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到了府中,陈昭把诸葛亮送回书房,看到案上摆着的功课,心痒想在诸葛亮面前摆一摆老师的名头。
趁着诸葛亮年纪小,她还能用肚中墨水哄一哄他,再过些年,只怕就要轮到她背《出师表》(成功版)了。
见陈昭要拿起他的功课,诸葛亮脸色一白,下意识想要伸手阻止,想起了这是主公后又生生把抬起的手压了回去。他在心中期盼主公只是看一看前两页,不要往下翻。
只是诸葛亮低估了他的倒霉。
在他眼前,几张画满机关的图纸打着旋从一摞纸中落了下来,轻飘飘散落在地。
完蛋了。
主公好心让他入府读书,还找大儒教他,他却不专心读书,反而上课开小差,还天马行空地试图改造弓弩。
诸葛亮控制不住掐紧了手心,他喉头微微滚动,目光紧紧追随着陈昭的一举一动,心提到了半空。
陈昭俯身把几张从书册中掉出的图纸捡起来,饶有兴致看了许久,看到疑惑之处直接坐下来,拿起诸葛亮案上毛笔沾墨演算。
白纸上的墨迹迅速蔓延,那些陌生的符号如天书般令人费解。更让诸葛亮心惊的是,自家主公手中的笔尖所过之处,他精心设计的机关被一一改动。诸葛亮不自觉地屏住呼吸,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当他的视线顺着那些改动游走时,瞳孔骤然收缩。主公的解法竟比他苦思半月所得更为精妙!特别是那处困扰他多日的箭频难题,陈昭只是稍作调整,诸葛亮脑中便如惊雷炸响——这分明就是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正解!
“你想要让弩箭连发,思路没错,不过还有这几处可以改进的地方。”陈昭把诸葛亮招过来,语气更加柔和。
险些忘了,诸葛亮不仅有丞相之才,还能造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这妥妥是她缺的工科人才啊!
“你所构思的连弩,有几个缺点十分显著。一则,准头低,只能扫射不能直射,箭矢十中一二;二则射程低,原本射一支箭的力度如今要用来射五支箭,只怕连八十步都射不出去;三则机关复杂,在沙尘和雨雾天气容易坏,自然还有最要紧的一点就是造价高昂。”陈昭圈出了图纸上几处机关。
诸葛亮咬着笔头,鼻尖都皱了起来:“军中弩车比亮改造的连弩强上数倍。”
他参考了昭明军中的武备,尝试自己倒推改良汉弩,可还是差距很大。
诸葛亮迅速看了一眼陈昭认真解释的神情,耳根有些红,心中流出丝丝难言的欢喜。
昭侯没有因为他年纪小就把他的“改良”当成小儿玩闹,而是很认真考虑在军中应用。
诸葛亮没有因为陈昭冷酷指出缺点便觉得受打击,反倒感受到了陈昭的重视——昭侯本可以随意应付他,却将州中政务放在一旁,和他一个正换牙的小儿商讨弓弩改良。
“你可以试试在弩臂刻一条导向槽,再给箭羽刷一层漆。”陈昭指着图纸道,“导向槽可以大大提高射箭精度,还能配套锥形铁箭;箭羽刷漆就不容易受潮,也能提高精度。”
诸葛亮思索,提出质疑:“再造锥形铁箭会花费极大。”
东汉用的箭头是柳叶形状,薄薄一片,可以节省用铁。若要改箭头,则配套的箭枝、箭羽都要改,相当于之前的箭矢全部不能用了。
“这正是我们的优势。”陈昭抚掌,面上丝毫不觉浪费箭矢心疼。
“若有一策,敌军趁着起雾来偷袭军营,为了防止被偷袭,我军必定要以弓箭拒之,可对?”陈昭询问面前这位“草船借箭”原主。
诸葛亮脊梁挺直,胸有成竹:“当以箭拒之,天大雾,不知敌军人数几何,便不可轻易出城应战,当以守城为上。”
他最近也很认真在学兵法!
陈昭好整以暇问:“那若敌军是稻草人,敌人派军过来只为骗取箭矢呢?”
九岁的诸葛亮完全想不到二十七岁的诸葛亮会如此“诡计多端”。
他闻言顿了顿:“……也要以箭拒之。”
这是一个无解之谋,哪怕知道下方敌军可能是稻草人,却也不能出战。没人知道稻草人身后是不是藏着敌军,若不射箭,敌军真攻到营中了呢?
谁也赌不起一场战争的成败。
就在诸葛亮思索该如何破局之时,陈昭拍手,发出好大一声响声。
“这时候咱们就不用怕敌人借箭了啊,箭矢规格不同,他们的角弓弩柘木弦,匹配不了我军的锥形箭,敌军收走箭矢也用不了,他们没有这个口径的弓弩。”陈昭幸灾乐祸。
她们能向对方“借箭”,毕竟替换下来的旧弓也不会扔掉,混着用就是了。可对方想要借她们的箭就不行了,造弓可比造箭复杂多了。
这叫从源头杜绝问题!
