茫然地看卫长昀,“还下过山,伤了人?”
  卫长昀失笑,背过身时,趁着朱红没注意,屈起手指弹了一下他额头。
  “对。”
  山里有野兽、猛兽,所以一到冬天,村里家家户户都不怎么出门耕作,要么就是去离山林远的地里,摘点菜也就回家了。
  去镇上更是要结伴一起,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的利器。
  夏天不这样是因为山里不缺粮,那些熊啊虎啊的,不会下山闯入人的领地。
  “那我们就在附近砍一点好了,天还亮。”姜宁看向卫长昀,“人不可能那么倒霉吧。”
  卫长昀摇头,“放心,今天不少人家都去地里摘菜,松枝也不一定要进山,地旁边也有。”
  姜宁搓了搓手,想等暖和了一点再出门。
  “你怎么知道大家都出门?”
  小小和小宝在一旁自己玩五子棋,身上穿得不算厚实,小脸还热得红扑扑的。
  “今天腊八,要吃腊八粥。”
  姜宁“哎”了声,看向卫长昀和朱红,见两人都点头,才想起来今天是腊八节。
  不知不觉都到腊月了,日子过得真快。
  “那家里腊八粥怎么办?”姜宁都忘了这回事,他家以前不怎么过腊八,到了腊月就直接等着过除夕了。
  朱红道:“我正剥豆子,家里红枣、花生、黄豆都有,到时候看看再加点别的,凑个吉利数字就成,不一定都要一样的。”
  姜宁面上一喜,收起怔愣,“还得是阿娘,家里事情可离不开您。”
  朱红嗔道:“就你会哄人。”
  “别在跟前卖乖了,趁着天色早,早去早回。”
  “是,遵命。”姜宁点头,语调上扬又轻快。
  卫长昀走到门边等他,人来了,才一起出的门。
  “婶儿,我们出门了。”
  “都小心啊。”
  -
  去砍松枝路上,果然碰到了不少人,都是去地里摘菜的,今晚得做些好菜。
  姜宁把手揣到口袋里,被风吹得缩了缩脖子,觉得冻人。
  “这天也太冷了,是不是要下雪了啊。”
  “差不多就这一阵,年年都是腊八前后下的雪。”卫长昀背了背篓,绑松枝和柴的绳子都放里边。
  姜宁一听,顿时期待起来。
  “会下得很大吗?”
  尽管他打小住在村里,可除了小时候,长大了就基本看不到什么雪。
  顶多就是薄薄的一层,地上都堆不起来。
  卫长昀没立即接话,只是侧目看了一眼姜宁,“……这两年都下得很大。”
  姜宁倏地愣住,意识到自己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身为姜宁,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下雪是什么样?再不是一个村的,那都隶属于一个镇。
  就隔了一座山,雪还能下成两个样子吗?
  姜宁深吸一口气,闭了闭眼,往前走。
  “你是不是有一肚子话要问我?”
  越来越多的不对劲和破绽,完全就不是原来的那个姜宁。
  卫长昀和他相处那么久,不可能看不出来他和治丧时完全是两个人。
  连朱红都偶尔一脸困惑、吃惊的看他,卫长昀又怎么会毫无察觉。
  甚至,他是知道卫长昀察觉了,才变得这么肆无忌惮。
  朱红那里好说过去,再是十几年的母子,但他经历了不少事,从前又是个寡言的,性情大变只当是他看开了。
  卫长昀这里,千般万般的话编造起来,也骗不过。
  更别说,他也没想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