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再有一年,就要离任了。”
王县丞张张嘴,最后低头道:“是啊,最关键的一年。”
“若没有这次的事,三哥哥你一定会高升的。”纪阳如今一直懊恼。
倘若他那日细心点,认真查看化肥作坊的情况,这事就不会发生。
刘主簿手里还捏着账本。
两年来,好不容易让门北县的财政富裕些。
赔偿过后,什么都不剩了。
甚至还比他们刚来的时候还穷。
贺捕头倒是能打起精神,他负责本县的治安。
其实本县百姓的怨言并不多。
甚至,根本没有怨气,多是觉得衙门倒霉。
听了贺捕头的话,大家才抬起头。
纪霆笑了,开口道:“最关键的一年,一定会高升。”
“那我们来门北县的目的是什么。”
纪霆抛出这个问题。
王县丞他们第一反应是,来这里外放啊。
做官的都要外放。
纪阳犹豫片刻,却道:“是因为门北县情况不好。”
“宝泽十二年那年的进士,都写过较为激进的策论。”
那就是让秀才举人们去偏远地方。
而那一年的进士写了这样的策论,也这样做了。
纪霆作为那年的状元,更是身先士卒。
他们的目的是知行合一。
把自己所学所想展现出来,让为天下黎明读书这几个字,不是一句空话。
所以归根到底。
他们是来建设门北县的。
跟什么升迁,什么关键一年,没有关系。
就是想让门北县好好发展。
那问题又来了,发展了吗?
“发展了。”刘主簿说得还有些犹豫,不过他那厚厚的账本记录了一切。
别看现在余额是零。
但不能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啊。
过程就是。
门北县百姓的生活确实在改变。
各个村的水渠道路,甚至戏台,都在这两年内一一修缮。
本地治安变好了,本地书籍便宜了,县学招生之余,还在教各村百姓写常用字。
当年因为战乱离开的货商们,也陆陆续续回来,给当地带来各色商品。
这就是过程,也是结果。
不说这些。
只讲今年本地粮食收成,那也是比往年都要高的。
连着两年,本地小米小麦产量一直在增加。
这同样是结果。
这不就是他们来的目的吗。
旁人说纪霆因为新化肥作坊的事不能升迁,那这两年就白干了,接下来一年同样白干。
他们说得对吗?
在乎他们的评价,纪霆根本走不到今日。
他以前是个纨绔,之后是大家口中的天才。
可归根到底,他都在做自己的事。
王县丞恍惚了下。
以前给别人做副手的时候,多要考虑这些东西。
来纪霆这里,竟然完全相反。
对啊。
别人说这几年白费了,纪霆要重新再来。
但事实上,他们这个团队磨合得更好了,而且也做了实际的事情。
看贺捕头那边的情况就知道了。
本地百姓可以不像官场上的那些人。
他们是最明白门北县发生了什么事的。
纪霆虽能言善辩,但这种时候,不用说太多。
跟在他身边的人,都是有能力的,不过是一时没转变思路罢了。
不要忘了他们过来是做什么即可。
至于明年情况如何,下个任期在哪度过。
纪霆倒不是很在意。
而且他也提前婉拒了大皇子帮他某职位的
想法。
这话不能明说,不过其他事情还是可以讲的。
“不止这一年会比较艰难。”纪霆直接道,“下一个任期,依旧不会轻松。”
“京城关系复杂,我想,我还是要低调行事。”
纪霆说自己低调行事,这可是很罕见的。
但他斟酌许久,做了这个决定。
尤其是小雨要嫁给大皇子当唯一侧妃,就足以让纪家不能再出风头了。
纪霆接下来要说的,那就是大家的前途。
以后这几年,他这日子不会太好过,大家要是有困难,可以跟他说。
这意思就是,以后要吃苦了。
想走的,这会儿可以走。
纪霆本人大度,肯定不会记仇。
可他这话一说,王县丞跟刘主簿等人不高兴了。
“大人,您把我们当什么了?”