诸葛亮眼神一亮:“主公妙计,亮实佩服。”
丝毫没意识到是诸葛孔明的妙计被自家主公破了。
陈昭说得兴起,干脆把自己那些对弓弩的改良一股脑往外倒,也不想诸葛亮能听懂多少:“还有扳手也可以加装双钩悬刀 ,弓弩材料也可以从桑木改为柘木加生漆浸泡……”
说到起兴,陈昭一抖衣袖,从袖中扯出一个袖弩,惊得诸葛亮下意识后退一步。
好端端的又非战时,主公为何会随身携带弩?
陈昭边从乌靴内侧掏匕首边解释:“我武将出身,随身携带袖弩很合理。”
见诸葛亮又盯着匕首看,陈昭转了转匕首,匕首在她指尖灵活穿梭,“我武将出身,随身携带匕首也很合理。”
陈昭直接用匕首把袖弩撬开,分解机关,让诸葛亮感受她随身携带的弩和平常弩的不同之处。
桦木和鱼胶复合的箭矢更加强劲,弩内部的弓弦用的是牛筋和蚕丝,外层还有桐油浸泡的苎麻丝缠绕。
“一百二十步内,百发百中,能瞬发五箭,两次发射间隔少于一息。”陈昭得意晃动手指,强调,“我亲手改的弩。”
“若能用在战场上……”诸葛亮看着拆开的弩,眼睛都发光。
一百二十步的距离看似不远,只和寻常弓箭相似,可这弩大小就这么一点,若能把袖弩改成床弩……
“不行。”陈昭可惜道,“造价太高。”
她顿了顿,找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这弩的造价顶的上鼓吏五年年俸。”
相当于曹劭又晕又被骂,一趟白干。
“亮儿研究这个连弩,可是为了抵御骑兵?”陈昭故作不经意放下了一个钩子。
“倒有一事,关系天下大局,亦与骑兵有关。”
这可是以管仲乐毅自比的诸葛亮,她不信诸葛亮能不关心天下大局。
诸葛亮果然被勾起了好奇,悄悄伸长了耳朵,陈昭却收了话头:“你年岁还小,又非我麾下臣子,此事乃是军中机密,不该让你知晓。”
陈昭命人拿来一册新装订的书册,咳嗽一声:“我看亮儿颇有天资,便将此道传授给你。”
一册封皮上写着《太平要术·神力部》的书安静躺在案上。
送走了陈昭之后,诸葛亮望着案上道经,眉头皱起。
尽管东汉谶纬神学盛行,甚至从光武皇帝就开始奉行谶纬神学,可诸葛亮对此却没什么兴趣。
或许昭侯之道与那些糊弄天下人的鬼神之道不同。诸葛亮抱着对陈昭的信任,缓缓掀开了书页。
【为何橘熟会往下落?】
诸葛亮思索片刻,恍然大悟。橘子往下落,投石车投石也要往下落,昭侯是想要改进投石车。
【一斤铁和一斤柳絮孰重?同时扔出,为何柳絮落地更慢?】
诸葛亮迅速联想到了方才陈昭所讲的“以漆涂羽,可增加弩箭准头”,神色一凛。
昭侯赠他此书,实为传授他减小箭矢风阻、提升射击精要之法!
