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沈念之沉下眸子笑了一下:“我知道你自有你的想法,那我也不会再问了。”
顾行渊看她一眼,眉宇间压下情绪,冷静地说:“沈念之,你确认要让他留下来?”
小哑巴身形一震。
沈念之语气却更淡了些:“我听你的,这是你的地盘。”
一句话落下,屋内气氛更沉。顾行渊凝望着她,目光幽深。
他不说“那少年有异”,不说“他是北庭人”,只是不想打草惊蛇。
小哑巴站在地中间,那双灰眸静静望向两人间的气氛,他想靠近她。他想帮她。可他也什么都不能说。
这一刻,他心里第一次生出一个念头:就算暴露身份,也无所谓的吧。
沈念之拍了拍顾行渊的肩膀:“坐下来一起吃饭吧,你不必事事以我为先,不过我这两日出门,发现城中书院很少,很多孩子都没有地方读书,我在想,不如我开个学堂,教那些将士们的孩子学汉文如何?”
顾行渊微怔。
沈念之语气淡淡:“我在这儿住着,总不能白吃白喝。你也知道,我这个人,最不喜欢欠别人。”
屋内静了一瞬。
小哑巴听着那句“教孩子学汉文”,眼底亮起微光。他低着头,不动声色地靠近了一些,像是怕错过她的每一个字。
顾行渊却看着她片刻,忽而点头:“这件事……我其实很早就想做了。”
他声音低沉:“雁回是边镇,兵户后代不少识不得字。只是这些年边事不断,朝中派来的夫子也多不愿久居。”
他看向她:“若你愿做,我会让人专门为你划出一处院落,由军中出资供学。”
沈念之一挑眉:“你倒大方。”
“你若愿留下做此事,便不只是我顾行渊欠你一份情。”顾行渊道,“也是整个雁回城,欠你一份情。”
她一时无言,只抬手端起面前茶盏抿了一口,低声道:“你这张嘴,没想到顾大人也有说人情话的一天。”
顾行渊不答,只静静看她。目光依旧冷静,却也带着一点说不清的意味。
沈念之没再说什么,将茶盏放下,又转头看向旁边的小哑巴,忽然道:“那他——”
“他可以留下。”顾行渊开口打断,语气微顿,“……待在学堂里也好。”
小哑巴愣了一下,猛地抬头,那双灰眸里闪出乎压不住的雀跃。
沈念之含笑看他:“既然你听得懂,那以后可别偷懒。”
小哑巴连连点头,眼角眉梢都压不住喜意。
顾行渊收回视线,转头对着小哑巴轻声道:“那你要听她的话。”
沈念之,没再多说什么,只拿起一块热腾腾的蒸饼,往小哑巴碗里夹了一块肉。
“吃吧。”她语气随意,“再不吃,冷了就不好嚼了。”
小哑巴低头,认真地接过,顾行渊看着沈念之,发现自从她阿爷去世后,她的脸上再也没有一往日那种张扬肆意的笑容了,总感觉她的心像是被堵住了一样。
顾行渊将袖口里的信收紧了,就不准备告诉她沈思修已经被李珣折磨死的事情了。
第69章 顾行渊低声道:“你不求愿……
正月已至,雁回城依旧寒气未褪,西北风卷雪未融,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年味在冷风里也透着几分热闹。
顾行渊办事一向利落,没有几日,便叫人收拾出一处别院。
院子不大,却极为清净,西墙边有一株老沙枣树,枝干苍劲,叶色枯黄,树下石凳石桌,院角里还搭着简易的水井台,算不得精致,却处处规整得体。
沈念之走进院中,披着一件深紫皮毛斗篷,脚下步子极轻。她在沙枣树下站了一会儿,抬头望着枝头枯果随风微晃,唇角终于慢慢扬起一个浅浅的笑。
“沙枣树……”她喃喃一句,“还是第一次见这东西。”
霜杏随身提着包袱,听见这话道:“奴婢听人说,这沙枣结的果能酿酒,等明年春夏果熟,咱们也试试。”
沈念之随口应了声“好”,旋即吩咐霜杏将随身带来的东西都一一摆好。她亲自看了一圈,又皱眉道:“缺文房器具,炭盆不够,这边窗户有些漏风……都记下来,回头交给顾行渊。”
霜杏连连应下。
刚要转身去另一简屋,顾行渊的声音自门后传来:“你缺的,我都让人备下了,明日午后前送来,窗户今日就有人来修,不必担心。”
沈念之回头,看见顾行渊立于门前,神情淡静。她顿了顿,微微颔首:“那就麻烦顾将军了。”
顾行渊看了她一眼,道:“今晚是上元灯节。”
沈念之一愣,不知不觉她都忘了。
他垂眸,语气不变:“雁回城每年这夜最热闹,市中设灯会、游艺,城南还能放河灯祈愿。”
她静静看着他,半晌才笑了笑:“你是来请我?”
