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但这会儿尝到这碗山珍鸡汤,蒋乾的心里也有了谱。
这小姑娘不仅手艺好,脑子也聪明啊!
他喝汤的第一口,脑子里便瞬间浮现了以鲜补鲜的四个大字。
别说是因为车祸意外味觉麻木消失的元光霁,就是蒋乾喝到这汤都很是赞叹。
他跟老友年纪不小了,比起很多青年厨师,蒋乾和夏正清的味觉跟从前的黄金时期比较起来也都有些下滑。
这些下滑并非是像元光霁一样的意外,而是由于人年纪增长后自然而然落下的毛病。
很多老人虽然因为身体忌口,吃东西讲究清淡,煮白米饭也得多掺水搞成软烂的模样。
但要是不顾虑这些,好些人由于味觉退化,恨不得炒菜时加上比常人多个两三倍的盐量,否则便尝不出咸淡。
味觉上这些毛病就跟人老了觉浅失眠,眼睛老花是一样的道理,无非是身体机能退化罢了。
蒋乾和夏正清对此都看得很开,大半辈子风风雨雨都过了,如今服个老也未尝不可。
只是这味觉变差,对于顶尖厨师而言也是极为影响做菜的。
这也是为什么好些大厨老了便轻易不下厨,除了胳膊上气力不够,不能像年轻时在灶间忙活一天,这味觉也是相当关键的原因。
可刚刚蒋乾和夏正清对视一眼,都从这汤里尝出了好些难得的刺激鲜味,舌尖原本有些已经消失的味蕾都有些复苏迹象。
一碗热汤下肚,桌上几人都被逼出了一层薄薄的虚汗,连忙抽了些纸巾擦拭起来。
“小宋啊,你这卤味做得好,这汤熬得更是好!”
蒋乾放下碗,感慨问道:“你们家里是不是之前就是做卤味的?可是家学渊源?”
宋晚秋连忙摇了摇头,“哪里哪里,我家里都不是做餐饮的。”
她有些不好意思的解释道:“我就是之前自己在网上搜了些卤味菜谱琢磨着,至于做菜,光霁也教了我很多。”
蒋乾听了却调侃笑道:“你这也太谦虚了。”
“你这一锅汤里的功夫可不少,尤其是调味,可是做到极致了。我这徒弟我清楚,虽然他之前的调味水平也不错,但要论指导你那真是差远了。”
虽然自己是从底层一点点摸爬滚打上来的,年轻时还总是被说没天赋该放弃学厨,但蒋乾对这些有天赋的年轻人却只有赞赏。
他的调味、刀工、火候都是从0到1,从初入厨房到二三十年的不断增加积累才形成的,虽是后天培养大器晚成,但蒋乾却不缺乏发现其它天才身上天赋的眼睛。
他这会儿满是见才心喜的快乐,与此同时内心对宋晚秋也多了些感谢。
这一锅山珍鸡汤,将母鸡和山珍菌菇的精华都淬炼出来,桌上六人,他那小徒弟怕是里头的最大受益者。
若非如此,那原本无力回天的难疾又在怎会有破开口子的一天呢?
蒋乾思罢,也不再纠结这些,转而跟夏正清抢起汤勺。
这一锅汤的量不算少,但在桌上几人的争抢下也是快速缩水。
汤不比别的,讲究的就是这第一道。
等到后头加了菜,又或是里头的高汤熬尽添水,味道都远不如头道汤的鲜亮。
蒋乾他们几人本身就是会吃的,简棠陈亚文更不必说,即便不懂这些道理也知道跟着自己的胃走。
人均三碗汤下肚,还剩下半碗在边上晾着,宋晚秋立马从厨房里拿出一个装满高汤的水壶。
这卤猪蹄时特地备下的骨头高汤她特地分了一部分留给今晚加汤,这大骨汤混着好些鸡汤重新注入锅中,宋晚秋也适时将火调大,盖上砂锅锅盖等待高汤重新煮开。
“老板,是不是我太虚了啊?明明天气这么冷,我这一喝汤就老出汗…”
简棠担忧地拿纸擦了擦手心,方才三碗汤下肚,她除了额头上的虚汗,手心也有些微微冒汗。
“放心吧,你目前的出汗量算正常情况。”
夏正清出言解释道:“这热汤,尤其是鸡汤,本身也能暂时提升体温,促进代谢循环。这冬天喝上这么一碗是再好不过,要不有些地方也不会管这山珍汤叫养生汤。”
简棠听了也是连连点头。
她刚刚喝完汤也是顿感浑身舒畅,原本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的手脚寒凉在这碗热汤下也瞬间来无影去无踪,整个人这会像个小火炉一般。
简棠之前的担忧也不是因为别的,她最近沉心学习马上就要考试,锻炼本就不多,人更是长期亚健康状态。
这一下子虚汗频发,她难免想到自己先前网上冲浪时那些赛博医生的恐怖诊断。
砂锅虽然升温效果慢,但宋晚秋水壶里的汤一直热着,这会小灶上的火焰开到最大,里头的水面也已经重新沸腾起来。
这二道汤虽然不如头道,但整只老母鸡的鸡油不容小觑。
在刚刚的锅盖盖下后,金黄色的鸡油油脂与高汤不断混合,相辅相佐。
原本只有六分的融合,这一下去又新增了两成多。
“哇,这鸡炖得好软烂哦!”
