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陈昭语气轻快,笑吟吟环视群臣:“谁还有异议?”
百官垂首盯着自己的笏板,仿佛那上头突然长出了圣贤之言。几个年迈的老臣甚至屏住了呼吸,生怕喘气声大了些被当作有意见。
谁还敢有异议?全族死无葬身之地,这比诛九族还狠啊!
就连司马朗也不禁偷偷瞥了曹操一眼。
这就是您嘴里说的“陈昭心软”?前有挫骨扬灰,后有死无葬身之地,杀人不过头点地……陈昭根本没有良心这东西吧?
“看来诸位都无异议。”陈昭抚掌轻笑,转头对守在殿门处张望的吕玲绮吩咐,“你亲自带人去请吉本九族,对照族谱,一个人也别落下,省得吉医官路上寂寞。”
“末将领命!”吕玲绮早在听到殿内动静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要冲进来了,若非还要遵守主公之令,把守大殿,吕玲绮早就冲进去和吉本单挑了。
此刻得了命令,她眼中寒光一闪,吕玲绮一腔怒火终于有了发泄之地,当即点齐亲卫,杀气腾腾直奔吉平府邸。路上还不忘命令亲卫封锁消息,莫让消息泄露跑了人。
大殿内静得一根针落下的声音都能听见。
坐在龙椅上的刘协甚至软了腿,险些直接瘫软在龙椅上。
他今日才知道,被一杯毒酒毒死还不是最惨的死法,还有葬身鱼腹,死无葬身之地这个死法。
曹操回过神最快,他甚至还在心中可惜了一下。
当年他杀名士边让还引起了一番不小的动荡……唉,他当年怎么就没想出让边让全家去海上寻仙山的妙招呢。
杀人全家听起来多残暴,让人去寻仙山,还贴心怕其路上寂寞,特意允许人把家眷都带上,这话听起来多好听。
曹操对麾下臣子董承使了个眼色。
董承立刻出列:“臣有表言。”
“伏惟陛下承天受命,统御万方,然天下未靖……今有昭侯陈昭,功盖寰宇,使中原复安。其功堪比周公、伊尹,然爵不过侯,位止九卿,恐非酬庸之典。”
刘协强迫自己从“被鱼分食”的恐怖幻想中挣脱,语气更加柔顺三分:“依诸位爱卿之见,朕该如何表彰昭侯?”
大殿之上,大汉天子面对剑履上殿的反贼,向百官询问该如何表彰反贼。
反贼站在大殿中央,气定神闲。
————————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少府耿纪、太医令吉本等起兵诛操,不克,夷三族。——《三国志·武帝纪》
第196章
该如何表彰?
董承偷偷摸摸看向曹操,这也没说过啊。
曹操又偷偷摸摸看向陈昭,这个的确没说过。
曹操倒是私下写信打探过陈昭的意思,只是什么都没打听出来。
他也就不管了,反正天子在陈昭手中,他好歹还顶着汉臣的名头,表面功夫总要做足。可陈昭?自黄巾起事时便是反贼,就算此刻弑君,天下人也只会道一句“果然是反贼”。
陈昭漫不经心望向高台之上的帝王:“大汉初立之时,高祖皇帝为表彰功臣,曾立七位异性王。”
殿内空气骤然凝滞。
刘协高坐龙椅,面色苍白,双手紧握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目光低垂,不敢直视殿下的陈昭。
殿中百官噤若寒蝉,却又忍不住交头接耳,低语如蚊蝇嗡鸣。有人掩袖侧首,眼中满是惊惧;有人佯装镇定,却不时偷瞥陈昭的脸色;更有老臣须发微颤,似欲进谏,却又在陈昭冷峻的目光下退缩。
大汉刚立之时,高祖皇帝的确是册封过几个异性王,可那都是无奈之举,可那些异性王的下场……而且白马之盟,还立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
光武皇帝光复大汉之时,更是彻底废除了异性王,功臣最高者也只能封侯。
陈昭立于阶下,姿态丝毫没有恭敬,仿佛他才是这大殿真正的主人。
终究还是有老臣忍不住了,杨彪浑浊的眼中噙着泪光,护在陈昭与刘协之间,语气似愤似悲:
“昭侯平复中原,确有功于天下。可毕竟高皇帝昔年刑白马而盟曰:‘非有功不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今昭侯虽功高,然爵已列侯,若进王爵,是坏高皇之制,启篡逆之阶也!”
这位以清直闻名的老臣年前刚生过一场大病。杨彪这两年一直处于内疚之中,他以为曹操是大汉忠臣,所以亲自建言请天子宣召曹操入洛阳护卫,谁知几年不见,昔日的大汉忠臣却摇身一变成了反贼。袁谭引董卓这只饿狼入室,他杨彪又与袁谭何异?
