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20节
就算她在许府只是个庶女,也不是一户农家子能怠慢的。
方梨自然知道许栀和在高兴什么,她心底也高兴,但高兴了一会儿,心中又隐隐有些担忧——“姑娘,陈郎君能说服老爷吗?”
许栀和歪头想了想,实话实说:“我不知道。”
许县令虽然不在意她,但却是个极其看重眼前利益、家族利益的人。
如果陈允渡不能提供丝毫助力,许县令怕是不会轻易同意。
但是他同不同意都不打紧,农家子求娶,三丫头低嫁,大娘子和姚小娘只怕做梦都要笑醒。
官宦之身嫁给平头百姓,用后宅里面的话来说,就是比人矮了一截。
这样一来,逢年过节,归宁家中,许栀和都要坐在最下首,沦为他人谈资。
许栀和道:“但好在,大娘子和姚小娘会不遗余力地‘助我’,盼着我成了这段姻缘。”
方梨虽然反应迟缓,却并不笨,稍想了想,就明白了姑娘的言外之意。
“姑娘当真算的巧妙,这点都考虑到了。”方梨夸赞。
许栀和笑着伸手在方梨的鼻尖上点了点,笑道:“总要经历一遭的……如果他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如何相信他日后能中举、中进士,予我富足无忧的生活?”
若真的不成,她也不愿意傻愣愣卷了铺盖,与人私奔。
她只是来当天使投资人的,可没想着把自己折腾成一个“挖野菜的”。
方梨小声地“啊”了一声。
今日她两次看见姑娘都隐隐失神,还以为姑娘虽蓄意靠近,但心中早已经有了陈家郎君。
现在看来,姑娘意动是真,理性也是真。若是不成,抽身而去,不带丝毫留恋。
方梨心中想什么,全都写在了脸上,许栀和望着她发笑,“傻方梨,也不是毫不伤心的……”
光凭借那一张皮囊,她心中就有诸多可惜。
食色性也,许栀和心中觉得谈及这些都算正常,却不能直白和方梨这样讲。要是讲了,估计方梨既羞又惊,非钻到床底下去不可。
*
转眼间腊月底,小年。
从今日开始,县署已经休工,各级官员都能回到自家,暖暖和和的过个冬。
一大早起来,院子的婆子妈妈来来往往,准备小年需要用的祭灶神的用具、院子里的丫头被孙妈妈安排了工作,打扫地面,擦拭家具。
方梨被人推攘着,好不容易挤进去,却已经没了扫帚。
孙妈妈道:“等人用空了,你再接过来……现在先去大厨房帮忙吧。”
方梨踮起脚尖,朝孙妈妈后面看了一眼——后面分明还有好几把。
官大一级压死人,做院子中的奴仆何尝不是如此。孙妈妈是管家婆子,她只是西屋的小女使。方梨只好咽下这口气,跟着几个杂役一道去了大厨房。
许栀和在院中等了片刻,不见人来,出门去找,才知道方梨又被推去大厨房当杂役了。
“我房中正缺人手,离不开方梨,”许栀和望着孙妈妈道,“还请孙妈妈行个方便,叫我去把人领回来。”
孙妈妈没想到许栀和当真能为了一个丫头片子找上门来,不过她这般行事,是有上头吕氏亲自点过头的,有了依仗,自然无所畏惧,“三姑娘,实在不是我偏颇,只是院里统共就那么几把扫帚,娘子院里,哥儿屋里,实在抽不出多余。”
许栀和寸步不让,“既然孙妈妈做不了这个主,不如与我一道去面见大娘子,由她判定?”
孙妈妈拦住了她,“三姑娘急什么?左不过是挑水择菜的伙计,方梨也是做惯了的。年关将近,大娘子诸事繁多,就不必惊动大娘子。”
她说完,身后两个杂役婆子往正堂门口一站,活像是两尊煞神,挡住了许栀和的去路。
好汉不吃眼前亏,许栀和只望了一眼,自顾自地转身去了大厨房。
大厨房里热火朝天,三两婆子倚靠着灶台磕着瓜子,小丫鬟们则合力舂着糯米,准备做成粉团、年糕、糍糕等吃食。
许栀和一来,大厨房管事的刘妈妈立刻迎了上前,“三姑娘,哪阵风把你给吹来了?”