“嗯,”顾行渊点头,“我今夜会早点回来,带你走一趟。”
沈念之挑眉,笑意几分懒意几分真:“你若是回来太晚,我可不等你。”
“不会晚。”
她没有再多言,只轻轻颔首:“好。”
说罢,转身入内。风过沙枣树,一阵微响,几枚干果落地砸在夯实的土地上。
小院收拾完毕,天色也不早了,沈念之想着顾行渊也快回府了,便叫着霜杏与她一同回了拓安都护府內。
夜色将临,雁回城中已是灯火初上。
坊间巷口挂满了沙枣枝编织的灯笼,灯芯是掺了香料的羊脂,点燃后微微泛着一股温热的甜香。孩童们追逐着兔子灯、狮子灯奔跑嬉闹,街头巷尾皆有丝竹之声,连风里都掺了几分热闹的人间烟火。
沈念之穿了件喜庆的冬衣,外头罩了件狐裘斗篷,霜杏给她束发时还特地替她在鬓边插了一枝缀珠的灯草花簪。
她今日情绪难得轻快,站在院前望着渐起的灯火,不觉轻轻勾了勾唇。
顾行渊如约归来,一袭黑色大氅,佩剑未卸,他步履沉稳,走到她面前,低声道:“可以走了?”
沈念之颔首,回头道:“霜杏,你守在这里,我去看看这雁回城的灯节,是不是比京城的还热闹。”
霜杏应声,顾行渊一语未发,只抬手替她把披风细细系好。
两人一路并肩走出巷口。灯市人声鼎沸,沿街有卖糖灯、跳皮影、撒花酒的,各色声音交杂。沈念之被一群孩子围着的泥人摊子吸引,蹲下挑了几只做得不错的小人,笑着说:“这做工还挺精巧,不比京城差。”
她随手挑了一只穿着披风、剑眉斜睨的泥人,回头晃了晃给顾行渊看:“这像不像你?”
顾行渊垂眸看了一眼,淡声道:“我哪有这般难看。”
沈念之轻轻“哼”了一声,将泥人放了回去。
她又在街角摊前停下,买了两串红枣糖糕,一串塞给他,自
己咬了一口,语气漫不经心:“你们西北人灯节也不猜灯谜、不赏花灯,倒是杀猪宰羊吃肉喝酒格外积极。”
顾行渊回得极淡:“灯谜是文人玩意儿,边城兵户不识那么多字,便热闹吃酒也算过节。”
沈念之听他这句,忽地笑了一声。
“你倒是会说话了。”她抬头望了眼灯火灿然的远处,忽道,“顾将军,你以前在这里,也是这样吗?”
顾行渊垂在身侧的手指微微蜷了下,许久才低声:“差不多。”
“也是,”沈念之似是自语,又似在感慨,“若我生在这儿,大概也不会像现在这样。”
“你现在这样,挺好。”顾行渊低声说了一句,语调太轻,被街头锣鼓声遮去。
她没听清,只回头问:“你说什么?”
顾行渊摇头,道:“没什么。”
两人又缓缓走了一段,沈念之忽然停住了脚步,眼神在一处灯市小摊上定住。那摊主是个满脸络腮胡的回城汉子,正卖着一种以金线绣成、代表平安喜乐的灯节小符袋。
“给我一个。”她随意挑了一个红底绣金云的,又回头望顾行渊一眼,眼带点打趣意味:“你信不信这个?”
顾行渊看她一眼,不语。
沈念之笑了:“你果然不信。”说着,却随手将那香囊塞进了他披风下的内衣领口,动作随意中却带着几分亲昵,“那你也别扔了,我给的。”
他眼中掠过一丝晦暗情绪,唇线紧绷,却仍没拒绝。
那一刻,他想说些什么,却终究忍住。
沈念之没察觉他的异样,回头继续向前走去,脚步轻快。她的身影在万千灯火中穿梭。
顾行渊站在原地,看着她背影,片刻后才迈步跟上。
夜色如墨,雁回城中灯火通明,坊间百姓载歌载舞,歌吹之音不绝于耳。
城南一隅,偏僻处的别院中,老兵捧着空碗放下,抹了把嘴,回头看床边的少年一眼。
“小子,城里热闹得很,我有个老兄弟邀我喝酒,你一个人行不行?”