很多人炖老母鸡山珍汤,都喜欢将鸡肉斩断成小块进锅炖煮。
小块的鸡肉炖煮后更易煮出味,又因为面积变小,成汤的速度也能加快,算是一种便捷操作。
但宋晚秋炖这鸡可不在乎时间。
她从周婆婆那特地买来的老母鸡不比市面上的其他鸡肉,本身肉质也要更加紧实,时间若是不够,这一只鸡也炖不透。
从下午的备菜,再到晚上的营业,这一锅鸡汤便径自在厨房最边上的小灶上慢慢炖着,直到营业结束才有了露面的机会。
砂锅里,原本结实的整鸡这会在鸡皮的帮助下依旧保持着完整形态。
可陈亚文刚想伸筷帮着拆解,长筷轻轻按下,这只老母鸡的皮、骨、肉都尽数散落开来。
两边的鸡翅鸡腿不必说,轻易便脱离开来。
偏偏那本应顽固的鸡身和鸡胸脯也都被轻易拆解,肉丝纤维都散开。
“别忘了这个哦。”
宋晚秋从边上递来了两个小瓷罐的酱料,一青一红,好不显眼。
第65章 烧椒酱 这蘸碟照理来说是正式开餐……
这蘸碟照理来说是正式开餐前便要调好的,奈何众人方才全都被这一锅好汤迷了魂,边上的调料盘也都忽视个彻底。
酱油、醋、调味盐等寻常调料都在边上搁着,宋晚秋这会儿端来的确实两种不同的辣酱。
左边瓷罐里是满满一缸的红油辣子,底下的辣椒干料沉了底,上头炼出的红油却是厚厚一层。
最底下的油辣子的材料也是颇为丰富,细腻的豆豉配上被炸得香酥的花生碎,光是这蘸料便让人闻着胃口大开。
但比起这常规的红油辣子,边上那坛子的烧椒酱倒是更引人注目。
青绿脆嫩的色泽并着被捣好的蒜末,原本平平无奇的辣酱却散发着意外的清新。
“老夏,你要哪种辣椒?”
蒋乾的位置靠前些,这会儿自然主动帮着问话,手上两个蘸料碟也都备上了。
“青椒那个吧!”
夏正清连忙接了过来,好奇地盯着碗里的烧椒酱瞧了瞧。
宋晚秋这罐子青椒酱并不是新鲜现做的。
这坛子里的烧椒酱都是在青椒大量上市时才做的。
因为在炒制时码了盐,又加了许多蒜末除菌,冷藏着的烧椒酱能够保存很久,即便在如今的深冬食用也依然味同当初。
这一坛烧椒酱,宋晚秋在制作时特地挑选了些较为清嫩的小青椒。
通常做烧椒酱,人们往往选用更为成熟,颜色也更深的大青椒,这样做出来的烧椒酱风 味更足,整体的辣度也要再上一个档次。
不过这嫩也有嫩的好处。
夏正清拿着瓷碟,第一反应便习惯性地沾起一点儿碟里的蘸料尝味。
好清爽的辣椒酱!
还没等完全成熟就被摘下的小青椒在入锅干煸后被捣成了碎粒的酱料,而那份清嫩的香气就这么被封锁在了坛中。
夏正清本身就是出身川渝的川菜厨师,这点辣味对他自然不算什么,但在冬天依旧尝到这么一股鲜嫩的时蔬香气,也让他的舌尖感到了一丝慰贴。
蘸碟用烧椒酱做主料的不多见,比起通俗的红油辣子,烧椒蘸碟显得更为小众。可一旦那些餐馆店内专门备上了烧椒碟,那这家店的这款蘸料,便极有可能是一个惊喜,充当王牌武器。
擒贼先擒王,这山珍鸡汤一开锅,大家的第一反应也是对着里头的老母鸡下手。
这小姑娘不仅手艺好,脑子也聪明啊!
