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188节
许栀和:“……多谢?”
常庆妤忽地伸手戳了戳许栀和的胳膊,压低声音问:“许姐姐,姐夫他可有兄弟、堂兄弟什么的?”
许栀和想了想道:“他有一位兄长,孩儿现在八岁了,名叫陈录明,至于堂兄弟未曾听他提起过,你要是想知道,我回去问问?”
常庆妤讪笑:“不了不了,我也就随口一问。”
陈家能出陈允渡这样一位儿郎就已经是祖坟冒青烟,哪有那么多机会等着她?
正说着,游行的仪仗于潘楼门前经过。许栀和一边听着常庆妤絮絮叨叨说着想要入赘常家的要求,一边分心探出手去。
并不是真花,而是许栀和用羊毛毡戳出来的梅花,她在桂花和梅花之间犹豫了片刻,最终选择他们俩定情的梅花。
还有她没有说出口的是:梅花鲜妍,极配陈允渡今日衣着。
为求仿真,许栀和将梅花花瓣做的细而薄,一枝羊毛毡梅花轻飘飘的落下,夹杂在满天飞舞的花瓣中很容易被人忽视。
许栀和没告诉任何人自己给陈允渡准备了花,所以将花丢下去的那一瞬,她在心底告诉自己,如果陈允渡没接到也没有关系,毕竟事发突然。
她一面将手展开,一面看着常庆妤垂眸浅笑,嗓音带上一缕打趣:“庆妤这是害羞了吗?”
常庆妤吐了吐舌头,伸手摇晃着许栀和的胳膊,撒娇道:“嘘。姐姐,看破不说破嘛。”
许栀和还记得常庆妤一上来就戳穿自己,轮到自己又换了张嘴脸,不由好笑地敲了敲她的脑门,后者佯装疼了,“哎哟”一声,要不是许栀和清楚自己的下手力度,险些真要被她糊弄过去。
忽然,楼下传来一道道惊呼声!
常庆妤被吸引了视线,连忙探头望去,只见一朵差不多正好落在探花面前的花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榜眼探入怀中。
这个动作顷刻让周围的芳心碎了一地,一直以来榜眼都是没什么反应的,她们还能幻想一下可能性。
现在他主动接花,岂不是已经有了意中人?
郑獬听着周遭的声响,又看了一眼像捧着什么一样的陈允渡,压低声音咬牙切齿道:“你差不多得了,一路上都没给我和冯京大哥留风头,现在好不容易有一朵花落到自己怀中,你还把它拿走!”
“不是给你的。”陈允渡说。
郑獬:“那花漫天飞,你咋知道不是给我的?”
陈允渡指尖摩挲着羊毛毡花瓣,淡淡地看了一眼郑獬,“这是我娘子给我的。”
郑獬:“……”
你赢了。
郑獬停止了争辩,默默闭上了嘴。
走在最前面的冯京注意到后面两人聚在一起,也拉紧了缰绳放慢脚步,等待两人靠近。
冯京:“说什么呢你们两个?”
郑獬:“我不想说话,让允渡说。”
陈允渡垂眸看了一眼花,轻声说:“没什么……”
郑獬打断了陈允渡的话:“还是让我来说吧,刚刚一朵本该落在我怀中的花被陈允渡拿走了,后来一问,才知道那是陈允渡娘子丢下来的?”
冯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三人分前中后走,陈允渡还能注意到落在身后的一捧花。他咂摸了一下,小声道:“允渡眼神还蛮好的。”
郑獬有些抓狂,但发冠束起,他无从下手,只能长叹一声:“冯京大哥你关注点好奇怪啊。”
这是重点吗?重点难道不是陈允渡的娘子吗?
冯京接收到了郑獬幽怨的眼神,哈哈一笑:“好好好,言归正传。咱们三个同为皇祐元年的一甲,同为天子门生,也算是一家人了……什么时候允渡有空带我们见见弟妹?”
郑獬附和道:“正是,有空咱们一道去允渡家吃饭。熟悉熟悉彼此。”
问完,他想了想,颇为贴心地补充了一句:“弟妹是在汴京城吧?”
“在汴京,不过吃饭就算了,两位若是愿意,某可在潘楼请客。”陈允渡顶着两人的视线神色淡然,“我娘子不下厨的。”
冯京和郑獬对视一眼,皆看出了彼此眼中的意思:谁问了?