灶上炒了南瓜子,她正在和人说笑谈天,见许栀和过来,将瓜子往桌上一放,手掌在围裙上拍了拍,就忙不迭凑了近……三姑娘虽然在府中不受待见,但毕竟是主人家的姑娘,怠慢不得。
许栀和朝刘妈妈笑了笑:“我听孙妈妈说,看见方梨到这儿帮忙来了……不过我现下找方梨还有事,应该不耽误事吧?”
“不耽误不耽误!”刘妈妈摆了摆手,回头在灶台前搜寻一圈,见到在后面烧火的方梨,一只手就把她提溜起来,“方梨,三姑娘来找你了,还不快些。”
方梨的脸蛋上沾染了灰,看起来像一只小花猫。看见许栀和过来,有些犹豫地望了眼正在燃烧的灶台。
刘妈妈最喜欢的就是方梨这一点,不管做什么都有始有终,她安抚地拍拍方梨的肩头,温声道:“去吧,去吧。灶台这边我叫秋儿来。”
秋儿是今年秋末才买回府的小丫头,刚满十三岁,生性怯懦,没被院子挑走,便分到了大厨房刘妈妈的手下。
方梨试着和秋儿说过话,不过后者大多都是低垂着眉眼,不声不响。久而久之,方梨也不太爱主动找她搭话,只偶尔见她伙计重,会主动上前帮个忙。
“姑娘,你可算来了。”方梨望了一眼,走到许栀和的身边,拉着许栀和的袖子小声撒娇道,“不过我也没亏待自己,烧火看着辛苦,却最是暖和,就是脸脏了点。不像在井水边洗菜,天寒地冻,手冷得直哆嗦。”
许栀和手捻着帕子,一点点擦去方梨脸上的灰尘。
听到方梨的话,许栀和将食指弯成弧形,在她脑门上轻弹一下。
“难不成还要我夸你聪明会盘算?”
方梨便笑着不说话了。
许栀和临走之前看了一眼,秋儿反应迟钝,正在被刘妈妈推攘着,依稀能听到她抱怨的声音。
“若不是你当时只要一两银子,真不知道娘子买你回来做什么?”
做事不麻利,反应又迟钝,平日跟个小猫儿似的,做什么都慢一拍。听说是农户家里出来的,家里六个孩子,加上老人一共九张嘴等着吃饭,实在供不起了,才将人卖了。
刚十三岁,搁现代,差不多小升初的年纪。
如果丫鬟都是从小贴身养着的,多是在姑娘院子里头当差,这样选剩下的,以后如无贵人相助,一般都终生做杂役。
许栀和心中有些触动,但是又说不清好还是不好,住在许府,多少还能有吃饭睡觉之地。流落街头,寒冬腊月,可怎么熬得过去?