昭侯果然用心良苦。
隔壁正堂,塞给诸葛亮一本启蒙书的陈昭打了个喷嚏,狐疑看看左右,命人去督促弩车生产了。
若真和袁绍打起来,不得不防袁绍麾下的骑兵。
第115章 第115章
灰暗的天穹压得极低,细雪如絮,簌簌而落。
几个披着沉重蓑衣的身影在雪地行走,脚下泥水混着雪水,在洁白的雪地上践踏出一行行杂乱的泥印。
不多时,进入一片聚居地,众人分散开,各自回家。
吱呀~
王和带着一身风霜迈入屋内,赶在北风吹进来之前用腰顶上了门,反手插上门栓。
一个身材宽厚、个头不高的女人早已等在屋内了,先递上一筒热汤给男人,这是王和的夫人,徐柳。
二人本是流民,逃荒路上互相照应,一来二去看上了眼,得知对方都全家死的仅剩一人后,便做个伴。后来遇到了神女,安置下来,王和便到矿里挖矿,攒了几个月工钱,租下这一座三间屋的瓦屋,请了一个进了昭明军的老乡做媒,娶了徐柳。
王和一口气喝完热汤,把蓑衣脱下,露出背在肩膀上的破旧麻布袋,徐柳托着袋底,二人一起把布袋放下来。
趁着诸葛亮年纪小,她还能用肚中墨水哄一哄他,再过些年,只怕就要轮到她背《出师表》(成功版)了。
见陈昭要拿起他的功课,诸葛亮脸色一白,下意识想要伸手阻止,想起了这是主公后又生生把抬起的手压了回去。他在心中期盼主公只是看一看前两页,不要往下翻。
只是诸葛亮低估了他的倒霉。
在他眼前,几张画满机关的图纸打着旋从一摞纸中落了下来,轻飘飘散落在地。
完蛋了。
主公好心让他入府读书,还找大儒教他,他却不专心读书,反而上课开小差,还天马行空地试图改造弓弩。
诸葛亮控制不住掐紧了手心,他喉头微微滚动,目光紧紧追随着陈昭的一举一动,心提到了半空。
陈昭俯身把几张从书册中掉出的图纸捡起来,饶有兴致看了许久,看到疑惑之处直接坐下来,拿起诸葛亮案上毛笔沾墨演算。
白纸上的墨迹迅速蔓延,那些陌生的符号如天书般令人费解。更让诸葛亮心惊的是,自家主公手中的笔尖所过之处,他精心设计的机关被一一改动。诸葛亮不自觉地屏住呼吸,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当他的视线顺着那些改动游走时,瞳孔骤然收缩。主公的解法竟比他苦思半月所得更为精妙!特别是那处困扰他多日的箭频难题,陈昭只是稍作调整,诸葛亮脑中便如惊雷炸响——这分明就是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正解!
“你想要让弩箭连发,思路没错,不过还有这几处可以改进的地方。”陈昭把诸葛亮招过来,语气更加柔和。
险些忘了,诸葛亮不仅有丞相之才,还能造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这妥妥是她缺的工科人才啊!
“你所构思的连弩,有几个缺点十分显著。一则,准头低,只能扫射不能直射,箭矢十中一二;二则射程低,原本射一支箭的力度如今要用来射五支箭,只怕连八十步都射不出去;三则机关复杂,在沙尘和雨雾天气容易坏,自然还有最要紧的一点就是造价高昂。”陈昭圈出了图纸上几处机关。
诸葛亮咬着笔头,鼻尖都皱了起来:“军中弩车比亮改造的连弩强上数倍。”
他参考了昭明军中的武备,尝试自己倒推改良汉弩,可还是差距很大。
诸葛亮迅速看了一眼陈昭认真解释的神情,耳根有些红,心中流出丝丝难言的欢喜。
昭侯没有因为他年纪小就把他的“改良”当成小儿玩闹,而是很认真考虑在军中应用。
诸葛亮没有因为陈昭冷酷指出缺点便觉得受打击,反倒感受到了陈昭的重视——昭侯本可以随意应付他,却将州中政务放在一旁,和他一个正换牙的小儿商讨弓弩改良。
“你可以试试在弩臂刻一条导向槽,再给箭羽刷一层漆。”陈昭指着图纸道,“导向槽可以大大提高射箭精度,还能配套锥形铁箭;箭羽刷漆就不容易受潮,也能提高精度。”
诸葛亮思索,提出质疑:“再造锥形铁箭会花费极大。”
东汉用的箭头是柳叶形状,薄薄一片,可以节省用铁。若要改箭头,则配套的箭枝、箭羽都要改,相当于之前的箭矢全部不能用了。
“这正是我们的优势。”陈昭抚掌,面上丝毫不觉浪费箭矢心疼。
“若有一策,敌军趁着起雾来偷袭军营,为了防止被偷袭,我军必定要以弓箭拒之,可对?”陈昭询问面前这位“草船借箭”原主。
诸葛亮脊梁挺直,胸有成竹:“当以箭拒之,天大雾,不知敌军人数几何,便不可轻易出城应战,当以守城为上。”
他最近也很认真在学兵法!
陈昭好整以暇问:“那若敌军是稻草人,敌人派军过来只为骗取箭矢呢?”
九岁的诸葛亮完全想不到二十七岁的诸葛亮会如此“诡计多端”。
他闻言顿了顿:“……也要以箭拒之。”
这是一个无解之谋,哪怕知道下方敌军可能是稻草人,却也不能出战。没人知道稻草人身后是不是藏着敌军,若不射箭,敌军真攻到营中了呢?
谁也赌不起一场战争的成败。
就在诸葛亮思索该如何破局之时,陈昭拍手,发出好大一声响声。
“这时候咱们就不用怕敌人借箭了啊,箭矢规格不同,他们的角弓弩柘木弦,匹配不了我军的锥形箭,敌军收走箭矢也用不了,他们没有这个口径的弓弩。”陈昭幸灾乐祸。
她们能向对方“借箭”,毕竟替换下来的旧弓也不会扔掉,混着用就是了。可对方想要借她们的箭就不行了,造弓可比造箭复杂多了。
这叫从源头杜绝问题!