他喝汤的第一口,脑子里便瞬间浮现了以鲜补鲜的四个大字。
别说是因为车祸意外味觉麻木消失的元光霁,就是蒋乾喝到这汤都很是赞叹。
他跟老友年纪不小了,比起很多青年厨师,蒋乾和夏正清的味觉跟从前的黄金时期比较起来也都有些下滑。
这些下滑并非是像元光霁一样的意外,而是由于人年纪增长后自然而然落下的毛病。
很多老人虽然因为身体忌口,吃东西讲究清淡,煮白米饭也得多掺水搞成软烂的模样。
但要是不顾虑这些,好些人由于味觉退化,恨不得炒菜时加上比常人多个两三倍的盐量,否则便尝不出咸淡。
味觉上这些毛病就跟人老了觉浅失眠,眼睛老花是一样的道理,无非是身体机能退化罢了。
蒋乾和夏正清对此都看得很开,大半辈子风风雨雨都过了,如今服个老也未尝不可。
只是这味觉变差,对于顶尖厨师而言也是极为影响做菜的。
这也是为什么好些大厨老了便轻易不下厨,除了胳膊上气力不够,不能像年轻时在灶间忙活一天,这味觉也是相当关键的原因。
可刚刚蒋乾和夏正清对视一眼,都从这汤里尝出了好些难得的刺激鲜味,舌尖原本有些已经消失的味蕾都有些复苏迹象。
一碗热汤下肚,桌上几人都被逼出了一层薄薄的虚汗,连忙抽了些纸巾擦拭起来。
“小宋啊,你这卤味做得好,这汤熬得更是好!”
蒋乾放下碗,感慨问道:“你们家里是不是之前就是做卤味的?可是家学渊源?”
宋晚秋连忙摇了摇头,“哪里哪里,我家里都不是做餐饮的。”
她有些不好意思的解释道:“我就是之前自己在网上搜了些卤味菜谱琢磨着,至于做菜,光霁也教了我很多。”
蒋乾听了却调侃笑道:“你这也太谦虚了。”
“你这一锅汤里的功夫可不少,尤其是调味,可是做到极致了。我这徒弟我清楚,虽然他之前的调味水平也不错,但要论指导你那真是差远了。”
虽然自己是从底层一点点摸爬滚打上来的,年轻时还总是被说没天赋该放弃学厨,但蒋乾对这些有天赋的年轻人却只有赞赏。
他的调味、刀工、火候都是从0到1,从初入厨房到二三十年的不断增加积累才形成的,虽是后天培养大器晚成,但蒋乾却不缺乏发现其它天才身上天赋的眼睛。
他这会儿满是见才心喜的快乐,与此同时内心对宋晚秋也多了些感谢。
这一锅山珍鸡汤,将母鸡和山珍菌菇的精华都淬炼出来,桌上六人,他那小徒弟怕是里头的最大受益者。
若非如此,那原本无力回天的难疾又在怎会有破开口子的一天呢?
蒋乾思罢,也不再纠结这些,转而跟夏正清抢起汤勺。
这一锅汤的量不算少,但在桌上几人的争抢下也是快速缩水。
汤不比别的,讲究的就是这第一道。
等到后头加了菜,又或是里头的高汤熬尽添水,味道都远不如头道汤的鲜亮。
蒋乾他们几人本身就是会吃的,简棠陈亚文更不必说,即便不懂这些道理也知道跟着自己的胃走。
人均三碗汤下肚,还剩下半碗在边上晾着,宋晚秋立马从厨房里拿出一个装满高汤的水壶。
这卤猪蹄时特地备下的骨头高汤她特地分了一部分留给今晚加汤,这大骨汤混着好些鸡汤重新注入锅中,宋晚秋也适时将火调大,盖上砂锅锅盖等待高汤重新煮开。
“老板,是不是我太虚了啊?明明天气这么冷,我这一喝汤就老出汗…”
简棠担忧地拿纸擦了擦手心,方才三碗汤下肚,她除了额头上的虚汗,手心也有些微微冒汗。
“放心吧,你目前的出汗量算正常情况。”
夏正清出言解释道:“这热汤,尤其是鸡汤,本身也能暂时提升体温,促进代谢循环。这冬天喝上这么一碗是再好不过,要不有些地方也不会管这山珍汤叫养生汤。”
简棠听了也是连连点头。
她刚刚喝完汤也是顿感浑身舒畅,原本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的手脚寒凉在这碗热汤下也瞬间来无影去无踪,整个人这会像个小火炉一般。
简棠之前的担忧也不是因为别的,她最近沉心学习马上就要考试,锻炼本就不多,人更是长期亚健康状态。
这一下子虚汗频发,她难免想到自己先前网上冲浪时那些赛博医生的恐怖诊断。
砂锅虽然升温效果慢,但宋晚秋水壶里的汤一直热着,这会小灶上的火焰开到最大,里头的水面也已经重新沸腾起来。
这二道汤虽然不如头道,但整只老母鸡的鸡油不容小觑。
在刚刚的锅盖盖下后,金黄色的鸡油油脂与高汤不断混合,相辅相佐。
原本只有六分的融合,这一下去又新增了两成多。
“哇,这鸡炖得好软烂哦!”
