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186节
梅尧臣顶不住这个压力,转移话题道:“哎呀!现在天色不早了,咱们一道去吃饭吧。这棋盘咱们留着不动,等吃过了再来。”
刁娘子笑望了他一眼,也没拆穿他生涩的话题转移,“饭已经好了,那咱们现在去,趁吃饭的功夫,我叫人过来熏一熏这儿,免得有小飞虫。”
梅尧臣:“娘子明智。”
众人相携走到堂中,桌上已经摆满了菜肴。许栀和算得上梅府的熟客,刁娘子也没刻意招呼,直接将她按在座位上,“想吃什么自己夹,够不着的叫人帮你布菜。”
说完,相同的话又对着梅静宁说了一遍,才坐在上首,一边吃饭一边照看称称。
现在的称称,已经能适量吃一些辅食,桌上有刁娘子特意制作的绵软蒸糕,还有一碗南瓜小米糊。她的分量少,吃完了就眼巴巴地盯着众人瞧,嘴巴边上吐着泡泡。
许栀和不经意和称称对上视线,后者挥舞着圆润白皙的双手,发出咯咯的笑声。
刁娘子伸手刮了一下她的鼻尖,“别闹你许姐姐。”又看着许栀和说,“别搭理她,你要是搭腔,她待会儿更来劲,装作没看见就成。”
梅尧臣:“称称从不对我这么笑。”
“称称和我一样喜欢许姐姐。”梅静宁下了结论,眉眼弯弯。还有一句话她没好意思说:年轻时的父亲称得上美男子,山林遇鹿鸣,翩然若谪仙。现在也是好看的,不过脸上留了文人胡须,多少逊色了一些。
但梅尧臣不以为意,称这样看上去更有学士风范,晏丞相和张知白都留着这样式儿的。
梅尧臣不说话了,他凑上前,用自己蓄满了胡须的下巴蹭了蹭称称的脸蛋,直逗到襁褓中的称称露出一张苦瓜脸,才哈哈大笑,他颇为得意道:“没那么喜欢又能怎样,还不是要被我蹭。”
刁娘子被他的动作惊掉了下巴,半响后才道:“你……你可真是。”
许栀和鬼使神差地补充道:“童心未泯。”
梅尧臣一张脸涨得通红。梅静宁十分不给面子的笑出声,笑声感染了旁边侍奉的丫鬟小厮,顿时,场中一派和乐。
陈允渡就是这个时候过来的,他站在院中,抬眸看向橘黄色灯火处。
夜风裹着凉意,悄然漫过庭院。竹影斜斜投在青砖上,恍若谁研了一砚松烟墨随手泼洒的写意。廊下灯笼晕着昏黄的光,惊起两三片伶仃的竹叶,打着旋儿跌进石阶缝隙的苔痕里。
竹枝簌簌地晃,新抽的细叶还蜷着嫩尖,却已学会与风絮语。这场面被春月捕捉,将其裁入他干净的青衫上,平添两份风流恣意。
许栀和是最早注意到他过来的人,堂中喧闹,笑声阵阵,但几乎是下意识地,她的目光越过众人,落在了陈允渡的身上。
两人的视线在空中相交。
月光被筛成碎银,在竹节斑驳的旧痕间游走。许栀和忽然想到了一眼万年这个词,当下即永远。
她的状态很快就被细心的刁娘子注意到了,她顺着许栀和的目光看过去,了然地笑了笑,然后抬起声音问:“允渡来啦?吃过没有?”
