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你?”沈念之仰头笑了出来,笑声冷得像刀,“你什么时候见过我沈念之,靠别人出气?”
说罢,她甩手松开衣襟,眼神轻蔑得像在看一只脏掉的手帕。
“我……我爹是太常卿!”何婉娩终于尖叫出声,“你敢动我——”
“哦?”沈念之慢悠悠一笑,转身吩咐霜杏:“这女人也一起绑了,明儿一早抬去宋府门口扔下去,就说是他们家教出来的‘贵人’,设局陷人、败坏风俗,既是家教有亏,不如交给百姓评评理,也给何家那个老顽固长长脸面。”
“是。”霜杏笑盈盈地应下,转身就去找人。
何婉娩脸色唰地白了,终于慌了神,软着膝盖就要跪下,嘴里哆哆嗦嗦:“沈、沈念之,我错了……”
可沈念之头也不回,只懒懒地拂了拂袖角,径自出了门。
朱红门柱下,她倚着栏杆,望着坊市灯火点点,眼神冷冽。
“区区一个太常卿之女,也敢碰我晋国公府的人,真是笑话。”
她唇角挑起,声音轻飘飘落下,却冷得刺骨:“若我还不动手,怕是要让人以为……沈家的女儿,全都是软泥捏的了。”
—
翌日。
昭京城内炸开了锅。
何府门前多出两道“奇景”:一是被扒得不成样子的登徒男子,五花大绑,口中还塞着破布,旁边贴着“登徒败类”四个大字;另一位则是何府三小姐,满面泪痕,衣衫不整,身上挂着一张红纸条,写着——“设局陷人,污人清誉”。
围观百姓挤得水泄不通,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茶楼话本都来采风了。
何大人当场气得口吐白沫,连夜上书谢罪,言辞恳切,态度“诚恳”。
而始作俑者沈念之呢?
此时正窝在晋国公府偏院的软榻上,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桂花酿,半倚着看窗外黄叶飘零,怡然自得。
霜杏捧着茶水进来,低声笑道:“小姐,那边都收拾妥当了。鹊羽回报,何家已经闭门谢客,那个登徒子也被送去守城营当苦役了。”
“嗯。”沈念之指尖慢慢转着茶盏,神情漫不经心,“人这一生,总得栽上几个跟头,才晓得水有多深,泥有多脏。”
霜杏又俯身低声禀道:“定国寺那边的屋子也已经打扫妥当,说是小姐何时想去都方便。”
“那就现在吧。”沈念之起身舒了口气,换了身烟青褙子,领口掐着银边流纹,面色清冷,唇角却噙着一抹懒懒的笑意。
她一边披上披风,一边问道:“鹊羽呢?”
“哦,刚刚大公子托人来接走了鹊羽,说有要紧的事要他帮忙。”
沈念之闻言,挑了挑眉,没再多问,只轻轻挥袖:“那便走罢。换个地儿透透气。”
大理寺卿衙门,暮色渐沉。
书房中烛影微晃,顾行渊正伏案翻阅卷宗,指尖仍未停歇,门外却传来一声轻敲。
“进。”
一名黑衣属吏疾步入内,抱拳低声道:“大人,查到了。近日齐王府的人,暗中在京中数处器物铺子打探,一直在找一支玉簪。”
顾行渊目光微凝,缓缓抬眸:“簪子?”
“属下查得,那簪子材质上乘,银胎嵌玉,尾缀一枚琥珀珠坠,工艺极为讲究。”
顾行渊手中翻页的动作顿住,脑海中骤然浮现出玄鹿山那日。
沈念之醉坐宴席之中,偏首轻笑,鬓边簪子微晃,银光映琥珀,灼人眼目。
他神色倏然冷了几分,低声问:“你确定,他们找的……是这种?”
黑衣人低头不敢抬眼:“属下不敢妄言,几家铺子所述形制皆相符。”
顾行渊沉默良久,指腹摩挲着镇纸边角,动作缓慢,却透着一股隐隐压抑的锋芒。
齐王府不轨之心,他早有察觉。此前银案牵出私兵粮册,便有数笔落入齐王账下,只是苦无确证。可如今,这根簪子,又牵出沈念之……
她一向张扬,善于周旋,却未曾深涉朝局权谋。可若真是她手中之物落入齐王案头,那她究竟知不知情?是被人牵连,还是……本就是局中人?
他的眸光愈发深沉。
“继续查。”他冷声道,“别打草惊蛇。”
“是。”
属吏退下,书房重归寂静。顾行渊缓步走至窗前,望着庭中夜色浓重,星光稀淡,眉宇间寒意渐重。
他喃喃低语,如对夜色,又似对心中某人:
“沈念之……你到底又做了什么?”
