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101节
小孩被吆喝声吸引,你推我攘地挤到了货郎旁边,踮脚看着篓子里面的东西。
除夕这日,卖杂货的都不会闲着,而是会趁着这一年一会的日子卯足劲地走街串巷。
货郎弯腰将里面的一根拨浪鼓拿出来,转动中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旁边的几个小童被声音所吸引,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动作,等货郎停下手上的动作,齐齐地拍起了掌声。
“喜欢吗?”货郎弯腰笑眯眯地望着他们,“喜欢便问爹娘要十个铜板,就能带回去玩了。”
十个铜板,对现在小小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笔天文巨款。
有小孩心动了,转身就往家的方向跑,渐渐地,人越来越多,只剩下几个家贫的小孩站在原地,用羡慕的眼神望着奔回家的背影。
并不是所有小孩都能如愿以偿,有小孩跑回去了,牵着自己在灶台上忙活的爹爹出来,如愿以偿买到了一串鞭炮和拨浪鼓;也有小孩跑回去后,便没了声息,半响后,才一瘸一拐地从家门口出来,掏出自己牺牲了屁股换来的五枚铜钱换到小小的爆竹。
当玩具到手,原先被爹娘呵斥的记忆也都随之消散,反正今儿除夕,爹娘就算生气,也不会真的动怒。
他们虽然人小,但人小鬼大着呢。
买到了爆竹、地老鼠、糕点和拨浪鼓的小孩们自动变成了孩子们的焦点,他们享受着其他孩子羡慕的目光,然后十分有气势地一挥手,“等晚间,我们再到这里放爆竹。”
将钱赚到兜里的货郎露出了真心实意的一个笑,他掂了掂自己的口袋,心满意足地准备动身去下一处巷子。
刚走出巷口没多久,货郎便看见迎面走来的一双夫妻,他眼珠子转了转,换了说辞:“皂角,瓦罐,粗瓷碗!筷子,水壶,颠锅勺!”
夫妻两人正是何娘子和何娘子的相公,两人今日照常出摊。
汴河大街上人挤人地堆满了,新鲜的猪肉不到两个时辰就卖光了,他们歇了摊,琢磨着明年除夕再多准备些。
货郎走在两人的身边停下,笑着问:“可缺点什么?这皂角掺了玫瑰花,闻着一股香味……娘子不如买回去试试?”
何娘子自己就是做生意出身的,将每一文钱都看得自己性命一样重,非到必要时刻,从不会想着主动添置什么。
尤其是皂角这样的东西,对何娘子来说简直是“华而不实”的典范……她要身子头皮洗得干净有什么用?
她只想着有朝一日菩萨显灵,能将她儿子的终生大事给妥善解决了,便是日日去拜铁佛寺,她也心甘情愿。
“不要不要,恁自去吧!”何娘子抬着嗓门回了一句。
货郎被人驱逐,也不生气,除了这条巷子,汴京城七十二小巷,还愁没人买东西?
货郎的吆喝声远去了,何娘子脚下虎虎生风。
路过巷口第一家院子的时候,何娘子的脚像是被吸铁石吸在了原地一样,再也挪不开。
何娘子的相公见她停下,隐约猜到了她又在想什么,迟疑着开口,“你都去了三五回了,人家几次都避而不见,什么意思,你我心底应该很有数了。”
“我不着急,儿子的婚事怎么办?”何娘子虎着脸瞪了他一眼,“要不是你当年只顾着给人当挑公,儿子何至于婚事如此艰难?现在眼瞅着当年和他一道长大的小娃都成家立业,我心底着实着急。”
除了新搬来的陈允渡一家,其他左邻右舍都是十多年的熟人,知道她儿子是个什么德行——痴傻儿,谁愿意将孩子嫁过来?
何娘子的丈夫还想说什么,听到何娘子的后文,悻悻张不开嘴了。
当年何娘子和何娘子的丈夫还没做这猪肉匠的生意,在汴河码头上给人当挑夫,那时候何大郎才一岁出头,何娘子喂饱了孩子后,跟着丈夫去了码头。
也是这样一个寒冬腊月的天气,何大郎无人看顾,蹬掉了身上的褥子,自己也从尺高的榻上摔下来。等何娘子和相公回去后,何大郎的哭声震天响。
后来性命保住了,但人却被烧傻了,人不坏,心智停留在了八九岁。何娘子的婆婆不愿意认下这么个痴傻孙儿,勒令何娘子与相公重新生养一个。
当时的何娘子抱着何大郎,心中满是温情,只想着好好照顾他一个人,一口回绝了婆母的要求,气得婆母当即发怒,险些断了两家的来往。
后来何娘子的婆母身子不行了,何娘子跟着丈夫回老家,临终之前,何娘子的婆母伸手紧紧地攥着何娘子的手,“你们若是不给大郎生个弟弟,也该让他早些结婚生子……不然等你们老了,没了,谁来照顾他呢?”
