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文家书院是最近几年才建起来的。
虽说以前的文家是教育世家,却未建起自己的私塾书院,子弟们多在外面教书。
也就这十几年里,由文夫子的叔父牵头,才有了文家书院。
虽说冲着他们的名声,也去了不少学生,但想要书院名气大噪,还需要一个契机。
纪霆,能不能是这个契机?
此话一出,就见文夫子笑。
文一立刻道:“老爷,您也是这样想的吗?”
“没错。”文夫子笑着道,“这样好的学生,肯定要拐到文家书院的。”
“若是让其他人知道,纪霆的天分,只怕咱们也留不住。”
也是,他们这一代学风极盛,而且朝廷极为重视科举。
再者,还有纪家一门两进士,难免会被人觊觎。
或者说,要不是纪霆他爹纪伯章得罪首辅,会有更多人主动教学。
文二颇有些担心:“首辅那边?”
文夫子直言:“我有一学生,曾在翰林院做过编修,他跟首辅大人接触过,首辅清正不阿,不是个小肚鸡肠之人。”
所以外面说什么,因为纪伯章会连累纪霆,倒像是没接触过首辅之人的臆想。
文夫子跟纪榜眼经常下棋,也知道他的为人,想来只是政见不合,说了不合适的话,不可能真的赶尽杀绝。
所以不管怎么看,纪霆都是极适合文家书院的。
说不定还真能一鸣惊人。
不过他家书院,现在只有秀才才能去。
纪霆如今,肯定是不成的。
最少也要考上秀才。
“等明年二月看看。”
文夫子给家里写信,说过年不回去,就是要等这个结果。
只要纪霆考上秀才,又或者成绩卓然,他就能带着他直接回文家。
因开这文家书院,故而各地文家名师陆陆续续都已经回去了。
多的是夫子教学。
之前他叔叔推脱不来,也多半为这事。
他要是离开了,然后纪霆再考上了,那怎么办?
而且以文夫子的眼光来看,虽说纪霆如今的水平还不行,可距离明年童试,还有半年呢。
这半年来会如何,谁也不知道。
反正他会尽心尽力地教学就是了。
纪霆这边自然按部就班读书。
每日浸泡在四书五经里,他爹那边的书也是借了不还,反正能看多少是多少。
不仅如此,文夫子还开了书单,让纪家多次采买。
当然,也有其他孩子们需要的。
对于这点,执掌中馈的二房也没什么意见。
毕竟是读书的头等大事,缺什么,都不能缺书。
为此三房五叔还特意去州城一趟,算是把东西都买齐全了。
五叔回来的时候,还给纪晴带了一套画笔,估计是看她真喜欢,也让她高兴得不行。
小四纪阳想要的游记,却是不能带的。
否则二房三房肯定打起来。
五叔这次回来,还带了另一样东西。
“我买的书多,那书铺老板特意问我要不要这个。”纪五叔献宝一样,把书给了纪家三兄弟。
纪霆定睛一看,《南正国宝泽七年白台州童试题集》。
南正国是这个国家的名字。
宝泽七年不用说,是当今皇帝年号。
白台州就是他们这个州了。
这就是冯长庆所说的,收集本州所有童试题目,以及案首的文章,然后由州学编纂的书?
不是说要到年底左右才能出来吗。
纪五叔笑:“正式售卖是要到十月份的,你五叔我买的书多,所以把首印版卖给我。”
毕竟他买那书,都跟科举有关。
再加上五叔为人活络,那老板也愿意多卖几本书。
纪霆道:“这是好东西。”
至少能让他们看看童试是如何出题的。
各县的情况不用说,州试的情况更能明了。
纪阳兴趣缺乏,只知道自己又要题要做了,不过纪风却想起来另一件事:“既然这本书提前出来了。”
“那咱们县县学的摸底考试,是不是也快了?”
只怕是的。
这个考试,比想象中要来得快。
果然,不到三日,就有县学来人说:“九月十二,县学邀纪家三位公子前去做做题,也算热热手。”
这里的做题,就是县学教谕等人,从这本书里面抽出题目,让前去的学生作答。
以此来看看本县学生们的水平。
也不是谁都能被邀请的,多少私塾大比较为出众,又或者稍有才名的书生。
现在八月二十七,也就是十五天后?
