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章阅霜侧头看着他,慢慢道:“世子殿下不妨有话直说。行船三日,此时即将靠岸了,世子这才来拉拢我,是不是晚了些?”
  “大人身在御史台,我岂敢行拉拢之事,”阎止笑了笑道,“我只是想提醒章大人,胜景虽美,可江上浪大风急,切勿忘了底下的暗流涌动。”
  章阅霜目光向下一敛,语气中不无冷漠道:“臣不比世子一片慧心,听不懂。”
  “那我就明说罢。章大人究竟是抱着什么心思来兖州?你除了替瑞王做事,此行还另有目的,”阎止双手拢于袖中,即便正午太阳正盛,他吹着江风身上依然感觉寒冷。
  他问:“你在幽州时由田高明一手提拔,他待你还算不错。可既承了旧主之恩,没有道理再转投在黎大学士的门下。章大人,你当年沟通于幽州兖州之间,到底做了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都过去这么多年了,非要自己来看一眼才甘心。”
  章阅霜站在原地一动未动,仍然垂着目光,颇有些傲慢的意思,半晌都没有说话。清风从两人之间穿过,午后日光晴朗,风中却无端地夹杂起了丝丝寒意。
  “世子殿下还是先管管自己吧。既然知道兖州的是非少不了,世子自己便是泥菩萨过江,可别滑进这濡苍江里去了,”章阅霜冷声说罢,顿了顿又道,“更何况,世子殿下复位不易,我听说在幽州连命都快丢了。难道想走国公爷的旧路吗?”
  “难得你耳听六路,”阎止望着平阔的江面,浮光跃金,晃得他眯起眼睛来,“这件事是萧临彻告诉我的,他这是什么用心?许诺都是好听的,但田高明是什么下场,你我都看见了。船还没靠岸,章大人仍然能掌舵。”
  两人说话间,兖州城门已近在眼前,艄公急忙跑来拉纤。阎止不再赘语,一甩袖信步下了船。
  岸上的阵仗却比预料中小了许多,渡口旁只有一人孤零零地相迎,身后跟着十几个布衣差役,高矮不齐,歪瓜裂枣什么样的都有,简直像是临时凑数的。
  领在前头那人个头矮小,身形干瘦,裹着身品秩最低的蓝袍官衣。他年近四十,一笑眼角堆起层层的皱纹,背跟着没脊梁似的一塌,满脸都是奉承,拿腔拿调地作揖道:“小的兖州推官贾守谦,见过世子殿下。”
  阎止上下打量了他一眼,问道:“杨大人呢?前日来信还说,今日会亲来渡口相迎。”
  贾守谦神色跟着一变,拿着嗓子用力地唉了一声,眉头随即扭起来:“不瞒世子殿下,崔大人今儿早上突发意外……过世了,杨大人正在府衙问话呢!”
  --------------------
  谢谢阅读。
  第147章 疑云
  府衙外草木青青,阳光下随微风轻轻拂动着。阎止还没走进大门,便听里面的哭泣声。堂中唯有一人背对大门而立,身形颀长,着一身暗紫色长袍,官帽下鬓发微白,留着长髯,年纪约在四十开外。
  这人正不停地和来往的差役交代着什么话。贾守谦跟在后面刚刚进门,赶紧跑上前去与他附耳说了几句。这人转过身,走过来拱手对两人一揖:“世子殿下,章大人,在下兖州知州,杨淮英。”
  他满是歉意地看着两人:“实在是对不住两位,初到兖州还没进城,便碰上了这样的事情。两位从京城远道而来,在下没能相迎不说,府衙里更是乱糟糟,真是太不像话了。我陪殿下和章大人去后院暂歇片刻,着人已备好了龙井,二位先消一消暑气。”
  “杨大人不必客气,”阎止略一拱手以做回应,却看向厅中说,“我见崔大人之丧尚未处理完,诸事待决,杨大人想必是抽不开身。我们二人自便即刻,不劳大人费心。只是人命关天,阎某初来乍到也不免要问一句,崔大人一向身体健康,怎么就过世了?”
  杨淮英叹了口气,伸手向旁侧一请,将两人让到偏厅说话。
  门扉合上,哭声也远了些,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才道:“兖州盐井众多,税收更是府衙每年入账的大头。兖州每年会新开几口盐井,但崔大人觉得劳民伤财,一直不同意。我压着不动作,他就到井上去挨个看挨个劝。他今早去了一口新开的井上,意思是要给关了。我早知道那盐井主早对他有意见,可是没成想……意外,都是意外。”
  他说着伸手揩了一下眼角:“我同崔大人共事二十余年,平日里谈不上和睦,可那都是政事,意见相左再正常不过了。崔大人是个好人呐,虽然倔强但为人正直,又有能力。他正值盛年,怎么就这样走了?”