何娘子也后悔自己当年一时意气,没能留下一儿半女照拂痴傻的何大郎,但好在还有另一条路子,给何大郎寻个稳妥的娘子。
她左瞧右顾,觉着许娘子家的方梨就很稳妥,人长得清秀漂亮,也不是什么闺阁小姐,没有一身的骄矜之气。最重要的是,方梨是奴婢出身,一定很会照顾人。
何娘子自婆母去世之后时常去铁佛寺烧香拜佛,希望能给自己的大郎积攒福气。现在大抵是佛祖听到了她一片赤诚之心,将年岁、相貌、出身正合适的方梨送到了自己身边——
这可不算是天赐的好姻缘吗?何娘子心想。
何娘子的相公看着何娘子神色沉沉,有心劝诫。
这巷子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陈允渡跟在梅公后面学习,日后是会有大出息的,邻里都忙着交好,想在许娘子的面前混个脸熟,偏生自家娘子眼巴巴地凑上前,做着能和陈允渡家结成亲家的梦。
可是,他想到见过几次,每次都是笑意浅柔却不达眼底的许娘子……她要是知道何娘子糊弄了自己,能给何娘子什么好果子吃?
俗话说民不与官斗,在这遍地富贵的汴京城,他们哪里惹得起?
何娘子却像是已经打定主意了,她转头对相公说:“我再去探听探听消息。”
如果这次错过了方梨,日后再找到合适的人选,就难了。
何大郎已经二十多岁。
和他同龄的那些个都成婚了,早些的,已经抱上了孩子。
何娘子等不下去了。
“今日是除夕,”何娘子的相公仍在犹豫,“说这件事,会不会不好?”
“就是因为今日是除夕,他们才不会直接开口拒绝,”何娘子信誓旦旦,“来年一整年的吉利呢!许娘子还想不想自家相公中进士了?”
她说完,又看了眼木讷的丈夫,心底一阵窝火,“你先回去吧。你即便人到了,也只会坏事。”
她大跨步地朝着巷口第一家院子去了。
何娘子的相公站在原地,望着她的背影,连连叹气。
从前他就拦不住她,现在自然也做不到。
……
除夕清晨,许栀和起了个大早,和方梨一道上街采买。
买齐了做年夜饭需要的肉菜,两人满载回府。
良吉和陈允渡将正堂中的桌子搬到了院中,镇尺下面压着一沓红纸,是准备待会儿写春联用的。
许栀和将菜蔬放在木盖上,眼神巴巴地盯着桌面,方梨猜到了许栀和的想法,对她说:“姑娘去吧。”
姑娘从来就不喜欢在厨房忙活。
许栀和回头朝她笑:“我去喊良吉过来。”
方梨点头:“好,刚好缺个帮手。”
许栀和走到桌边,良吉见她过来,也无需许栀和开口,主动转身去了大厨房。
上次揉多的面团,良吉得了许栀和的应允,自顾自地又在大厨房忙活了半响,最后做了二十几个饺子。
从擀面到包起来,全程都是他一个人。
除了糖心的饺子,他在其他的饺子中精挑细选,选中了模样最为周正的九个,将这十个放在篮子中,良吉怀着略显激动的心送去了梅府。
梅府西南角的小门,是他每次去找梅馥宁都会走的路。
梅馥宁这次没有出来,而是让身边近身伺候的丫鬟前来接过了饺子,良吉没见到心心念念之人,心中有些可惜。
不过很快,他又释怀了。这样冷的天气,梅馥宁就应该安静地待在房中,不被冷风吹扰。
要说的话,他已经写在了纸上,压在篮子的底部。
那一个必定糖心的饺子,是良吉想将自己的幸运和福气,多分一点给梅馥宁。
良吉坐在小竹椅上择着菜,嘴角挂着淡淡的笑容,方梨看着他的笑,揶揄道:“是想着梅家姑娘?”
“……”良吉惊了惊,“你怎么知道?”
方梨安之若素:“这个家里还有不知道的吗?”
许栀和观察了一圈还算和谐的两个人,转过身重新看向了陈允渡,朝着他甜甜一笑,“我帮你裁纸吧?”
