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林牛心也沉甸甸坠了下去,他也不知道陈昭现在如何了,他只知道袁绍厉害的很,这回去打青州单单从广宗一地就抽调了五千青壮。
“听说那时候大贤良师会画符,贴上符咒就能刀枪不入。”林牛把希望寄托了鬼神上。
丁满摇头,不抱希望:“要真那么神,黄巾那时候怎么还输给了朝廷,那都是唬人的东西。”
这下林牛也沉默不说话了。
“……我娘还盼着神女能回来呢。”他闷闷道,“我也盼着神女能回来,神女救过我命。”
丁满拍拍林牛的肩膀,什么也没说,换上短衫就下了城墙。
林牛正倚着城楼箭垛打盹,忽听得墙根底下传来一阵窸窣响动。探头一望,却见个圆滚滚的身影正往城头上爬,身后还跟着一大堆护卫。
林牛站直了身体,心中纳闷袁汤这个县令怎么会忽然来巡城。
“县尉呢?快把那厮揪来守城!”袁汤急得团团转。
一阵慌乱过后,城墙上顿时挤满了士卒,连袁汤都套上了一身不合身的甲胄,那身临时套上的铠甲勒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忍着勒气喘吁吁在城头上扶着雉堞往外张望。
“清河郡那边忽然冒出一伙黄巾贼来,四处攻伐城池,如今正奔着北边来。”袁汤急的热汗流了一背。
“这伙黄巾贼可不是寻常贼匪,这群人聚众数万,已经攻下了数座城池。还一路烧杀抢掠,十分惨无人性!”
袁汤死死盯着远处的地平线,心乱如麻。
要是普通的黄巾贼也就罢了,寻常三五百流民,生了歹心,随意扯个大旗就自称黄巾,不成气候,派一营兵丁就能平定。
可能攻下城池的黄巾贼就了不得了,少说也有一两万人,已经成了气候。
“广宗有五千精兵……我能守住城……”袁汤紧握拳头给自己打气。
他又在心里暗骂这些黄巾贼不讲武德,竟然趁着原本驻扎广宗的大将跟随袁绍出征的时候来欺负他。
广宗乃冀州咽喉,驻军之盛,仅次邺城、下曲阳两地。
先前广宗是袁绍麾下大将蒋奇镇守,袁汤这个袁绍远房堂弟只需监军就行。可如今袁绍尽起河北精兵去打青州,莫说蒋奇,连带着两万精锐也抽走一万五千,只留些老弱病残充数。
袁汤自己知道兵力空虚,一听到有敌袭,顿时吓得饭都顾不上吃就慌得趿拉着靴子往城头奔。
“没事,广宗地势易守难攻,我只要守城不出,在城里坚守上十天半月,等援军来救就行。”能被袁绍安排在广宗当县令,除了那层亲戚关系外,袁汤也不全是草包,慌了半响之后终于拿定了主意。
只是袁汤左思右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从何处冒出的一股兵力竟如此骁勇,短短几日就打到了广宗。
袁汤唉声叹气,又气又怕,想要逃跑吧,又怕袁绍回来治罪,站在城头上又怕被敌军先登的猛士杀了。
林牛听罢,暗暗握紧手中长刀。这些年他见过太多打着黄巾旗号作恶的匪徒。早已不是当年的黄巾军,不过是一群趁乱而起的黄巾贼罢了。西边黑山军的张燕,口口声声自称大贤良师真传,背地里却勾结匈奴单于劫掠百姓……都是贼。
袁绍虽税重徭役重,可再怎么说也比贼匪强。
大地忽然震动,地平线上烟尘蔽天。
”敌袭——!”城头铜锣骤响,声裂长空。
那是一片乌泱泱的人马,扛着大旗,嘶吼着奔跑而来。遮天蔽日,宛如压城的黑云,又像是黄河冲出的汹涌波涛,玄底黄字的大旗猎猎。袁汤头皮发麻,只觉得背后的城墙都仿佛要被压垮。
不对,那些聚众散漫的黄巾贼怎么可能有这样气势?
袁汤定睛一看,却骇得目眦欲裂。
他看到了玄底的大旗上,那黄线绣出的两个大字——昭明!
还有一骑当先的将领,是一个银甲红袍的飒爽女将。那人身后,有上百奔腾的银甲骑兵,更多的是衣衫褴褛、手持简陋长矛的步卒。
“那是陈昭吗?”袁汤声嘶力竭,语气中是掩盖不住的惊恐,“她怎么会在冀州?不是陈昭,一定不是陈昭!”