“呵呵,呵呵,”冯京率先回过神,朝着陈允渡挤眉弄眼,“看来昨日《谢师表》让陛下厚赏了不少。”
陈允渡没有接话,嗓音清润道:“注意看路。”
……
进士游街的盛况绝后尚未可知,但空前算做到了七成七。一连数日,汴京城百姓的热议话题都是那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都是精彩绝艳的儿郎,叫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转睛。
其次,便是在京城众官之间流传的《谢师表》,皇帝特意让录事将谢师表誊录下来,录入圣贤殿中,以期后人尊师重道。
皇帝闲暇的时候偶尔会听朝中官员说一说其中近况,听官员说士大夫至书生皆诵谢师表,会心一笑,等到政事堂中只剩下他自己和其他近身侍奉的内宦,念叨起来:“你可还记得陈允渡?”
旁边的宦官刚刚一直在旁边听着,自然知道陛下和大人的交谈十之六七落在他身上,不是榜眼的事儿,那八成是金明池诗会的事儿。
“记得,榜眼夺了金明池的诗会,陛下您亲自封赏了一套四宝。”宦官说。
皇帝眯起眼笑:“不是这件事,你再想想?”
“再想想?”宦官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然后略带羞愧地摇了摇头,“陛下恕奴才愚钝,实在是记不起来了。”
“那看来朕还不算老,”皇帝心情很好,“舞狮象戏那年,陈允渡拦住了射过去的羽箭,动作干净利落,救了旁边数人。”
宦官琢磨着皇帝的语气,顺着惊喜道:“那看来榜眼不仅文能安邦,武也能救人?此真乃好事啊!老奴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说好话是他的本职活儿,一开口,便是停不下来,皇帝也不恼,顺着继续想。
其实不是的,在舞狮象戏的前一年,他就曾经见过榜眼,还是皇后亲手所指。不过当时匆匆一眼,后来不以为意,现在人站在面前,记忆才慢慢复苏。
想起皇后,皇帝的眼神黯淡了几分。象戏上公然射箭的张尧佐,痛失三女的张贵妃,以及闭宫不出的曹皇后。
他沉默良久,像是自言自语般道:“朕不算个好皇帝。”
在宫里当差,最要紧的就是能听得懂主子的话。几乎是皇帝将话语说出口的一瞬间,侍奉在殿中的众人都麻溜地跪了下来,“陛下受命于天,大宋千秋万代。陛下何出此言哪!”
皇帝仍旧没说话,眼神虚空地落在燃着龙脑香的瑞兽炉上。
宦官见状,壮着胆子说:“陛下,老奴斗死还要反驳一句。”
皇帝被勾起了兴趣,目光移向他:“什么?”
“陛下刚刚说‘还不算老’,老奴认为说的不对。”他一板一眼道,“世人都说皇帝万岁,陛下如今正当壮年,何故出此感慨?是以,老奴不能苟同。”
皇帝怔了怔,旋即哈哈大笑,伸手虚虚指着他:“张惟吉啊张惟吉。”
他一笑,本肃然的殿中重新活泛,离得远的丫鬟黄门悄摸地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离得近的则是在心底揣摩分析着张公公的话——怪不得人家能成为首屈一指的宦官,瞧见这眼力见儿了没?
“人寿有尽,只要大宋好,百姓安居乐业,朕亦没什么舍不得的。”
笑够了,皇帝伸手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想起另一桩事,“对了,陈允渡的恩师……”
张惟吉快速接话道:“是梅尧臣梅博士,和榜眼老家离得很近,两者皆为农户出身。因科举失利,他以叔父梅询的恩荫入仕,初任洛阳主簿,后辗转多地担任地方小官,前些年才被陛下您点回京城,任国子博士。”
“啊,我还记得,”皇帝问,“他没能中举吗?”
