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担心雨势太大,夜里出什么事,故在看书。”
  姜宁不知怎么,一下反应过来,“我没什么事,你别担心。”
  卫长昀沉默了会儿,才道:“退热的药睡前就熬着了,这会儿正好。”
  一时间,姜宁混沌的脑子变得更糊了。
  怔然坐在床头,无意识地抿了抿唇,直到敲门声很轻地响了声。
  姜宁:“哦。”
  在一边的赵秋听到姜宁这一声,缓缓朝外面看了眼。
  这是个什么情况?
  “药凉得快,劳烦秋哥儿帮忙接一下。”卫长昀不知屋里情况,说道:“夜里若有其他事,可叫我一声。”
  赵秋拢了拢身上衣服,走过去开了门,伸手把药接过来。
  药碗还烫着,像是刚从药罐里倒出来的。
  就这么一会儿功夫,一丝就飘了进来。
  赵秋看一眼卫长昀,肩头湿了大半,忙道:“你快回去吧,宁哥儿这里有我照看呢。”
  卫长昀微垂着眼,点了下头,“多谢。”
  他转身时,稍稍抬眼往屋里看去。
  门只是半开着,灯光又昏暗,其实看不太清楚。
  然而卫长昀却一眼看到了床头靠着的姜宁,头发不像平时扎了起来,有些散乱,衬得人面色苍白。
  “秋哥儿。”
  赵秋正欲关门,听他喊了一声,又顿住。
  “哎?”
  卫长昀抿了抿唇角,从怀里摸出一颗糖,“他怕苦,这糖也给他。”
  赵秋伸手接过来,还没来得及多想,卫长昀拱手见礼,转身回了屋。
  “……”
  “宁哥儿,这卫长昀待你——”
  姜宁看着赵秋,他立即噤了声。
  “先喝药吧。”赵秋回到床边,“你们一家人,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姜宁意识混沌,掀起眼皮,自己端着药碗喝了个干净。
  中药没有不苦的,一碗喝下去,舌根都泛着苦涩。
  赵秋把糖递给他,蹬掉鞋钻进被子里,“他给你的。”
  姜宁从他手心捏走糖,却没吃,指腹在油纸上来回揉搓,心里比外面的雨声还乱。
  “你这副表情,我心里总觉得是说错话了。”赵秋伸手去摸他额头,“你别想岔了。”
  姜宁反应比平时慢,因为发烧,眼圈有些红,脸颊和鼻尖也泛着绯色。
  倒是一副病美人的样子。
  “没多想,我脑子都快烧糊涂了。”姜宁缩进被子里,糖握在手心,“这雨下得,耽误我赚钱了。”
  赵秋轻轻地“啊”了声,仔细看姜宁表情,也没看出什么来,只当自己想多了。
  -
  发烧容易反复,但也分人。
  姜宁属于体质不怎么好,但一喝药就管用的类型。
  半夜喝了一碗药,竟是一觉睡到了天大亮,中途除了偶尔哼唧几声,都没怎么醒过。
  等他一觉醒来,屋里就剩他一个。
  天光从窗户外照进来,亮堂堂的,竟是雨后天晴,来了个大晴天。
  “叩叩。”
  姜宁拿开额头上的布,开口声音还有点哑,“谁啊?”
  “宁哥儿醒了?”朱氏的声音隔着门传来。
  姜宁听见是她,撑着坐起来,打了个哈欠,“阿娘,你进来吧,我起了。”
  朱氏推开门进屋,手里端着碗,“秋哥儿一早回去了,让我给你说声。”
  姜宁“嗯”了声,掀开被子下床。
  身上还有点软,但得益于他这段时间上山、下地的,不至于得卧床。
  “秋哥儿走这么早,是有事啊?”姜宁拿水漱了漱口,端着粥问:“昨夜我发热,他陪着折腾了好会儿。”
  朱氏道:“昨夜那么大的雨,怕家里有事,赶忙着就去了。”
  下这么大的雨,以现在的建筑水平和建筑材料,确实容易出事。
  轻则菜地、木棚倒塌,重则有些家屋顶都得破好几个洞。
  闻言姜宁愣了愣,眼睛往屋外看去,“家里没事吧?”
  朱氏道:“没事,二郎一早就里外检查了,除了木棚那边有点漏水,后边菜地淹了一个角。”
  “没事,淹了就淹了吧,等晾两天再去补。”姜宁很快喝完粥,“长昀呢?”
