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榜单共分五列,第一列是姓名,后面四列则是各科分数,以五十分为满分,经义数算各十分,策论杂务各十五分。
【陈群经义十 数算八策论十三杂务八】
他的经义满分,比陈登尚且高了一分,杂务却低了足足七分。
陈群紧抿住唇,大步走到另一侧墙前。这面十丈长的墙上自上而下贴满了试卷,几个小吏正勤勤恳恳提着桶往墙上刷面糊,名列前茅的这一批人试卷已经张贴完了。
陈群只看“杂务”一科。
陈登所写的乃是一篇《治水论》,陈群看完,觉得的确可行,也知道如今旱灾频发,水利之事乃火烧眉毛的急事,陈群心服口服。第二名的诸葛瑾所写乃是一篇《抚民策》,虽略乏新意,可内容扎实详细,得了十三分。
貂蝉的《离间计》出乎意料得了满分,甚至拉高了其他三科落下的分数,陈群看了一眼名字,他知道貂蝉是陈昭的人,也觉得也不意外。
貂蝉的试卷上带了一句字迹熟悉的评语【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可入兵法流放百世之良策】,这是陈昭的笔迹。
往后两张试卷则中规中矩,陈群视线落在陈宫的文章上。对陈宫的名次,陈群亦觉得不可思议,陈宫年纪比他还大十岁,经验更加充沛,就连陈登都自愧不如,却只得了第六。
陈宫前三科除了数算丢了一分,经义策论都是满分,只是杂务十分,只比他高两分。
陈群看向文末那句出自陈昭的评语。
【此计虽妙,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乃同归于尽之计。策略太偏激,损人不利己,低一筹】
人群中,陈宫望着这句评语怔忡片刻,继而苦笑。他执笔时满腔恨意,只想着与曹操同归于尽以赎前错,却忘了良策本当利己为先,损敌在后。
此计的确并非良策。
陈群不甘心看向了自己那篇文章的句末。
【谋家胜过谋国】
出自陈昭之手的评语只有短短六字。
陈群身体僵硬片刻,缓缓收回了视线,默不作声离开了人群。
站在不远处的陈昭平静望着陈群离去,生生从陈群的背影中读出了两分狼狈。
她移开视线,继续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有人难掩喜色,有人愤而长叹,有人只是看客,挤在人群中凑热闹。
还有个小贼,挤在人群里面偷摸摸拿人钱袋。
陈昭给身后护卫使了个眼色,护卫悄悄跟在小贼身后一记手刃,把贼打晕,在人群中吆喝众人来领失物。
看热闹的人一摸自己腰间,大惊失色,连榜也不看了,围着小贼找失物,还不忘踢贼几脚。小贼晕了又被痛醒,哀嚎着抱住护卫的腿求着要坐牢。
再被人踹几脚,他人就要被打死了。
人间百态如此而已。
暮色渐沉,围观百姓三三两两散去。那些张贴的策论文章,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场热闹。无论城头变换什么王旗,无论官衙坐着哪位使君,只要赋税不增、徭役不重,便是改朝换代也与他们无干。
一道偷偷摸摸的身影飞快走到榜文前。
曹劭见到四下没有熟人才长松一口气,他本来嘴硬已经告诉了下人,谁都不准去看榜文。
甚至还已经给自己找好了理由。
“陈昭野蛮之人,吾不愿跟随此等人。”
等榜的这几日,曹劭遇到谁都这个说辞,生怕旁人猜到他是考不上才不出仕。
本来连他自己都相信了这番说词,可不知怎的得知今日放榜,又整整一日都不经意间在下人口中听到谁谁谁考了第几名,曹劭的心就按耐不住了。
他端着脸面,想着自己已经放出话不去看榜,舍不下脸命人看榜,便灵机一动找了个理由出门,假装自己散步,不小心走到此处,顺路看一眼榜文。
第一名陈登,哼……找到了他的名字!
曹劭心满意足数了数自己的名次——其实也没必要数,他后面就只有一个名字了,曹劭位列倒数第二。
“定然是陈昭对我心怀记恨,打压我之名次。”曹劭给自己找补,昂首挺胸。
曹劭有抬眼左右贼兮兮打量两眼,迅速跳开,装作只是路过的模样负手离去。
心中颇为飘飘然。曹劭心想,若陈昭能给他一个合适官职,他也不是不能在陈昭麾下出仕,甚至也可以劝说兄长向陈昭投诚……
曹劭先前也不是没有机会出仕,以他的家世,徐州官职几乎能任他选择,可总觉得少点感觉。反倒是这次考试,曹劭的心理从不以为然到提心吊胆,又到绝望丧气,最后峰回路转,竟让他品出了两分珍惜。
这可是他凭借自己本事亲自考出来的官职啊!
