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下这么久雨,应该会晴好几天,全拿出来晒晒。”姜宁道:“不行用炭盆烘一烘,这几天在家我们都这样。”
没办法,衣服得换,换了就得洗,洗了没地方晒就只能架在堂屋里烘。
还好夏天衣服轻薄,换作冬天,烤糊了都不定能烘干。
“也只能这样了。”赵秋笑了笑,“也没关系,反正人没事就行。”
姜宁走过去,捏古捏古一下他胳膊,“嗯。”
站在院子里帮忙收拾了会儿,姜宁就说去胳膊王三叔家看看。
赵秋本想一起去的,被姜宁拦住。
倒不是不让他去,是那边喂了鸡鸭,赵秋大嫂还有身孕,保险起见不去为好。
从赵家过去要不了多久,姜宁去的时候,还没出声,就听到了叹气。
“爹,先把这些处理了吧。”
“这一筐筐的……”王三叔坐在凳子上,“坑还得再挖深一点,不然埋进去浅了。”
王子书点头,“知道,石灰我也刚去再买了些。”
一旁宋乔端着一盆饲料,“没多大的事,一半已经比预想的好了,剩下的这一半能保住,也能过个安稳年。”
宋乔憔悴了不少,但眼睛有神,人和往常一样看着斯文。
他看到外边的姜宁,愣了愣才道:“宁哥儿?”
其他人听见,纷纷看向姜宁。
姜宁不大好意思地挠了下头,没贸然进去,“我和长昀是来村里看看你们情况,他去二爷和郑叔家了,我就来这边。”
王子书眼睛有些红,别开脸,不太愿意让人看到。
王三叔站起来,“没事,就鸡鸭没了些,不影响。”
“那要帮忙吗?”姜宁道:“石灰不过我再给你们跑趟腿,多买点。”
“够了,子书刚才去买了一袋。”宋乔拦住他,笑了笑,“不碍事,你别跟着担心。”
姜宁点了下头,看宋乔手里的饲料,“婶婶,你往里放点药草,给那些鸡鸭喂下去,就当治病一样。”
他不太确定宋乔他们养鸡鸭给不给治病,村子里也没听说有兽医。
宋乔诧异道:“人吃的药?”
“嗯,少一点就行,管用的。”姜宁这话说得有底气,是因为他家真这么做过,还是对十几天的小鸡。
刚孵出来,怕天冷养不活,一看小鸡崽蔫了,就赶紧喂点药。
“那行,我去把之前剩的药草兑水,药汁就和饲料一块放。”
宋乔知道姜宁的性子,也不怀疑,答应下来。
他看着姜宁,“院里死了不少鸡鸭,你别进来了,回家去也记得换身衣服,别带给小小和小宝。”
姜宁点点头,不让人为难,“知道的,叔、婶婶,要有什么事得帮忙,就喊我们。”
王三叔挑起扁担,接过话,“晓得了,你们两个热心肠的娃。”
姜宁笑笑,没再多留,四处看了看,决定去杨二爷家外边等卫长昀。
也不进去家里,免得要有什么病菌给人带过去了。
“老天爷啊!这屋子垮了,我们还怎么活啊!”
旁边一声哭嚎,姜宁刚好转的心情,瞬间回落,有些不是滋味地抿抿唇,没敢去看。
天灾人祸,真是半点不由人。
第84章
从村里回来,姜宁的情绪一直不高,虽不明显,但偶尔会对着手里东西发呆。
家里大小事情一堆,光是翻洗衣物、用具就得花不少时日,更别说菜地。
之前三个人一起忙的时候很少,事多起来,朱红都没时间照看小小和小宝,只能让他们自己在屋里玩。
入夜后,朱红难得跟孩子们一起早早睡了。
卫长昀端着一盆热水进堂屋时,就见姜宁坐在那儿发呆,搁地上的那盆水不知道热的还是凉了。
“在想什么?”
姜宁听到声音回过神,抬头看卫长昀,轻摇了下头,“没什么。”
说完低下头,脚在水里踩了踩。
卫长昀走到他旁边,“要不要加些热水?”
姜宁诧异地抬眼,微微歪了下头。
“今天一直在忙,热水能缓解疲惫,而且睡得好。”卫长昀道:“加些?”
姜宁笑着点点头,“那加一点。你的水还够吧?”
卫长昀等他把脚挪开,往里加了热水,“够,我多打了的。”
姜宁撇嘴,手撑在身侧的凳子上,“很明显?”
