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良久,他才低声道:“当初,孟谦安只说此事若败露,他决不会牵连到我。我没信。”
柳元洵目露瞭然。贺郎平既然从此事中摘了出来,便说明孟谦安确实将此事揽了过去。想来也是,他既已走上死路,且刺杀本就是他主谋,倒也不算冤枉。
只能他能主动承认,倒是让柳元洵有些诧异。
其实,不仅是他惊讶,贺郎平知道孟谦安认罪的时候,他也很惊讶。
因为过去的寥寥交集中,孟谦安给他的印象并不好,说话也总是似真似假,让人琢磨不透。只是等孟谦安真的揽过罪责后,他曾说过的玩笑话,好像又有了几分真心。
他说:“既然清白了半辈子,便别背着脏名死。这事若败,我担着。江南未必需要我,但一定需要你。”
孟谦安是好人吗?当然不是。
可他是纯粹的坏人吗?也没人能说得准。
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大多数人都只是阳光下的一棵树,随着日升日落,有着动态变化的阴阳两面。环境不会以树的意志为转移,倒是树,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生长的方向。
离开前,贺郎平向柳元洵磕了三个响头。
孟谦安揽下罪责还能道一句“理所当然”,可柳元洵却是真正放过了他——若柳元洵想追究,他逃不过枭首示众结局。
三个响头后,贺郎平道了声“珍重”,而后翻身上马,于晨曦微光中向着江南去了。
……
朝中的动荡并没有在民间掀起太大风浪,日子一晃两三日,七月初七便到了。
民间大部分人都听过孟阁老的名字,可这人究竟是好是坏,是忠是奸,好像只有等到皇上下谕的时候才能有定论。
皇上说他是贪官,是坏人,那他就绝对不是好人,这样一个毒瘤被清除,自然要藉着节日,好好庆贺一番。
艳色的晚霞映照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夏蝉也不知疲倦地叫着,人与自然的声音混成喧嚣的声浪,吵得柳元洵耳膜生疼。
他本不愿来,可淩晴激动得紧,早两日前就开始念叨乞巧节上的油花果子,又说这里热闹非凡,不仅有烟火,还有花灯。
柳元洵被她说得心动,这才在人挤人的时候出了门。
乞巧节是一年中最特殊的时候,平日里许多坊市入夜便关了,可在这一天,大部分坊市却会开放至深夜,平日里足不出户的贵女们也会在这一日结伴上街。
柳元洵不喜欢人多的地方,走了片刻便寻了处安静地方落座,可他喜静,却不想让淩晴跟着他受委屈,“淩亭,陪她去逛逛吧。”
倒不是怕遇到危险,只是街上女子大多有人陪伴,淩晴若是孤身一人,难免显得可怜,再者,他身后就有护卫,出不了什么意外。
淩亭本不想答应,可见淩晴一脸期待,还是由她扯着袖子拽远了。
柳元洵刚坐下时,天边还泛着一层薄薄的亮光,待淩氏兄妹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中,天色也一点点暗了下来。
繁华的灯饰将整条大街照得灯火通明,五颜六色的焰火在天际散落,长而阔的河流中飘过载着愿望的花灯,再加上远处声声入耳的欢笑,这一切都让柳元洵第一次感受到节日在民间的意义。
他正低头望着河中的争奇斗艳的花灯,却听身后侍卫忽地上前,长刀出鞘声中传来喝问:“此处有贵人暂歇,闲杂人等速速离开!”