一道身影快马加鞭离开彭城,直奔东郡,将抄写有榜文名次的密信送入太守府邸。
曹操坐立不安,下首坐着程昱和戏志才,展开的密信在三人之间传递。
“唉——”曹操长叹一声,“天下有识之士皆要奔陈昭而去了。”
早在陈昭宣布要以科考择士之时,曹操便注意到了此事,他与麾下谋士商量之后决定先按兵不动,看看陈昭到底能不能把这场考试办起来。
如今尘埃落定,证明了陈昭对徐州的控制能力,曹操却来不及羡慕陈昭对徐州的控制力,而是落在了更长远的事情上。
“士族皆投奔袁绍,我本欲拉拢寒门与袁绍抗衡,如今只怕不能为之。”曹操眉宇间满是忧虑,“如今该如何是好?”
戏志才咳嗽两声,天气自秋入冬,一换季他便会咳嗽,这是老毛病了。
“徐州可有士族反对陈昭?”
曹操冷哼一声:“那些士族只敢暗中辱骂,哪有胆量敢与陈昭正面抗衡?”
第112章 第112章
戏志才不觉曹操之言有何不对,追随曹操更早的程昱却察觉出了曹操态度的转变。
从洛阳回来之后,主公对士族的态度就变了。
主公似乎不那么看重士族了。
程昱出身寒门,自然赞同曹操重视寒门打压士族。可曹操对士族的态度却并非程昱所想的一般倚重又忌惮,而是带着一丝微不可查的轻蔑。
暂且将此事压在心中,程昱打算私下询问主公。
戏志才略一沉思,便把士族的心思猜得八九不离十:“士族家中藏书更多,更有族中名士教导,同场考试,亦有优势。”
比起被打压,士族还是会选择更有优势的同场考试。对士族而言,能遇上如袁绍这般优待士族的诸侯自然最好,退一步要与寒门同台竞争虽说不乐意,但是也能接受。最差的是摊上一个打压士族的诸侯,寒门士人有多讨厌士族,身份颠倒之后士族就能有多敌对寒门。
“青徐士族中,不堪与陈昭共事者早已投奔袁绍了,余者皆识时务。纵有人心怀怨怼,亦未至以命相搏之境。科考择士深谙中庸之道,乃谋国良策。”戏志才忍不住再三称赞。
至于十年二十年之后,寒门凭借数十上百倍的人口优势渐渐挤压士族的出仕空间——
戏志才太清楚士族了,若他们真能同心戮力,为十年大计共谋,汉室何至倾颓若此?乱世烽烟起,豪族亦难独善。倘使择选,他们比寒门子弟和普通百姓更期望太平年岁。
士族太软弱,刀只要不立刻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就可以闭眼装作看不到。
曹操也收拾好了心情,骂陈昭什么用都没有,看到好事学过来才是自己的本事,他期盼询问:“吾可学此事否?”
“若主公能全部掌握兖州,再加脱离袁绍,便可用此计。”程昱也赞同此事。
原本他计划让主公”以刑立威”,对士族下死手打压,如今能有更温和的法子,自然最好。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会少死许多人,程昱便觉得心头空落落的。
“全部掌握兖州、脱离袁绍。仲德可是给我出了好大两个难题。”
曹操眉头紧皱:“掌握兖州之难,不在州牧刘岱,而在陈昭。陈昭占据青徐二地,若要西进,必择兖州、豫州二州取一。”
兖州与豫州的现状相似。兖州境内,朝廷任命的刺史刘岱与有袁绍支持的曹操争夺实权。豫州境内,则是袁绍麾下的长沙太守孙坚与朝廷任命的刺史孔伷争夺实权。
“豫州比兖州更易取之。”戏志才眉心放松又紧绷,“不过先后之别罢了。陈昭先得豫州,亦不会放过兖州;先取兖州,亦不会放过豫州。”
如今看似一团和气,不过是陈昭初至徐州,攘外之前先安内。起码此处三人都心知肚明,陈昭早晚有一日会向西大肆扩张地盘。区别只在明年还是后年。
“我几番写信给袁本初,只是袁本初与公孙瓒杀红了眼,一心只想对付公孙瓒,无心攻伐陈昭。”曹操恨铁不成钢。
在曹操心中,陈昭的危险程度甚至超过了袁绍。袁绍的势力如今虽说如日中天,可袁绍缺点也十分明显,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徐徐图之,此消彼长,未必不能钻到空子。
【陈群经义十 数算八策论十三杂务八】
他的经义满分,比陈登尚且高了一分,杂务却低了足足七分。