张惟吉俯首恭敬道:“是这样的陛下,所以老奴猜想,陈郎君能中榜眼,对其来说意义非凡。”
皇帝点了点头,“他的诗词文章写得极好,毫无西昆体的浮华文风,陈允渡是得了他的真传。”
张惟吉:“是,欧阳学士评价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样一位人才,埋没了实在可惜,”皇帝提起笔,“梅博士有授业之德,明珠蒙尘,今同授‘同进士出身’,后迁尚书都官员外郎,兼任国子直讲。”
张惟吉心神一怔,一时间想不出来是陛下看上了陈允渡的才华大行封赏,还是因着旁的什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位年轻的榜眼还未入朝,已经得了陛下的青眼相加。昨日自己并没有看走眼。
心中惊震,但他嘴巴已经快速做出反应,“陛下圣明,万世讴陛下纳才之心,天下人备矣。”
皇帝:“那还不快去传朕旨意?对了,也捎带催一催字取得怎么样了。”
“奴才遵旨。”张惟吉作揖拜退,走出去一段路后,两个小黄门自觉地跟上了自家师傅,一眼崇拜不已。
在两个小黄门的眼中,自家师傅是不逊色于朝中大臣的能人,试问谁能在皇帝身边伺候一边记着人员调动,一边还记着他人的评赞?
“师傅师傅,快教教我们吧!”
小黄门一个贴心地帮张惟吉打扇,一个动作轻柔地帮他擦着鬓边的汗水,两人皆满脸讨好的笑。
张惟吉仍在往前走着,对两个小黄门的奉承照单全收,过了角门之后,慢吞吞说了两个字:“多看,多记。”
小黄门如遭雷击,哭丧着脸道:“记不住,真的记不住。”
“笨!”张惟吉转过身来,在两人脑门上一人敲了一下,轻斥道,“哪让你们什么都记了?这几日陛下对榜眼颇有兴趣,便着重多记住一些与他相关的事儿,错不了。要是有余闲,最好能将他写过的文章都背上几首,这样才能得到皇帝的青眼。”
这都是他用年岁积累起来的经验,他毫无保留的传授,但是否能做好,还要看两人私下的苦功夫。
第137章
五月初,新一批进士的任职正式下放。按照往年的惯例,一甲前三名皆授予了将作监丞一职。
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职位,至少在外人眼中,看不出陛下的心思。
颁布圣旨当日,陈允渡和许栀和一道前来拜访梅尧臣。
为了给师徒两人预留出足够的说话空间,许栀和主动起身,借口寻找梅静宁说话离开。
梅尧臣在心底琢磨了一番将作监丞的职位,对他说:“官家这样做也好,好叫你藏锋于室。欧阳听说了你的名次,很是开怀,同时亦写信叮嘱你提防贵妃党。”
本来倒也不必到提防这一步,只不过殿试完的月底皇帝突然下传了圣旨,赐梅尧臣同进士出身,这般呼之欲出的重视,才叫贵妃党一派多留了个心眼,注意到了陈允渡。
说起此事,梅尧臣心底还有些讪讪,他听到陛下的封赏后,先是狂喜,而后忧愁,他知道自己已经四十多岁,这个年纪难以再受到陛下的重视,没想到教出的学生,却能让自己的仕途焕发第二春。只不过人言可畏,他连着几日去国子监都小心翼翼,赶在同僚前当值之前到,又落在最后一个走。
这样的日子能坚持多久?上个月月底,几位同僚像是约定好了一样,守在了门口。梅尧臣看着他们,破天荒地产生一种畏难的情绪,谁知旁边几人纷纷拱手向他道谢:“若以梅公的学识都不能中进士,那我们也无颜面食百姓俸禄,为陛下分忧了。”
梅尧臣怔然,听着他们继续往后说:“你素来待人和善,听到你得到封赏,我们都为你高兴,前些日子我们就在商议说要趁此机会好好聚一聚,但你这段时间实在是太忙了,我们都见不着你人。”
“对啊对啊,还好李大人机智,让我们等在门口,择日不如撞日,就现在吧!”
一瞬间,三四双手朝着梅尧臣靠了过来,搭在了他的胳膊上。
虽然已经过去半月有余,但想起这件事儿,梅尧臣还是忍不住红了脸庞。
他咳嗽一声,接着道:“同为将作监丞,所行之事也大不一样,九寺五监司土木、陵寝、官署、石材和匠人。你们如今跟在前辈身后学,等到了秋日,六成要去州府历练,回朝任直集贤院,但也有可能依旧在朝中为官。”
他点到即止,两者有利有弊,圣心和民心的倚重罢了。
陈允渡微微沉吟:“我知道。”
他的眼睛看向门外,像是在深思,又像是落在漫无边际的浮云上舒缓心神。
有丫鬟端着热茶进来,重新沏茶,梅尧臣没有惊扰陈允渡的思考,毕竟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他的道终究要自己走出来。
常庆妤忽地伸手戳了戳许栀和的胳膊,压低声音问:“许姐姐,姐夫他可有兄弟、堂兄弟什么的?”