定国寺外,秋风微凉。
青石阶前,一顶素雅马车缓缓停下,车帘一掀,沈念之姿态慵懒地走下车,身后霜杏小心扶着。
“小姐,这定国寺可是真清静,连山门都没几个香客。”霜杏小声道。
“那是,这可不是寻常百姓能来的,除了达官显贵,每年皇家祭祖也在这里。”沈念之随意扫了眼寺门,“但我又不是来真求佛的。”
她虽口中说着“还愿”,
实则不过是为了避开京中耳目,给那根簪子的“补路”争取时间。她从不信神佛,但此时没有更好的去处了。
只要那支仿簪未完成前,京城就是个烫手的锅。
此地山高林密,寺中管事又素来与沈家交好,她住几日,也不会有人多问。
刚踏入寺内,却听一声温软唤来:
“姐姐!”
沈忆秋着一袭青莲色织锦褙子,快步迎上来,眉目温婉,“我听说姐姐来此祈福,我也想为府上众人添香一炷。”
沈念之转眸看她,目光一闪,似笑非笑:“你倒挺有心。”
沈忆秋羞涩垂眸:“家中诸事繁杂,妹妹不才,也想尽些孝道。”
沈念之抬手将遮帘撩高,转身入寺,“嗯。”沈念之也不想与她多说,只是应了一句。
定国寺香火虽不旺,寺后却自成清幽一隅。佛塔掩映在山林之中,石径蜿蜒、竹影婆娑。
沈念之倚在回廊栏上,身着青色褙子,发髻松松束起,一缕鬓发落在颈侧,透着几分漫不经心的闲意。霜杏奉了茶,低声道:
“小姐,你猜谁来了?。”霜杏一脸八卦之态。
沈念之兴致淡淡:“谁来了?你这一脸坏笑,总不会是顾行渊吧。”
第19章 ‘我顾行渊,是沈念之的狗’……
“倒不是顾大人,是忠王,李四殿下。”
沈念之动作一滞,她放下茶盏,掸了掸衣袖,唇边慢慢浮起一丝讽意:“他倒是个‘情种’。”
果然,没过多久,前山传来蹄声未歇。
李珩一身云纹青衫,带着数名内侍与贴身护卫,轻车简从地步入定国寺山门。他抬手止住随从,独自拾阶而上。
寺中钟声未歇,他一眼便看见了站在殿前的沈忆秋,连忙快步走近。
“忆秋。”他唤了一声,语气温和。
沈忆秋一怔,回身,眼眶微红,却低首行礼:“殿下怎来了?”
“听说你来了。”李珩的语气中带着丝不掩饰的急切,“我想见你。”
——
几步之外,回廊阴影中,一道高大挺拔的身影悄然隐在檐下。顾行渊负手而立,衣袍猎猎,目光沉如深井。
“来了便好,”他低声自语,眸光扫过寺后山林,“也该让那群人按捺不住了。”
他身后暗桩悄声而至,低语:“大人,属下已在寺外西坡布下眼线,若齐王那边真有所动,必能第一时间截住。”
顾行渊点头,却没有立刻转身离去。
他的视线越过廊柱,落在殿角一处青衣剪影上。
沈念之倚栏轻晃,一手握扇,一手扶盏,懒懒饮茶,神情清贵又清冷,像是对这世间爱恨皆不上心的模样。
“这女人……”顾行渊喃喃。
他原本是为了李珩而来,却不知何时,目光中不自觉多了一丝关注。那一次密林相救的片段仍在脑海回旋,教他莫名烦躁。
片刻后,他回头对属下吩咐:“继续盯紧。今晚我要亲自留下。”
“是。”
—
而此时寺后山道之上,一名黑衣信使快马下山,腰间佩刀,身后隐有暗纹鹰旗。
他正是齐王手下耳目,带回的情报只一句:
“李四殿下,已入定国寺。”
消息已送入齐王手中。
夜沉如墨,定国寺香火早已熄尽,唯有殿外一盏孤灯,照得院中枯枝婆娑。
沈念之坐在廊下,手中茶盏已凉,耳边是山林深处偶尔传来的蝉声与风穿林的簌簌。她看了一眼天色,语气漫不经心:“天黑得这般快。”
不远处,沈忆秋将点心盒收拾好,轻声道:“山中夜晚本就比城里凉些,我去替你取件披风。”
沈念之挥了挥手:“不必,我去走一走便好。”
两人一同出了院门,沿着僧舍后方的小径缓步往藏经阁方向去。
谁知前殿忽有僧人来报:“忠王殿下,前来上香。”
沈忆秋一怔,面色微红,本欲转身避开,却被沈念之一把抓住:“啧,这不是正好吗?你不是说要祈福?”