陈群紧抿住唇,大步走到另一侧墙前。这面十丈长的墙上自上而下贴满了试卷,几个小吏正勤勤恳恳提着桶往墙上刷面糊,名列前茅的这一批人试卷已经张贴完了。
陈群只看“杂务”一科。
陈登所写的乃是一篇《治水论》,陈群看完,觉得的确可行,也知道如今旱灾频发,水利之事乃火烧眉毛的急事,陈群心服口服。第二名的诸葛瑾所写乃是一篇《抚民策》,虽略乏新意,可内容扎实详细,得了十三分。
貂蝉的《离间计》出乎意料得了满分,甚至拉高了其他三科落下的分数,陈群看了一眼名字,他知道貂蝉是陈昭的人,也觉得也不意外。
貂蝉的试卷上带了一句字迹熟悉的评语【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可入兵法流放百世之良策】,这是陈昭的笔迹。
往后两张试卷则中规中矩,陈群视线落在陈宫的文章上。对陈宫的名次,陈群亦觉得不可思议,陈宫年纪比他还大十岁,经验更加充沛,就连陈登都自愧不如,却只得了第六。
陈宫前三科除了数算丢了一分,经义策论都是满分,只是杂务十分,只比他高两分。
陈群看向文末那句出自陈昭的评语。
【此计虽妙,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乃同归于尽之计。策略太偏激,损人不利己,低一筹】
人群中,陈宫望着这句评语怔忡片刻,继而苦笑。他执笔时满腔恨意,只想着与曹操同归于尽以赎前错,却忘了良策本当利己为先,损敌在后。
此计的确并非良策。
陈群不甘心看向了自己那篇文章的句末。
【谋家胜过谋国】
出自陈昭之手的评语只有短短六字。
陈群身体僵硬片刻,缓缓收回了视线,默不作声离开了人群。
站在不远处的陈昭平静望着陈群离去,生生从陈群的背影中读出了两分狼狈。
她移开视线,继续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有人难掩喜色,有人愤而长叹,有人只是看客,挤在人群中凑热闹。
还有个小贼,挤在人群里面偷摸摸拿人钱袋。
陈昭给身后护卫使了个眼色,护卫悄悄跟在小贼身后一记手刃,把贼打晕,在人群中吆喝众人来领失物。
看热闹的人一摸自己腰间,大惊失色,连榜也不看了,围着小贼找失物,还不忘踢贼几脚。小贼晕了又被痛醒,哀嚎着抱住护卫的腿求着要坐牢。
再被人踹几脚,他人就要被打死了。
人间百态如此而已。
暮色渐沉,围观百姓三三两两散去。那些张贴的策论文章,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场热闹。无论城头变换什么王旗,无论官衙坐着哪位使君,只要赋税不增、徭役不重,便是改朝换代也与他们无干。
一道偷偷摸摸的身影飞快走到榜文前。
曹劭见到四下没有熟人才长松一口气,他本来嘴硬已经告诉了下人,谁都不准去看榜文。
甚至还已经给自己找好了理由。
“陈昭野蛮之人,吾不愿跟随此等人。”
等榜的这几日,曹劭遇到谁都这个说辞,生怕旁人猜到他是考不上才不出仕。
本来连他自己都相信了这番说词,可不知怎的得知今日放榜,又整整一日都不经意间在下人口中听到谁谁谁考了第几名,曹劭的心就按耐不住了。
他端着脸面,想着自己已经放出话不去看榜,舍不下脸命人看榜,便灵机一动找了个理由出门,假装自己散步,不小心走到此处,顺路看一眼榜文。
第一名陈登,哼……找到了他的名字!
曹劭心满意足数了数自己的名次——其实也没必要数,他后面就只有一个名字了,曹劭位列倒数第二。
“定然是陈昭对我心怀记恨,打压我之名次。”曹劭给自己找补,昂首挺胸。
曹劭有抬眼左右贼兮兮打量两眼,迅速跳开,装作只是路过的模样负手离去。
心中颇为飘飘然。曹劭心想,若陈昭能给他一个合适官职,他也不是不能在陈昭麾下出仕,甚至也可以劝说兄长向陈昭投诚……
曹劭先前也不是没有机会出仕,以他的家世,徐州官职几乎能任他选择,可总觉得少点感觉。反倒是这次考试,曹劭的心理从不以为然到提心吊胆,又到绝望丧气,最后峰回路转,竟让他品出了两分珍惜。
这可是他凭借自己本事亲自考出来的官职啊!