——“刘妈妈,秋儿年纪还小,你慢慢教。”
刘妈妈应了一声,见秋儿已经坐在灶台前面拨弄柴火,卖了许栀和这个好,不再出声讥讽。
第21章
两人回到西屋,将里面收拾了一通,便听到吕氏派人来传话。
小年夜,照例全家人一道围坐吃饭。许栀和进屋后朝着许县令和吕氏行礼问安,许县令神色淡淡的,倒是吕氏容光焕发,和颜悦色地唤她起来。
上次吕氏这般好的态度,还是许家大郎中了举。
就连大闺女许宜锦出嫁,知道那夫家送的聘雁和礼单暗戳戳轻慢许宜锦,吕氏便只端着假笑,心底恨不能咬碎一口银牙——哪里会笑得这般开心。
吕氏心底大约是极其满意许玉颜相中的那位郎君。
许栀和微微一笑,领了她的情,顺着她的指的地方望去——是许玉颜之后,许应樟之前的位置。
许应樟看见她来,唤了声:“三姐姐。”
许栀和回应了一句,坐下后,侧头看了一眼许玉颜。
她面色红润,头上的珠花又换了款式,是一支点翠的黄宝石步摇,金石做底,看着华美不凡,只是配上许玉颜这张稚气未脱的面庞,有些突兀。
不过她的心情显而易见的高兴,拉着寡言的许大郎笑声不断,说着那郎君如何体贴,家中权势如何夺目。
许玉颜心底美滋滋的想:若能在年底定下来,来年便能由男方家上门提亲,等合了八字,走了流程,便能在明年盛夏前出嫁。
她脸上一阵绯红,见许大郎一脸心不在焉,主动道:“大哥哥莫急,邓郎家中不少读书人,到时候我和邓郎在汴京城安置好了,便让人请大哥哥过去。”
东京城内,天子脚下,文人墨客辈出。许大郎若是能在汴京城听人讲书,也是他的一番机缘。
许大郎终于有了一丝别的反应,目光微闪,点了点头。
吕氏看得欣慰不已,等玉颜成婚,能多多提携兄弟姊妹,便是她最希望看到的,最好大郎和邓家郎君都能争口气,中了进士,受到官家赏识,也好给日子不算好过的许宜锦撑撑腰。
想到大女儿,吕氏的心底漫上一阵阴霾,目光在堂中梭巡一圈,皱了眉问道:“姚氏怎么还没到?”
孙妈妈正准备答话,却见许县令抖了抖身上的衣袍,道:“念琴早些时候派人传了话,说是腹中有些酸痛,她身子重,我便让她不要来了。”
满屋子的人都望着这边,吕氏没想到许县令这般直白,竟一点没给她这个大娘子留面子,当即脸色就有些不太好看。
吕氏强撑着道:“原来是这样。官人早些与我说才是,省得我心底着急。”
姚小娘自称肚子疼,许兰舒自然也懒得过来应付,原先安排好的桌椅少了两个人,便多空余了下来。
孙妈妈给人使了一个眼色,立刻有人将椅子搬走,重新调整了座次。
吕氏的心气儿终于平顺了下来,伸手拢了拢自己鬓边的头发,按例进行每年的“年终”训话。
一套说辞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句,许栀和听得都会背了。不过吕氏倒是乐在其中,毕竟这是难得可以展现她身为“当家主母”风范的时候,此时不抖落,更待何时?
许县令听到一半,就忍不住伸手拿起筷子,兀自夹了饭菜来吃。
吕氏眼皮子一跳,匆匆又说了两句,结束了训话。
许县令心底记挂着姚小娘那边,根本没有心思品尝桌上的菜肴,吃了几口,便准备放下筷子,前去别院。
吕氏心中窝火,却还是忍住不爽拦住了他,“官人,你忘了?”
许县令顺着她的视线望向了一脸期待的许玉颜,想起来吕氏所指,道:“前些日子邓家郎君来家中相看,和玉颜又是两情相悦,我已经允了这桩婚事,到时候府中上下可以着手准备起来……大娘子,玉颜的婚事,就劳你多多费心了。”
吕氏站起身道:“官人言重了。我必然竭尽全力。”
许县令掀起眼皮多看了吕氏一眼,心中毫无波澜——那是她亲生的女儿,她怎么可能不上心。
许大郎也转过身,对许玉颜道:“恭喜四妹妹,得觅良缘。”
许栀和也举起面前的杯子,和许应樟一道望着她,不过许玉颜忙着和许大郎说话,头也没回。
许县令望了一眼收回视线,站起身离开了正堂。
吕氏望着他步履匆匆的背影,心底闷闷的有些不舒服。明明都习惯了许县令偏爱姚氏,也努力说服自己只要让他宣布了玉颜的亲事,那这餐饭他留不留,其实都不打紧。
但是真看见他头也不回地离开,还是噎得发慌。
吕氏手指插进了自己的掌心,眨了眨自己有些干涩的眼睛。
她向来很仔细地保护自己的眼睛,可这一刻,眼前像是起了一层灰霭的雾气,再也看不清眼前。
孙妈妈望着吕氏的背影,心底一阵酸楚,她是吕家的家生子,后来成了吕氏的陪嫁,一道来了这许家。
她是一点一点看着姑娘怎么从吕相公最心疼的幺女变成现在这副大娘子模样的。
方梨自然知道许栀和在高兴什么,她心底也高兴,但高兴了一会儿,心中又隐隐有些担忧——“姑娘,陈郎君能说服老爷吗?”