柳元洵抬眸去看,就见一个穿着黑灰色短打的男子站在不远处,脸上带着辟邪用的傩戏面具,大到突兀的眼睛和夸张的嘴遮去了他的面容,而他手中正拎着一盏简单的玉兔花灯,正缓缓朝河边走来。
看这架势,彷佛是来放灯的。
柳元洵抬手轻挥,道:“不必紧张,退下吧。”
“是!”侍卫收刀后退,却一直心怀警惕,尤其在看到那男子朝着瑞王靠近时,更是差点又拔了刀。
柳元洵静望来人,直到那男子将花灯递到他面前,他才平静回道:“我不需要。”
他说不要,那男子也强求,收回花灯后,将里头的蜡烛拿了出来,修长的手指折绕了几下,将兔子变成了莲花,塞回蜡烛,又向他递来。
柳元洵没说话,只摆了摆手,示意自己不需要。
兔子变成莲花,莲花变成骏马,骏马又变成了凤凰,柳元洵都只是轻轻摆手,没将人赶走,也没收下他的灯。
持灯的人正欲再变个花样,饱受摧残的条柳却彻底折了,落下的枝条挨到了烛火旁,“呼”的一声蹿起火光,将残骸彻底烧尽了。
望着面具下略显僵硬的身影,柳元洵淡淡一笑,不再看他的把戏,抬手招来侍卫准备离去。
两名侍卫开道,余下四个侍卫将他紧紧围在中央,路过那男子时,没人停顿,更没人在意,彷佛途径了个无关的路人。
柳元洵坐着轮椅,行动不便,还没走到轿子前,就被玩赏归来的淩晴追上了。
她拍了拍胸脯,松了口气,“哎呀主子,我方才回来,看那树下空无一人,吓我一跳,还以为出什么事了。”
柳元洵笑了笑,无意一回眸,就见那带着面具的男子仍跟在他身后。
第139章
街上行人如织,恰逢烟花盛放,人潮如浪般向内涌去。逆行本就艰难,何况柳元洵还坐在轮椅上,硬要开路往外冲,只会给别人添乱。
柳元洵道:“先找处空地等一等吧,等人少些再走。”
不间断的“砰——”响声接连炸开,天边亮起一簇又一簇五彩烟花。淩晴站在廊下,一脸兴奋地远眺,淩亭却注意到不远处静立着的陌生男子。
那人实在太过显眼。除了他们这行人,所有人都在朝烟花盛放处涌动,唯有他孤身站在七八米外的廊下,头戴面具,目光紧锁柳元洵。
那身形……这种异样的熟悉感……
淩亭忽地意识到什么,猛地低头看向柳元洵,却见他只是仰头望着天际烟花,眼神平静,彷佛一无所觉。
出于潜意识的警惕,淩亭微微错步,挡在柳元洵与那人之间。余下的时间里,他再无看烟花的心思,只僵硬地维持着遮挡的姿势,连自己也说不清此举意义何在。
黑沉夜幕中绽放着巨大的光色花朵,烟火爆开的刹那,绚丽光芒比星辰更耀眼。
柳元洵仰头望着璀璨烟火,待人群终于稀疏,耳边响起淩亭的声音:“主子,人少了,回去吗?”
他点点头,垂眸后倚,避开了淩亭错身让开时,那道灼热而熟悉的视线。
马车缓缓前行,尾随者不远不近地缀在后方。
到府门前时,天色已晚。守门的小厮正想等门口人群散尽,就关门落锁,却听见了隐约脚步声。
他抬头一看,见是个戴面具的男子,正要开口询问,那人已摘下面具,露出一张熟悉却久违的面容。
小厮先是一愣,回神后迅速低头行礼:“奴才见过顾侍君。”
顾莲沼点了点头,神态平静地朝院内走去。
他本就皇上钦赐的侍君,又未与柳元洵和离,回府再正常不过。可沿途偶遇的小厮侍女见了他,总要惊上一惊才行礼——他们好似同这座府院的主人一样,忘了他的存在。
不必询问,单看轮椅压过的浅淡辙印,顾莲沼就知道柳元洵已不住在旧处了,待循着若有若无的痕迹前行数百步,一间亮着烛火的二层楼阁映入眼帘。
他无意遮掩脚步声,更料定淩亭早已察觉他的到来,可他不以为意,坦然上前,抬手将门推开。
早在顾莲沼靠近竹苑前,淩亭就出声提示了,他没说是谁,只说有人来了,要不要出去看看。
柳元洵只低头看着手中的书,淡淡道:“不必。”
此话一出,淩亭便已料定,柳元洵不仅知道来人是谁,想必早在大街上就将人认了出来。
也是,日日相对,耳鬓厮磨过的人,若是凭藉身形和眼眸还能错认,也太小看情爱的重量了。
直到竹门被推开,柳元洵仍未抬眼,只对候在身侧的淩亭说:“你先去休息吧。”
淩亭低头称是,途经顾莲沼身侧时,不由看向他,可顾莲沼毫不在意,只目光灼灼地盯着坐在榻上翻书的人。
从前,这双眼睛总给他危险而执迷的感觉,彷佛拥有这样眼神的人,追爱亦如烈火烹油,稍有不慎便要伤人伤己。
可此刻再看,顾莲沼却有种奇异地沉静。尽管主子两个月来从未提过他的名字,像是与他彻底疏远,可他单是站在那里,便让淩亭感受到一种势在必得的沉稳。
竹屋狭小,几步便到门前。
门扉开合间,隔绝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
柳元洵合书放置一旁,抬眸看向顾莲沼,轻声道:“坐吧。”
顾莲沼不欲逼他太紧,于是拉开竹凳,在距他三步处落座。
昏黄烛火将柳元洵本就柔美的面容衬得更加温和,他无怒无喜,看待顾莲沼的目光,如同看待疏远多年的旧友:“身体都养好了?”