弯腰搬凳子的卫长昀愣了下,摆好凳子,坐在了姜宁对面不远,中间就隔了两个盆。
卫长昀挽起裤腿,手打在膝盖上,“嗯。”
姜宁皱眉,“你还真是直接,一点都不委婉。”
“那我下次注意。”卫长昀一本正经地说:“所以是在想今天村里的事?”
“有点。”姜宁不算多愁伤感,其实挺乐观的。
可是他特别怕看别人吃苦,尤其是老人和小孩,还有那些本来就过得不好的人。
从小就看不得,去街上看到捡破烂的老头老太,都会把家里的纸壳送给人家。
姜宁轻轻呼出一口气,“今天去找你的时候,听到旁边的王大娘家房子塌了两间,七口人就那么三间房,现在塌了,之后怎么过呀。”
房子原本就不好,搭得不结实,所以才会在暴雨里塌了。
家里条件不好,所以房子才搭得不好,也没钱去修补。
现在这样,日子就更艰难了。
就像一个死循环一样,过得不好的人,越来越过得不好,除非万里挑一,有一个能改命。
“我去的时候,村长不在家。”卫长昀说着顿了下,“听婶儿说,是去村里看情况,多少家房子受灾,到时候报去县府,今年的赋税能减则减,不能也有些救济。”
姜宁诧异地眨了下眼,没说话。
卫长昀知道他在听,接着道:“王大娘家日子不好过,村里都知道。”
姜宁手指微屈,扣着凳子边缘,“嗯。”
“收稻子的时候,谁家能帮衬着都会去帮一下,地里的菜也会送过去。”
卫长昀笑起来,“乡里乡亲地帮衬着,这么多年也过来了。”
“知道了。”姜宁心情好了一些,“对了,雨下这么久,去镇上的路会不会也堵住了?”
仔细算起来,已经快半个月没去镇上。
虽然手有余粮,心里不慌。
可挣钱的事不是小事,还得攒买房的钱呢。
“不知道,得过一两日有人去了才知道。”卫长昀也是第一次遇上这样的暴雨,“都是山路,就算没塌房,摔下来的山石和树木也有可能堵住。”
姜宁回忆了下,去永安镇的一路上,宽敞的地方不少,但也有狭隘的山路,两侧都是山,中间就一条夹道,还不到十尺。
“那和外面就断联了。”
“要是不严重,过些天就会在村里召集人,一块去把路清出来。”卫长昀揉了揉手腕,“镇子周边的村落太多,没那么多人手,所以只能村里自己组织。”
姜宁“嗯”了声,“那到时候我们一起去。”
暴雨下得人心烦,也让人情绪容易低落。
不过听卫长昀慢慢地说出后续安排,加上屋子里有风吹过,竟然心情好了不少。
夏日里的躁闷和雨后的潮湿,随着风一点点消散。
“好了!”姜宁坐直身体,拍了一下手,“打起精神,接下来可还有很多事要忙。”
卫长昀看他恢复过来,嘴角跟着上扬,“好了?”
姜宁冲他笑起来,“你这么费心地跟我在这儿一起泡脚,不就是在——”
在什么?逗他开心还是……
卫长昀搭在膝头的指尖动了动,很轻地应声,“是在哄你。”
“哄”这个字眼,比起逗多了几分亲昵。
饶是姜宁这一段时间适应了不少,可那层戳破的窗户纸还悬挂着,哪能完全免疫。
姜宁抿抿唇,好一会儿才接过话,“那现在哄好了。”
卫长昀点头,“那就好。”
-
暴雨后,整个村子都要修整。
家家户户都忙到没功夫出门,或者出门都是为了去找些木柴、泥沙去修补房子和家里的院子。
至于那些被淹了、埋了的田地,一时间除了家里人口多的,都顾不上。
去镇上的路清理出来都费了不少时间,整整花了五天才彻底清出一条路来。
“下雨的时候盼着天晴,天晴了又接着天天大太阳。”
“好热啊。”
“人都要晒化了,会不会变成女娲娘娘捏的泥人啊?”