“是神女!”不知谁在城头上惊喜大喊。
袁汤大怒,立刻就转身要处置这个动摇军心的叛徒,正要开口,忽觉胸口一凉。他低头看去,一柄雪亮的大刀已透胸而过。
他踉跄后退两步,不敢置信地抬头,只对上一双狂热的眼睛。
“神女回来了!”正巧站在此处守城的林牛抽出长刀,兴奋高呼。
至于守城?什么袁绍,没见过,不认识。
袁汤喉头滚动,想要呼喊,却只呕出一口鲜血。他肥胖的身躯轰然倒地,不合身的兜鍪滚落一旁,死死瞪着城外的大军。
不讲武德!
你该去偷袭袁绍,不该来偷袭我啊。
城头乱成一片,混乱中,袁绍派来镇守广宗的大小官员几乎被杀尽了。有机灵的官吏立刻倒戈,大喊“神女来了”,勉强保住性命。
至于忠诚……对袁绍讲那东西干什么?袁绍一不是天子,二不是他们爹娘。给谁当臣子不是当啊。
城门轰然大开。
打算一鼓作气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的陈昭:“……”
“末将先去城中看看有无埋伏。”吕玲绮倒是早已经习惯了。
跟着主公出来这一回,她可是狠狠长了见识。早听说有望风而降,她一直以为是谬传,没想到这短短七日内就见识了三次。
花费时间最长的事变成了赶路。赶到一个城下,大喊一声“吾乃陈昭,降者不杀”,两三个时辰对面就开城门投降了。遇到仅有的一个敢反抗的城池,结果没撑到半日也就攻了下来。
吕玲绮砸吧着嘴入城转了一圈,确定城内没有伏击之后才长叹一声打马出城。
“并非瓮中捉鳖之计。”
陈昭颔首,亲自带兵入城。然后离城门半里就被人团团围住了。
“神女您终于回来了!”
“我们日日盼着您啊!”
“您救过我的命……”
一群身上还穿着袁军甲胄的士卒把陈昭团团围住,让外人看,还以为陈昭被袁绍军俘虏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站在城门外个个顶着一张如丧考妣幽怨脸的官吏,他们心如死灰一般排成一列看着陈昭,还要强颜欢笑。
林牛挤不进去,急得满头大汗,忽生急智,大喊一声:“先把袁汤狗贼的首级献给神女!”
众人一听纷纷让开,林牛这才挤进去,可看着陈昭又涨红了脸,不知该如何开口了。
他想告诉陈昭,他娘让他谢谢陈昭的救命之恩,他也想感谢神女的救命之恩,可话堵在嘴边,就是怎么都说不出来。
陈昭含笑拍拍他的肩膀:“入城之后再算军功。方才我在城外看得清楚,是你杀了袁汤对不对?”
林牛狠狠点头,指着站在五丈外的一个中年男人:“此人是袁贼麾下狗官!”
“不不不,下官已经弃暗投明,唯昭侯马首是瞻。”狗官本人吓得脸色煞白,连忙头跟着手一起摇动,生怕慢一点就会步袁汤后尘。
就方才那个架势,谁还敢效忠袁绍?
第133章
狗官谄媚走过来,点头哈腰:“下官李顺,被袁贼所逼,不得已担任其麾下别部司马,驻守广宗……下官一向唾弃袁绍那等沽名钓誉之人,早就有另投明主之心啊!”
一侧的其他狗官听到李顺如此迅速撇开关系,纷纷对他怒目而视。
呸!汝深受袁绍重用,竟然投降如此之快,当真是没有丝毫士人风骨!
——要说投诚,也该他们这些不受重用的人先投诚才对!