诸葛亮眼神一亮:“主公妙计,亮实佩服。”
丝毫没意识到是诸葛孔明的妙计被自家主公破了。
陈昭说得兴起,干脆把自己那些对弓弩的改良一股脑往外倒,也不想诸葛亮能听懂多少:“还有扳手也可以加装双钩悬刀 ,弓弩材料也可以从桑木改为柘木加生漆浸泡……”
说到起兴,陈昭一抖衣袖,从袖中扯出一个袖弩,惊得诸葛亮下意识后退一步。
好端端的又非战时,主公为何会随身携带弩?
陈昭边从乌靴内侧掏匕首边解释:“我武将出身,随身携带袖弩很合理。”
见诸葛亮又盯着匕首看,陈昭转了转匕首,匕首在她指尖灵活穿梭,“我武将出身,随身携带匕首也很合理。”
陈昭直接用匕首把袖弩撬开,分解机关,让诸葛亮感受她随身携带的弩和平常弩的不同之处。
桦木和鱼胶复合的箭矢更加强劲,弩内部的弓弦用的是牛筋和蚕丝,外层还有桐油浸泡的苎麻丝缠绕。
“一百二十步内,百发百中,能瞬发五箭,两次发射间隔少于一息。”陈昭得意晃动手指,强调,“我亲手改的弩。”
“若能用在战场上……”诸葛亮看着拆开的弩,眼睛都发光。
一百二十步的距离看似不远,只和寻常弓箭相似,可这弩大小就这么一点,若能把袖弩改成床弩……
“不行。”陈昭可惜道,“造价太高。”
她顿了顿,找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这弩的造价顶的上鼓吏五年年俸。”
相当于曹劭又晕又被骂,一趟白干。
“亮儿研究这个连弩,可是为了抵御骑兵?”陈昭故作不经意放下了一个钩子。
“倒有一事,关系天下大局,亦与骑兵有关。”
这可是以管仲乐毅自比的诸葛亮,她不信诸葛亮能不关心天下大局。
诸葛亮果然被勾起了好奇,悄悄伸长了耳朵,陈昭却收了话头:“你年岁还小,又非我麾下臣子,此事乃是军中机密,不该让你知晓。”
陈昭命人拿来一册新装订的书册,咳嗽一声:“我看亮儿颇有天资,便将此道传授给你。”
一册封皮上写着《太平要术·神力部》的书安静躺在案上。
送走了陈昭之后,诸葛亮望着案上道经,眉头皱起。
尽管东汉谶纬神学盛行,甚至从光武皇帝就开始奉行谶纬神学,可诸葛亮对此却没什么兴趣。
或许昭侯之道与那些糊弄天下人的鬼神之道不同。诸葛亮抱着对陈昭的信任,缓缓掀开了书页。
【为何橘熟会往下落?】
诸葛亮思索片刻,恍然大悟。橘子往下落,投石车投石也要往下落,昭侯是想要改进投石车。
【一斤铁和一斤柳絮孰重?同时扔出,为何柳絮落地更慢?】
诸葛亮迅速联想到了方才陈昭所讲的“以漆涂羽,可增加弩箭准头”,神色一凛。
昭侯赠他此书,实为传授他减小箭矢风阻、提升射击精要之法!
昭侯果然用心良苦。
隔壁正堂,塞给诸葛亮一本启蒙书的陈昭打了个喷嚏,狐疑看看左右,命人去督促弩车生产了。
若真和袁绍打起来,不得不防袁绍麾下的骑兵。
第115章 第115章
灰暗的天穹压得极低,细雪如絮,簌簌而落。
几个披着沉重蓑衣的身影在雪地行走,脚下泥水混着雪水,在洁白的雪地上践踏出一行行杂乱的泥印。
不多时,进入一片聚居地,众人分散开,各自回家。
吱呀~
王和带着一身风霜迈入屋内,赶在北风吹进来之前用腰顶上了门,反手插上门栓。
一个身材宽厚、个头不高的女人早已等在屋内了,先递上一筒热汤给男人,这是王和的夫人,徐柳。
二人本是流民,逃荒路上互相照应,一来二去看上了眼,得知对方都全家死的仅剩一人后,便做个伴。后来遇到了神女,安置下来,王和便到矿里挖矿,攒了几个月工钱,租下这一座三间屋的瓦屋,请了一个进了昭明军的老乡做媒,娶了徐柳。
王和一口气喝完热汤,把蓑衣脱下,露出背在肩膀上的破旧麻布袋,徐柳托着袋底,二人一起把布袋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