姜宁正从后院回来,听到院子里的三人在说话,笑了一下,往厨房旁走。
“晒了就进屋里躲着,别在院子里了。”
“菜园的地修整好了?”朱红晾完衣服,弯腰拿起盆,“这几天去河里都不方便,偏偏不下雨,水用得快。”
姜宁舀水洗掉身上的泥,“没事,我跟长昀一块去,有照应。”
没办法,衣服得换,换了就得洗,洗了没地方晒就只能架在堂屋里烘。
还好夏天衣服轻薄,换作冬天,烤糊了都不定能烘干。
“也只能这样了。”赵秋笑了笑,“也没关系,反正人没事就行。”
姜宁走过去,捏古捏古一下他胳膊,“嗯。”
站在院子里帮忙收拾了会儿,姜宁就说去胳膊王三叔家看看。
赵秋本想一起去的,被姜宁拦住。
倒不是不让他去,是那边喂了鸡鸭,赵秋大嫂还有身孕,保险起见不去为好。
从赵家过去要不了多久,姜宁去的时候,还没出声,就听到了叹气。
“爹,先把这些处理了吧。”
“这一筐筐的……”王三叔坐在凳子上,“坑还得再挖深一点,不然埋进去浅了。”
王子书点头,“知道,石灰我也刚去再买了些。”
一旁宋乔端着一盆饲料,“没多大的事,一半已经比预想的好了,剩下的这一半能保住,也能过个安稳年。”
宋乔憔悴了不少,但眼睛有神,人和往常一样看着斯文。
他看到外边的姜宁,愣了愣才道:“宁哥儿?”
其他人听见,纷纷看向姜宁。
姜宁不大好意思地挠了下头,没贸然进去,“我和长昀是来村里看看你们情况,他去二爷和郑叔家了,我就来这边。”
王子书眼睛有些红,别开脸,不太愿意让人看到。
王三叔站起来,“没事,就鸡鸭没了些,不影响。”
“那要帮忙吗?”姜宁道:“石灰不过我再给你们跑趟腿,多买点。”
“够了,子书刚才去买了一袋。”宋乔拦住他,笑了笑,“不碍事,你别跟着担心。”
姜宁点了下头,看宋乔手里的饲料,“婶婶,你往里放点药草,给那些鸡鸭喂下去,就当治病一样。”
他不太确定宋乔他们养鸡鸭给不给治病,村子里也没听说有兽医。
宋乔诧异道:“人吃的药?”
“嗯,少一点就行,管用的。”姜宁这话说得有底气,是因为他家真这么做过,还是对十几天的小鸡。
刚孵出来,怕天冷养不活,一看小鸡崽蔫了,就赶紧喂点药。
“那行,我去把之前剩的药草兑水,药汁就和饲料一块放。”
宋乔知道姜宁的性子,也不怀疑,答应下来。
他看着姜宁,“院里死了不少鸡鸭,你别进来了,回家去也记得换身衣服,别带给小小和小宝。”
姜宁点点头,不让人为难,“知道的,叔、婶婶,要有什么事得帮忙,就喊我们。”
王三叔挑起扁担,接过话,“晓得了,你们两个热心肠的娃。”
姜宁笑笑,没再多留,四处看了看,决定去杨二爷家外边等卫长昀。
也不进去家里,免得要有什么病菌给人带过去了。
“老天爷啊!这屋子垮了,我们还怎么活啊!”
旁边一声哭嚎,姜宁刚好转的心情,瞬间回落,有些不是滋味地抿抿唇,没敢去看。
天灾人祸,真是半点不由人。
第84章
从村里回来,姜宁的情绪一直不高,虽不明显,但偶尔会对着手里东西发呆。
家里大小事情一堆,光是翻洗衣物、用具就得花不少时日,更别说菜地。
之前三个人一起忙的时候很少,事多起来,朱红都没时间照看小小和小宝,只能让他们自己在屋里玩。
入夜后,朱红难得跟孩子们一起早早睡了。
卫长昀端着一盆热水进堂屋时,就见姜宁坐在那儿发呆,搁地上的那盆水不知道热的还是凉了。
“在想什么?”
姜宁听到声音回过神,抬头看卫长昀,轻摇了下头,“没什么。”
说完低下头,脚在水里踩了踩。
卫长昀走到他旁边,“要不要加些热水?”
姜宁诧异地抬眼,微微歪了下头。
“今天一直在忙,热水能缓解疲惫,而且睡得好。”卫长昀道:“加些?”
姜宁笑着点点头,“那加一点。你的水还够吧?”
卫长昀等他把脚挪开,往里加了热水,“够,我多打了的。”
姜宁撇嘴,手撑在身侧的凳子上,“很明显?”