  屋外的来往声还在继续,好像有不少人匆匆地进堂来了。阎止问:“崔大人尸身何在,仵作看过了吗?”
  “哪儿有功夫看啊,”杨淮英道,“他出了事便通知了家里人,家中尚有八十岁老母,见了尸身便抱着不放,哭晕过去几次,已经领走收殓了。世子殿下有什么话,只管问我就好了,老人已经年迈,禁不起这样的打击。”
  阎止透过窗向堂中看去,见一窈窕妇人搀着位老妇缓缓地向外走,边走边低声劝慰,身形如胶似漆。另有一妇人跟在身后,相比之下衣着寒酸了许多,脸上挂着泪也不知道擦,整个人恍惚着,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
  “那是崔大人的妻子,”杨淮英说,“拙荆与崔氏一向交好,出了这种事,我不方便出面,就由内子代为劝慰。他们夫妻二人尚无子嗣,如此横祸一处,将来可要怎么办呢。”
  章阅霜也向外看了看,却道:“京中传闻杨大人与崔大人势不两立。如今看来,并非如此啊?”
  “唉……不提了,不提了。”杨淮英摆了摆手,摇头道,“二十多年都这样过来了,哪儿能有什么深仇大恨呢,都是谣言添油加醋罢了。”
  “出手搡人的矿井主现在何处?”阎止站起身来,“我有话要问他。”
  地牢幽深阴暗,越往里走越是阴冷潮湿,丝毫不觉外面重重的暑气。狱卒的呵斥声与皮鞭抽打的声音传过来,进门先挨一顿打,这是牢里不成文的规矩。
  通常来说,三鞭子下去便就没声了。但眼前这人被压在地上,依然竭力地嚎叫和挣扎着,满口无用的恶言咒骂,颠来倒去地喊着死不足惜。狱卒被吼得烦了,用力几脚踹在他后心上,杨淮英一句住手还没落地,只见他头一歪,身子软在地上。
  “放肆!”杨淮英疾言厉色地呵斥了一声,蹲下来伸手探这矿井主的鼻息,半天都没说话。阎止站在牢房外,双手拢在灰袍袖中,并未上前一步,问道:“还有气吗?”
  “还活着,”杨淮英抬起头来,“只是恐怕受了重伤,答不了什么话。世子可还要现在审吗?”
  “审啊。”阎止道,烛火将交错的栏杆在他面上投下阴影,“把他弄起来,何时醒了何时提人,我就在牢里候着。”
  哗啦——
  一盆冰水兜头而降,坐在椅子上的人轻微晃动了一下,过了半天才慢慢抬起头来。他双手反剪着绑在椅子上,此时身子往前倾着,一动便是先梗起脖子来。
  此人叫郑榷,多年行商小有些家资。随着年纪渐长身上出了些毛病,他便与同乡集资盘了一口盐井,想把生意彻底稳在一处,此后都不再东奔西跑了。他慢慢地抬起头来,一双眼睛里满是血丝,杀人的血腥气未去,野狗似的狠狠盯过来。
  阎止向侧偏了偏头,章阅霜抬手一拍惊堂木,厉声道:“井上滋事,纵乱杀人,谋害朝廷命官。你可认罪?”
  “我杀当官的怎么了,”郑榷吊起斜眼,掀着眼皮看向两人,“我有什么罪过,那姓崔的就该死。你们是打哪儿来的大老爷,哪儿来的滚回哪儿去,兖州的规矩不是这么写的。”
  章阅霜在御史台经案无数,什么抢白辱骂都听过,完全不把他这两句挑衅当做一回事。他手指间夹着根紫竹狼毫,点在卷宗上如同写生死簿,开口时调子拖得长而冷:“御史台就是天下的规矩,上审贪腐下查失责,还从没人能在我手下完完整整地走出牢门。兖州地僻,怎么,你要让本官开开眼吗?”
  回应他的只有静默。
  章阅霜问道:“你井里的长工目击称,崔时沭清早就到了,你陪他转了一圈,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吵起来了。你们当时在吵什么?”
  牢中依旧静默一片,唯有风灯的烛心爆出轻响。
  “那我来换个问题吧,”阎止突然开口问道,“崔大人对兖州事务督查详细,常常去民间走动。他这个月走访了五处盐井,为什么单单要关停你的呢?”
  “因为他妒忌我赚了大钱,早就看我不顺眼了。他这是小人得志!”郑榷突然怒声嚷了一句,墙上的灯烛都跟着晃了晃,而后想起什么似的牢牢地闭上嘴,往椅背上用力一靠。
  “看来伤得也没那么重。”阎止对着他看了一会儿,忽而道,“崔时沭盯着你不放,一月之内甚至屡屡拜访,是因为你井上死人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一共死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