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亮儿要好生读书,不可惹祸。”他低声叮嘱,眉间隐现忧色。这孩子虽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可也不过是个寻常稚子,怎就得了昭侯青眼,连拐带骗要去昭侯府邸呢。
陈昭迅速伸手捏了把诸葛亮的脸颊,毫不客气把贤才留下,把贤才长辈赶走:“已快到当职的时辰了,诸葛郡丞还是快去官署当职吧。汝之侄,吾养之,勿要忧虑。”
诸葛玄木着一张脸,陈昭这话仿佛他是要托孤一样,他恍惚间都觉得诸葛家的子嗣要变成陈家的后辈了。
把碍事的别人家叔父赶走之后,陈昭笑眯眯低头去看诸葛亮。
骤然被在他心中威严的昭侯捏了脸,诸葛亮不受控制睁大双眼,满脸不可置信,下意识觉得方才的触感是错觉。
昭侯这般威严,岂会、岂会如他族中长辈一样捏他的脸……
陈昭见幼年版诸葛亮实在可爱,轻咳一声,又顺手揉了一把诸葛亮柔软的细发,在诸葛亮震惊的眼神中掏出一把缩小版羽毛扇,塞入诸葛亮手中。
后退一步,满意点点头。
“这是见面礼。”陈昭把吕玲绮交给靠谱的诸葛亮,“我有政务在身,不能长留,你就先随小吕将军上学。”
吕玲绮对主公交给她的这桩任务兴致颇高,原本她在主公麾下年纪最小,在家中也是独女,如今有个了年纪比她更小的小屁孩,吕玲绮骤然升起当阿姊的成就感。
“主公放心,我一定能带好诸葛亮!”吕玲绮志满意得。
陈昭叮嘱诸葛亮:“做功课的时候喊小吕将军一起,去上课也喊她一声。”
诸葛亮迅速体会到了陈昭的意思,他严肃颔首,作揖:“亮必定不负使君所托。”
这可是陈州牧交给他的第一桩事务,他一定要把事情做的漂漂亮亮。
凑近了听,缺了一颗门牙还是有些漏风,陈昭强忍着笑意,拍拍诸葛亮的肩膀,放心把吕玲绮交给了他。
吕玲绮还沉浸在带后辈的兴奋中,丝毫不知道她已经被主公交给了靠谱小谋士。
吕玲绮带着诸葛亮去昭明书院,“每日要先到书院上一节大课。”
昭明书院所收学子多在十五岁以上,教学不拘常格。每日辰时,必有大儒轮值讲经于正堂,多为蔡邕、荀爽等当世名士。偶有客居徐州的郑玄应故交之请,亦会临席开讲。
其余时辰,则由陈昭延聘的各科先生分室授课有诗赋、经注等课程,有数算、天文历等课程,也有治水、农学等可以用于治理地方的课程。诸生可随自己志向择室而学,书院廊庑间常见抱简疾行的士子。
这堂课是蔡邕讲授,诸葛亮听得如痴如醉,心中不禁暗自比较起叔父和蔡公的学问……嗯,大儒果然是大儒。
“你还想上什么课?”吕玲绮在书院中俨然与平日模样不同,她冷酷抿着嘴,显得高冷桀骜,不少学子都试图过来搭话,男女都有。
连带着诸葛亮都得了好几声“令弟俊秀机灵”的夸赞。
吕玲绮只表达了一下想借用课表的意思,一个女郎就爽快把抄写的课表送了吕玲绮一份。
诸葛亮看着课表,心潮澎湃,数算想学、治水想学、农学也想学……
“我想都学。”诸葛亮眼中的神采震得吕玲绮都后退了一步。
吕玲绮扯扯嘴角,怀疑打量着诸葛亮的小身板:“主公说学百道不如精通一道,贪多嚼不烂,你能都学会吗?”