陈允渡说:“还没有,劳烦刁娘子了。”
刁娘子:“客气什么,多添一双筷子的事儿。”说罢,看向旁边的丫鬟,后者会意,连忙去准备。
梅尧臣将碗筷一丢,连忙走到陈允渡身边,像是看某种稀世珍宝一样,目光中充斥着浓浓的自豪与欣慰。他张开了嘴巴想要说什么,又闭上了嘴,伸手拍了拍陈允渡的肩膀。
他有千万句恭喜,但真见了人,却又说不出来,旁人能喜气洋洋恭喜他金榜题目,但梅尧臣不行。
陈允渡刚出生的时候,他回到宛溪老宅,听闻了陈家生子,主动下马给孩子取了名字。他抱过还在襁褓中的陈允渡,牵起五六岁的陈允渡行走在麦穗吐花的田垄,握着十二三岁的陈允渡的手教他作画。
麦穗吐花的时节,尖芒炸出白色的絮。绿色的麦浪被风吹成流淌的江水,朝着地平线翻涌。田间耕作的老汉的草帽缺了边,斜斜漏下几缕夕阳。他记得当时陈允渡似懂非懂地看着山野无垠,眼神纯澈。
后来的烈日骄阳,陈允渡丢书不顾,他说不失望是假的,却说不了陈允渡说错的,好在他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己开导了自己,从此后更加努力,日日读书,不曾懈怠。他最知道陈允渡一路走过来有多不容易。
梅尧臣的眼眶难得的感到酸涩,自步入不惑之年来后,他鲜少流泪。
上次兄长过世他泣不成声尚且情有可原,但如今允渡中了榜眼,乃是大喜事,他要是哭出声,别说刁娘子会说他讨嫌,他自己也会嫌弃自己。
故而,只能装作镇定地伸手拍一拍他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陈允渡又何尝不懂自己的授业恩师。
哪怕梅尧臣记挂着他的前途,从不让他以恩师相称。
可他不在乎梅尧臣口中“能给他更多提携”的前辈贵人。
梅尧臣忽地看见陈允渡绽开一个笑容,难得的带上了孩子气。他的眉眼本就生的精致俊美,嘴角向上勾起的时候带着铺面而来的蓬勃朝气和生命力,叫人挡无可挡。
月光都格外偏爱他,在他身后勾勒缠绕。
极美的一幅画面,但梅尧臣心中升起一抹不妙的预感,他略显紧张地看着陈允渡:“你……”
陈允渡:“今日紫宸殿上,陛下看我未束冠,主动问我年岁几何,听我生辰就在月底,说要为我赐字。”
原是自己想多了。梅尧臣送了一口气,笑着说:“这是好事儿!官家亲自赐字,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福气。也是赶巧,正好逢你二十岁整。”
梅尧臣想象着上首的皇帝看见陈允渡还没束冠的场面:先诧异他的年岁,随后便是浓浓的惊喜,让他一个高居庙堂的帝王也不禁恻隐之心,主动提及赐字之事。
思及此,他脸上的笑容更明显了几分,带着期待问:“官家取了没有?”
陈允渡未答这个问题,而是俯身朝着梅尧臣作揖。
梅尧臣一脸莫名其妙,他连忙伸手去扶他:“你拜什么。”
灵感一闪而过,梅尧臣看着他的面孔,隐约猜到了什么,不敢置信。
陈允渡:“恐怕还要劳累恩师了。”
这是第一次,陈允渡没有用梅公称呼梅尧臣。他打破了梅尧臣对他的叮嘱,公然承认了这段授业解惑的关系。
梅尧臣心头警铃大作,但阻止不了陈允渡纯澈清晰的话语——
“夫天地立极,君亲定伦,师道居五礼之枢,实人伦之砥柱也。我对陛下说,我希望我的字,可以让恩师亲取。”
陈允渡说的坦坦荡荡,像是为了应对梅尧臣的怒气,他紧接着说出自己准备的一套说辞:“负箧而不思饮水之源,执经而敢忘传灯之德,此非沐猴之冠,禽兽之披衣乎?梅公也不希望我是悖逆之徒吧?”
自贬过后,是感情牌,他语气真挚,尤其是双眸凝望着旁人的时候,几乎鲜有人能不被其打动。
“我无恩师,无以至今日。难道恩师嫌我愚钝,不肯收我?”
梅尧臣斥:“强词夺理!”