贺捕头更是道:“我们岂是不能同甘共苦的人?”
纪霆却摇摇头,让他们回去之后,跟手底下的人商议。
众人沉默片刻,也是,他们自己不在意,手底下却是要再说说的。
毕竟当初跟着纪大人,那可是一份美差。
不少人都觉得这事前途广大,故而愿意千里迢迢来到边关。
如今这机会没了,还是要再说的。
纪霆也是趁这个机会,精简一下人手。
都说患难见真情。
自己身边的人,同样也是如此。
纪阳自始至终都没说话,等其他人走了,纪霆直接道:“咱们兄弟间,不用讲这些。”
确实,反正纪阳他是不会走的。
就算去要饭,也要两兄弟一起。
门北县衙门众人,最后离开了四五个。
当时确实冲着纪霆有前途来的。
现在看着他得罪太后的人,皇上也不打算保,只觉得指望不大,准备另寻前程。
而留下来的人,肯定更加忠心耿耿,气氛反而更和谐。
纪霆等人刚松口气。
便又收到一封信件。
贺捕头把信件拿过来的时候,还有些迟疑。
正是齐家来信。
外人都觉得,这是纪大人未来岳丈家。
这个时候来信,是为了什么?
难道也要撇清关系?
齐家当初无妄之灾,皇上一直记得。
故而外放满了之后,就让人召他们回京。
如果齐家这个时候把婚约解除了,倒是也正常。
而此刻的京城齐家。
就是为这件事发愁。
他们纪家跟齐家,就没有一起走运的时候。
都是一个地方出来,运气却是一会你好,一会我好。
想找个机会,把当年的误会说清都不成。
毕竟现在要是说什么两人没亲事。
岂不是对纪霆落井下石。
他任期内刚出事,这又来解除婚约。
反观齐家被皇上挂念不说,齐家三儿子齐宜昭,正是今年京城乡试案首。
看起来也是前途无量。
即使纪家说没事,他们也做不出来这种事啊。
至于对纪霆本人的看法,齐家只觉得他冤枉。
这孩子是真想做事的,只是被人陷害。
跟齐家当年差不多倒霉。
这么想着,便更束手束脚。
干脆暂时不提这事。
所以这信件的内容,确实跟亲事无关。
主要还是齐宜昭提醒纪霆,要小心朔州知州。
纪霆看到这封信件可比澄清婚事要严肃多了。
小心朔州知州。
齐宜昭讲,这是他在国子监无意间发现的事。
“朔州知州的两个儿子,都被人保到国子监读书。”
“如今这种举荐学生到国子监的事非常少,而且听几个学弟说,他们文章并不算好。”
这跟齐宜昭本没什么关系,还是他妹妹齐宜书对他道:“朔州知州,看是纪霆所在的地方。”
不等齐宜昭点头,齐宜书下意识道:“难保不是下一个张管事。”
下一个张管事?
齐宜书又道:“虽情况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已经被流放的张管事,不就是想升迁,从而被驱使做事。
那朔州知州被纪霆“连累”,难免有想法。
说不定同样会被利益驱使做些什么。
现在的国子监那么难进。
一个偏远之地的知州,如何运作的?