陈允渡被她的笑容蛊惑了心神,半响,才点了点头,“好。”
许栀和将红纸折成需要的大小,用指甲尖来回刮蹭,一面刮完,重新折回去,重复上一步的动作。
在她裁纸的过程中,陈允渡也没闲着,他将许久不用的大毛笔润开,又添水研墨,在一旁的碎纸上试着字迹。
许久不写,他担心自己会手生。
红纸经过刮蹭,只需要从顶端轻轻一撕就能分成两半,还不用当心刀片划伤手。
她将裁好的纸张放在了陈允渡的面前。
陈允渡见她准备继续裁纸,伸手拦住了她的动作,“栀和觉得,应该写什么?”
“写什么?”许栀和怔了怔,一时间脑海空空,她顿了顿说,“……什么吉祥写什么?”
出了院子的大门,还有正屋的门,厨房的门,方梨和良吉各自的寝屋门上,都需要春联。
“你是诗魁,写什么……不应该是你来想?”
第69章
陈允渡听罢,眼底快速地闪过一抹笑意。
毛笔蘸墨,落笔,整个动作一气呵成,一如他给人的感受,如过境春风。
“诗书有味堪为友,山水无尘可作伴。”
“无事烹茶随云卷,心随流水自西东。”
……
他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了四对才停笔,见许栀和望着这边,主动将毛笔递给她,“剩下的你来写?”
许栀和想写,又怕自己的字不够大气,很是迟疑。
“要不……”许栀和试着和陈允渡打商量,“我说,你帮我写?”
陈允渡看出了她的不够自信和跃跃欲试,略顿,他问:“栀和在担心什么?”
不等许栀和回答,他又自顾自说全后半段话,“我觉得,栀和可以写好。”
他的语气安静沉着,并没有带着浓重的赶鸭子上架的意味,而是单纯的鼓励,又或者只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对于许栀和,他比信任自己还要信任她。
许栀和被她温和的眸子和鼓励式的语气感染到了,她伸手接过毛笔——这样大的毛笔,许栀和还是第一次自己上手。
“我……我正经学字的时间不长,大字更是几乎没写过,”许栀和学着陈允渡的动作将毛笔蘸上墨水,回头一本正经道,“要是写得不好,可不许笑我。”
陈允渡的眸子带着细碎的笑意,听到许栀和的声音后,他颔首承诺:“不管怎样,绝不笑话你。”
除夕这日,卖杂货的都不会闲着,而是会趁着这一年一会的日子卯足劲地走街串巷。
货郎弯腰将里面的一根拨浪鼓拿出来,转动中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旁边的几个小童被声音所吸引,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动作,等货郎停下手上的动作,齐齐地拍起了掌声。
“喜欢吗?”货郎弯腰笑眯眯地望着他们,“喜欢便问爹娘要十个铜板,就能带回去玩了。”
十个铜板,对现在小小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笔天文巨款。
有小孩心动了,转身就往家的方向跑,渐渐地,人越来越多,只剩下几个家贫的小孩站在原地,用羡慕的眼神望着奔回家的背影。
并不是所有小孩都能如愿以偿,有小孩跑回去了,牵着自己在灶台上忙活的爹爹出来,如愿以偿买到了一串鞭炮和拨浪鼓;也有小孩跑回去后,便没了声息,半响后,才一瘸一拐地从家门口出来,掏出自己牺牲了屁股换来的五枚铜钱换到小小的爆竹。
当玩具到手,原先被爹娘呵斥的记忆也都随之消散,反正今儿除夕,爹娘就算生气,也不会真的动怒。
他们虽然人小,但人小鬼大着呢。
买到了爆竹、地老鼠、糕点和拨浪鼓的小孩们自动变成了孩子们的焦点,他们享受着其他孩子羡慕的目光,然后十分有气势地一挥手,“等晚间,我们再到这里放爆竹。”
将钱赚到兜里的货郎露出了真心实意的一个笑,他掂了掂自己的口袋,心满意足地准备动身去下一处巷子。
刚走出巷口没多久,货郎便看见迎面走来的一双夫妻,他眼珠子转了转,换了说辞:“皂角,瓦罐,粗瓷碗!筷子,水壶,颠锅勺!”
夫妻两人正是何娘子和何娘子的相公,两人今日照常出摊。
汴河大街上人挤人地堆满了,新鲜的猪肉不到两个时辰就卖光了,他们歇了摊,琢磨着明年除夕再多准备些。
货郎走在两人的身边停下,笑着问:“可缺点什么?这皂角掺了玫瑰花,闻着一股香味……娘子不如买回去试试?”