那可是官家主动提出要给人取字,谁知道就被这混不吝的小子轻飘飘的推辞了,他知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皇帝亲仁和善,被人拒绝,心中是否又会生起不满?是否会影响他日后的仕途?
他心中担忧的不行。
原以为当年行事倔强的小子已经长成大人,现在看来,当真荒谬,连梅丰羽都比不上!亏得长得比他高了一个头,但行事还是孩子心性。
他心头闪过了一百句一千句斥责,又闪过了一百句一千句的利害分析,可话到了嘴边,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化作眼角莹润的水汽,再也消散不了。他伸手在陈允渡的肩头重重一拍,然后伸手抱住他,身影单薄。
罢了,终归是自己没教好他。梅尧臣指尖颤抖,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若是陈允渡因为这件事惹了官家嫌弃,他也要尽己所能,让他不埋没人海。
——可那是官家啊!
梅尧臣愁眉苦脸。
陈允渡察觉到了梅尧臣身上传出的极不安定和忧心忡忡,嗓音带上笑意温声道:“恩师若担心陛下因此嫌我,倒不是小瞧了我,而是小瞧了陛下。”
梅尧臣缓缓抬头:“嗯?”
“陛下没有责备我,”陈允渡说,“他夸赞我忠义礼孝,说梅博士教出了一个好学生。”
陈允渡的声音带着奇异的安抚力,见梅尧臣镇定下来,他接着问:“所以现在,恩师愿意亲自为我取字了吗?”
眸子灿若星辰,少年般清脆无束。
梅尧臣终究抵抗不住这样炽热的目光,偏过头去,抬起自己的袖子囫囵擦了擦眼角,哽咽道:“你可真给我出了个难题。”
他嘴上说着嗔怪的话,但心底已经开始思索了该从哪本经史典籍寻找足以与陈允渡相衬的字,生平第一次,他觉得自己所读的书太少太少,不够从卷帙浩繁中寻找自己心仪的那一个字。
好在,陈允渡的生辰在月底。要是当下就让他想出,怕是他会忍不住直接晕过去。
梅尧臣让陈允渡坐下,询问着当时殿上的情况。
无论梅尧臣怎么问,陈允渡都是温和的两个字,“还好。”
紫宸殿中,鎏金博山炉升起袅袅龙脑香,上首的龙椅旁边刻着它的别称:政事堂。皇帝坐在上面,垂眸之际,仁善中带着天威浩荡,叫人不敢直视。
皇帝看见陈允渡的装束无疑是十分惊喜的,他挑选的三篇策论文笔老辣,针砭时弊,没想到这样的真知灼见,会是一个还未弱冠的少年写出,当即龙颜大悦,主动赐字。
陈允渡的用词委婉,但再委婉,也掩盖不了那是拒绝,殿中一时间陷入寂静,连带着其他人的呼吸声都变轻了。
皇帝经历了狂喜和不可置信后,冷静下来,询问缘由。陈允渡静默一瞬,将自己的想法如实说出。旁边冯京急得想要拉他,但听到后面,他怔在了原地。
第一次上庙堂的少年在面对君主的时候不卑不亢,有条不紊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殿中陷入了比刚刚更漫长的安静,众人越听越认真,目不转睛地看着中央侃侃而谈的少年。
殿中明灯数十盏,光却只落在了他身上。
等到他最后一个字结束,这种安静依旧被保持着,半响后,皇帝抚掌而笑,“孝以治天下,榜眼此悟,乃天下学子表率。如亲长恩师抛掷脑后,虽良才,吾不敢用矣。”
宦官在旁边附和的笑,恭贺着陛下,同时用眼角余光瞧着下首的众人。今日群英荟萃,有状元冯京慷慨陈词,有探花郑獬妙笔生花,但这一瞬间,连冯京都被人忽略了去,叫人眼里只看得见他一个人。
透过少年挺直的脊梁,他仿佛看见一个未来的宰辅正在冉冉升起,毕竟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得到皇帝亲口在紫宸殿上称其为天下学子表率。
榜眼虽然耿直,但仁义重礼,正好得了陛下的欢心。宦官心中震动,在陛下笑出声之前,谁也不知道这位本有着远大前景的少年人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不管有意无意,这都是一场豪赌,更好的消息是:他赌赢了。
场上泱泱学子,皆没有他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第135章
还没等宦官从惊讶中回过神,就听到皇帝接着道:“不过君无戏言,说好要给你赐字,便一定会做到。这样吧,等梅博士取了字,叫人送来宫中。”
是以,依旧算是皇帝钦赐的字,只不过是让梅尧臣先拟好罢了。旁边的臣子极有眼色夸赞着陛下圣明。
陈允渡简要地将经过和皇帝打算说了。
梅尧臣深吸了好几口气,才接受了这个事实。他总算弄明白陈允渡一回来就朝着他作揖,假模假样地说“辛苦”是什么意思。
想到自己取的字会送到官家的眼前,他几乎有些坐立不安。
陈允渡给了他充裕的消化时间,他坐在许栀和的身边,从袖中取出一根做工精致的发簪,别在了她的发髻上。
许栀和伸手摸了摸发簪的花纹,上面嵌着宝石和珍珠,她问:“你买的?”