弯腰搬凳子的卫长昀愣了下,摆好凳子,坐在了姜宁对面不远,中间就隔了两个盆。
卫长昀挽起裤腿,手打在膝盖上,“嗯。”
姜宁皱眉,“你还真是直接,一点都不委婉。”
“那我下次注意。”卫长昀一本正经地说:“所以是在想今天村里的事?”
“有点。”姜宁不算多愁伤感,其实挺乐观的。
可是他特别怕看别人吃苦,尤其是老人和小孩,还有那些本来就过得不好的人。
从小就看不得,去街上看到捡破烂的老头老太,都会把家里的纸壳送给人家。
姜宁轻轻呼出一口气,“今天去找你的时候,听到旁边的王大娘家房子塌了两间,七口人就那么三间房,现在塌了,之后怎么过呀。”
房子原本就不好,搭得不结实,所以才会在暴雨里塌了。
家里条件不好,所以房子才搭得不好,也没钱去修补。
现在这样,日子就更艰难了。
就像一个死循环一样,过得不好的人,越来越过得不好,除非万里挑一,有一个能改命。
“我去的时候,村长不在家。”卫长昀说着顿了下,“听婶儿说,是去村里看情况,多少家房子受灾,到时候报去县府,今年的赋税能减则减,不能也有些救济。”
姜宁诧异地眨了下眼,没说话。
卫长昀知道他在听,接着道:“王大娘家日子不好过,村里都知道。”
姜宁手指微屈,扣着凳子边缘,“嗯。”
“收稻子的时候,谁家能帮衬着都会去帮一下,地里的菜也会送过去。”
卫长昀笑起来,“乡里乡亲地帮衬着,这么多年也过来了。”
“知道了。”姜宁心情好了一些,“对了,雨下这么久,去镇上的路会不会也堵住了?”
仔细算起来,已经快半个月没去镇上。
虽然手有余粮,心里不慌。
可挣钱的事不是小事,还得攒买房的钱呢。
“不知道,得过一两日有人去了才知道。”卫长昀也是第一次遇上这样的暴雨,“都是山路,就算没塌房,摔下来的山石和树木也有可能堵住。”
姜宁回忆了下,去永安镇的一路上,宽敞的地方不少,但也有狭隘的山路,两侧都是山,中间就一条夹道,还不到十尺。
“那和外面就断联了。”
“要是不严重,过些天就会在村里召集人,一块去把路清出来。”卫长昀揉了揉手腕,“镇子周边的村落太多,没那么多人手,所以只能村里自己组织。”
姜宁“嗯”了声,“那到时候我们一起去。”
暴雨下得人心烦,也让人情绪容易低落。
不过听卫长昀慢慢地说出后续安排,加上屋子里有风吹过,竟然心情好了不少。
夏日里的躁闷和雨后的潮湿,随着风一点点消散。
“好了!”姜宁坐直身体,拍了一下手,“打起精神,接下来可还有很多事要忙。”
卫长昀看他恢复过来,嘴角跟着上扬,“好了?”
姜宁冲他笑起来,“你这么费心地跟我在这儿一起泡脚,不就是在——”
在什么?逗他开心还是……
卫长昀搭在膝头的指尖动了动,很轻地应声,“是在哄你。”
“哄”这个字眼,比起逗多了几分亲昵。
饶是姜宁这一段时间适应了不少,可那层戳破的窗户纸还悬挂着,哪能完全免疫。
姜宁抿抿唇,好一会儿才接过话,“那现在哄好了。”
卫长昀点头,“那就好。”
-
暴雨后,整个村子都要修整。
家家户户都忙到没功夫出门,或者出门都是为了去找些木柴、泥沙去修补房子和家里的院子。
至于那些被淹了、埋了的田地,一时间除了家里人口多的,都顾不上。
去镇上的路清理出来都费了不少时间,整整花了五天才彻底清出一条路来。
“下雨的时候盼着天晴,天晴了又接着天天大太阳。”
“好热啊。”
“人都要晒化了,会不会变成女娲娘娘捏的泥人啊?”
姜宁正从后院回来,听到院子里的三人在说话,笑了一下,往厨房旁走。
“晒了就进屋里躲着,别在院子里了。”
“菜园的地修整好了?”朱红晾完衣服,弯腰拿起盆,“这几天去河里都不方便,偏偏不下雨,水用得快。”
姜宁舀水洗掉身上的泥,“没事,我跟长昀一块去,有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