何娘子自己就是做生意出身的,将每一文钱都看得自己性命一样重,非到必要时刻,从不会想着主动添置什么。
尤其是皂角这样的东西,对何娘子来说简直是“华而不实”的典范……她要身子头皮洗得干净有什么用?
她只想着有朝一日菩萨显灵,能将她儿子的终生大事给妥善解决了,便是日日去拜铁佛寺,她也心甘情愿。
“不要不要,恁自去吧!”何娘子抬着嗓门回了一句。
货郎被人驱逐,也不生气,除了这条巷子,汴京城七十二小巷,还愁没人买东西?
货郎的吆喝声远去了,何娘子脚下虎虎生风。
路过巷口第一家院子的时候,何娘子的脚像是被吸铁石吸在了原地一样,再也挪不开。
何娘子的相公见她停下,隐约猜到了她又在想什么,迟疑着开口,“你都去了三五回了,人家几次都避而不见,什么意思,你我心底应该很有数了。”
“我不着急,儿子的婚事怎么办?”何娘子虎着脸瞪了他一眼,“要不是你当年只顾着给人当挑公,儿子何至于婚事如此艰难?现在眼瞅着当年和他一道长大的小娃都成家立业,我心底着实着急。”
除了新搬来的陈允渡一家,其他左邻右舍都是十多年的熟人,知道她儿子是个什么德行——痴傻儿,谁愿意将孩子嫁过来?
何娘子的丈夫还想说什么,听到何娘子的后文,悻悻张不开嘴了。
当年何娘子和何娘子的丈夫还没做这猪肉匠的生意,在汴河码头上给人当挑夫,那时候何大郎才一岁出头,何娘子喂饱了孩子后,跟着丈夫去了码头。
也是这样一个寒冬腊月的天气,何大郎无人看顾,蹬掉了身上的褥子,自己也从尺高的榻上摔下来。等何娘子和相公回去后,何大郎的哭声震天响。
后来性命保住了,但人却被烧傻了,人不坏,心智停留在了八九岁。何娘子的婆婆不愿意认下这么个痴傻孙儿,勒令何娘子与相公重新生养一个。
当时的何娘子抱着何大郎,心中满是温情,只想着好好照顾他一个人,一口回绝了婆母的要求,气得婆母当即发怒,险些断了两家的来往。
后来何娘子的婆母身子不行了,何娘子跟着丈夫回老家,临终之前,何娘子的婆母伸手紧紧地攥着何娘子的手,“你们若是不给大郎生个弟弟,也该让他早些结婚生子……不然等你们老了,没了,谁来照顾他呢?”
何娘子也后悔自己当年一时意气,没能留下一儿半女照拂痴傻的何大郎,但好在还有另一条路子,给何大郎寻个稳妥的娘子。
她左瞧右顾,觉着许娘子家的方梨就很稳妥,人长得清秀漂亮,也不是什么闺阁小姐,没有一身的骄矜之气。最重要的是,方梨是奴婢出身,一定很会照顾人。
何娘子自婆母去世之后时常去铁佛寺烧香拜佛,希望能给自己的大郎积攒福气。现在大抵是佛祖听到了她一片赤诚之心,将年岁、相貌、出身正合适的方梨送到了自己身边——
这可不算是天赐的好姻缘吗?何娘子心想。
何娘子的相公看着何娘子神色沉沉,有心劝诫。
这巷子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陈允渡跟在梅公后面学习,日后是会有大出息的,邻里都忙着交好,想在许娘子的面前混个脸熟,偏生自家娘子眼巴巴地凑上前,做着能和陈允渡家结成亲家的梦。
可是,他想到见过几次,每次都是笑意浅柔却不达眼底的许娘子……她要是知道何娘子糊弄了自己,能给何娘子什么好果子吃?
俗话说民不与官斗,在这遍地富贵的汴京城,他们哪里惹得起?
何娘子却像是已经打定主意了,她转头对相公说:“我再去探听探听消息。”
如果这次错过了方梨,日后再找到合适的人选,就难了。
何大郎已经二十多岁。
和他同龄的那些个都成婚了,早些的,已经抱上了孩子。
何娘子等不下去了。
“今日是除夕,”何娘子的相公仍在犹豫,“说这件事,会不会不好?”
“就是因为今日是除夕,他们才不会直接开口拒绝,”何娘子信誓旦旦,“来年一整年的吉利呢!许娘子还想不想自家相公中进士了?”