陈允渡应了一声,目光落在她低垂的眼睫上,笑着慨叹:“很漂亮。”
说话时他的眼睛目不转睛,温柔的目光如有实质晃动夜风,不像是在夸发簪。
许栀和的脸不争气地红了红。她放下自己停留在发簪上的手指,压低声音问:“不是说晚间有进士宴?你没有去?”
“没去,”陈允渡如实回答,“想回来见你。”
许栀和抬眼看了他好一会儿。
陈允渡一脸不以为意,想来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在外人看来是个什么形象了——敢在天威浩荡前坦率直言,面对学子聚首的机会掉头就走,说好听点是清正纯正,说难听点,就是太不懂得约定俗成的人情世故,很容易被人排斥在外。
他伸手将许栀和手拢在自己的掌心,说起了另一桩事:“今年二甲破格多录了七人,小舅舅正好是第五十一名。归为二甲。”
许栀和身上的惊喜几乎要外溢出来。
刁娘子笑望了他一眼,也没拆穿他生涩的话题转移,“饭已经好了,那咱们现在去,趁吃饭的功夫,我叫人过来熏一熏这儿,免得有小飞虫。”
梅尧臣:“娘子明智。”
众人相携走到堂中,桌上已经摆满了菜肴。许栀和算得上梅府的熟客,刁娘子也没刻意招呼,直接将她按在座位上,“想吃什么自己夹,够不着的叫人帮你布菜。”
说完,相同的话又对着梅静宁说了一遍,才坐在上首,一边吃饭一边照看称称。
现在的称称,已经能适量吃一些辅食,桌上有刁娘子特意制作的绵软蒸糕,还有一碗南瓜小米糊。她的分量少,吃完了就眼巴巴地盯着众人瞧,嘴巴边上吐着泡泡。
许栀和不经意和称称对上视线,后者挥舞着圆润白皙的双手,发出咯咯的笑声。
刁娘子伸手刮了一下她的鼻尖,“别闹你许姐姐。”又看着许栀和说,“别搭理她,你要是搭腔,她待会儿更来劲,装作没看见就成。”
梅尧臣:“称称从不对我这么笑。”
“称称和我一样喜欢许姐姐。”梅静宁下了结论,眉眼弯弯。还有一句话她没好意思说:年轻时的父亲称得上美男子,山林遇鹿鸣,翩然若谪仙。现在也是好看的,不过脸上留了文人胡须,多少逊色了一些。
但梅尧臣不以为意,称这样看上去更有学士风范,晏丞相和张知白都留着这样式儿的。
梅尧臣不说话了,他凑上前,用自己蓄满了胡须的下巴蹭了蹭称称的脸蛋,直逗到襁褓中的称称露出一张苦瓜脸,才哈哈大笑,他颇为得意道:“没那么喜欢又能怎样,还不是要被我蹭。”
刁娘子被他的动作惊掉了下巴,半响后才道:“你……你可真是。”
许栀和鬼使神差地补充道:“童心未泯。”
梅尧臣一张脸涨得通红。梅静宁十分不给面子的笑出声,笑声感染了旁边侍奉的丫鬟小厮,顿时,场中一派和乐。
陈允渡就是这个时候过来的,他站在院中,抬眸看向橘黄色灯火处。
夜风裹着凉意,悄然漫过庭院。竹影斜斜投在青砖上,恍若谁研了一砚松烟墨随手泼洒的写意。廊下灯笼晕着昏黄的光,惊起两三片伶仃的竹叶,打着旋儿跌进石阶缝隙的苔痕里。
竹枝簌簌地晃,新抽的细叶还蜷着嫩尖,却已学会与风絮语。这场面被春月捕捉,将其裁入他干净的青衫上,平添两份风流恣意。
许栀和是最早注意到他过来的人,堂中喧闹,笑声阵阵,但几乎是下意识地,她的目光越过众人,落在了陈允渡的身上。