一道身影快马加鞭离开彭城,直奔东郡,将抄写有榜文名次的密信送入太守府邸。
曹操坐立不安,下首坐着程昱和戏志才,展开的密信在三人之间传递。
“唉——”曹操长叹一声,“天下有识之士皆要奔陈昭而去了。”
早在陈昭宣布要以科考择士之时,曹操便注意到了此事,他与麾下谋士商量之后决定先按兵不动,看看陈昭到底能不能把这场考试办起来。
如今尘埃落定,证明了陈昭对徐州的控制能力,曹操却来不及羡慕陈昭对徐州的控制力,而是落在了更长远的事情上。
“士族皆投奔袁绍,我本欲拉拢寒门与袁绍抗衡,如今只怕不能为之。”曹操眉宇间满是忧虑,“如今该如何是好?”
戏志才咳嗽两声,天气自秋入冬,一换季他便会咳嗽,这是老毛病了。
“徐州可有士族反对陈昭?”
曹操冷哼一声:“那些士族只敢暗中辱骂,哪有胆量敢与陈昭正面抗衡?”
第112章 第112章
戏志才不觉曹操之言有何不对,追随曹操更早的程昱却察觉出了曹操态度的转变。
从洛阳回来之后,主公对士族的态度就变了。
主公似乎不那么看重士族了。
程昱出身寒门,自然赞同曹操重视寒门打压士族。可曹操对士族的态度却并非程昱所想的一般倚重又忌惮,而是带着一丝微不可查的轻蔑。
暂且将此事压在心中,程昱打算私下询问主公。
戏志才略一沉思,便把士族的心思猜得八九不离十:“士族家中藏书更多,更有族中名士教导,同场考试,亦有优势。”
比起被打压,士族还是会选择更有优势的同场考试。对士族而言,能遇上如袁绍这般优待士族的诸侯自然最好,退一步要与寒门同台竞争虽说不乐意,但是也能接受。最差的是摊上一个打压士族的诸侯,寒门士人有多讨厌士族,身份颠倒之后士族就能有多敌对寒门。
“青徐士族中,不堪与陈昭共事者早已投奔袁绍了,余者皆识时务。纵有人心怀怨怼,亦未至以命相搏之境。科考择士深谙中庸之道,乃谋国良策。”戏志才忍不住再三称赞。
至于十年二十年之后,寒门凭借数十上百倍的人口优势渐渐挤压士族的出仕空间——
戏志才太清楚士族了,若他们真能同心戮力,为十年大计共谋,汉室何至倾颓若此?乱世烽烟起,豪族亦难独善。倘使择选,他们比寒门子弟和普通百姓更期望太平年岁。
士族太软弱,刀只要不立刻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就可以闭眼装作看不到。
曹操也收拾好了心情,骂陈昭什么用都没有,看到好事学过来才是自己的本事,他期盼询问:“吾可学此事否?”
“若主公能全部掌握兖州,再加脱离袁绍,便可用此计。”程昱也赞同此事。
原本他计划让主公”以刑立威”,对士族下死手打压,如今能有更温和的法子,自然最好。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会少死许多人,程昱便觉得心头空落落的。
“全部掌握兖州、脱离袁绍。仲德可是给我出了好大两个难题。”
曹操眉头紧皱:“掌握兖州之难,不在州牧刘岱,而在陈昭。陈昭占据青徐二地,若要西进,必择兖州、豫州二州取一。”
兖州与豫州的现状相似。兖州境内,朝廷任命的刺史刘岱与有袁绍支持的曹操争夺实权。豫州境内,则是袁绍麾下的长沙太守孙坚与朝廷任命的刺史孔伷争夺实权。
“豫州比兖州更易取之。”戏志才眉心放松又紧绷,“不过先后之别罢了。陈昭先得豫州,亦不会放过兖州;先取兖州,亦不会放过豫州。”
如今看似一团和气,不过是陈昭初至徐州,攘外之前先安内。起码此处三人都心知肚明,陈昭早晚有一日会向西大肆扩张地盘。区别只在明年还是后年。
“我几番写信给袁本初,只是袁本初与公孙瓒杀红了眼,一心只想对付公孙瓒,无心攻伐陈昭。”曹操恨铁不成钢。
在曹操心中,陈昭的危险程度甚至超过了袁绍。袁绍的势力如今虽说如日中天,可袁绍缺点也十分明显,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徐徐图之,此消彼长,未必不能钻到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