说罢,她甩手松开衣襟,眼神轻蔑得像在看一只脏掉的手帕。
“我……我爹是太常卿!”何婉娩终于尖叫出声,“你敢动我——”
“哦?”沈念之慢悠悠一笑,转身吩咐霜杏:“这女人也一起绑了,明儿一早抬去宋府门口扔下去,就说是他们家教出来的‘贵人’,设局陷人、败坏风俗,既是家教有亏,不如交给百姓评评理,也给何家那个老顽固长长脸面。”
“是。”霜杏笑盈盈地应下,转身就去找人。
何婉娩脸色唰地白了,终于慌了神,软着膝盖就要跪下,嘴里哆哆嗦嗦:“沈、沈念之,我错了……”
可沈念之头也不回,只懒懒地拂了拂袖角,径自出了门。
朱红门柱下,她倚着栏杆,望着坊市灯火点点,眼神冷冽。
“区区一个太常卿之女,也敢碰我晋国公府的人,真是笑话。”
她唇角挑起,声音轻飘飘落下,却冷得刺骨:“若我还不动手,怕是要让人以为……沈家的女儿,全都是软泥捏的了。”
—
翌日。
昭京城内炸开了锅。
何府门前多出两道“奇景”:一是被扒得不成样子的登徒男子,五花大绑,口中还塞着破布,旁边贴着“登徒败类”四个大字;另一位则是何府三小姐,满面泪痕,衣衫不整,身上挂着一张红纸条,写着——“设局陷人,污人清誉”。
围观百姓挤得水泄不通,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茶楼话本都来采风了。
何大人当场气得口吐白沫,连夜上书谢罪,言辞恳切,态度“诚恳”。
而始作俑者沈念之呢?
此时正窝在晋国公府偏院的软榻上,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桂花酿,半倚着看窗外黄叶飘零,怡然自得。
霜杏捧着茶水进来,低声笑道:“小姐,那边都收拾妥当了。鹊羽回报,何家已经闭门谢客,那个登徒子也被送去守城营当苦役了。”
“嗯。”沈念之指尖慢慢转着茶盏,神情漫不经心,“人这一生,总得栽上几个跟头,才晓得水有多深,泥有多脏。”
霜杏又俯身低声禀道:“定国寺那边的屋子也已经打扫妥当,说是小姐何时想去都方便。”
“那就现在吧。”沈念之起身舒了口气,换了身烟青褙子,领口掐着银边流纹,面色清冷,唇角却噙着一抹懒懒的笑意。
她一边披上披风,一边问道:“鹊羽呢?”
“哦,刚刚大公子托人来接走了鹊羽,说有要紧的事要他帮忙。”
沈念之闻言,挑了挑眉,没再多问,只轻轻挥袖:“那便走罢。换个地儿透透气。”
大理寺卿衙门,暮色渐沉。
书房中烛影微晃,顾行渊正伏案翻阅卷宗,指尖仍未停歇,门外却传来一声轻敲。
“进。”
一名黑衣属吏疾步入内,抱拳低声道:“大人,查到了。近日齐王府的人,暗中在京中数处器物铺子打探,一直在找一支玉簪。”
顾行渊目光微凝,缓缓抬眸:“簪子?”
“属下查得,那簪子材质上乘,银胎嵌玉,尾缀一枚琥珀珠坠,工艺极为讲究。”
顾行渊手中翻页的动作顿住,脑海中骤然浮现出玄鹿山那日。
沈念之醉坐宴席之中,偏首轻笑,鬓边簪子微晃,银光映琥珀,灼人眼目。
他神色倏然冷了几分,低声问:“你确定,他们找的……是这种?”
黑衣人低头不敢抬眼:“属下不敢妄言,几家铺子所述形制皆相符。”
顾行渊沉默良久,指腹摩挲着镇纸边角,动作缓慢,却透着一股隐隐压抑的锋芒。
齐王府不轨之心,他早有察觉。此前银案牵出私兵粮册,便有数笔落入齐王账下,只是苦无确证。可如今,这根簪子,又牵出沈念之……
她一向张扬,善于周旋,却未曾深涉朝局权谋。可若真是她手中之物落入齐王案头,那她究竟知不知情?是被人牵连,还是……本就是局中人?
他的眸光愈发深沉。
“继续查。”他冷声道,“别打草惊蛇。”
“是。”
属吏退下,书房重归寂静。顾行渊缓步走至窗前,望着庭中夜色浓重,星光稀淡,眉宇间寒意渐重。
他喃喃低语,如对夜色,又似对心中某人:
“沈念之……你到底又做了什么?”
