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巴山猎耕记 第561节
  对…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个具体位置的标识。
  难道那铜龙的图案,就是具体位置的标识?
  陈安越想越有可能。
  不然,这地图已经完整了,铜龙又有何用?
  也正因为有这猜想,陈安心里的想法,又有了些改变。
  虽然没有标识,但有完整的地图,也不是不可以找一下。
  若是能先一步找到宝藏,那事情就更加好办了!
  隔天,宏山和甄应全早上赶到养鸡场,帮忙处理好各项杂事后,陈安很认真地跟两人谈了一番话。
  两人看着桌上的图案,也觉得这地图应该是拼凑完整的了,赞同陈安的猜想。
  他把自己的计划也跟两人说了。
  想了好一会儿后,甄应全点头道:“等到开春,我们去找哈看看,如果能够找到,那么,弄死孟奎松那龟儿,就真的简单咯!”
  “就这么干!”宏山也表示同意。
  接下来的时间,三人把大量的时间,用来砍伐养鸡场周边林地中的那些树木,时不时有人请去帮忙杀年猪,那就权当是休息了。
  转眼过了年、过了元宵。
  等到树木被砍伐得差不多,能用作建材和柴火的,全都拖到养鸡场里堆放起来,等待自然阴干。剩下的时间,陈安在有人上门请他帮忙拉东西的时候出一下车,更多的时候是领着宏山和甄应全在周边山野里寻找兰草。
  冬季,草木凋零,尤其是林间的各种杂草枯萎,傲雪而立叶片翠绿的兰草就变得非常显眼。
  在林木间的雪地上,但凡看到一簇簇绿油油的草,就有很大可能是兰草。
  甄应全和宏山,已经都知道陈安采挖的兰草值钱,两人对这种能赚一点是一点,甚至可能赚到大钱的兰草,那也充满了兴趣。
  到盘龙湾来游玩的人,他们两人可是见到不少人购买兰草。
  而陈安也是真的敢喊价格,一些特别的兰草,喊出的价格动辄数百,甚至上千,吓退不少人,但陈安浑不在意,似是笃定那些兰草真能值那么多钱一样。
  这让他们很难不心动。
  三人跑的范围不小,带回来的兰草也多,为此,专门在养鸡场里,搭了一个木棚,顶上以稀疏树枝遮阴,棚内一台台架子上,放满坛坛罐罐和一些空心的裁成小段的木头,里面栽上一簇簇兰草。
  准备等待开花的时候,看花型、花色和叶艺,再来区分是否珍品。
  直到进入农历二月,长时间阴霾的天气,开始逐渐变得晴朗,冰雪在快速消融,田野里的油菜花盛开,蜜蜂也变得活跃起来。在田地间忙碌的人也多了起来。
  陈安在忙着将自家那些农家肥运到田地里以后,去大村子大竹林砍了不少竹子回来,开始在养鸡场编织一个个椭圆形的箩筐。
  养鸡场里的那些鸡已经开始陆续有下蛋的了。
  他准备将这些箩筐安置在养鸡场周边的山林中作为土鸡下蛋的窝,到时候捡蛋方便一些。
  每天捡到的鸡蛋越来越多,养鸡场算是稳定下来,那些投入的钱,其实只用了小半,三人打算在出现抱窝鸡的时候,开始着手孵化小鸡,扩大养鸡场。
  李豆花和李宗贵时不时也会到养鸡场里边逛一逛。
  李宗贵自从锦城回来以后,彻底安分了,老实种地,闲暇时跟着李豆花进山采药、撵山,两人在这冬季也没少忙活,只是,山里的野物是越来越难找到了,撵山采药的人是真多,往往进山一趟,折腾一天,最后空手而归。
  走过几片山岗,不见一只像样的山牲,见到点草药,也大都是不值钱的。
  两人也开始感叹,这碗饭越来越难吃了。
  李豆花上了年纪,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他自己知道不少效果不错的方子,能进山采挖草药,总有上门求药的人,能赚些钱。
  至于李宗贵,既然撵山、采药的路子走不通,陈安对他只有一句劝告,学点手艺,哪怕是去当个泥水匠也行,或者去干点别的事儿。
  时间很快进入三月。
  青沟,陈平的茶园,那些打理得不错的茶树,已经开始萌发新芽,到了采大叶茶的时候了。
  三十亩左右的面积,两口子早出晚归,根本忙不过来,不得不从村子里,找了几个手脚利索的大姑娘和小媳妇帮忙。
  一个个新手,并不太熟练,一天也就能采下七八十斤新鲜茶叶,很是忙活了几天。
  第一批茶叶鞣制加工出来,陈平第一时间就往陈安这里送了十多斤过来。
  陈安和陈子谦尝过后,觉得跟那些大的茶园产出的,无论品相、色泽还是味道,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陈安知道,他算是把这制茶的手艺学到家了。
  当天,陈安就让冯丽荣把他新制的茶叶给换上,供游客饮用。
  有懂茶的游客对此赞不绝口,专门跑去青沟看过,当即表示要买一些带回去,这让陈平彻底放下心来。
  貌似,就他那小茶园所产出的茶,到盘龙湾游玩的游客,就能消耗得干干净净,都不用另外找销路。
  他现在只觉得,自己的茶园还是太小了些,得再扩大一点。
  第609章 都值得试一试
  农忙时节再次来临,等到田地里的庄稼种上,割了油菜蜜,搞定分蜂的事情,已经是清明过后。
  这些日子以来,捡拾到的鸡蛋,陈安没有送往供销社,而是直接送往县城,他可不打算让供销社从中赚上一笔。
  冯学恩在巴食火锅店门口支起一个摊子,让个服务员守着。