顾行渊看她一眼,眉宇间压下情绪,冷静地说:“沈念之,你确认要让他留下来?”
小哑巴身形一震。
沈念之语气却更淡了些:“我听你的,这是你的地盘。”
一句话落下,屋内气氛更沉。顾行渊凝望着她,目光幽深。
他不说“那少年有异”,不说“他是北庭人”,只是不想打草惊蛇。
小哑巴站在地中间,那双灰眸静静望向两人间的气氛,他想靠近她。他想帮她。可他也什么都不能说。
这一刻,他心里第一次生出一个念头:就算暴露身份,也无所谓的吧。
沈念之拍了拍顾行渊的肩膀:“坐下来一起吃饭吧,你不必事事以我为先,不过我这两日出门,发现城中书院很少,很多孩子都没有地方读书,我在想,不如我开个学堂,教那些将士们的孩子学汉文如何?”
顾行渊微怔。
沈念之语气淡淡:“我在这儿住着,总不能白吃白喝。你也知道,我这个人,最不喜欢欠别人。”
屋内静了一瞬。
小哑巴听着那句“教孩子学汉文”,眼底亮起微光。他低着头,不动声色地靠近了一些,像是怕错过她的每一个字。
顾行渊却看着她片刻,忽而点头:“这件事……我其实很早就想做了。”
他声音低沉:“雁回是边镇,兵户后代不少识不得字。只是这些年边事不断,朝中派来的夫子也多不愿久居。”
他看向她:“若你愿做,我会让人专门为你划出一处院落,由军中出资供学。”
沈念之一挑眉:“你倒大方。”
“你若愿留下做此事,便不只是我顾行渊欠你一份情。”顾行渊道,“也是整个雁回城,欠你一份情。”
她一时无言,只抬手端起面前茶盏抿了一口,低声道:“你这张嘴,没想到顾大人也有说人情话的一天。”
顾行渊不答,只静静看她。目光依旧冷静,却也带着一点说不清的意味。
沈念之没再说什么,将茶盏放下,又转头看向旁边的小哑巴,忽然道:“那他——”
“他可以留下。”顾行渊开口打断,语气微顿,“……待在学堂里也好。”
小哑巴愣了一下,猛地抬头,那双灰眸里闪出乎压不住的雀跃。
沈念之含笑看他:“既然你听得懂,那以后可别偷懒。”
小哑巴连连点头,眼角眉梢都压不住喜意。
顾行渊收回视线,转头对着小哑巴轻声道:“那你要听她的话。”
沈念之,没再多说什么,只拿起一块热腾腾的蒸饼,往小哑巴碗里夹了一块肉。
“吃吧。”她语气随意,“再不吃,冷了就不好嚼了。”
小哑巴低头,认真地接过,顾行渊看着沈念之,发现自从她阿爷去世后,她的脸上再也没有一往日那种张扬肆意的笑容了,总感觉她的心像是被堵住了一样。
顾行渊将袖口里的信收紧了,就不准备告诉她沈思修已经被李珣折磨死的事情了。
第69章 顾行渊低声道:“你不求愿……
正月已至,雁回城依旧寒气未褪,西北风卷雪未融,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年味在冷风里也透着几分热闹。
顾行渊办事一向利落,没有几日,便叫人收拾出一处别院。
院子不大,却极为清净,西墙边有一株老沙枣树,枝干苍劲,叶色枯黄,树下石凳石桌,院角里还搭着简易的水井台,算不得精致,却处处规整得体。
沈念之走进院中,披着一件深紫皮毛斗篷,脚下步子极轻。她在沙枣树下站了一会儿,抬头望着枝头枯果随风微晃,唇角终于慢慢扬起一个浅浅的笑。
“沙枣树……”她喃喃一句,“还是第一次见这东西。”
霜杏随身提着包袱,听见这话道:“奴婢听人说,这沙枣结的果能酿酒,等明年春夏果熟,咱们也试试。”
沈念之随口应了声“好”,旋即吩咐霜杏将随身带来的东西都一一摆好。她亲自看了一圈,又皱眉道:“缺文房器具,炭盆不够,这边窗户有些漏风……都记下来,回头交给顾行渊。”
霜杏连连应下。
刚要转身去另一简屋,顾行渊的声音自门后传来:“你缺的,我都让人备下了,明日午后前送来,窗户今日就有人来修,不必担心。”
沈念之回头,看见顾行渊立于门前,神情淡静。她顿了顿,微微颔首:“那就麻烦顾将军了。”
顾行渊看了她一眼,道:“今晚是上元灯节。”
沈念之一愣,不知不觉她都忘了。
他垂眸,语气不变:“雁回城每年这夜最热闹,市中设灯会、游艺,城南还能放河灯祈愿。”
她静静看着他,半晌才笑了笑:“你是来请我?”