如今,饿狼走了,来的却是一只更凶猛的恶虎。
杨彪这幅病骨支离的身躯挡在御座之前,佝偻消瘦的身躯像是一面轻轻一推就会倒塌的危墙。
陈昭轻啧了一声,感觉奇妙。
以往都是她在史书上看到那些权臣逼迫帝王,忠臣舍身捍卫皇室尊严,青史留名。如今她没成忠臣,倒是成了话本中欺压帝王的恶毒权臣。
至于她的感受……权倾天下果然很爽。
至于欺负忠良老臣?呸,但凡她起兵造反之前有一个大汉忠臣站出来替她说句公道话,她也不会造反。
“谁说高祖之后无人封王。”陈昭轻描淡写,“王莽不是就曾受封安汉公,他加九锡时,可有人提过白马之盟?”
听到王莽这个名字,杨彪面色瞬间煞白。
御座上刘协的指甲已经掐进扶手,龙椅尖锐的突起刺入皮肉却浑然不觉。他看见文臣低着头,看见武将闭着眼,看见满朝朱紫竟无一人敢直视陈昭的眼睛,只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杨彪身上。
陈昭又话锋一转:“本侯只是随口一提,王莽是乱世奸贼,我与他自然不同。”
群臣瑟瑟发抖,他们也觉得陈昭和王莽不同。
王莽谦恭未篡时。陈昭可比王莽嚣张多了!
“至于杨公所言后果。”陈昭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轻笑一声,“天下共击之……昭做事光明磊落、无愧于心,谁若是不服气,自然可来寻我。”
她还愁怎么编造借口把荆益二州这大汉最后一块江山拿下呢,若那几个汉室宗亲发兵攻打她,才是正和她意。
“汝……”
“父亲。”一道极轻的呼唤声忽然从百官队伍中响起。
那是杨彪之子杨修的声音,杨修两月前才刚入仕。
杨彪仿佛整个人中了定身技,他瞳孔剧烈收缩,花白的须发颤动。
陈昭正对着杨彪,能清楚看到杨彪脸上那从悲愤到无奈,最终化为深沉内疚的变化。
有勇气和目光短浅到敢押上九族来成全“青名”的人本就是少数,杨彪若是舍得家族,当初董卓肆虐之时他这位天下清流领袖便站出来反对了。
汝南袁氏是四世三公,弘农杨氏又何尝不是四世三公?
杨彪突然剧烈咳嗽起来(iaqs),本就佝偻的腰背更弯了,他转身重重叩首,额头撞击地面的闷响在安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
“彪年事已高,耳目昏聩,无力为陛下效力。请罢臣太尉之职,以谢天下。”杨彪声音沙哑。
弘农杨氏上百口的性命,杨彪不敢压上。他在朝中为官多年,弘农杨氏姻亲故旧无数,若是送上船出海寻仙山,估计三艘船都塞不下。
刘协悲哀挽留一声:“杨公……”
陈昭袖手冷眼旁观这一场君臣情深的戏码。
啧,最好刘协再哭两声,文武百官再一同求情,才更符合她大反派的角色。
只是陈昭失望了,刘协只是呼唤了一声就迅速意识到了现在的情况,胆怯看了陈昭一眼,便声音哆嗦应下了杨彪的请辞。
杨彪缓缓退下,陈昭也没有为难一个识趣老头的意思——有杨修在朝堂上,她日后有的是借口把弘农杨氏九族送上船。
刘协终究要直面陈昭,大汉的余晖抵挡不了初升的朝阳,正如大汉忠臣在陈昭面前不堪一击。
“朕闻天命有归,功高不赏。昭侯陈昭,德迈伊霍,勋超桓文。扫群凶而清六合,迎朕躬而定社稷。今特进爵封王,加九锡之礼。”刘协压下鼻头酸涩,沙哑宣布了加封圣旨。
这一次,殿内鸦雀无声。
下朝后,陈昭刚踏出宫门,便见陈宫神色慌张地迎了上来。
陈宫先慌忙确认自家主公没有受伤,才懊恼单膝跪地请罪:“吉本行刺主公,罪皆在曹操与臣。”
跟在陈昭身后走出宫门的曹操缓缓抬起头,面露迷茫:“……?”
这也能赖我?
曹操都怀疑吉本背地里也没少骂他,天地良心,曹操觉得自己比袁术还冤枉。他自知自己心眼小,要是知道吉本包藏祸心,他早就先把吉本三族处理了!
