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36节
许栀和回以微笑,朝他挥了挥手,迈着轻快的步子踏上回府的路。
路上有小贩背着扁担沿途吆喝,卖着三文钱一份的甜枣糕,许栀和闻着香甜的气味,伸手拦住了他,买下两份。
方梨喜欢甜枣,准确来说,她喜欢一切味甘的东西。
一人一份,也不必担心谁不够吃。
桐花巷的凌霄花与牵牛花都长出了嫩绿色的叶片,春末的清晨,露水未晞,已然可以在丛丛叶片下看见蓝紫色、淡粉色的牵牛花苞。藤蔓长长短短的垂在墙头,经历一整场寒冬,却依旧生机盎然。
许栀和踏入西屋,本该埋头案上的人影却不见了踪迹。
“方梨?”许栀和喊了一声,将书信和甜枣糕放在桌上,目光在室内梭巡。
许是又被大厨房叫去帮忙了。
许栀和走到案前坐下,面前的桌上是方梨精心设计的嫁衣服饰。
方梨并没有学过任何绘画技巧,但是这一张纹饰图,却精细无比,上面画了一只展翅的鸟。
从她生疏的笔法中,许栀和能看出她原本应该是想画一只燕子……
鸳鸯常见,大雁忠贞,可是方梨希望自己的姑娘展翅翱翔,衔枝归来满目春色。
许栀和被她的小巧思逗笑了,看着看着,倒真能生出几分大婚前的紧张来——
还有六十来天她就要成婚了,也不知道方梨的巧思,来不来得及绣上大红嫁衣。
第31章
峨桥县许府接连两桩喜事发生,前脚许县令新添八郎,后脚四姑娘出嫁……但奇怪的是,府上姑娘刚出门,檐角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就被人取了下来,还传出了碎碗声。
不知内情的桐花巷百姓途径桐花巷门前大街,皆忍不住感慨许府“出手阔绰”,添丁之喜,一连三日摆棚施粥,新婚之喜,沿街抛掷铜子。
接亲的新郎官走了,从白天到日暮,看着喜庆的布景一点点拆卸。吕氏哆嗦着嘴唇,半响,“嘭”地一声将手中的杯盏摔了出去。
茶杯摔在地上,砸了个粉碎。
这已经是四姑娘出门之后,她摔的第五个杯子了。
一套杯具共有六盏,此刻,仅存的最后一只孤零零的摆在桌上,谁也不知道它还能幸存多久。
孙妈妈心疼地看着吕氏,有意劝慰:“大娘子。老奴知道你心底不痛快。可是姑娘已经嫁出去了,您若是把自个儿的身子气坏了,可就不值当了。”
仅存的杯子到底没能保住,在墙角碎了一地,吕氏听到孙妈妈的声音,心中悲从中来,“可谁又知道我心底的苦啊……”
孙妈妈回抱住吕氏瘦削的肩膀。
婚前商议的时候,邓家那厮千保证万许诺地承诺什么,汴京的亲戚会过来,共同参加喜宴……但贵人没见着,只余下一堆三教九流的人在喜宴上吃吃喝喝……若不是吕氏本家的人还在撑场子,定然要叫人贻笑大方。
“邓家这厮……”孙妈妈在口中酝酿着说辞,“唉!都怪邓家这厮……既然做不到,便不要乱许诺。只可惜娘子信以为真,还在请柬中说了这事。”
现在好了,多少人是抱着结交京城权贵来的,就有多少人败兴而归。一想到那些人回去后议论起此事,争强好胜了一辈子的吕氏便感觉再也抬不起头。
“说来也怪我!”吕氏恨恨咬紧了牙,“若不是我想玉颜把她姐姐受的委屈扳回来,借借京城的势,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孙妈妈颇为复杂地“哎”了一声,“这如何能怪大娘子你没考虑周全……”
吕氏发泄完一通,抬头怔怔地朝着门口望去。
地上的喜纸还没清扫完毕,门口黑漆漆的,隔壁院子倒是亮堂……连着亮堂快五六天了。
孙妈妈知道吕氏在等什么。今日四姑娘出阁的时候,许县令尚且还在院中,等看清了接亲的寥寥几人之后,冷冷拂袖,甩下一句“这就是你给你宝贝女儿求的好亲事?”后,转头钻进了隔壁院子。
换做平日里,出了这档子事,玉颜、接亲的邓良玉,包括按头这桩婚事的她,谁都逃不了许县令的雷霆大怒,而现在他“有幼子万事皆足”,就连出了这样的大事,也不愿意过问。
吕氏想找个人和自己一道宣泄情绪,都找不到。
孙妈妈鼻尖一酸,伸手安抚地拍了拍吕氏的背:“大娘子别气了。本来图邓家,也就指望些许财帛,能让我们姑娘过上平安顺遂的日子罢了。”
吕氏回神,抬起手用帕子一点点擦干眼角的泪。
是啊,本就图玉颜喜欢罢了。至于当不当官的,老爷在意,她却并不在意。
只要她还撑得住,即便看在她的面子上,邓家也不敢造次,摆脸子给玉颜看。
吕氏慢慢平复着心情,抬眸看向孙妈妈,“去把我匣子里的铺面清点,过些日子叫刘东回来,巡一巡庄子。”
刘东正是孙妈妈的丈夫,两人原先同为吕家家生子,后来姑娘恩典,得了桃枝。桃枝长大后,她做许府的管事妈妈,刘东则在外头帮主家管庄子,一年只得回来两趟。
孙妈妈差不多也小半年不见丈夫,闻言,忙应了几声。
等孙妈妈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中,吕氏才缓缓捂着心口。当年黄池县县令夫人那边,她就不该放手!