两人的视线在空中相交。
月光被筛成碎银,在竹节斑驳的旧痕间游走。许栀和忽然想到了一眼万年这个词,当下即永远。
她的状态很快就被细心的刁娘子注意到了,她顺着许栀和的目光看过去,了然地笑了笑,然后抬起声音问:“允渡来啦?吃过没有?”
陈允渡说:“还没有,劳烦刁娘子了。”
刁娘子:“客气什么,多添一双筷子的事儿。”说罢,看向旁边的丫鬟,后者会意,连忙去准备。
梅尧臣将碗筷一丢,连忙走到陈允渡身边,像是看某种稀世珍宝一样,目光中充斥着浓浓的自豪与欣慰。他张开了嘴巴想要说什么,又闭上了嘴,伸手拍了拍陈允渡的肩膀。
他有千万句恭喜,但真见了人,却又说不出来,旁人能喜气洋洋恭喜他金榜题目,但梅尧臣不行。
陈允渡刚出生的时候,他回到宛溪老宅,听闻了陈家生子,主动下马给孩子取了名字。他抱过还在襁褓中的陈允渡,牵起五六岁的陈允渡行走在麦穗吐花的田垄,握着十二三岁的陈允渡的手教他作画。
麦穗吐花的时节,尖芒炸出白色的絮。绿色的麦浪被风吹成流淌的江水,朝着地平线翻涌。田间耕作的老汉的草帽缺了边,斜斜漏下几缕夕阳。他记得当时陈允渡似懂非懂地看着山野无垠,眼神纯澈。
后来的烈日骄阳,陈允渡丢书不顾,他说不失望是假的,却说不了陈允渡说错的,好在他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己开导了自己,从此后更加努力,日日读书,不曾懈怠。他最知道陈允渡一路走过来有多不容易。
梅尧臣的眼眶难得的感到酸涩,自步入不惑之年来后,他鲜少流泪。
上次兄长过世他泣不成声尚且情有可原,但如今允渡中了榜眼,乃是大喜事,他要是哭出声,别说刁娘子会说他讨嫌,他自己也会嫌弃自己。
故而,只能装作镇定地伸手拍一拍他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陈允渡又何尝不懂自己的授业恩师。
哪怕梅尧臣记挂着他的前途,从不让他以恩师相称。
可他不在乎梅尧臣口中“能给他更多提携”的前辈贵人。
梅尧臣忽地看见陈允渡绽开一个笑容,难得的带上了孩子气。他的眉眼本就生的精致俊美,嘴角向上勾起的时候带着铺面而来的蓬勃朝气和生命力,叫人挡无可挡。
月光都格外偏爱他,在他身后勾勒缠绕。
极美的一幅画面,但梅尧臣心中升起一抹不妙的预感,他略显紧张地看着陈允渡:“你……”
陈允渡:“今日紫宸殿上,陛下看我未束冠,主动问我年岁几何,听我生辰就在月底,说要为我赐字。”
原是自己想多了。梅尧臣送了一口气,笑着说:“这是好事儿!官家亲自赐字,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福气。也是赶巧,正好逢你二十岁整。”
梅尧臣想象着上首的皇帝看见陈允渡还没束冠的场面:先诧异他的年岁,随后便是浓浓的惊喜,让他一个高居庙堂的帝王也不禁恻隐之心,主动提及赐字之事。
思及此,他脸上的笑容更明显了几分,带着期待问:“官家取了没有?”