经过小妹提醒,齐宜昭立刻写了信过来。
见微知著。
齐家小妹好厉害的本事。
而纪霆的看法跟她一致。
事出反常必有妖。
朔州知州被自己连累。
非但没有被责问,两个儿子却都去国子监。
确实不对劲。
要说事发之前,自己跟着朔州知州关系还不错。
现在这种情况,倒是谁都没想到。
但事情都发生了,他也没办法啊。
纪霆多谢了齐宜昭的提醒。
写到齐家小妹的时候,却有些下不去笔。
要是没有之前那个乌龙,他甚至可以备好礼物送过去。
现在颇有些尴尬。
纪霆摇摇头。
王县丞张张嘴,最后低头道:“是啊,最关键的一年。”
“若没有这次的事,三哥哥你一定会高升的。”纪阳如今一直懊恼。
倘若他那日细心点,认真查看化肥作坊的情况,这事就不会发生。
刘主簿手里还捏着账本。
两年来,好不容易让门北县的财政富裕些。
赔偿过后,什么都不剩了。
甚至还比他们刚来的时候还穷。
贺捕头倒是能打起精神,他负责本县的治安。
其实本县百姓的怨言并不多。
甚至,根本没有怨气,多是觉得衙门倒霉。
听了贺捕头的话,大家才抬起头。
纪霆笑了,开口道:“最关键的一年,一定会高升。”
“那我们来门北县的目的是什么。”
纪霆抛出这个问题。
王县丞他们第一反应是,来这里外放啊。
做官的都要外放。
纪阳犹豫片刻,却道:“是因为门北县情况不好。”
“宝泽十二年那年的进士,都写过较为激进的策论。”
那就是让秀才举人们去偏远地方。
而那一年的进士写了这样的策论,也这样做了。
纪霆作为那年的状元,更是身先士卒。
他们的目的是知行合一。
把自己所学所想展现出来,让为天下黎明读书这几个字,不是一句空话。
所以归根到底。
他们是来建设门北县的。
跟什么升迁,什么关键一年,没有关系。
就是想让门北县好好发展。
那问题又来了,发展了吗?
“发展了。”刘主簿说得还有些犹豫,不过他那厚厚的账本记录了一切。
别看现在余额是零。
但不能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啊。
过程就是。
门北县百姓的生活确实在改变。
各个村的水渠道路,甚至戏台,都在这两年内一一修缮。
本地治安变好了,本地书籍便宜了,县学招生之余,还在教各村百姓写常用字。
当年因为战乱离开的货商们,也陆陆续续回来,给当地带来各色商品。
这就是过程,也是结果。
不说这些。
只讲今年本地粮食收成,那也是比往年都要高的。
连着两年,本地小米小麦产量一直在增加。
这同样是结果。
这不就是他们来的目的吗。
旁人说纪霆因为新化肥作坊的事不能升迁,那这两年就白干了,接下来一年同样白干。
他们说得对吗?
在乎他们的评价,纪霆根本走不到今日。
他以前是个纨绔,之后是大家口中的天才。
可归根到底,他都在做自己的事。
王县丞恍惚了下。
以前给别人做副手的时候,多要考虑这些东西。
来纪霆这里,竟然完全相反。
对啊。
别人说这几年白费了,纪霆要重新再来。
但事实上,他们这个团队磨合得更好了,而且也做了实际的事情。
看贺捕头那边的情况就知道了。
本地百姓可以不像官场上的那些人。
他们是最明白门北县发生了什么事的。
纪霆虽能言善辩,但这种时候,不用说太多。
跟在他身边的人,都是有能力的,不过是一时没转变思路罢了。
不要忘了他们过来是做什么即可。
至于明年情况如何,下个任期在哪度过。
纪霆倒不是很在意。
而且他也提前婉拒了大皇子帮他某职位的
想法。
这话不能明说,不过其他事情还是可以讲的。
“不止这一年会比较艰难。”纪霆直接道,“下一个任期,依旧不会轻松。”
“京城关系复杂,我想,我还是要低调行事。”
纪霆说自己低调行事,这可是很罕见的。
但他斟酌许久,做了这个决定。
尤其是小雨要嫁给大皇子当唯一侧妃,就足以让纪家不能再出风头了。
纪霆接下来要说的,那就是大家的前途。
以后这几年,他这日子不会太好过,大家要是有困难,可以跟他说。
这意思就是,以后要吃苦了。
想走的,这会儿可以走。
纪霆本人大度,肯定不会记仇。
可他这话一说,王县丞跟刘主簿等人不高兴了。
“大人,您把我们当什么了?”