……
西屋中,油灯又暗了几分,许栀和一面打哈欠,一面依着方梨的意思多添了些灯油进去。
离许栀和大婚还有两日,汤娘子比张弗庸先行一步来到许府。府上大娘子数月不见,眼底一片青黑,又憔悴了不少……汤昭云心底奇怪,她膝下除了大郎等着金榜题名做乘龙快婿,余下两位姑娘都已经婚配,她还有什么不高兴的?
不过她到底和吕氏没关系,没理由也没立场打听这些。跟着接引的仆役走到西屋时,她微微一笑,朝丫鬟道:“有劳。”
丫鬟完成主母交代的事情,朝汤娘子俯身,“姑娘就在屋里头呢,娘子自行进去吧,奴婢告退。”
汤娘子微笑目送她离开,而后掀开帘子——
聚精会神的方梨和昏昏欲睡的许栀和。
方梨正在一边拆线修补一边小声唠叨着许栀和,听到门口响动,下意识地站起身,“……汤娘子。”
原本困得险些睁不开眼的许栀和茫然地抬头,半响,才喃喃喊道:“小舅母。”
汤娘子见她困得几乎睁不开眼,筱然乐了,走到她的身边坐下,细细打量着她的面容,“怎么困成这样?”
许栀和顺势靠在汤娘子的怀中,语气嗔怪:“还不是方梨!偏叫我试了嫁衣再睡……”
方梨面对许栀和能振振有词,要求做到尽善尽美,但看向目光如水的汤娘子,却低头红了脸。
事实上,这件嫁衣半个月前就已经绣完,当时姑娘兴致勃勃试穿,满口称赞。而后她自己越发挑剔,些许点缀也错不得。时常灵机一动,拿针修改,也不管姑娘当时困否,直接拉着拽着叫人起来。
许栀和抱着汤昭云的腰软声撒娇道:“我知方梨是为了我好,但是我真的困得不行了,还请小舅母为我劝劝她罢。”
汤昭云眼含笑意朝着方梨望过去,“姑娘的嫁衣重要,气色就不重要了吗?……随她休息吧。”
方梨听了汤昭云的问话,脸泛着红,“奴婢知道了。”
许栀和如愿以偿躺在床上。模糊间听到一些细碎的碰撞声响,紧接着便是两人的小声絮语……’
意识越发昏沉。
……
第二日醒来的时候,窗外天光已然大亮。
她睁开双眼,和方梨的视线对上。后者双手托着下巴,见她醒来,顾不得打招呼,立刻拎了裙摆去找汤娘子。
片刻后,又折返回来,手中多了一盆温热的清水。服侍许栀和梳洗完毕后,将昨夜许栀和朦胧间听到的声响来源端了出来——汤昭云给她准备了一套首饰。
近来大娘子心绪不佳,听说四姑娘归宁当日她发了好大一通火气——听说是直冲着邓良玉去的。外头的洒扫只依稀听见诸如“作假”、“糊弄”之类的词汇,便看见孙妈妈走出来赶人。
后来许玉颜眼眶一片红地从大娘子房中出来,邓家郎君紧随其后,中间隔了四五步距离。
许栀和茶余饭后听方梨说过几嘴,却并不如她一般关心,大娘子既然诚心想隐瞒下来,必然是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何必这个时候眼巴巴地凑上门去寻她的晦气。
只不过当时的首饰尚未备齐,只准备了几根银簪,木梳篦和红缨小坠都不曾准备。汤娘子这套首饰送的颇为及时。
汤昭云用温水净过手,用帕子擦干后,一点点在许栀和的脸上描画妆容,她皮肤白皙柔滑,汤昭云爱不释手,花钿还未勾画完整,便忍不住伸手掐了掐她的脸,“栀和皮肤光洁,就好似那剥了皮的鸡子。”
许栀和被她挠得有些痒,忍不住笑了出声,然后与汤昭云说了牛乳敷面的法子,“小舅母若是信我,不妨回家试试?”