定国寺外,秋风微凉。
青石阶前,一顶素雅马车缓缓停下,车帘一掀,沈念之姿态慵懒地走下车,身后霜杏小心扶着。
“小姐,这定国寺可是真清静,连山门都没几个香客。”霜杏小声道。
“那是,这可不是寻常百姓能来的,除了达官显贵,每年皇家祭祖也在这里。”沈念之随意扫了眼寺门,“但我又不是来真求佛的。”
她虽口中说着“还愿”,
实则不过是为了避开京中耳目,给那根簪子的“补路”争取时间。她从不信神佛,但此时没有更好的去处了。
只要那支仿簪未完成前,京城就是个烫手的锅。
此地山高林密,寺中管事又素来与沈家交好,她住几日,也不会有人多问。
刚踏入寺内,却听一声温软唤来:
“姐姐!”
沈忆秋着一袭青莲色织锦褙子,快步迎上来,眉目温婉,“我听说姐姐来此祈福,我也想为府上众人添香一炷。”
沈念之转眸看她,目光一闪,似笑非笑:“你倒挺有心。”
沈忆秋羞涩垂眸:“家中诸事繁杂,妹妹不才,也想尽些孝道。”
沈念之抬手将遮帘撩高,转身入寺,“嗯。”沈念之也不想与她多说,只是应了一句。
定国寺香火虽不旺,寺后却自成清幽一隅。佛塔掩映在山林之中,石径蜿蜒、竹影婆娑。
沈念之倚在回廊栏上,身着青色褙子,发髻松松束起,一缕鬓发落在颈侧,透着几分漫不经心的闲意。霜杏奉了茶,低声道:
“小姐,你猜谁来了?。”霜杏一脸八卦之态。
沈念之兴致淡淡:“谁来了?你这一脸坏笑,总不会是顾行渊吧。”
第19章 ‘我顾行渊,是沈念之的狗’……
“倒不是顾大人,是忠王,李四殿下。”
沈念之动作一滞,她放下茶盏,掸了掸衣袖,唇边慢慢浮起一丝讽意:“他倒是个‘情种’。”
果然,没过多久,前山传来蹄声未歇。
李珩一身云纹青衫,带着数名内侍与贴身护卫,轻车简从地步入定国寺山门。他抬手止住随从,独自拾阶而上。
寺中钟声未歇,他一眼便看见了站在殿前的沈忆秋,连忙快步走近。
“忆秋。”他唤了一声,语气温和。
沈忆秋一怔,回身,眼眶微红,却低首行礼:“殿下怎来了?”
“听说你来了。”李珩的语气中带着丝不掩饰的急切,“我想见你。”
——
几步之外,回廊阴影中,一道高大挺拔的身影悄然隐在檐下。顾行渊负手而立,衣袍猎猎,目光沉如深井。
“来了便好,”他低声自语,眸光扫过寺后山林,“也该让那群人按捺不住了。”
他身后暗桩悄声而至,低语:“大人,属下已在寺外西坡布下眼线,若齐王那边真有所动,必能第一时间截住。”
顾行渊点头,却没有立刻转身离去。
他的视线越过廊柱,落在殿角一处青衣剪影上。
沈念之倚栏轻晃,一手握扇,一手扶盏,懒懒饮茶,神情清贵又清冷,像是对这世间爱恨皆不上心的模样。
“这女人……”顾行渊喃喃。
他原本是为了李珩而来,却不知何时,目光中不自觉多了一丝关注。那一次密林相救的片段仍在脑海回旋,教他莫名烦躁。
片刻后,他回头对属下吩咐:“继续盯紧。今晚我要亲自留下。”
“是。”
—
而此时寺后山道之上,一名黑衣信使快马下山,腰间佩刀,身后隐有暗纹鹰旗。
他正是齐王手下耳目,带回的情报只一句:
“李四殿下,已入定国寺。”
消息已送入齐王手中。
夜沉如墨,定国寺香火早已熄尽,唯有殿外一盏孤灯,照得院中枯枝婆娑。
沈念之坐在廊下,手中茶盏已凉,耳边是山林深处偶尔传来的蝉声与风穿林的簌簌。她看了一眼天色,语气漫不经心:“天黑得这般快。”
不远处,沈忆秋将点心盒收拾好,轻声道:“山中夜晚本就比城里凉些,我去替你取件披风。”
沈念之挥了挥手:“不必,我去走一走便好。”
两人一同出了院门,沿着僧舍后方的小径缓步往藏经阁方向去。
谁知前殿忽有僧人来报:“忠王殿下,前来上香。”
沈忆秋一怔,面色微红,本欲转身避开,却被沈念之一把抓住:“啧,这不是正好吗?你不是说要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