柳元洵目露瞭然。贺郎平既然从此事中摘了出来,便说明孟谦安确实将此事揽了过去。想来也是,他既已走上死路,且刺杀本就是他主谋,倒也不算冤枉。
只能他能主动承认,倒是让柳元洵有些诧异。
其实,不仅是他惊讶,贺郎平知道孟谦安认罪的时候,他也很惊讶。
因为过去的寥寥交集中,孟谦安给他的印象并不好,说话也总是似真似假,让人琢磨不透。只是等孟谦安真的揽过罪责后,他曾说过的玩笑话,好像又有了几分真心。
他说:“既然清白了半辈子,便别背着脏名死。这事若败,我担着。江南未必需要我,但一定需要你。”
孟谦安是好人吗?当然不是。
可他是纯粹的坏人吗?也没人能说得准。
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大多数人都只是阳光下的一棵树,随着日升日落,有着动态变化的阴阳两面。环境不会以树的意志为转移,倒是树,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生长的方向。
离开前,贺郎平向柳元洵磕了三个响头。
孟谦安揽下罪责还能道一句“理所当然”,可柳元洵却是真正放过了他——若柳元洵想追究,他逃不过枭首示众结局。
三个响头后,贺郎平道了声“珍重”,而后翻身上马,于晨曦微光中向着江南去了。
……
朝中的动荡并没有在民间掀起太大风浪,日子一晃两三日,七月初七便到了。
民间大部分人都听过孟阁老的名字,可这人究竟是好是坏,是忠是奸,好像只有等到皇上下谕的时候才能有定论。
皇上说他是贪官,是坏人,那他就绝对不是好人,这样一个毒瘤被清除,自然要藉着节日,好好庆贺一番。
艳色的晚霞映照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夏蝉也不知疲倦地叫着,人与自然的声音混成喧嚣的声浪,吵得柳元洵耳膜生疼。
他本不愿来,可淩晴激动得紧,早两日前就开始念叨乞巧节上的油花果子,又说这里热闹非凡,不仅有烟火,还有花灯。
柳元洵被她说得心动,这才在人挤人的时候出了门。
乞巧节是一年中最特殊的时候,平日里许多坊市入夜便关了,可在这一天,大部分坊市却会开放至深夜,平日里足不出户的贵女们也会在这一日结伴上街。
柳元洵不喜欢人多的地方,走了片刻便寻了处安静地方落座,可他喜静,却不想让淩晴跟着他受委屈,“淩亭,陪她去逛逛吧。”
倒不是怕遇到危险,只是街上女子大多有人陪伴,淩晴若是孤身一人,难免显得可怜,再者,他身后就有护卫,出不了什么意外。
淩亭本不想答应,可见淩晴一脸期待,还是由她扯着袖子拽远了。
柳元洵刚坐下时,天边还泛着一层薄薄的亮光,待淩氏兄妹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中,天色也一点点暗了下来。
繁华的灯饰将整条大街照得灯火通明,五颜六色的焰火在天际散落,长而阔的河流中飘过载着愿望的花灯,再加上远处声声入耳的欢笑,这一切都让柳元洵第一次感受到节日在民间的意义。
他正低头望着河中的争奇斗艳的花灯,却听身后侍卫忽地上前,长刀出鞘声中传来喝问:“此处有贵人暂歇,闲杂人等速速离开!”