汤昭云笑着点头,伸手在许栀和脑袋上轻轻一点,“哪来怎么多鬼灵精的主意”,说完,又将她浓密顺长的墨发盘成简单的同心髻,两边对称坠上银簪红缨挂坠,小巧的流苏微微颤动。
再将方梨精心缝制的嫁衣穿在身上,汤昭云目光亮了亮,然后对身旁看花了眼的方梨道:“你们姑娘合该穿亮色的衣裳,是不是?”
方梨重重地点头,望着许栀和一身大红的嫁衣,梳着整齐精细的发髻,忽然眼眶一阵酸涩。
她是一路看着姑娘走来的,姑娘现在的一切,全然没有家里的筹谋,这条路有多难,她看在眼底。
一颗泪珠不自觉从眼眶掉落,叫许栀和有些紧张地看着她:“好方梨,你哭什么?”
方梨看着许栀和关切的双眼,鼻尖酸胀难忍,她知道明日就是姑娘的好日子,吉祥喜庆,不能哭,可是她就是忍不住。
汤昭云望着主仆两人手牵着手,心底也颇为感慨,“方梨这是喜极而泣。”
方梨说不出话,只能喃喃地点头。
……
晚间时候,张弗庸的车马来了。
他来归来,还带了一箱衣裳、一箱布匹作为添妆。进了门后,肃着一张脸。迎客的小厮瞅着他低沉着一张脸,连忙含着笑招呼道:“张家舅少爷来了,奴才这就去请老爷过来。”
小厮腿脚麻利,不一会儿,就把正在守着八郎的许县令请了过来。
许县令喜得八子,脸上容光焕发,看到张弗庸的身影,又想起陈允渡拿出的帖子,脸上的笑意更真切了些。
他要好生炫耀一番,让张弗庸知晓他给三丫头找了一门好亲事!
张弗庸虚虚朝着自己“名义上的姐夫”拱了拱手,板着一脸不苟言笑。
院中人多眼杂,许县令怕被底下来往的仆役知晓事情,先将张弗庸请到了书房。
张弗庸望着许县令,面色沉沉,“你若是再精挑细选一番,哪就非这门亲事不可?栀和虽然不及你哪三个女儿金贵,却也是府上的姑娘,你这当爹的,心也忒偏了。”
许县令对于张弗庸的埋怨照单全收。
眼下张弗庸抱怨,等他把来龙去脉一讲,张弗庸便只剩下感激的份儿!
许县令兀自端起茶杯,饮了一口前些日子从歙州运来的绿茶,眯起眼睛笑道:“张郎莫急,若那农家子平平无奇,我必然也不会同意。只那农家子虽然现在看着不起眼,以后却又大运道!”
他做贼般东西望了一眼,走到张弗庸的身边,轻声在他耳边说了句话。
张弗庸适时的表现出一抹震惊,旋即道:“既然有梅公作保,我便不多说什么了!不过陈小郎君有此机缘,到了汴京说话办事处处需要打点,你为人岳丈,不该表示表示吗?”
许县令端着茶杯的手僵在了原地。
张弗庸见他不说话,冷冷一笑,“他虽有远志,但时下拮据,你既然盼他青云直上,又怎能不表示分毫?若是因此错失结交权贵的机缘,可就因小失大了。”
许县令面露迟疑,锦上添花的事他做的多了,雪中送碳倒还真是头一回。
他望着信誓旦旦的张弗庸,“张郎以为如何?”