许栀和想了想道:“他有一位兄长,孩儿现在八岁了,名叫陈录明,至于堂兄弟未曾听他提起过,你要是想知道,我回去问问?”
常庆妤讪笑:“不了不了,我也就随口一问。”
陈家能出陈允渡这样一位儿郎就已经是祖坟冒青烟,哪有那么多机会等着她?
正说着,游行的仪仗于潘楼门前经过。许栀和一边听着常庆妤絮絮叨叨说着想要入赘常家的要求,一边分心探出手去。
并不是真花,而是许栀和用羊毛毡戳出来的梅花,她在桂花和梅花之间犹豫了片刻,最终选择他们俩定情的梅花。
还有她没有说出口的是:梅花鲜妍,极配陈允渡今日衣着。
为求仿真,许栀和将梅花花瓣做的细而薄,一枝羊毛毡梅花轻飘飘的落下,夹杂在满天飞舞的花瓣中很容易被人忽视。
许栀和没告诉任何人自己给陈允渡准备了花,所以将花丢下去的那一瞬,她在心底告诉自己,如果陈允渡没接到也没有关系,毕竟事发突然。
她一面将手展开,一面看着常庆妤垂眸浅笑,嗓音带上一缕打趣:“庆妤这是害羞了吗?”
常庆妤吐了吐舌头,伸手摇晃着许栀和的胳膊,撒娇道:“嘘。姐姐,看破不说破嘛。”
许栀和还记得常庆妤一上来就戳穿自己,轮到自己又换了张嘴脸,不由好笑地敲了敲她的脑门,后者佯装疼了,“哎哟”一声,要不是许栀和清楚自己的下手力度,险些真要被她糊弄过去。
忽然,楼下传来一道道惊呼声!
常庆妤被吸引了视线,连忙探头望去,只见一朵差不多正好落在探花面前的花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榜眼探入怀中。
这个动作顷刻让周围的芳心碎了一地,一直以来榜眼都是没什么反应的,她们还能幻想一下可能性。
现在他主动接花,岂不是已经有了意中人?
郑獬听着周遭的声响,又看了一眼像捧着什么一样的陈允渡,压低声音咬牙切齿道:“你差不多得了,一路上都没给我和冯京大哥留风头,现在好不容易有一朵花落到自己怀中,你还把它拿走!”
“不是给你的。”陈允渡说。
郑獬:“那花漫天飞,你咋知道不是给我的?”
陈允渡指尖摩挲着羊毛毡花瓣,淡淡地看了一眼郑獬,“这是我娘子给我的。”
郑獬:“……”
你赢了。
郑獬停止了争辩,默默闭上了嘴。
走在最前面的冯京注意到后面两人聚在一起,也拉紧了缰绳放慢脚步,等待两人靠近。
冯京:“说什么呢你们两个?”
郑獬:“我不想说话,让允渡说。”
陈允渡垂眸看了一眼花,轻声说:“没什么……”
郑獬打断了陈允渡的话:“还是让我来说吧,刚刚一朵本该落在我怀中的花被陈允渡拿走了,后来一问,才知道那是陈允渡娘子丢下来的?”
冯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三人分前中后走,陈允渡还能注意到落在身后的一捧花。他咂摸了一下,小声道:“允渡眼神还蛮好的。”
郑獬有些抓狂,但发冠束起,他无从下手,只能长叹一声:“冯京大哥你关注点好奇怪啊。”
这是重点吗?重点难道不是陈允渡的娘子吗?
冯京接收到了郑獬幽怨的眼神,哈哈一笑:“好好好,言归正传。咱们三个同为皇祐元年的一甲,同为天子门生,也算是一家人了……什么时候允渡有空带我们见见弟妹?”
郑獬附和道:“正是,有空咱们一道去允渡家吃饭。熟悉熟悉彼此。”
问完,他想了想,颇为贴心地补充了一句:“弟妹是在汴京城吧?”
“在汴京,不过吃饭就算了,两位若是愿意,某可在潘楼请客。”陈允渡顶着两人的视线神色淡然,“我娘子不下厨的。”
冯京和郑獬对视一眼,皆看出了彼此眼中的意思:谁问了?