“昭侯明鉴,下官出身寒门,在袁绍麾下不受重用……下官才是早有投昭侯之心。”“下官还给家中幼子取名为‘回’,正是盼望昭侯早回冀州之意……”
几个官吏争先恐后表示忠诚,听得其他几个还要点脸皮的同僚恨不得垂首把脑袋埋进裤·裆里,省得丢人现眼。
可谁也没敢跳出来指责他们过于谄媚。
有骨气的人方才在城头上已经死干净了。活下来的这些官吏各个都已经吓破了胆子,能站稳腿都是因为这几年乱世死人太多,见多不怪。
今日这场血腥哗变太突然了。
在一众袁绍提拔上来的官吏眼中,这些士卒就像是被陈昭妖术迷惑了一般,高喊了一句“神女”,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手起刀落砍杀同僚。
这些官员平日也就待在营中指挥一下士卒,真刀真枪上过战场的人没有几个,同僚死不瞑目的头颅滚到他们脚边的那一刻,恐惧瞬间就压过了骨气。
陈昭已经听惯了这些话,她只微微皱了下眉,一众官吏顿时识相闭紧了嘴巴。
“广宗还有多少粮草?武库之中武备几何?”陈昭一口气把她想知道的东西都问了出来。
此前途经几座小县,虽招揽了不少流民,却鲜有兵械。许多士卒仅持木棍为兵——无纪律、缺兵甲、少粮秣,这才是流民聚众而成的黄巾常态。
“听说那时候大贤良师会画符,贴上符咒就能刀枪不入。”林牛把希望寄托了鬼神上。
丁满摇头,不抱希望:“要真那么神,黄巾那时候怎么还输给了朝廷,那都是唬人的东西。”
这下林牛也沉默不说话了。
“……我娘还盼着神女能回来呢。”他闷闷道,“我也盼着神女能回来,神女救过我命。”
丁满拍拍林牛的肩膀,什么也没说,换上短衫就下了城墙。
林牛正倚着城楼箭垛打盹,忽听得墙根底下传来一阵窸窣响动。探头一望,却见个圆滚滚的身影正往城头上爬,身后还跟着一大堆护卫。
林牛站直了身体,心中纳闷袁汤这个县令怎么会忽然来巡城。
“县尉呢?快把那厮揪来守城!”袁汤急得团团转。
一阵慌乱过后,城墙上顿时挤满了士卒,连袁汤都套上了一身不合身的甲胄,那身临时套上的铠甲勒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忍着勒气喘吁吁在城头上扶着雉堞往外张望。
“清河郡那边忽然冒出一伙黄巾贼来,四处攻伐城池,如今正奔着北边来。”袁汤急的热汗流了一背。
“这伙黄巾贼可不是寻常贼匪,这群人聚众数万,已经攻下了数座城池。还一路烧杀抢掠,十分惨无人性!”
袁汤死死盯着远处的地平线,心乱如麻。
要是普通的黄巾贼也就罢了,寻常三五百流民,生了歹心,随意扯个大旗就自称黄巾,不成气候,派一营兵丁就能平定。
可能攻下城池的黄巾贼就了不得了,少说也有一两万人,已经成了气候。
“广宗有五千精兵……我能守住城……”袁汤紧握拳头给自己打气。
他又在心里暗骂这些黄巾贼不讲武德,竟然趁着原本驻扎广宗的大将跟随袁绍出征的时候来欺负他。
广宗乃冀州咽喉,驻军之盛,仅次邺城、下曲阳两地。
先前广宗是袁绍麾下大将蒋奇镇守,袁汤这个袁绍远房堂弟只需监军就行。可如今袁绍尽起河北精兵去打青州,莫说蒋奇,连带着两万精锐也抽走一万五千,只留些老弱病残充数。
袁汤自己知道兵力空虚,一听到有敌袭,顿时吓得饭都顾不上吃就慌得趿拉着靴子往城头奔。
“没事,广宗地势易守难攻,我只要守城不出,在城里坚守上十天半月,等援军来救就行。”能被袁绍安排在广宗当县令,除了那层亲戚关系外,袁汤也不全是草包,慌了半响之后终于拿定了主意。
只是袁汤左思右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从何处冒出的一股兵力竟如此骁勇,短短几日就打到了广宗。
袁汤唉声叹气,又气又怕,想要逃跑吧,又怕袁绍回来治罪,站在城头上又怕被敌军先登的猛士杀了。
林牛听罢,暗暗握紧手中长刀。这些年他见过太多打着黄巾旗号作恶的匪徒。早已不是当年的黄巾军,不过是一群趁乱而起的黄巾贼罢了。西边黑山军的张燕,口口声声自称大贤良师真传,背地里却勾结匈奴单于劫掠百姓……都是贼。
袁绍虽税重徭役重,可再怎么说也比贼匪强。
大地忽然震动,地平线上烟尘蔽天。
”敌袭——!”城头铜锣骤响,声裂长空。
那是一片乌泱泱的人马,扛着大旗,嘶吼着奔跑而来。遮天蔽日,宛如压城的黑云,又像是黄河冲出的汹涌波涛,玄底黄字的大旗猎猎。袁汤头皮发麻,只觉得背后的城墙都仿佛要被压垮。
不对,那些聚众散漫的黄巾贼怎么可能有这样气势?
袁汤定睛一看,却骇得目眦欲裂。
他看到了玄底的大旗上,那黄线绣出的两个大字——昭明!
还有一骑当先的将领,是一个银甲红袍的飒爽女将。那人身后,有上百奔腾的银甲骑兵,更多的是衣衫褴褛、手持简陋长矛的步卒。
“那是陈昭吗?”袁汤声嘶力竭,语气中是掩盖不住的惊恐,“她怎么会在冀州?不是陈昭,一定不是陈昭!”