“无碍,若非公台明察秋毫,只怕今日不止吉本一人行刺。”陈昭轻笑,伸手扶起陈宫。
她这话并非虚言。陈宫虽总盯着曹操不放,却也真揪出了一批暗藏异心之人——没有衣带诏,他却硬是把衣带诏上那些忠于汉室的臣子全找齐了。
百官垂首盯着自己的笏板,仿佛那上头突然长出了圣贤之言。几个年迈的老臣甚至屏住了呼吸,生怕喘气声大了些被当作有意见。
谁还敢有异议?全族死无葬身之地,这比诛九族还狠啊!
就连司马朗也不禁偷偷瞥了曹操一眼。
这就是您嘴里说的“陈昭心软”?前有挫骨扬灰,后有死无葬身之地,杀人不过头点地……陈昭根本没有良心这东西吧?
“看来诸位都无异议。”陈昭抚掌轻笑,转头对守在殿门处张望的吕玲绮吩咐,“你亲自带人去请吉本九族,对照族谱,一个人也别落下,省得吉医官路上寂寞。”
“末将领命!”吕玲绮早在听到殿内动静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要冲进来了,若非还要遵守主公之令,把守大殿,吕玲绮早就冲进去和吉本单挑了。
此刻得了命令,她眼中寒光一闪,吕玲绮一腔怒火终于有了发泄之地,当即点齐亲卫,杀气腾腾直奔吉平府邸。路上还不忘命令亲卫封锁消息,莫让消息泄露跑了人。
大殿内静得一根针落下的声音都能听见。
坐在龙椅上的刘协甚至软了腿,险些直接瘫软在龙椅上。
他今日才知道,被一杯毒酒毒死还不是最惨的死法,还有葬身鱼腹,死无葬身之地这个死法。
曹操回过神最快,他甚至还在心中可惜了一下。
当年他杀名士边让还引起了一番不小的动荡……唉,他当年怎么就没想出让边让全家去海上寻仙山的妙招呢。
杀人全家听起来多残暴,让人去寻仙山,还贴心怕其路上寂寞,特意允许人把家眷都带上,这话听起来多好听。
曹操对麾下臣子董承使了个眼色。
董承立刻出列:“臣有表言。”
“伏惟陛下承天受命,统御万方,然天下未靖……今有昭侯陈昭,功盖寰宇,使中原复安。其功堪比周公、伊尹,然爵不过侯,位止九卿,恐非酬庸之典。”
刘协强迫自己从“被鱼分食”的恐怖幻想中挣脱,语气更加柔顺三分:“依诸位爱卿之见,朕该如何表彰昭侯?”
大殿之上,大汉天子面对剑履上殿的反贼,向百官询问该如何表彰反贼。
反贼站在大殿中央,气定神闲。
————————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少府耿纪、太医令吉本等起兵诛操,不克,夷三族。——《三国志·武帝纪》
第196章
该如何表彰?
董承偷偷摸摸看向曹操,这也没说过啊。
曹操又偷偷摸摸看向陈昭,这个的确没说过。
曹操倒是私下写信打探过陈昭的意思,只是什么都没打听出来。
他也就不管了,反正天子在陈昭手中,他好歹还顶着汉臣的名头,表面功夫总要做足。可陈昭?自黄巾起事时便是反贼,就算此刻弑君,天下人也只会道一句“果然是反贼”。
陈昭漫不经心望向高台之上的帝王:“大汉初立之时,高祖皇帝为表彰功臣,曾立七位异性王。”
殿内空气骤然凝滞。
刘协高坐龙椅,面色苍白,双手紧握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目光低垂,不敢直视殿下的陈昭。
殿中百官噤若寒蝉,却又忍不住交头接耳,低语如蚊蝇嗡鸣。有人掩袖侧首,眼中满是惊惧;有人佯装镇定,却不时偷瞥陈昭的脸色;更有老臣须发微颤,似欲进谏,却又在陈昭冷峻的目光下退缩。
大汉刚立之时,高祖皇帝的确是册封过几个异性王,可那都是无奈之举,可那些异性王的下场……而且白马之盟,还立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
光武皇帝光复大汉之时,更是彻底废除了异性王,功臣最高者也只能封侯。
陈昭立于阶下,姿态丝毫没有恭敬,仿佛他才是这大殿真正的主人。
终究还是有老臣忍不住了,杨彪浑浊的眼中噙着泪光,护在陈昭与刘协之间,语气似愤似悲:
“昭侯平复中原,确有功于天下。可毕竟高皇帝昔年刑白马而盟曰:‘非有功不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今昭侯虽功高,然爵已列侯,若进王爵,是坏高皇之制,启篡逆之阶也!”
这位以清直闻名的老臣年前刚生过一场大病。杨彪这两年一直处于内疚之中,他以为曹操是大汉忠臣,所以亲自建言请天子宣召曹操入洛阳护卫,谁知几年不见,昔日的大汉忠臣却摇身一变成了反贼。袁谭引董卓这只饿狼入室,他杨彪又与袁谭何异?