“呵呵,呵呵,”冯京率先回过神,朝着陈允渡挤眉弄眼,“看来昨日《谢师表》让陛下厚赏了不少。”
陈允渡没有接话,嗓音清润道:“注意看路。”
……
进士游街的盛况绝后尚未可知,但空前算做到了七成七。一连数日,汴京城百姓的热议话题都是那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都是精彩绝艳的儿郎,叫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转睛。
其次,便是在京城众官之间流传的《谢师表》,皇帝特意让录事将谢师表誊录下来,录入圣贤殿中,以期后人尊师重道。
皇帝闲暇的时候偶尔会听朝中官员说一说其中近况,听官员说士大夫至书生皆诵谢师表,会心一笑,等到政事堂中只剩下他自己和其他近身侍奉的内宦,念叨起来:“你可还记得陈允渡?”
旁边的宦官刚刚一直在旁边听着,自然知道陛下和大人的交谈十之六七落在他身上,不是榜眼的事儿,那八成是金明池诗会的事儿。
“记得,榜眼夺了金明池的诗会,陛下您亲自封赏了一套四宝。”宦官说。
皇帝眯起眼笑:“不是这件事,你再想想?”
“再想想?”宦官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然后略带羞愧地摇了摇头,“陛下恕奴才愚钝,实在是记不起来了。”
“那看来朕还不算老,”皇帝心情很好,“舞狮象戏那年,陈允渡拦住了射过去的羽箭,动作干净利落,救了旁边数人。”
宦官琢磨着皇帝的语气,顺着惊喜道:“那看来榜眼不仅文能安邦,武也能救人?此真乃好事啊!老奴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说好话是他的本职活儿,一开口,便是停不下来,皇帝也不恼,顺着继续想。
其实不是的,在舞狮象戏的前一年,他就曾经见过榜眼,还是皇后亲手所指。不过当时匆匆一眼,后来不以为意,现在人站在面前,记忆才慢慢复苏。
想起皇后,皇帝的眼神黯淡了几分。象戏上公然射箭的张尧佐,痛失三女的张贵妃,以及闭宫不出的曹皇后。
他沉默良久,像是自言自语般道:“朕不算个好皇帝。”
在宫里当差,最要紧的就是能听得懂主子的话。几乎是皇帝将话语说出口的一瞬间,侍奉在殿中的众人都麻溜地跪了下来,“陛下受命于天,大宋千秋万代。陛下何出此言哪!”
皇帝仍旧没说话,眼神虚空地落在燃着龙脑香的瑞兽炉上。
宦官见状,壮着胆子说:“陛下,老奴斗死还要反驳一句。”
皇帝被勾起了兴趣,目光移向他:“什么?”
“陛下刚刚说‘还不算老’,老奴认为说的不对。”他一板一眼道,“世人都说皇帝万岁,陛下如今正当壮年,何故出此感慨?是以,老奴不能苟同。”
皇帝怔了怔,旋即哈哈大笑,伸手虚虚指着他:“张惟吉啊张惟吉。”
他一笑,本肃然的殿中重新活泛,离得远的丫鬟黄门悄摸地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离得近的则是在心底揣摩分析着张公公的话——怪不得人家能成为首屈一指的宦官,瞧见这眼力见儿了没?
“人寿有尽,只要大宋好,百姓安居乐业,朕亦没什么舍不得的。”
笑够了,皇帝伸手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想起另一桩事,“对了,陈允渡的恩师……”
张惟吉快速接话道:“是梅尧臣梅博士,和榜眼老家离得很近,两者皆为农户出身。因科举失利,他以叔父梅询的恩荫入仕,初任洛阳主簿,后辗转多地担任地方小官,前些年才被陛下您点回京城,任国子博士。”
“啊,我还记得,”皇帝问,“他没能中举吗?”