张弗庸低头笑了笑:“从前我‘不知道’他还有这样一番机缘,现在听你讲了,自然备下些什么,多多益善的好。”
路上有小贩背着扁担沿途吆喝,卖着三文钱一份的甜枣糕,许栀和闻着香甜的气味,伸手拦住了他,买下两份。
方梨喜欢甜枣,准确来说,她喜欢一切味甘的东西。
一人一份,也不必担心谁不够吃。
桐花巷的凌霄花与牵牛花都长出了嫩绿色的叶片,春末的清晨,露水未晞,已然可以在丛丛叶片下看见蓝紫色、淡粉色的牵牛花苞。藤蔓长长短短的垂在墙头,经历一整场寒冬,却依旧生机盎然。
许栀和踏入西屋,本该埋头案上的人影却不见了踪迹。
“方梨?”许栀和喊了一声,将书信和甜枣糕放在桌上,目光在室内梭巡。
许是又被大厨房叫去帮忙了。
许栀和走到案前坐下,面前的桌上是方梨精心设计的嫁衣服饰。
方梨并没有学过任何绘画技巧,但是这一张纹饰图,却精细无比,上面画了一只展翅的鸟。
从她生疏的笔法中,许栀和能看出她原本应该是想画一只燕子……
鸳鸯常见,大雁忠贞,可是方梨希望自己的姑娘展翅翱翔,衔枝归来满目春色。
许栀和被她的小巧思逗笑了,看着看着,倒真能生出几分大婚前的紧张来——
还有六十来天她就要成婚了,也不知道方梨的巧思,来不来得及绣上大红嫁衣。
第31章
峨桥县许府接连两桩喜事发生,前脚许县令新添八郎,后脚四姑娘出嫁……但奇怪的是,府上姑娘刚出门,檐角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就被人取了下来,还传出了碎碗声。
不知内情的桐花巷百姓途径桐花巷门前大街,皆忍不住感慨许府“出手阔绰”,添丁之喜,一连三日摆棚施粥,新婚之喜,沿街抛掷铜子。
接亲的新郎官走了,从白天到日暮,看着喜庆的布景一点点拆卸。吕氏哆嗦着嘴唇,半响,“嘭”地一声将手中的杯盏摔了出去。
茶杯摔在地上,砸了个粉碎。
这已经是四姑娘出门之后,她摔的第五个杯子了。
一套杯具共有六盏,此刻,仅存的最后一只孤零零的摆在桌上,谁也不知道它还能幸存多久。
孙妈妈心疼地看着吕氏,有意劝慰:“大娘子。老奴知道你心底不痛快。可是姑娘已经嫁出去了,您若是把自个儿的身子气坏了,可就不值当了。”
仅存的杯子到底没能保住,在墙角碎了一地,吕氏听到孙妈妈的声音,心中悲从中来,“可谁又知道我心底的苦啊……”
孙妈妈回抱住吕氏瘦削的肩膀。
婚前商议的时候,邓家那厮千保证万许诺地承诺什么,汴京的亲戚会过来,共同参加喜宴……但贵人没见着,只余下一堆三教九流的人在喜宴上吃吃喝喝……若不是吕氏本家的人还在撑场子,定然要叫人贻笑大方。
“邓家这厮……”孙妈妈在口中酝酿着说辞,“唉!都怪邓家这厮……既然做不到,便不要乱许诺。只可惜娘子信以为真,还在请柬中说了这事。”
现在好了,多少人是抱着结交京城权贵来的,就有多少人败兴而归。一想到那些人回去后议论起此事,争强好胜了一辈子的吕氏便感觉再也抬不起头。
“说来也怪我!”吕氏恨恨咬紧了牙,“若不是我想玉颜把她姐姐受的委屈扳回来,借借京城的势,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孙妈妈颇为复杂地“哎”了一声,“这如何能怪大娘子你没考虑周全……”
吕氏发泄完一通,抬头怔怔地朝着门口望去。
地上的喜纸还没清扫完毕,门口黑漆漆的,隔壁院子倒是亮堂……连着亮堂快五六天了。
孙妈妈知道吕氏在等什么。今日四姑娘出阁的时候,许县令尚且还在院中,等看清了接亲的寥寥几人之后,冷冷拂袖,甩下一句“这就是你给你宝贝女儿求的好亲事?”后,转头钻进了隔壁院子。
换做平日里,出了这档子事,玉颜、接亲的邓良玉,包括按头这桩婚事的她,谁都逃不了许县令的雷霆大怒,而现在他“有幼子万事皆足”,就连出了这样的大事,也不愿意过问。
吕氏想找个人和自己一道宣泄情绪,都找不到。
孙妈妈鼻尖一酸,伸手安抚地拍了拍吕氏的背:“大娘子别气了。本来图邓家,也就指望些许财帛,能让我们姑娘过上平安顺遂的日子罢了。”
吕氏回神,抬起手用帕子一点点擦干眼角的泪。
是啊,本就图玉颜喜欢罢了。至于当不当官的,老爷在意,她却并不在意。
只要她还撑得住,即便看在她的面子上,邓家也不敢造次,摆脸子给玉颜看。
吕氏慢慢平复着心情,抬眸看向孙妈妈,“去把我匣子里的铺面清点,过些日子叫刘东回来,巡一巡庄子。”
刘东正是孙妈妈的丈夫,两人原先同为吕家家生子,后来姑娘恩典,得了桃枝。桃枝长大后,她做许府的管事妈妈,刘东则在外头帮主家管庄子,一年只得回来两趟。
孙妈妈差不多也小半年不见丈夫,闻言,忙应了几声。
等孙妈妈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中,吕氏才缓缓捂着心口。当年黄池县县令夫人那边,她就不该放手!