如今,饿狼走了,来的却是一只更凶猛的恶虎。
杨彪这幅病骨支离的身躯挡在御座之前,佝偻消瘦的身躯像是一面轻轻一推就会倒塌的危墙。
陈昭轻啧了一声,感觉奇妙。
以往都是她在史书上看到那些权臣逼迫帝王,忠臣舍身捍卫皇室尊严,青史留名。如今她没成忠臣,倒是成了话本中欺压帝王的恶毒权臣。
至于她的感受……权倾天下果然很爽。
至于欺负忠良老臣?呸,但凡她起兵造反之前有一个大汉忠臣站出来替她说句公道话,她也不会造反。
“谁说高祖之后无人封王。”陈昭轻描淡写,“王莽不是就曾受封安汉公,他加九锡时,可有人提过白马之盟?”
听到王莽这个名字,杨彪面色瞬间煞白。
御座上刘协的指甲已经掐进扶手,龙椅尖锐的突起刺入皮肉却浑然不觉。他看见文臣低着头,看见武将闭着眼,看见满朝朱紫竟无一人敢直视陈昭的眼睛,只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杨彪身上。
陈昭又话锋一转:“本侯只是随口一提,王莽是乱世奸贼,我与他自然不同。”
群臣瑟瑟发抖,他们也觉得陈昭和王莽不同。
王莽谦恭未篡时。陈昭可比王莽嚣张多了!
“至于杨公所言后果。”陈昭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轻笑一声,“天下共击之……昭做事光明磊落、无愧于心,谁若是不服气,自然可来寻我。”
她还愁怎么编造借口把荆益二州这大汉最后一块江山拿下呢,若那几个汉室宗亲发兵攻打她,才是正和她意。
“汝……”
“父亲。”一道极轻的呼唤声忽然从百官队伍中响起。
那是杨彪之子杨修的声音,杨修两月前才刚入仕。
杨彪仿佛整个人中了定身技,他瞳孔剧烈收缩,花白的须发颤动。
陈昭正对着杨彪,能清楚看到杨彪脸上那从悲愤到无奈,最终化为深沉内疚的变化。
有勇气和目光短浅到敢押上九族来成全“青名”的人本就是少数,杨彪若是舍得家族,当初董卓肆虐之时他这位天下清流领袖便站出来反对了。
汝南袁氏是四世三公,弘农杨氏又何尝不是四世三公?
杨彪突然剧烈咳嗽起来(iaqs),本就佝偻的腰背更弯了,他转身重重叩首,额头撞击地面的闷响在安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
“彪年事已高,耳目昏聩,无力为陛下效力。请罢臣太尉之职,以谢天下。”杨彪声音沙哑。
弘农杨氏上百口的性命,杨彪不敢压上。他在朝中为官多年,弘农杨氏姻亲故旧无数,若是送上船出海寻仙山,估计三艘船都塞不下。
刘协悲哀挽留一声:“杨公……”
陈昭袖手冷眼旁观这一场君臣情深的戏码。
啧,最好刘协再哭两声,文武百官再一同求情,才更符合她大反派的角色。
只是陈昭失望了,刘协只是呼唤了一声就迅速意识到了现在的情况,胆怯看了陈昭一眼,便声音哆嗦应下了杨彪的请辞。
杨彪缓缓退下,陈昭也没有为难一个识趣老头的意思——有杨修在朝堂上,她日后有的是借口把弘农杨氏九族送上船。
刘协终究要直面陈昭,大汉的余晖抵挡不了初升的朝阳,正如大汉忠臣在陈昭面前不堪一击。
“朕闻天命有归,功高不赏。昭侯陈昭,德迈伊霍,勋超桓文。扫群凶而清六合,迎朕躬而定社稷。今特进爵封王,加九锡之礼。”刘协压下鼻头酸涩,沙哑宣布了加封圣旨。
这一次,殿内鸦雀无声。
下朝后,陈昭刚踏出宫门,便见陈宫神色慌张地迎了上来。
陈宫先慌忙确认自家主公没有受伤,才懊恼单膝跪地请罪:“吉本行刺主公,罪皆在曹操与臣。”
跟在陈昭身后走出宫门的曹操缓缓抬起头,面露迷茫:“……?”
这也能赖我?
曹操都怀疑吉本背地里也没少骂他,天地良心,曹操觉得自己比袁术还冤枉。他自知自己心眼小,要是知道吉本包藏祸心,他早就先把吉本三族处理了!
“无碍,若非公台明察秋毫,只怕今日不止吉本一人行刺。”陈昭轻笑,伸手扶起陈宫。
她这话并非虚言。陈宫虽总盯着曹操不放,却也真揪出了一批暗藏异心之人——没有衣带诏,他却硬是把衣带诏上那些忠于汉室的臣子全找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