陈允渡未答这个问题,而是俯身朝着梅尧臣作揖。
梅尧臣一脸莫名其妙,他连忙伸手去扶他:“你拜什么。”
灵感一闪而过,梅尧臣看着他的面孔,隐约猜到了什么,不敢置信。
陈允渡:“恐怕还要劳累恩师了。”
这是第一次,陈允渡没有用梅公称呼梅尧臣。他打破了梅尧臣对他的叮嘱,公然承认了这段授业解惑的关系。
梅尧臣心头警铃大作,但阻止不了陈允渡纯澈清晰的话语——
“夫天地立极,君亲定伦,师道居五礼之枢,实人伦之砥柱也。我对陛下说,我希望我的字,可以让恩师亲取。”
陈允渡说的坦坦荡荡,像是为了应对梅尧臣的怒气,他紧接着说出自己准备的一套说辞:“负箧而不思饮水之源,执经而敢忘传灯之德,此非沐猴之冠,禽兽之披衣乎?梅公也不希望我是悖逆之徒吧?”
自贬过后,是感情牌,他语气真挚,尤其是双眸凝望着旁人的时候,几乎鲜有人能不被其打动。
“我无恩师,无以至今日。难道恩师嫌我愚钝,不肯收我?”
梅尧臣斥:“强词夺理!”
那可是官家主动提出要给人取字,谁知道就被这混不吝的小子轻飘飘的推辞了,他知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皇帝亲仁和善,被人拒绝,心中是否又会生起不满?是否会影响他日后的仕途?
他心中担忧的不行。
原以为当年行事倔强的小子已经长成大人,现在看来,当真荒谬,连梅丰羽都比不上!亏得长得比他高了一个头,但行事还是孩子心性。
他心头闪过了一百句一千句斥责,又闪过了一百句一千句的利害分析,可话到了嘴边,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化作眼角莹润的水汽,再也消散不了。他伸手在陈允渡的肩头重重一拍,然后伸手抱住他,身影单薄。
罢了,终归是自己没教好他。梅尧臣指尖颤抖,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若是陈允渡因为这件事惹了官家嫌弃,他也要尽己所能,让他不埋没人海。
——可那是官家啊!
梅尧臣愁眉苦脸。
陈允渡察觉到了梅尧臣身上传出的极不安定和忧心忡忡,嗓音带上笑意温声道:“恩师若担心陛下因此嫌我,倒不是小瞧了我,而是小瞧了陛下。”
梅尧臣缓缓抬头:“嗯?”
“陛下没有责备我,”陈允渡说,“他夸赞我忠义礼孝,说梅博士教出了一个好学生。”
陈允渡的声音带着奇异的安抚力,见梅尧臣镇定下来,他接着问:“所以现在,恩师愿意亲自为我取字了吗?”