贺捕头更是道:“我们岂是不能同甘共苦的人?”
纪霆却摇摇头,让他们回去之后,跟手底下的人商议。
众人沉默片刻,也是,他们自己不在意,手底下却是要再说说的。
毕竟当初跟着纪大人,那可是一份美差。
不少人都觉得这事前途广大,故而愿意千里迢迢来到边关。
如今这机会没了,还是要再说的。
纪霆也是趁这个机会,精简一下人手。
都说患难见真情。
自己身边的人,同样也是如此。
纪阳自始至终都没说话,等其他人走了,纪霆直接道:“咱们兄弟间,不用讲这些。”
确实,反正纪阳他是不会走的。
就算去要饭,也要两兄弟一起。
门北县衙门众人,最后离开了四五个。
当时确实冲着纪霆有前途来的。
现在看着他得罪太后的人,皇上也不打算保,只觉得指望不大,准备另寻前程。
而留下来的人,肯定更加忠心耿耿,气氛反而更和谐。
纪霆等人刚松口气。
便又收到一封信件。
贺捕头把信件拿过来的时候,还有些迟疑。
正是齐家来信。
外人都觉得,这是纪大人未来岳丈家。
这个时候来信,是为了什么?
难道也要撇清关系?
齐家当初无妄之灾,皇上一直记得。
故而外放满了之后,就让人召他们回京。
如果齐家这个时候把婚约解除了,倒是也正常。
而此刻的京城齐家。
就是为这件事发愁。
他们纪家跟齐家,就没有一起走运的时候。
都是一个地方出来,运气却是一会你好,一会我好。
想找个机会,把当年的误会说清都不成。
毕竟现在要是说什么两人没亲事。
岂不是对纪霆落井下石。
他任期内刚出事,这又来解除婚约。
反观齐家被皇上挂念不说,齐家三儿子齐宜昭,正是今年京城乡试案首。
看起来也是前途无量。
即使纪家说没事,他们也做不出来这种事啊。
至于对纪霆本人的看法,齐家只觉得他冤枉。
这孩子是真想做事的,只是被人陷害。
跟齐家当年差不多倒霉。
这么想着,便更束手束脚。
干脆暂时不提这事。
所以这信件的内容,确实跟亲事无关。
主要还是齐宜昭提醒纪霆,要小心朔州知州。
纪霆看到这封信件可比澄清婚事要严肃多了。
小心朔州知州。
齐宜昭讲,这是他在国子监无意间发现的事。
“朔州知州的两个儿子,都被人保到国子监读书。”
“如今这种举荐学生到国子监的事非常少,而且听几个学弟说,他们文章并不算好。”
这跟齐宜昭本没什么关系,还是他妹妹齐宜书对他道:“朔州知州,看是纪霆所在的地方。”
不等齐宜昭点头,齐宜书下意识道:“难保不是下一个张管事。”
下一个张管事?
齐宜书又道:“虽情况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已经被流放的张管事,不就是想升迁,从而被驱使做事。
那朔州知州被纪霆“连累”,难免有想法。
说不定同样会被利益驱使做些什么。
现在的国子监那么难进。
一个偏远之地的知州,如何运作的?
经过小妹提醒,齐宜昭立刻写了信过来。
见微知著。
齐家小妹好厉害的本事。
而纪霆的看法跟她一致。
事出反常必有妖。
朔州知州被自己连累。
非但没有被责问,两个儿子却都去国子监。
确实不对劲。
要说事发之前,自己跟着朔州知州关系还不错。
现在这种情况,倒是谁都没想到。
但事情都发生了,他也没办法啊。
纪霆多谢了齐宜昭的提醒。
写到齐家小妹的时候,却有些下不去笔。
要是没有之前那个乌龙,他甚至可以备好礼物送过去。
现在颇有些尴尬。
纪霆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