她就只学兵法。
随嘴上怀疑,可吕玲绮还是带着诸葛亮前去听了几节课。毕竟主公帐下那些谋士好似就什么都会些,只是多少也都有擅长与不擅长之事。
只是听了几节课之后,诸葛亮有些失望。其他老师的水平还不如他叔父。
“走吧,随我回府。”吕玲绮被迫听了一节农学课,听得直打哈欠,“主公昨日说过,书院课程若你都会,便无需再听了。”
吕玲绮的情绪很平静,丝毫不觉一个九岁孩童觉得书院课程简单有何奇怪。昭明演武堂她也去过,发现里面的老师本事连她爹麾下那个魏续都不如就没再去了。
最好的将领都在军营中,最好的谋士也都在诸侯麾下。
昭明书院和昭明演武堂教出来的学子是县令和都伯,却当不了军师和将军。
“不过学堂也挺有用。”离开了昭明书院,吕玲绮就放下形象包袱,话又多了起来,“上过演武堂的士卒能听懂我的命令。”
吕玲绮形容不出来教育到底有什么用,她只是能清楚感受到,同是什长,读过书的什长初入军营便知如何安营布防,如何操练士卒,各类兵械该如何运用。即便遭遇溃散,也能即刻稳住阵脚,收拢残兵,静候将令。而没读过书的什长一遇到强敌就军心涣散,领头当逃兵。
她曾与太史慈作过演兵推演,结果颇令人心惊。若一军之中,每百人有十人曾入演武堂受训,临阵折损就可锐减三成。
在战场上,十万本该战死沙场的将士,就能多活下来三万人。
“上学挺好的。”吕玲绮又重复了一遍。
她不喜欢读书,可读书的确很有用。吕玲绮希望她一手带出来的士卒能在战场上少死一些。
吕玲绮领着诸葛亮回到州牧府邸,径直往藏书阁去。她捧着赵云留下的厚厚书单,蹙眉翻检半晌,才勉强挑出几卷书名浅显的简册。
正欲招呼诸葛亮也选些书册,刚一转身,却见诸葛亮双臂环抱如小山般的竹简,手臂已微微发颤,简册堆得高过了他的鼻尖,只露出一双晶亮的眼睛。
“亮明日还能来吗?”诸葛亮贪婪巡视阁中满满当当的藏书,渴望问。
吕玲绮心猛然一跳。
不对劲,十分不对劲!
这家伙竟如此喜欢读书?莫不是下次考校,她又要垫底?
吕玲绮耸拉着脑袋领诸葛亮回了她平日所待着的书房外室。
今日当值的郭嘉正懒洋洋坐在椅后批阅政务,抬眼瞧见诸葛亮怀中高耸的书册,修长的眉梢倏然扬起。
郭嘉清楚他家主公的犀利眼光。一般而言,主公说话越好听,留人之意愈是殷切,那人胸中才学便愈是了得。
至于例外……钱粮可通神,主公也认可“财华横溢”。才疏学浅之辈,只要囊中丰盈,照样能得主公一句”当世奇才”的虚伪夸赞。
不过诸葛氏名声平平,那诸葛玄先前只是荆州刘表麾下一个普通幕僚,可见不算什么望族。那就只能是“才华横溢”了。
郭嘉单手斜撑着桌案,一双桃花眼戏谑打量着诸葛亮,他招招手:“诸葛家的那小郎君,可愿帮嘉一个小忙?”
郭嘉从案上挑出两份简单奏疏,都是下面郡县送上的今岁税赋簿册,要计算总共税收,不棘手但是很麻烦。郭嘉把两本簿册交给诸葛亮,打算试一试这小屁孩的本事。
他昨日可听主公念叨了好几句,什么又是“如鱼得水”,又是“才胜管仲乐毅”。管仲用商术疲敌国,精通数算,这诸葛家的小儿辈不知能不能有管仲一二分的本事。
诸葛亮惦记着自己缺的门牙,尽量少说话,只是拱手道:“亮愿为一试。”
言简意赅,却锋芒毕露。
他知道郭嘉是昭侯心腹,若能得郭嘉欣赏,便能得昭侯青眼以待。
只用了半个时辰,诸葛亮便将两本簿册中的税赋分门别类算完。郭嘉拿过簿册后面露诧异,迅速提笔又验算一遍。
他表情古怪抬首盯着恭敬站在他案前的诸葛亮。
半点不错。
郭嘉当机立断,把案上簿册都收拾给诸葛亮,面上露出狡黠笑容:“诸葛郎君可愿再帮嘉些忙?嘉定会禀明主公,如实算汝之功劳。”
又被他抓到一个壮丁!