“是神女!”不知谁在城头上惊喜大喊。
袁汤大怒,立刻就转身要处置这个动摇军心的叛徒,正要开口,忽觉胸口一凉。他低头看去,一柄雪亮的大刀已透胸而过。
他踉跄后退两步,不敢置信地抬头,只对上一双狂热的眼睛。
“神女回来了!”正巧站在此处守城的林牛抽出长刀,兴奋高呼。
至于守城?什么袁绍,没见过,不认识。
袁汤喉头滚动,想要呼喊,却只呕出一口鲜血。他肥胖的身躯轰然倒地,不合身的兜鍪滚落一旁,死死瞪着城外的大军。
不讲武德!
你该去偷袭袁绍,不该来偷袭我啊。
城头乱成一片,混乱中,袁绍派来镇守广宗的大小官员几乎被杀尽了。有机灵的官吏立刻倒戈,大喊“神女来了”,勉强保住性命。
至于忠诚……对袁绍讲那东西干什么?袁绍一不是天子,二不是他们爹娘。给谁当臣子不是当啊。
城门轰然大开。
打算一鼓作气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的陈昭:“……”
“末将先去城中看看有无埋伏。”吕玲绮倒是早已经习惯了。
跟着主公出来这一回,她可是狠狠长了见识。早听说有望风而降,她一直以为是谬传,没想到这短短七日内就见识了三次。
花费时间最长的事变成了赶路。赶到一个城下,大喊一声“吾乃陈昭,降者不杀”,两三个时辰对面就开城门投降了。遇到仅有的一个敢反抗的城池,结果没撑到半日也就攻了下来。
吕玲绮砸吧着嘴入城转了一圈,确定城内没有伏击之后才长叹一声打马出城。
“并非瓮中捉鳖之计。”
陈昭颔首,亲自带兵入城。然后离城门半里就被人团团围住了。
“神女您终于回来了!”
“我们日日盼着您啊!”
“您救过我的命……”
一群身上还穿着袁军甲胄的士卒把陈昭团团围住,让外人看,还以为陈昭被袁绍军俘虏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站在城门外个个顶着一张如丧考妣幽怨脸的官吏,他们心如死灰一般排成一列看着陈昭,还要强颜欢笑。
林牛挤不进去,急得满头大汗,忽生急智,大喊一声:“先把袁汤狗贼的首级献给神女!”
众人一听纷纷让开,林牛这才挤进去,可看着陈昭又涨红了脸,不知该如何开口了。
他想告诉陈昭,他娘让他谢谢陈昭的救命之恩,他也想感谢神女的救命之恩,可话堵在嘴边,就是怎么都说不出来。
陈昭含笑拍拍他的肩膀:“入城之后再算军功。方才我在城外看得清楚,是你杀了袁汤对不对?”
林牛狠狠点头,指着站在五丈外的一个中年男人:“此人是袁贼麾下狗官!”
“不不不,下官已经弃暗投明,唯昭侯马首是瞻。”狗官本人吓得脸色煞白,连忙头跟着手一起摇动,生怕慢一点就会步袁汤后尘。
就方才那个架势,谁还敢效忠袁绍?
第133章
狗官谄媚走过来,点头哈腰:“下官李顺,被袁贼所逼,不得已担任其麾下别部司马,驻守广宗……下官一向唾弃袁绍那等沽名钓誉之人,早就有另投明主之心啊!”
一侧的其他狗官听到李顺如此迅速撇开关系,纷纷对他怒目而视。
呸!汝深受袁绍重用,竟然投降如此之快,当真是没有丝毫士人风骨!
——要说投诚,也该他们这些不受重用的人先投诚才对!
“昭侯明鉴,下官出身寒门,在袁绍麾下不受重用……下官才是早有投昭侯之心。”“下官还给家中幼子取名为‘回’,正是盼望昭侯早回冀州之意……”
几个官吏争先恐后表示忠诚,听得其他几个还要点脸皮的同僚恨不得垂首把脑袋埋进裤·裆里,省得丢人现眼。
可谁也没敢跳出来指责他们过于谄媚。
有骨气的人方才在城头上已经死干净了。活下来的这些官吏各个都已经吓破了胆子,能站稳腿都是因为这几年乱世死人太多,见多不怪。
今日这场血腥哗变太突然了。
在一众袁绍提拔上来的官吏眼中,这些士卒就像是被陈昭妖术迷惑了一般,高喊了一句“神女”,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手起刀落砍杀同僚。
这些官员平日也就待在营中指挥一下士卒,真刀真枪上过战场的人没有几个,同僚死不瞑目的头颅滚到他们脚边的那一刻,恐惧瞬间就压过了骨气。
陈昭已经听惯了这些话,她只微微皱了下眉,一众官吏顿时识相闭紧了嘴巴。
“广宗还有多少粮草?武库之中武备几何?”陈昭一口气把她想知道的东西都问了出来。
此前途经几座小县,虽招揽了不少流民,却鲜有兵械。许多士卒仅持木棍为兵——无纪律、缺兵甲、少粮秣,这才是流民聚众而成的黄巾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