她说完,又看了眼木讷的丈夫,心底一阵窝火,“你先回去吧。你即便人到了,也只会坏事。”
她大跨步地朝着巷口第一家院子去了。
何娘子的相公站在原地,望着她的背影,连连叹气。
从前他就拦不住她,现在自然也做不到。
……
除夕清晨,许栀和起了个大早,和方梨一道上街采买。
买齐了做年夜饭需要的肉菜,两人满载回府。
良吉和陈允渡将正堂中的桌子搬到了院中,镇尺下面压着一沓红纸,是准备待会儿写春联用的。
许栀和将菜蔬放在木盖上,眼神巴巴地盯着桌面,方梨猜到了许栀和的想法,对她说:“姑娘去吧。”
姑娘从来就不喜欢在厨房忙活。
许栀和回头朝她笑:“我去喊良吉过来。”
方梨点头:“好,刚好缺个帮手。”
许栀和走到桌边,良吉见她过来,也无需许栀和开口,主动转身去了大厨房。
上次揉多的面团,良吉得了许栀和的应允,自顾自地又在大厨房忙活了半响,最后做了二十几个饺子。
从擀面到包起来,全程都是他一个人。
除了糖心的饺子,他在其他的饺子中精挑细选,选中了模样最为周正的九个,将这十个放在篮子中,良吉怀着略显激动的心送去了梅府。
梅府西南角的小门,是他每次去找梅馥宁都会走的路。
梅馥宁这次没有出来,而是让身边近身伺候的丫鬟前来接过了饺子,良吉没见到心心念念之人,心中有些可惜。
不过很快,他又释怀了。这样冷的天气,梅馥宁就应该安静地待在房中,不被冷风吹扰。
要说的话,他已经写在了纸上,压在篮子的底部。
那一个必定糖心的饺子,是良吉想将自己的幸运和福气,多分一点给梅馥宁。
良吉坐在小竹椅上择着菜,嘴角挂着淡淡的笑容,方梨看着他的笑,揶揄道:“是想着梅家姑娘?”
“……”良吉惊了惊,“你怎么知道?”
方梨安之若素:“这个家里还有不知道的吗?”
许栀和观察了一圈还算和谐的两个人,转过身重新看向了陈允渡,朝着他甜甜一笑,“我帮你裁纸吧?”
陈允渡被她的笑容蛊惑了心神,半响,才点了点头,“好。”
许栀和将红纸折成需要的大小,用指甲尖来回刮蹭,一面刮完,重新折回去,重复上一步的动作。
在她裁纸的过程中,陈允渡也没闲着,他将许久不用的大毛笔润开,又添水研墨,在一旁的碎纸上试着字迹。
许久不写,他担心自己会手生。
红纸经过刮蹭,只需要从顶端轻轻一撕就能分成两半,还不用当心刀片划伤手。
她将裁好的纸张放在了陈允渡的面前。
陈允渡见她准备继续裁纸,伸手拦住了她的动作,“栀和觉得,应该写什么?”
“写什么?”许栀和怔了怔,一时间脑海空空,她顿了顿说,“……什么吉祥写什么?”
出了院子的大门,还有正屋的门,厨房的门,方梨和良吉各自的寝屋门上,都需要春联。
“你是诗魁,写什么……不应该是你来想?”
第69章
陈允渡听罢,眼底快速地闪过一抹笑意。
毛笔蘸墨,落笔,整个动作一气呵成,一如他给人的感受,如过境春风。
“诗书有味堪为友,山水无尘可作伴。”
“无事烹茶随云卷,心随流水自西东。”
……
他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了四对才停笔,见许栀和望着这边,主动将毛笔递给她,“剩下的你来写?”
许栀和想写,又怕自己的字不够大气,很是迟疑。
“要不……”许栀和试着和陈允渡打商量,“我说,你帮我写?”
陈允渡看出了她的不够自信和跃跃欲试,略顿,他问:“栀和在担心什么?”
不等许栀和回答,他又自顾自说全后半段话,“我觉得,栀和可以写好。”
他的语气安静沉着,并没有带着浓重的赶鸭子上架的意味,而是单纯的鼓励,又或者只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对于许栀和,他比信任自己还要信任她。
许栀和被她温和的眸子和鼓励式的语气感染到了,她伸手接过毛笔——这样大的毛笔,许栀和还是第一次自己上手。
“我……我正经学字的时间不长,大字更是几乎没写过,”许栀和学着陈允渡的动作将毛笔蘸上墨水,回头一本正经道,“要是写得不好,可不许笑我。”
陈允渡的眸子带着细碎的笑意,听到许栀和的声音后,他颔首承诺:“不管怎样,绝不笑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