*
九月十五,科举院外一片喧嚷。
考试的院子原来是笮融为礼佛所建造的佛场,能容纳数千信徒举办佛会,如今被陈昭拿来改成了考场。
第一次举办科考,各类事务都要从头摸索,维护秩序的小吏急得满头大汗,一个个搜身分发考号放入考场。
考试共分四科,经义、策论、数算、杂务。
陈登在看到考试科目的时候心中便有了计较——陈昭偏重实务,不重经书。
东汉读经学之风盛行,当世大儒皆为经学大家,朝廷太学生经学入仕,有”博士说经五字,注说二三万言”之说。
可陈昭设立科举取士,经义却只占四分之一,反倒是实用性极强、却一直为小道的数算和连道都称不上的杂务各占了一科。
陈登轻巧写完了经义,这张卷子十分简单,能背诵七经者便能轻易答完。
让陈登更加确定了陈昭不重经义。若重视经义,应当题目更难,能分出三六九等才是。
一场考试只需一个半时辰,锣鼓声响起便有小吏来收卷。陈登顺着人流去官府设立的饭堂用膳,半路就听到曹劭的嚣张声音。
“易如反掌……”
陈昭迅速伸手捏了把诸葛亮的脸颊,毫不客气把贤才留下,把贤才长辈赶走:“已快到当职的时辰了,诸葛郡丞还是快去官署当职吧。汝之侄,吾养之,勿要忧虑。”
诸葛玄木着一张脸,陈昭这话仿佛他是要托孤一样,他恍惚间都觉得诸葛家的子嗣要变成陈家的后辈了。
把碍事的别人家叔父赶走之后,陈昭笑眯眯低头去看诸葛亮。
骤然被在他心中威严的昭侯捏了脸,诸葛亮不受控制睁大双眼,满脸不可置信,下意识觉得方才的触感是错觉。
昭侯这般威严,岂会、岂会如他族中长辈一样捏他的脸……
陈昭见幼年版诸葛亮实在可爱,轻咳一声,又顺手揉了一把诸葛亮柔软的细发,在诸葛亮震惊的眼神中掏出一把缩小版羽毛扇,塞入诸葛亮手中。
后退一步,满意点点头。
“这是见面礼。”陈昭把吕玲绮交给靠谱的诸葛亮,“我有政务在身,不能长留,你就先随小吕将军上学。”
吕玲绮对主公交给她的这桩任务兴致颇高,原本她在主公麾下年纪最小,在家中也是独女,如今有个了年纪比她更小的小屁孩,吕玲绮骤然升起当阿姊的成就感。
“主公放心,我一定能带好诸葛亮!”吕玲绮志满意得。
陈昭叮嘱诸葛亮:“做功课的时候喊小吕将军一起,去上课也喊她一声。”
诸葛亮迅速体会到了陈昭的意思,他严肃颔首,作揖:“亮必定不负使君所托。”
这可是陈州牧交给他的第一桩事务,他一定要把事情做的漂漂亮亮。
凑近了听,缺了一颗门牙还是有些漏风,陈昭强忍着笑意,拍拍诸葛亮的肩膀,放心把吕玲绮交给了他。
吕玲绮还沉浸在带后辈的兴奋中,丝毫不知道她已经被主公交给了靠谱小谋士。
吕玲绮带着诸葛亮去昭明书院,“每日要先到书院上一节大课。”
昭明书院所收学子多在十五岁以上,教学不拘常格。每日辰时,必有大儒轮值讲经于正堂,多为蔡邕、荀爽等当世名士。偶有客居徐州的郑玄应故交之请,亦会临席开讲。
其余时辰,则由陈昭延聘的各科先生分室授课有诗赋、经注等课程,有数算、天文历等课程,也有治水、农学等可以用于治理地方的课程。诸生可随自己志向择室而学,书院廊庑间常见抱简疾行的士子。
这堂课是蔡邕讲授,诸葛亮听得如痴如醉,心中不禁暗自比较起叔父和蔡公的学问……嗯,大儒果然是大儒。
“你还想上什么课?”吕玲绮在书院中俨然与平日模样不同,她冷酷抿着嘴,显得高冷桀骜,不少学子都试图过来搭话,男女都有。
连带着诸葛亮都得了好几声“令弟俊秀机灵”的夸赞。
吕玲绮只表达了一下想借用课表的意思,一个女郎就爽快把抄写的课表送了吕玲绮一份。
诸葛亮看着课表,心潮澎湃,数算想学、治水想学、农学也想学……
“我想都学。”诸葛亮眼中的神采震得吕玲绮都后退了一步。
吕玲绮扯扯嘴角,怀疑打量着诸葛亮的小身板:“主公说学百道不如精通一道,贪多嚼不烂,你能都学会吗?”