很多人炖老母鸡山珍汤,都喜欢将鸡肉斩断成小块进锅炖煮。
小块的鸡肉炖煮后更易煮出味,又因为面积变小,成汤的速度也能加快,算是一种便捷操作。
但宋晚秋炖这鸡可不在乎时间。
她从周婆婆那特地买来的老母鸡不比市面上的其他鸡肉,本身肉质也要更加紧实,时间若是不够,这一只鸡也炖不透。
从下午的备菜,再到晚上的营业,这一锅鸡汤便径自在厨房最边上的小灶上慢慢炖着,直到营业结束才有了露面的机会。
砂锅里,原本结实的整鸡这会在鸡皮的帮助下依旧保持着完整形态。
可陈亚文刚想伸筷帮着拆解,长筷轻轻按下,这只老母鸡的皮、骨、肉都尽数散落开来。
两边的鸡翅鸡腿不必说,轻易便脱离开来。
偏偏那本应顽固的鸡身和鸡胸脯也都被轻易拆解,肉丝纤维都散开。
“别忘了这个哦。”
宋晚秋从边上递来了两个小瓷罐的酱料,一青一红,好不显眼。
第65章 烧椒酱 这蘸碟照理来说是正式开餐……
这蘸碟照理来说是正式开餐前便要调好的,奈何众人方才全都被这一锅好汤迷了魂,边上的调料盘也都忽视个彻底。
酱油、醋、调味盐等寻常调料都在边上搁着,宋晚秋这会儿端来的确实两种不同的辣酱。
左边瓷罐里是满满一缸的红油辣子,底下的辣椒干料沉了底,上头炼出的红油却是厚厚一层。
最底下的油辣子的材料也是颇为丰富,细腻的豆豉配上被炸得香酥的花生碎,光是这蘸料便让人闻着胃口大开。
但比起这常规的红油辣子,边上那坛子的烧椒酱倒是更引人注目。
青绿脆嫩的色泽并着被捣好的蒜末,原本平平无奇的辣酱却散发着意外的清新。
“老夏,你要哪种辣椒?”
蒋乾的位置靠前些,这会儿自然主动帮着问话,手上两个蘸料碟也都备上了。
“青椒那个吧!”
夏正清连忙接了过来,好奇地盯着碗里的烧椒酱瞧了瞧。
宋晚秋这罐子青椒酱并不是新鲜现做的。
这坛子里的烧椒酱都是在青椒大量上市时才做的。
因为在炒制时码了盐,又加了许多蒜末除菌,冷藏着的烧椒酱能够保存很久,即便在如今的深冬食用也依然味同当初。
这一坛烧椒酱,宋晚秋在制作时特地挑选了些较为清嫩的小青椒。
通常做烧椒酱,人们往往选用更为成熟,颜色也更深的大青椒,这样做出来的烧椒酱风 味更足,整体的辣度也要再上一个档次。
不过这嫩也有嫩的好处。
夏正清拿着瓷碟,第一反应便习惯性地沾起一点儿碟里的蘸料尝味。
好清爽的辣椒酱!
还没等完全成熟就被摘下的小青椒在入锅干煸后被捣成了碎粒的酱料,而那份清嫩的香气就这么被封锁在了坛中。
夏正清本身就是出身川渝的川菜厨师,这点辣味对他自然不算什么,但在冬天依旧尝到这么一股鲜嫩的时蔬香气,也让他的舌尖感到了一丝慰贴。
蘸碟用烧椒酱做主料的不多见,比起通俗的红油辣子,烧椒蘸碟显得更为小众。可一旦那些餐馆店内专门备上了烧椒碟,那这家店的这款蘸料,便极有可能是一个惊喜,充当王牌武器。
擒贼先擒王,这山珍鸡汤一开锅,大家的第一反应也是对着里头的老母鸡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