……
西屋中,油灯又暗了几分,许栀和一面打哈欠,一面依着方梨的意思多添了些灯油进去。
离许栀和大婚还有两日,汤娘子比张弗庸先行一步来到许府。府上大娘子数月不见,眼底一片青黑,又憔悴了不少……汤昭云心底奇怪,她膝下除了大郎等着金榜题名做乘龙快婿,余下两位姑娘都已经婚配,她还有什么不高兴的?
不过她到底和吕氏没关系,没理由也没立场打听这些。跟着接引的仆役走到西屋时,她微微一笑,朝丫鬟道:“有劳。”
丫鬟完成主母交代的事情,朝汤娘子俯身,“姑娘就在屋里头呢,娘子自行进去吧,奴婢告退。”
汤娘子微笑目送她离开,而后掀开帘子——
聚精会神的方梨和昏昏欲睡的许栀和。
方梨正在一边拆线修补一边小声唠叨着许栀和,听到门口响动,下意识地站起身,“……汤娘子。”
原本困得险些睁不开眼的许栀和茫然地抬头,半响,才喃喃喊道:“小舅母。”
汤娘子见她困得几乎睁不开眼,筱然乐了,走到她的身边坐下,细细打量着她的面容,“怎么困成这样?”
许栀和顺势靠在汤娘子的怀中,语气嗔怪:“还不是方梨!偏叫我试了嫁衣再睡……”
方梨面对许栀和能振振有词,要求做到尽善尽美,但看向目光如水的汤娘子,却低头红了脸。
事实上,这件嫁衣半个月前就已经绣完,当时姑娘兴致勃勃试穿,满口称赞。而后她自己越发挑剔,些许点缀也错不得。时常灵机一动,拿针修改,也不管姑娘当时困否,直接拉着拽着叫人起来。
许栀和抱着汤昭云的腰软声撒娇道:“我知方梨是为了我好,但是我真的困得不行了,还请小舅母为我劝劝她罢。”
汤昭云眼含笑意朝着方梨望过去,“姑娘的嫁衣重要,气色就不重要了吗?……随她休息吧。”
方梨听了汤昭云的问话,脸泛着红,“奴婢知道了。”
许栀和如愿以偿躺在床上。模糊间听到一些细碎的碰撞声响,紧接着便是两人的小声絮语……’
意识越发昏沉。
……
第二日醒来的时候,窗外天光已然大亮。
她睁开双眼,和方梨的视线对上。后者双手托着下巴,见她醒来,顾不得打招呼,立刻拎了裙摆去找汤娘子。
片刻后,又折返回来,手中多了一盆温热的清水。服侍许栀和梳洗完毕后,将昨夜许栀和朦胧间听到的声响来源端了出来——汤昭云给她准备了一套首饰。
近来大娘子心绪不佳,听说四姑娘归宁当日她发了好大一通火气——听说是直冲着邓良玉去的。外头的洒扫只依稀听见诸如“作假”、“糊弄”之类的词汇,便看见孙妈妈走出来赶人。
后来许玉颜眼眶一片红地从大娘子房中出来,邓家郎君紧随其后,中间隔了四五步距离。
许栀和茶余饭后听方梨说过几嘴,却并不如她一般关心,大娘子既然诚心想隐瞒下来,必然是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何必这个时候眼巴巴地凑上门去寻她的晦气。
只不过当时的首饰尚未备齐,只准备了几根银簪,木梳篦和红缨小坠都不曾准备。汤娘子这套首饰送的颇为及时。
汤昭云用温水净过手,用帕子擦干后,一点点在许栀和的脸上描画妆容,她皮肤白皙柔滑,汤昭云爱不释手,花钿还未勾画完整,便忍不住伸手掐了掐她的脸,“栀和皮肤光洁,就好似那剥了皮的鸡子。”
许栀和被她挠得有些痒,忍不住笑了出声,然后与汤昭云说了牛乳敷面的法子,“小舅母若是信我,不妨回家试试?”