她就只学兵法。
随嘴上怀疑,可吕玲绮还是带着诸葛亮前去听了几节课。毕竟主公帐下那些谋士好似就什么都会些,只是多少也都有擅长与不擅长之事。
只是听了几节课之后,诸葛亮有些失望。其他老师的水平还不如他叔父。
“走吧,随我回府。”吕玲绮被迫听了一节农学课,听得直打哈欠,“主公昨日说过,书院课程若你都会,便无需再听了。”
吕玲绮的情绪很平静,丝毫不觉一个九岁孩童觉得书院课程简单有何奇怪。昭明演武堂她也去过,发现里面的老师本事连她爹麾下那个魏续都不如就没再去了。
最好的将领都在军营中,最好的谋士也都在诸侯麾下。
昭明书院和昭明演武堂教出来的学子是县令和都伯,却当不了军师和将军。
“不过学堂也挺有用。”离开了昭明书院,吕玲绮就放下形象包袱,话又多了起来,“上过演武堂的士卒能听懂我的命令。”
吕玲绮形容不出来教育到底有什么用,她只是能清楚感受到,同是什长,读过书的什长初入军营便知如何安营布防,如何操练士卒,各类兵械该如何运用。即便遭遇溃散,也能即刻稳住阵脚,收拢残兵,静候将令。而没读过书的什长一遇到强敌就军心涣散,领头当逃兵。
她曾与太史慈作过演兵推演,结果颇令人心惊。若一军之中,每百人有十人曾入演武堂受训,临阵折损就可锐减三成。
在战场上,十万本该战死沙场的将士,就能多活下来三万人。
“上学挺好的。”吕玲绮又重复了一遍。
她不喜欢读书,可读书的确很有用。吕玲绮希望她一手带出来的士卒能在战场上少死一些。
吕玲绮领着诸葛亮回到州牧府邸,径直往藏书阁去。她捧着赵云留下的厚厚书单,蹙眉翻检半晌,才勉强挑出几卷书名浅显的简册。
正欲招呼诸葛亮也选些书册,刚一转身,却见诸葛亮双臂环抱如小山般的竹简,手臂已微微发颤,简册堆得高过了他的鼻尖,只露出一双晶亮的眼睛。
“亮明日还能来吗?”诸葛亮贪婪巡视阁中满满当当的藏书,渴望问。
吕玲绮心猛然一跳。
不对劲,十分不对劲!
这家伙竟如此喜欢读书?莫不是下次考校,她又要垫底?
吕玲绮耸拉着脑袋领诸葛亮回了她平日所待着的书房外室。
今日当值的郭嘉正懒洋洋坐在椅后批阅政务,抬眼瞧见诸葛亮怀中高耸的书册,修长的眉梢倏然扬起。
郭嘉清楚他家主公的犀利眼光。一般而言,主公说话越好听,留人之意愈是殷切,那人胸中才学便愈是了得。
至于例外……钱粮可通神,主公也认可“财华横溢”。才疏学浅之辈,只要囊中丰盈,照样能得主公一句”当世奇才”的虚伪夸赞。
不过诸葛氏名声平平,那诸葛玄先前只是荆州刘表麾下一个普通幕僚,可见不算什么望族。那就只能是“才华横溢”了。
郭嘉单手斜撑着桌案,一双桃花眼戏谑打量着诸葛亮,他招招手:“诸葛家的那小郎君,可愿帮嘉一个小忙?”
郭嘉从案上挑出两份简单奏疏,都是下面郡县送上的今岁税赋簿册,要计算总共税收,不棘手但是很麻烦。郭嘉把两本簿册交给诸葛亮,打算试一试这小屁孩的本事。
他昨日可听主公念叨了好几句,什么又是“如鱼得水”,又是“才胜管仲乐毅”。管仲用商术疲敌国,精通数算,这诸葛家的小儿辈不知能不能有管仲一二分的本事。
诸葛亮惦记着自己缺的门牙,尽量少说话,只是拱手道:“亮愿为一试。”
言简意赅,却锋芒毕露。
他知道郭嘉是昭侯心腹,若能得郭嘉欣赏,便能得昭侯青眼以待。
只用了半个时辰,诸葛亮便将两本簿册中的税赋分门别类算完。郭嘉拿过簿册后面露诧异,迅速提笔又验算一遍。
他表情古怪抬首盯着恭敬站在他案前的诸葛亮。
半点不错。
郭嘉当机立断,把案上簿册都收拾给诸葛亮,面上露出狡黠笑容:“诸葛郎君可愿再帮嘉些忙?嘉定会禀明主公,如实算汝之功劳。”
又被他抓到一个壮丁!
*
九月十五,科举院外一片喧嚷。
考试的院子原来是笮融为礼佛所建造的佛场,能容纳数千信徒举办佛会,如今被陈昭拿来改成了考场。
第一次举办科考,各类事务都要从头摸索,维护秩序的小吏急得满头大汗,一个个搜身分发考号放入考场。
考试共分四科,经义、策论、数算、杂务。
陈登在看到考试科目的时候心中便有了计较——陈昭偏重实务,不重经书。
东汉读经学之风盛行,当世大儒皆为经学大家,朝廷太学生经学入仕,有”博士说经五字,注说二三万言”之说。
可陈昭设立科举取士,经义却只占四分之一,反倒是实用性极强、却一直为小道的数算和连道都称不上的杂务各占了一科。
陈登轻巧写完了经义,这张卷子十分简单,能背诵七经者便能轻易答完。
让陈登更加确定了陈昭不重经义。若重视经义,应当题目更难,能分出三六九等才是。
一场考试只需一个半时辰,锣鼓声响起便有小吏来收卷。陈登顺着人流去官府设立的饭堂用膳,半路就听到曹劭的嚣张声音。
“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