张惟吉俯首恭敬道:“是这样的陛下,所以老奴猜想,陈郎君能中榜眼,对其来说意义非凡。”
皇帝点了点头,“他的诗词文章写得极好,毫无西昆体的浮华文风,陈允渡是得了他的真传。”
张惟吉:“是,欧阳学士评价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样一位人才,埋没了实在可惜,”皇帝提起笔,“梅博士有授业之德,明珠蒙尘,今同授‘同进士出身’,后迁尚书都官员外郎,兼任国子直讲。”
张惟吉心神一怔,一时间想不出来是陛下看上了陈允渡的才华大行封赏,还是因着旁的什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位年轻的榜眼还未入朝,已经得了陛下的青眼相加。昨日自己并没有看走眼。
心中惊震,但他嘴巴已经快速做出反应,“陛下圣明,万世讴陛下纳才之心,天下人备矣。”
皇帝:“那还不快去传朕旨意?对了,也捎带催一催字取得怎么样了。”
“奴才遵旨。”张惟吉作揖拜退,走出去一段路后,两个小黄门自觉地跟上了自家师傅,一眼崇拜不已。
在两个小黄门的眼中,自家师傅是不逊色于朝中大臣的能人,试问谁能在皇帝身边伺候一边记着人员调动,一边还记着他人的评赞?
“师傅师傅,快教教我们吧!”
小黄门一个贴心地帮张惟吉打扇,一个动作轻柔地帮他擦着鬓边的汗水,两人皆满脸讨好的笑。
张惟吉仍在往前走着,对两个小黄门的奉承照单全收,过了角门之后,慢吞吞说了两个字:“多看,多记。”
小黄门如遭雷击,哭丧着脸道:“记不住,真的记不住。”
“笨!”张惟吉转过身来,在两人脑门上一人敲了一下,轻斥道,“哪让你们什么都记了?这几日陛下对榜眼颇有兴趣,便着重多记住一些与他相关的事儿,错不了。要是有余闲,最好能将他写过的文章都背上几首,这样才能得到皇帝的青眼。”
这都是他用年岁积累起来的经验,他毫无保留的传授,但是否能做好,还要看两人私下的苦功夫。
第137章
五月初,新一批进士的任职正式下放。按照往年的惯例,一甲前三名皆授予了将作监丞一职。
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职位,至少在外人眼中,看不出陛下的心思。
颁布圣旨当日,陈允渡和许栀和一道前来拜访梅尧臣。
为了给师徒两人预留出足够的说话空间,许栀和主动起身,借口寻找梅静宁说话离开。
梅尧臣在心底琢磨了一番将作监丞的职位,对他说:“官家这样做也好,好叫你藏锋于室。欧阳听说了你的名次,很是开怀,同时亦写信叮嘱你提防贵妃党。”
本来倒也不必到提防这一步,只不过殿试完的月底皇帝突然下传了圣旨,赐梅尧臣同进士出身,这般呼之欲出的重视,才叫贵妃党一派多留了个心眼,注意到了陈允渡。
说起此事,梅尧臣心底还有些讪讪,他听到陛下的封赏后,先是狂喜,而后忧愁,他知道自己已经四十多岁,这个年纪难以再受到陛下的重视,没想到教出的学生,却能让自己的仕途焕发第二春。只不过人言可畏,他连着几日去国子监都小心翼翼,赶在同僚前当值之前到,又落在最后一个走。
这样的日子能坚持多久?上个月月底,几位同僚像是约定好了一样,守在了门口。梅尧臣看着他们,破天荒地产生一种畏难的情绪,谁知旁边几人纷纷拱手向他道谢:“若以梅公的学识都不能中进士,那我们也无颜面食百姓俸禄,为陛下分忧了。”
梅尧臣怔然,听着他们继续往后说:“你素来待人和善,听到你得到封赏,我们都为你高兴,前些日子我们就在商议说要趁此机会好好聚一聚,但你这段时间实在是太忙了,我们都见不着你人。”
“对啊对啊,还好李大人机智,让我们等在门口,择日不如撞日,就现在吧!”
一瞬间,三四双手朝着梅尧臣靠了过来,搭在了他的胳膊上。
虽然已经过去半月有余,但想起这件事儿,梅尧臣还是忍不住红了脸庞。
他咳嗽一声,接着道:“同为将作监丞,所行之事也大不一样,九寺五监司土木、陵寝、官署、石材和匠人。你们如今跟在前辈身后学,等到了秋日,六成要去州府历练,回朝任直集贤院,但也有可能依旧在朝中为官。”
他点到即止,两者有利有弊,圣心和民心的倚重罢了。
陈允渡微微沉吟:“我知道。”
他的眼睛看向门外,像是在深思,又像是落在漫无边际的浮云上舒缓心神。
有丫鬟端着热茶进来,重新沏茶,梅尧臣没有惊扰陈允渡的思考,毕竟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他的道终究要自己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