汤昭云笑着点头,伸手在许栀和脑袋上轻轻一点,“哪来怎么多鬼灵精的主意”,说完,又将她浓密顺长的墨发盘成简单的同心髻,两边对称坠上银簪红缨挂坠,小巧的流苏微微颤动。
再将方梨精心缝制的嫁衣穿在身上,汤昭云目光亮了亮,然后对身旁看花了眼的方梨道:“你们姑娘合该穿亮色的衣裳,是不是?”
方梨重重地点头,望着许栀和一身大红的嫁衣,梳着整齐精细的发髻,忽然眼眶一阵酸涩。
她是一路看着姑娘走来的,姑娘现在的一切,全然没有家里的筹谋,这条路有多难,她看在眼底。
一颗泪珠不自觉从眼眶掉落,叫许栀和有些紧张地看着她:“好方梨,你哭什么?”
方梨看着许栀和关切的双眼,鼻尖酸胀难忍,她知道明日就是姑娘的好日子,吉祥喜庆,不能哭,可是她就是忍不住。
汤昭云望着主仆两人手牵着手,心底也颇为感慨,“方梨这是喜极而泣。”
方梨说不出话,只能喃喃地点头。
……
晚间时候,张弗庸的车马来了。
他来归来,还带了一箱衣裳、一箱布匹作为添妆。进了门后,肃着一张脸。迎客的小厮瞅着他低沉着一张脸,连忙含着笑招呼道:“张家舅少爷来了,奴才这就去请老爷过来。”
小厮腿脚麻利,不一会儿,就把正在守着八郎的许县令请了过来。
许县令喜得八子,脸上容光焕发,看到张弗庸的身影,又想起陈允渡拿出的帖子,脸上的笑意更真切了些。
他要好生炫耀一番,让张弗庸知晓他给三丫头找了一门好亲事!
张弗庸虚虚朝着自己“名义上的姐夫”拱了拱手,板着一脸不苟言笑。
院中人多眼杂,许县令怕被底下来往的仆役知晓事情,先将张弗庸请到了书房。
张弗庸望着许县令,面色沉沉,“你若是再精挑细选一番,哪就非这门亲事不可?栀和虽然不及你哪三个女儿金贵,却也是府上的姑娘,你这当爹的,心也忒偏了。”
许县令对于张弗庸的埋怨照单全收。
眼下张弗庸抱怨,等他把来龙去脉一讲,张弗庸便只剩下感激的份儿!
许县令兀自端起茶杯,饮了一口前些日子从歙州运来的绿茶,眯起眼睛笑道:“张郎莫急,若那农家子平平无奇,我必然也不会同意。只那农家子虽然现在看着不起眼,以后却又大运道!”
他做贼般东西望了一眼,走到张弗庸的身边,轻声在他耳边说了句话。
张弗庸适时的表现出一抹震惊,旋即道:“既然有梅公作保,我便不多说什么了!不过陈小郎君有此机缘,到了汴京说话办事处处需要打点,你为人岳丈,不该表示表示吗?”
许县令端着茶杯的手僵在了原地。
张弗庸见他不说话,冷冷一笑,“他虽有远志,但时下拮据,你既然盼他青云直上,又怎能不表示分毫?若是因此错失结交权贵的机缘,可就因小失大了。”
许县令面露迟疑,锦上添花的事他做的多了,雪中送碳倒还真是头一回。
他望着信誓旦旦的张弗庸,“张郎以为如何?”
张弗庸低头笑了笑:“从前我‘不知道’他还有这样一番机缘,现在听你讲了,自然备下些什么,多多益善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