许栀和歪头想了想,实话实说:“我不知道。”
许县令虽然不在意她,但却是个极其看重眼前利益、家族利益的人。
如果陈允渡不能提供丝毫助力,许县令怕是不会轻易同意。
但是他同不同意都不打紧,农家子求娶,三丫头低嫁,大娘子和姚小娘只怕做梦都要笑醒。
官宦之身嫁给平头百姓,用后宅里面的话来说,就是比人矮了一截。
这样一来,逢年过节,归宁家中,许栀和都要坐在最下首,沦为他人谈资。
许栀和道:“但好在,大娘子和姚小娘会不遗余力地‘助我’,盼着我成了这段姻缘。”
方梨虽然反应迟缓,却并不笨,稍想了想,就明白了姑娘的言外之意。
“姑娘当真算的巧妙,这点都考虑到了。”方梨夸赞。
许栀和笑着伸手在方梨的鼻尖上点了点,笑道:“总要经历一遭的……如果他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如何相信他日后能中举、中进士,予我富足无忧的生活?”
若真的不成,她也不愿意傻愣愣卷了铺盖,与人私奔。
她只是来当天使投资人的,可没想着把自己折腾成一个“挖野菜的”。
方梨小声地“啊”了一声。
今日她两次看见姑娘都隐隐失神,还以为姑娘虽蓄意靠近,但心中早已经有了陈家郎君。
现在看来,姑娘意动是真,理性也是真。若是不成,抽身而去,不带丝毫留恋。
方梨心中想什么,全都写在了脸上,许栀和望着她发笑,“傻方梨,也不是毫不伤心的……”
光凭借那一张皮囊,她心中就有诸多可惜。
食色性也,许栀和心中觉得谈及这些都算正常,却不能直白和方梨这样讲。要是讲了,估计方梨既羞又惊,非钻到床底下去不可。
*
转眼间腊月底,小年。
从今日开始,县署已经休工,各级官员都能回到自家,暖暖和和的过个冬。
一大早起来,院子的婆子妈妈来来往往,准备小年需要用的祭灶神的用具、院子里的丫头被孙妈妈安排了工作,打扫地面,擦拭家具。
方梨被人推攘着,好不容易挤进去,却已经没了扫帚。
孙妈妈道:“等人用空了,你再接过来……现在先去大厨房帮忙吧。”
方梨踮起脚尖,朝孙妈妈后面看了一眼——后面分明还有好几把。
官大一级压死人,做院子中的奴仆何尝不是如此。孙妈妈是管家婆子,她只是西屋的小女使。方梨只好咽下这口气,跟着几个杂役一道去了大厨房。
许栀和在院中等了片刻,不见人来,出门去找,才知道方梨又被推去大厨房当杂役了。
“我房中正缺人手,离不开方梨,”许栀和望着孙妈妈道,“还请孙妈妈行个方便,叫我去把人领回来。”
孙妈妈没想到许栀和当真能为了一个丫头片子找上门来,不过她这般行事,是有上头吕氏亲自点过头的,有了依仗,自然无所畏惧,“三姑娘,实在不是我偏颇,只是院里统共就那么几把扫帚,娘子院里,哥儿屋里,实在抽不出多余。”
许栀和寸步不让,“既然孙妈妈做不了这个主,不如与我一道去面见大娘子,由她判定?”
孙妈妈拦住了她,“三姑娘急什么?左不过是挑水择菜的伙计,方梨也是做惯了的。年关将近,大娘子诸事繁多,就不必惊动大娘子。”
她说完,身后两个杂役婆子往正堂门口一站,活像是两尊煞神,挡住了许栀和的去路。
好汉不吃眼前亏,许栀和只望了一眼,自顾自地转身去了大厨房。
大厨房里热火朝天,三两婆子倚靠着灶台磕着瓜子,小丫鬟们则合力舂着糯米,准备做成粉团、年糕、糍糕等吃食。
许栀和一来,大厨房管事的刘妈妈立刻迎了上前,“三姑娘,哪阵风把你给吹来了?”