  “又去地里了。”朱氏看着他道:“这孩子倒是踏实,什么事都愿意做,不像你那表兄,说什么读书人不下地,秀才都还没中,就去了京城,说那儿才能备考,花了不少银子,三十岁了才中秀才,现在也不知什么境况。”
  姜宁还没听朱氏提过家里亲戚,眨了眨眼道:“要是殿前高中,必定是有人回乡报喜的。”
  “人一家都搬走了,哪还会回来这地方报喜。”朱氏笑道:“你歇着吧,今天也做不成什么事,我把东西搬出来晒晒。”
  姜宁笑起来,拉着朱氏胳膊撒娇,“还是阿娘在身边好,疼我。”
  “跟小孩似的。”朱氏摸摸他头发,等他赖够了,才起身拿着碗出去。
  姜宁目送他出去,关上门了才回到床上。
  才睡醒没困意,干脆把床头放着的陶罐拿出来,开始数钱打发时间。
  一个铜板一个铜板数着,还蛮有成就感的。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攒了七百文,这么算下去,到八月赋税时,应该是能攒上。
  可赋税收走,加上家里开销,又差不多没了。
  姜宁晃了晃陶罐,心里琢磨起了别的生意。
  土豆片是卖不成了,就算卖,也不怎么划算。算上成本其实没怎么赚,就是赚个辛苦钱。
  辣椒这个倒是能卖,但渠道是个问题。
  也不是人人都非得吃这个麻辣椒,连带着糊辣椒一起市场有限。
  什么做豆腐、卖山货,这些东西人家早就发现了,又不是原始时代,哪轮得到他来降维打击。
  别到时候手艺不如人,被人打击。
  姜宁叹了口气,发现挣钱可真是件难事。
  幸好他没入社会打工,不然天天破防想辞职。
  “叩叩。”
  姜宁听到敲门声,还沉浸在怎么赚钱奔小康里,头都没抬,就道:“谁啊?直接进来。”
  卫长昀举着的手顿住,听话的放下推门进屋,“我是想问,嫂嫂的病好了没。”
  姜宁听到声,倏然瞪大眼,扭头看去。
  卫长昀进屋后也愣了。
  他看见姜宁坐在床上,盘着腿抱住陶罐,一副财迷样。
  “……好了。”姜宁不动声色挪了挪,试图挽回自己的形象。
  卫长昀低咳一声,道:“那便好。”
  “我先出去了,不打扰你休息。”
  姜宁下意识点头,刚点完又摇头,“嗳,等下,你才从地里回来?”
  卫长昀脚下一顿,回过身来,“嗯,地里还好,地势高,又听你的挖了排水口,没被淹。”
  “田里呢?水淹了吧?”姜宁顾不得形象,问道:“秧苗也发得差不多,趁着有水,这两天就去把秧插了。”
  卫长昀愣了下,“这倒是方便些,不然还得开渠放水。”
  姜宁眼珠转了转,也没下床,就往床边撑着,“哪里可以买到鱼苗,我想在稻田里养些鱼。”
  稻花鱼,肉质可比一般的塘鱼要好。
  他去地里时观察过,虽然稻花鱼起源也是古时候,可这一代却没人养。
  养殖虽然需要时间,可他的酸汤不需要啊。
  反正都做了两大坛,卖辣椒的同时,再卖酸汤,这不就全包了吗?
  等鱼养出来,还可以连鱼一块包了。
  等他病好,就去镇上的食肆、酒楼里转转,要是能谈成,他拿着配方就是供货商,这不比摆零摊赚得多。
  日后要攒得下钱,就盘下铺子,自己开店。
  第35章
  插秧的事耽误不得,再晚几天,就要赶不上收稻的时间。
  一年一季稻,光长就得五六个月。
  姜宁十分有自知之明,他的脑子,研究不出一年两季稻子。
  四月再不插秧,就是晚稻了。南方的天气,晚稻能不能活还是个问题。
  之前发的秧苗,一共发了十二盘,主要是姜宁没经验,想着多了还好,就怕少了。
  半亩多的水田,十二盘肯定是够了的。
  所以姜宁病一好,着急忙慌地拉着卫长昀去插秧,生怕慢了别家好几步。
  开玩笑,等到秋天,大家都割稻子、打米了,他家稻子还在地里长,那多……
  不就少人帮忙了吗?
  姜宁把秧苗往地上放,忍不住叹气,“真够重的。”
  卫长昀走在他后边,把余下的放好,“你才病愈,歇会儿再下去,要是累了就到田埂休息。”
  姜宁戴不惯斗笠,艰难地扶着帽檐,仰起脸垂眼看弯腰挽裤腿的卫长昀。
  “我没这么弱。”
  卫长昀扎好裤腿,又挽了袖子,“诚实是一种美德。”
  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