“嗯,”顾行渊点头,“我今夜会早点回来,带你走一趟。”
沈念之挑眉,笑意几分懒意几分真:“你若是回来太晚,我可不等你。”
“不会晚。”
她没有再多言,只轻轻颔首:“好。”
说罢,转身入内。风过沙枣树,一阵微响,几枚干果落地砸在夯实的土地上。
小院收拾完毕,天色也不早了,沈念之想着顾行渊也快回府了,便叫着霜杏与她一同回了拓安都护府內。
夜色将临,雁回城中已是灯火初上。
坊间巷口挂满了沙枣枝编织的灯笼,灯芯是掺了香料的羊脂,点燃后微微泛着一股温热的甜香。孩童们追逐着兔子灯、狮子灯奔跑嬉闹,街头巷尾皆有丝竹之声,连风里都掺了几分热闹的人间烟火。
沈念之穿了件喜庆的冬衣,外头罩了件狐裘斗篷,霜杏给她束发时还特地替她在鬓边插了一枝缀珠的灯草花簪。
她今日情绪难得轻快,站在院前望着渐起的灯火,不觉轻轻勾了勾唇。
顾行渊如约归来,一袭黑色大氅,佩剑未卸,他步履沉稳,走到她面前,低声道:“可以走了?”
沈念之颔首,回头道:“霜杏,你守在这里,我去看看这雁回城的灯节,是不是比京城的还热闹。”
霜杏应声,顾行渊一语未发,只抬手替她把披风细细系好。
两人一路并肩走出巷口。灯市人声鼎沸,沿街有卖糖灯、跳皮影、撒花酒的,各色声音交杂。沈念之被一群孩子围着的泥人摊子吸引,蹲下挑了几只做得不错的小人,笑着说:“这做工还挺精巧,不比京城差。”
她随手挑了一只穿着披风、剑眉斜睨的泥人,回头晃了晃给顾行渊看:“这像不像你?”
顾行渊垂眸看了一眼,淡声道:“我哪有这般难看。”
沈念之轻轻“哼”了一声,将泥人放了回去。
她又在街角摊前停下,买了两串红枣糖糕,一串塞给他,自
己咬了一口,语气漫不经心:“你们西北人灯节也不猜灯谜、不赏花灯,倒是杀猪宰羊吃肉喝酒格外积极。”
顾行渊回得极淡:“灯谜是文人玩意儿,边城兵户不识那么多字,便热闹吃酒也算过节。”
沈念之听他这句,忽地笑了一声。
“你倒是会说话了。”她抬头望了眼灯火灿然的远处,忽道,“顾将军,你以前在这里,也是这样吗?”
顾行渊垂在身侧的手指微微蜷了下,许久才低声:“差不多。”
“也是,”沈念之似是自语,又似在感慨,“若我生在这儿,大概也不会像现在这样。”
“你现在这样,挺好。”顾行渊低声说了一句,语调太轻,被街头锣鼓声遮去。
她没听清,只回头问:“你说什么?”
顾行渊摇头,道:“没什么。”
两人又缓缓走了一段,沈念之忽然停住了脚步,眼神在一处灯市小摊上定住。那摊主是个满脸络腮胡的回城汉子,正卖着一种以金线绣成、代表平安喜乐的灯节小符袋。
“给我一个。”她随意挑了一个红底绣金云的,又回头望顾行渊一眼,眼带点打趣意味:“你信不信这个?”
顾行渊看她一眼,不语。
沈念之笑了:“你果然不信。”说着,却随手将那香囊塞进了他披风下的内衣领口,动作随意中却带着几分亲昵,“那你也别扔了,我给的。”
他眼中掠过一丝晦暗情绪,唇线紧绷,却仍没拒绝。
那一刻,他想说些什么,却终究忍住。
沈念之没察觉他的异样,回头继续向前走去,脚步轻快。她的身影在万千灯火中穿梭。
顾行渊站在原地,看着她背影,片刻后才迈步跟上。
夜色如墨,雁回城中灯火通明,坊间百姓载歌载舞,歌吹之音不绝于耳。
城南一隅,偏僻处的别院中,老兵捧着空碗放下,抹了把嘴,回头看床边的少年一眼。
“小子,城里热闹得很,我有个老兄弟邀我喝酒,你一个人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