灶上炒了南瓜子,她正在和人说笑谈天,见许栀和过来,将瓜子往桌上一放,手掌在围裙上拍了拍,就忙不迭凑了近……三姑娘虽然在府中不受待见,但毕竟是主人家的姑娘,怠慢不得。
许栀和朝刘妈妈笑了笑:“我听孙妈妈说,看见方梨到这儿帮忙来了……不过我现下找方梨还有事,应该不耽误事吧?”
“不耽误不耽误!”刘妈妈摆了摆手,回头在灶台前搜寻一圈,见到在后面烧火的方梨,一只手就把她提溜起来,“方梨,三姑娘来找你了,还不快些。”
方梨的脸蛋上沾染了灰,看起来像一只小花猫。看见许栀和过来,有些犹豫地望了眼正在燃烧的灶台。
刘妈妈最喜欢的就是方梨这一点,不管做什么都有始有终,她安抚地拍拍方梨的肩头,温声道:“去吧,去吧。灶台这边我叫秋儿来。”
秋儿是今年秋末才买回府的小丫头,刚满十三岁,生性怯懦,没被院子挑走,便分到了大厨房刘妈妈的手下。
方梨试着和秋儿说过话,不过后者大多都是低垂着眉眼,不声不响。久而久之,方梨也不太爱主动找她搭话,只偶尔见她伙计重,会主动上前帮个忙。
“姑娘,你可算来了。”方梨望了一眼,走到许栀和的身边,拉着许栀和的袖子小声撒娇道,“不过我也没亏待自己,烧火看着辛苦,却最是暖和,就是脸脏了点。不像在井水边洗菜,天寒地冻,手冷得直哆嗦。”
许栀和手捻着帕子,一点点擦去方梨脸上的灰尘。
听到方梨的话,许栀和将食指弯成弧形,在她脑门上轻弹一下。
“难不成还要我夸你聪明会盘算?”
方梨便笑着不说话了。
许栀和临走之前看了一眼,秋儿反应迟钝,正在被刘妈妈推攘着,依稀能听到她抱怨的声音。
“若不是你当时只要一两银子,真不知道娘子买你回来做什么?”
做事不麻利,反应又迟钝,平日跟个小猫儿似的,做什么都慢一拍。听说是农户家里出来的,家里六个孩子,加上老人一共九张嘴等着吃饭,实在供不起了,才将人卖了。
刚十三岁,搁现代,差不多小升初的年纪。
如果丫鬟都是从小贴身养着的,多是在姑娘院子里头当差,这样选剩下的,以后如无贵人相助,一般都终生做杂役。
许栀和心中有些触动,但是又说不清好还是不好,住在许府,多少还能有吃饭睡觉之地。流落街头,寒冬腊月,可怎么熬得过去?
——“刘妈妈,秋儿年纪还小,你慢慢教。”
刘妈妈应了一声,见秋儿已经坐在灶台前面拨弄柴火,卖了许栀和这个好,不再出声讥讽。
第21章
两人回到西屋,将里面收拾了一通,便听到吕氏派人来传话。
小年夜,照例全家人一道围坐吃饭。许栀和进屋后朝着许县令和吕氏行礼问安,许县令神色淡淡的,倒是吕氏容光焕发,和颜悦色地唤她起来。
上次吕氏这般好的态度,还是许家大郎中了举。
就连大闺女许宜锦出嫁,知道那夫家送的聘雁和礼单暗戳戳轻慢许宜锦,吕氏便只端着假笑,心底恨不能咬碎一口银牙——哪里会笑得这般开心。
吕氏心底大约是极其满意许玉颜相中的那位郎君。
许栀和微微一笑,领了她的情,顺着她的指的地方望去——是许玉颜之后,许应樟之前的位置。
许应樟看见她来,唤了声:“三姐姐。”
许栀和回应了一句,坐下后,侧头看了一眼许玉颜。
她面色红润,头上的珠花又换了款式,是一支点翠的黄宝石步摇,金石做底,看着华美不凡,只是配上许玉颜这张稚气未脱的面庞,有些突兀。
不过她的心情显而易见的高兴,拉着寡言的许大郎笑声不断,说着那郎君如何体贴,家中权势如何夺目。
许玉颜心底美滋滋的想:若能在年底定下来,来年便能由男方家上门提亲,等合了八字,走了流程,便能在明年盛夏前出嫁。
她脸上一阵绯红,见许大郎一脸心不在焉,主动道:“大哥哥莫急,邓郎家中不少读书人,到时候我和邓郎在汴京城安置好了,便让人请大哥哥过去。”
东京城内,天子脚下,文人墨客辈出。许大郎若是能在汴京城听人讲书,也是他的一番机缘。
许大郎终于有了一丝别的反应,目光微闪,点了点头。
吕氏看得欣慰不已,等玉颜成婚,能多多提携兄弟姊妹,便是她最希望看到的,最好大郎和邓家郎君都能争口气,中了进士,受到官家赏识,也好给日子不算好过的许宜锦撑撑腰。
想到大女儿,吕氏的心底漫上一阵阴霾,目光在堂中梭巡一圈,皱了眉问道:“姚氏怎么还没到?”