  反正火锅店也就是中午的和晚上的特定时间段,吃饭的人会比较多,其余时间并不忙。
  鸡蛋、土鸡,早年间就是允许老百姓自行养殖售卖的东西,不然也不会被称之为鸡屁股银行。
  比供销社低了一分的价格,送去的那些鸡蛋,只是几天时间就卖得一干二净。
  包括那几乎占三分之一的公鸡,也被陈安一并送去县城,在菜市场上,被做生意的瓜分一空,然后运往别的县城出售。
  省得它们满山遍野追着母鸡搞,弄得母鸡背上、头上的毛都掉光。
  鸡肉的销路完全不是问题。
  开始有了回本,以后的收益估计两三年内就能完全回本创收,让宏山和甄应全,都乐了。
  尤其是甄应全家婆娘,专门在家做了一桌子好菜,让甄应全把陈安和宏山两家人请到自家好好吃了一顿,没少为之前阻止甄应全参加的事儿和所说的那些话,向陈安道歉。
  只是,养鸡场的事情又忙碌起来。
  扩建鸡舍是其一。
  最大的麻烦,是那些土鸡下了些蛋以后,开始出现大量抱窝的情况。
  山村里的土鸡品种,是原鸡长期驯化的结果,生长在自然环境中,自然保留着原鸡的一些生活习性,繁衍后代是其中之一;
  在春季,气候宜人,各种食物丰富,特别适合后代的生长,所以,原鸡会在这个季节产蛋,繁衍后代。
  同样的,农民家里饲养的土鸡也就具有这种本能,在春季出现“抱窝”现象,而且,一年的时间里,往往出现三四次,每一次抱窝,前后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母鸡消瘦,不产蛋。
  养鸡场里,养殖的可全是土鸡品种,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对养殖效益影响很大。
  山里人有山里人的应对方法。
  只是,陈安上辈子没有规模养殖土鸡的经验,也不确定用什么办法好。
  只能几样方法都用上,再来比较出最好的法子。
  把抱窝鸡弄去浇冷水,让它清醒,这法子有一定效果,得重复几次。
  另一种,则是把抱窝鸡拿去灌酒。灌过酒的母鸡会出现醉酒状态,不会在窝中趴着,而是摇摇晃晃地四处走,醒酒以后就不再抱窝,即使母性强的母鸡,二次灌酒后就能醒窝。
  可是这要的白酒数量不少,代价高了些。
  他们也尝试在母鸡的尾巴上系红布条,由于母鸡对红色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发现尾巴上的红布条,会惊恐的到处奔跑,也有不错的醒窝效果。可在山林里到处钻,系的布条容易掉落,容易重新抱窝,陈安只能放弃。
  尝试过后,还是觉得冷水浇的法子代价最低,就是需要多麻烦几次,是个不小的工作量。
  幸好,李豆花闲来无事,又逛过来一次,看到三人折腾得费劲,给出了个主意:从鸡翅膀上拔下一根羽毛,从抱窝鸡的鼻孔间穿过。
  这是李豆花在凉山那边看到过的法子。
  陈安照着法子试了十来只,发现这些母鸡可能是呼吸不畅或是羽毛穿过鼻孔太痒的缘故,被用羽毛穿了鼻子的抱窝鸡,会不停地用爪子掻挠,或是不停地在磨蹭,根本无法安心抱窝,两天下来,竟然就不再去窝里蹲着了,效果极好。
  他立马决定采用这法子。
  只是挑着好的母鸡,留下一百五十多只抱窝鸡,也花了几晚,打着手电筒照鸡蛋,挑选了三千多个鸡蛋,分给这些母鸡抱着。
  平均每只抱窝鸡二十个鸡蛋的样子,等待二十多天后,孵化出小鸡仔,能将养殖场的鸡仔数量,扩大到三千多只的样子。
  养鸡场里的鸡仔等到入秋的时候再孵化一波,还能继续扩大。
  只要收益能稳住,能搞到足够多的粮食,他们的目标,是将其扩大到上万的数量。
  即使如此,这数量相较于这片山野来说,依然少。
  但陈安觉得,走稳妥些更好,不能太过于贪多。
  为了保证种群良好,他特意叫上宏山,走村串户,收了些公鸡回来。
  在这件事情忙完的时候,三人开了个小会,考虑添加人手。
  一个养鸡场的事情,就把三人拴得死死的,想去干点别的事儿,都不容易走开。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宏山和甄应全都觉得,三家人都还有闲人,干脆就从自家选取。
  但陈安对此,并不觉得靠谱。
  主要是越是自家人,有些话越不好说出口,更容易起争端。
  再者,以后其余的养殖场也要开办,就即使三家人全都上阵,也忙不过来,还是需要别的帮手。
  商量了好一阵,最终决定去问问村里两个曾和陈安、甄应全都撵过山的民兵,当天晚上,三人就找了过去。
  事情一出口,那两人立马答应下来。
  一个月四十块钱的工资,也是他们不容易挣到的。
  反正事情都已经理顺,无外乎就是定时饲喂,清理鸡舍、石灰消毒和喂药防鸡瘟,至于饮水方面,沟里就有常年不断的水沟,会自行采食。
  三人领着两人教了几天时间,又观察了几天,等到那些小鸡孵化出来,他们已经能完全胜任,包括每天必须的巡查,和防止老鼠、黄鼠狼、蛇类的侵害问题,也能解决。
  陈安他们三人,终于有了进山的机会。
  休息两天后,陈安开着车子,带着宏山和甄应全,领着猎狗,直奔鼓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