眸子灿若星辰,少年般清脆无束。
梅尧臣终究抵抗不住这样炽热的目光,偏过头去,抬起自己的袖子囫囵擦了擦眼角,哽咽道:“你可真给我出了个难题。”
他嘴上说着嗔怪的话,但心底已经开始思索了该从哪本经史典籍寻找足以与陈允渡相衬的字,生平第一次,他觉得自己所读的书太少太少,不够从卷帙浩繁中寻找自己心仪的那一个字。
好在,陈允渡的生辰在月底。要是当下就让他想出,怕是他会忍不住直接晕过去。
梅尧臣让陈允渡坐下,询问着当时殿上的情况。
无论梅尧臣怎么问,陈允渡都是温和的两个字,“还好。”
紫宸殿中,鎏金博山炉升起袅袅龙脑香,上首的龙椅旁边刻着它的别称:政事堂。皇帝坐在上面,垂眸之际,仁善中带着天威浩荡,叫人不敢直视。
皇帝看见陈允渡的装束无疑是十分惊喜的,他挑选的三篇策论文笔老辣,针砭时弊,没想到这样的真知灼见,会是一个还未弱冠的少年写出,当即龙颜大悦,主动赐字。
陈允渡的用词委婉,但再委婉,也掩盖不了那是拒绝,殿中一时间陷入寂静,连带着其他人的呼吸声都变轻了。
皇帝经历了狂喜和不可置信后,冷静下来,询问缘由。陈允渡静默一瞬,将自己的想法如实说出。旁边冯京急得想要拉他,但听到后面,他怔在了原地。
第一次上庙堂的少年在面对君主的时候不卑不亢,有条不紊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殿中陷入了比刚刚更漫长的安静,众人越听越认真,目不转睛地看着中央侃侃而谈的少年。
殿中明灯数十盏,光却只落在了他身上。
等到他最后一个字结束,这种安静依旧被保持着,半响后,皇帝抚掌而笑,“孝以治天下,榜眼此悟,乃天下学子表率。如亲长恩师抛掷脑后,虽良才,吾不敢用矣。”
宦官在旁边附和的笑,恭贺着陛下,同时用眼角余光瞧着下首的众人。今日群英荟萃,有状元冯京慷慨陈词,有探花郑獬妙笔生花,但这一瞬间,连冯京都被人忽略了去,叫人眼里只看得见他一个人。
透过少年挺直的脊梁,他仿佛看见一个未来的宰辅正在冉冉升起,毕竟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得到皇帝亲口在紫宸殿上称其为天下学子表率。
榜眼虽然耿直,但仁义重礼,正好得了陛下的欢心。宦官心中震动,在陛下笑出声之前,谁也不知道这位本有着远大前景的少年人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不管有意无意,这都是一场豪赌,更好的消息是:他赌赢了。
场上泱泱学子,皆没有他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第135章
还没等宦官从惊讶中回过神,就听到皇帝接着道:“不过君无戏言,说好要给你赐字,便一定会做到。这样吧,等梅博士取了字,叫人送来宫中。”
是以,依旧算是皇帝钦赐的字,只不过是让梅尧臣先拟好罢了。旁边的臣子极有眼色夸赞着陛下圣明。
陈允渡简要地将经过和皇帝打算说了。
梅尧臣深吸了好几口气,才接受了这个事实。他总算弄明白陈允渡一回来就朝着他作揖,假模假样地说“辛苦”是什么意思。
想到自己取的字会送到官家的眼前,他几乎有些坐立不安。
陈允渡给了他充裕的消化时间,他坐在许栀和的身边,从袖中取出一根做工精致的发簪,别在了她的发髻上。
许栀和伸手摸了摸发簪的花纹,上面嵌着宝石和珍珠,她问:“你买的?”
陈允渡应了一声,目光落在她低垂的眼睫上,笑着慨叹:“很漂亮。”
说话时他的眼睛目不转睛,温柔的目光如有实质晃动夜风,不像是在夸发簪。
许栀和的脸不争气地红了红。她放下自己停留在发簪上的手指,压低声音问:“不是说晚间有进士宴?你没有去?”
“没去,”陈允渡如实回答,“想回来见你。”
许栀和抬眼看了他好一会儿。
陈允渡一脸不以为意,想来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在外人看来是个什么形象了——敢在天威浩荡前坦率直言,面对学子聚首的机会掉头就走,说好听点是清正纯正,说难听点,就是太不懂得约定俗成的人情世故,很容易被人排斥在外。
他伸手将许栀和手拢在自己的掌心,说起了另一桩事:“今年二甲破格多录了七人,小舅舅正好是第五十一名。归为二甲。”
许栀和身上的惊喜几乎要外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