孙妈妈正准备答话,却见许县令抖了抖身上的衣袍,道:“念琴早些时候派人传了话,说是腹中有些酸痛,她身子重,我便让她不要来了。”
满屋子的人都望着这边,吕氏没想到许县令这般直白,竟一点没给她这个大娘子留面子,当即脸色就有些不太好看。
吕氏强撑着道:“原来是这样。官人早些与我说才是,省得我心底着急。”
姚小娘自称肚子疼,许兰舒自然也懒得过来应付,原先安排好的桌椅少了两个人,便多空余了下来。
孙妈妈给人使了一个眼色,立刻有人将椅子搬走,重新调整了座次。
吕氏的心气儿终于平顺了下来,伸手拢了拢自己鬓边的头发,按例进行每年的“年终”训话。
一套说辞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句,许栀和听得都会背了。不过吕氏倒是乐在其中,毕竟这是难得可以展现她身为“当家主母”风范的时候,此时不抖落,更待何时?
许县令听到一半,就忍不住伸手拿起筷子,兀自夹了饭菜来吃。
吕氏眼皮子一跳,匆匆又说了两句,结束了训话。
许县令心底记挂着姚小娘那边,根本没有心思品尝桌上的菜肴,吃了几口,便准备放下筷子,前去别院。
吕氏心中窝火,却还是忍住不爽拦住了他,“官人,你忘了?”
许县令顺着她的视线望向了一脸期待的许玉颜,想起来吕氏所指,道:“前些日子邓家郎君来家中相看,和玉颜又是两情相悦,我已经允了这桩婚事,到时候府中上下可以着手准备起来……大娘子,玉颜的婚事,就劳你多多费心了。”
吕氏站起身道:“官人言重了。我必然竭尽全力。”
许县令掀起眼皮多看了吕氏一眼,心中毫无波澜——那是她亲生的女儿,她怎么可能不上心。
许大郎也转过身,对许玉颜道:“恭喜四妹妹,得觅良缘。”
许栀和也举起面前的杯子,和许应樟一道望着她,不过许玉颜忙着和许大郎说话,头也没回。
许县令望了一眼收回视线,站起身离开了正堂。
吕氏望着他步履匆匆的背影,心底闷闷的有些不舒服。明明都习惯了许县令偏爱姚氏,也努力说服自己只要让他宣布了玉颜的亲事,那这餐饭他留不留,其实都不打紧。
但是真看见他头也不回地离开,还是噎得发慌。
吕氏手指插进了自己的掌心,眨了眨自己有些干涩的眼睛。
她向来很仔细地保护自己的眼睛,可这一刻,眼前像是起了一层灰霭的雾气,再也看不清眼前。
孙妈妈望着吕氏的背影,心底一阵酸楚,她是吕家的家生子,后来成了吕氏的陪嫁,一道来了这许家。
她是一点一点看着姑娘怎么从吕相公最心疼的幺女变成现在这副大娘子模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