柳元洵抬眸去看,就见一个穿着黑灰色短打的男子站在不远处,脸上带着辟邪用的傩戏面具,大到突兀的眼睛和夸张的嘴遮去了他的面容,而他手中正拎着一盏简单的玉兔花灯,正缓缓朝河边走来。
看这架势,彷佛是来放灯的。
柳元洵抬手轻挥,道:“不必紧张,退下吧。”
“是!”侍卫收刀后退,却一直心怀警惕,尤其在看到那男子朝着瑞王靠近时,更是差点又拔了刀。
柳元洵静望来人,直到那男子将花灯递到他面前,他才平静回道:“我不需要。”
他说不要,那男子也强求,收回花灯后,将里头的蜡烛拿了出来,修长的手指折绕了几下,将兔子变成了莲花,塞回蜡烛,又向他递来。
柳元洵没说话,只摆了摆手,示意自己不需要。
兔子变成莲花,莲花变成骏马,骏马又变成了凤凰,柳元洵都只是轻轻摆手,没将人赶走,也没收下他的灯。
持灯的人正欲再变个花样,饱受摧残的条柳却彻底折了,落下的枝条挨到了烛火旁,“呼”的一声蹿起火光,将残骸彻底烧尽了。
望着面具下略显僵硬的身影,柳元洵淡淡一笑,不再看他的把戏,抬手招来侍卫准备离去。
两名侍卫开道,余下四个侍卫将他紧紧围在中央,路过那男子时,没人停顿,更没人在意,彷佛途径了个无关的路人。
柳元洵坐着轮椅,行动不便,还没走到轿子前,就被玩赏归来的淩晴追上了。
她拍了拍胸脯,松了口气,“哎呀主子,我方才回来,看那树下空无一人,吓我一跳,还以为出什么事了。”
柳元洵笑了笑,无意一回眸,就见那带着面具的男子仍跟在他身后。
第139章
街上行人如织,恰逢烟花盛放,人潮如浪般向内涌去。逆行本就艰难,何况柳元洵还坐在轮椅上,硬要开路往外冲,只会给别人添乱。
柳元洵道:“先找处空地等一等吧,等人少些再走。”
不间断的“砰——”响声接连炸开,天边亮起一簇又一簇五彩烟花。淩晴站在廊下,一脸兴奋地远眺,淩亭却注意到不远处静立着的陌生男子。
那人实在太过显眼。除了他们这行人,所有人都在朝烟花盛放处涌动,唯有他孤身站在七八米外的廊下,头戴面具,目光紧锁柳元洵。
那身形……这种异样的熟悉感……
淩亭忽地意识到什么,猛地低头看向柳元洵,却见他只是仰头望着天际烟花,眼神平静,彷佛一无所觉。
出于潜意识的警惕,淩亭微微错步,挡在柳元洵与那人之间。余下的时间里,他再无看烟花的心思,只僵硬地维持着遮挡的姿势,连自己也说不清此举意义何在。
黑沉夜幕中绽放着巨大的光色花朵,烟火爆开的刹那,绚丽光芒比星辰更耀眼。
柳元洵仰头望着璀璨烟火,待人群终于稀疏,耳边响起淩亭的声音:“主子,人少了,回去吗?”
他点点头,垂眸后倚,避开了淩亭错身让开时,那道灼热而熟悉的视线。
马车缓缓前行,尾随者不远不近地缀在后方。
到府门前时,天色已晚。守门的小厮正想等门口人群散尽,就关门落锁,却听见了隐约脚步声。
他抬头一看,见是个戴面具的男子,正要开口询问,那人已摘下面具,露出一张熟悉却久违的面容。
小厮先是一愣,回神后迅速低头行礼:“奴才见过顾侍君。”
顾莲沼点了点头,神态平静地朝院内走去。
他本就皇上钦赐的侍君,又未与柳元洵和离,回府再正常不过。可沿途偶遇的小厮侍女见了他,总要惊上一惊才行礼——他们好似同这座府院的主人一样,忘了他的存在。
不必询问,单看轮椅压过的浅淡辙印,顾莲沼就知道柳元洵已不住在旧处了,待循着若有若无的痕迹前行数百步,一间亮着烛火的二层楼阁映入眼帘。
他无意遮掩脚步声,更料定淩亭早已察觉他的到来,可他不以为意,坦然上前,抬手将门推开。
早在顾莲沼靠近竹苑前,淩亭就出声提示了,他没说是谁,只说有人来了,要不要出去看看。
柳元洵只低头看着手中的书,淡淡道:“不必。”
此话一出,淩亭便已料定,柳元洵不仅知道来人是谁,想必早在大街上就将人认了出来。
也是,日日相对,耳鬓厮磨过的人,若是凭藉身形和眼眸还能错认,也太小看情爱的重量了。
直到竹门被推开,柳元洵仍未抬眼,只对候在身侧的淩亭说:“你先去休息吧。”
淩亭低头称是,途经顾莲沼身侧时,不由看向他,可顾莲沼毫不在意,只目光灼灼地盯着坐在榻上翻书的人。
从前,这双眼睛总给他危险而执迷的感觉,彷佛拥有这样眼神的人,追爱亦如烈火烹油,稍有不慎便要伤人伤己。
可此刻再看,顾莲沼却有种奇异地沉静。尽管主子两个月来从未提过他的名字,像是与他彻底疏远,可他单是站在那里,便让淩亭感受到一种势在必得的沉稳。
竹屋狭小,几步便到门前。
门扉开合间,隔绝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
柳元洵合书放置一旁,抬眸看向顾莲沼,轻声道:“坐吧。”
顾莲沼不欲逼他太紧,于是拉开竹凳,在距他三步处落座。
昏黄烛火将柳元洵本就柔美的面容衬得更加温和,他无怒无喜,看待顾莲沼的目光,如同看待疏远多年的旧友:“身体都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