第42章 第42章忌惮
今年的《南正国宝泽七年白台州童试题集》出来得比往年要快。
听五叔的意思,说是朝廷十分注重科举。
故而上行下效,就连往年要拖到年底的题集,出的也快了很多。
幸好五叔去州城采买书籍,否则他们还不能第一时间拿到。
见五叔拿回来的多,纪霆让青竹给冯长庆送了一本过去,毕竟县学摸底考试,也是他先告诉纪家的。
果然,冯长庆那边也来人说,他们还不知道题集已经出来。
不过本地其他几家,似乎也拿到了,最近正在抓紧练习。
毕竟只剩十五天的时间,题目就在这上面,自然能背多少是多少。
这就约等于县里教育局组织考试,考试范围就在这本题集上。
参加考试的学生,一定会全力以赴。
纪霆如今早就明白,他们这些学生,代表的不止自己。
就算能给家族挣一点喘息的机会,那也是可以的。
当然,他更想试试自己如今的水平。
还有十五天,便能检验这半年来的学习成果了。
纪家家学里,文夫子先是研究了白台州童试题集的出题范围,接着挑出几条不错的题目,准备让纪家三兄弟试着去做。
在这期间,纪霆他们几人,则认真把题集全都翻看一遍。
这本题集里,后面收录各县的县试题目,然后是各县一到三名的文章,如果有好的文章,那就全都收进去。
如果文章质量一般,便收录一到四篇即可。
白台州下有十六个县,总共收入了不到四十篇,可见还是很严格的。
而这书的最开篇,收录的则是院试,州府,第一的文章。
童试分为三个考试,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县试在各县考,州试在各州城考,院试就是本地官学的考试。
基本上,考过第二个州试,那最后一院试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那最后的院试文章,便是各大才子展示文章技巧的时候。
可以写得华而不实花团锦簇,就是炫技的场合。
所以这开篇,便是州试第一案首的炫技文章。
同样是八股文,人家的八股文极尽炫技
,看的人心潮澎湃。
虽说主要内容,就是讲科举的重要,以及朝廷的重视,才能让野无遗才等等。
可写的就是让人喜欢。
不过在其他人叫好的时候,纪霆反而有点镇定。
没办法,他看过他爹随手写的文章,那水平实在太高了。
看过太高级的文章,就有点夸不出来?
但看到第二页的时候,纪霆又换了表情。
第二页的文章,是州试第一的案首,名为州案首。
也就是最重要的那个考试。
这个第一的文章,辞藻并不虚浮,文章扎实,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
虽比不上他爹,但也是上乘的佳作。
至少此刻的纪霆,是写不出来的。
再看后面,还有一篇他的文章,读起来同样有趣。
府试文章看完,接下来便是各县的童试文章了。
他们宜孟县还排在前列,很容易就看到前三的文章,听说这三人都过了府试,成了秀才。
看来他们县的水平着实不错。
当然,这也意味着,宜孟县的竞争压力极大。
想要通过县试,都是很难的。
听说他们县的县试,一次约莫有三四百考生,但去府试的名额,则只有三十个。
三百多人里,只挑三十个。
要确保自己确实是十里挑一的人才。
而且这三百多人,还要有家里,以及家学私塾夫子的保书。
让秀才以上的书生给里做担保。
水平太烂,或者有作弊嫌疑的,都会被追责。
纪霆他们这边肯定没事。
他爹一个进士,文夫子是举人,都可以给他们作保。
这也是确保学生着实有水平的一个保障。
不对。
现在还要准备县学摸底了,怎么就开始考虑县试的事。
纪霆摇摇头。
把注意力放在各县考题,以及前三名的文章上。
可以看出来,各县的县试,考题基本集中在四书上,只有一到两题的五经内容。
虽说以前的文家是教育世家,却未建起自己的私塾书院,子弟们多在外面教书。
也就这十几年里,由文夫子的叔父牵头,才有了文家书院。
虽说冲着他们的名声,也去了不少学生,但想要书院名气大噪,还需要一个契机。
纪霆,能不能是这个契机?
此话一出,就见文夫子笑。
文一立刻道:“老爷,您也是这样想的吗?”
“没错。”文夫子笑着道,“这样好的学生,肯定要拐到文家书院的。”
“若是让其他人知道,纪霆的天分,只怕咱们也留不住。”
也是,他们这一代学风极盛,而且朝廷极为重视科举。
再者,还有纪家一门两进士,难免会被人觊觎。
或者说,要不是纪霆他爹纪伯章得罪首辅,会有更多人主动教学。
文二颇有些担心:“首辅那边?”
文夫子直言:“我有一学生,曾在翰林院做过编修,他跟首辅大人接触过,首辅清正不阿,不是个小肚鸡肠之人。”
所以外面说什么,因为纪伯章会连累纪霆,倒像是没接触过首辅之人的臆想。
文夫子跟纪榜眼经常下棋,也知道他的为人,想来只是政见不合,说了不合适的话,不可能真的赶尽杀绝。
所以不管怎么看,纪霆都是极适合文家书院的。
说不定还真能一鸣惊人。
不过他家书院,现在只有秀才才能去。
纪霆如今,肯定是不成的。
最少也要考上秀才。
“等明年二月看看。”
文夫子给家里写信,说过年不回去,就是要等这个结果。
只要纪霆考上秀才,又或者成绩卓然,他就能带着他直接回文家。
因开这文家书院,故而各地文家名师陆陆续续都已经回去了。
多的是夫子教学。
之前他叔叔推脱不来,也多半为这事。
他要是离开了,然后纪霆再考上了,那怎么办?
而且以文夫子的眼光来看,虽说纪霆如今的水平还不行,可距离明年童试,还有半年呢。
这半年来会如何,谁也不知道。
反正他会尽心尽力地教学就是了。
纪霆这边自然按部就班读书。
每日浸泡在四书五经里,他爹那边的书也是借了不还,反正能看多少是多少。
不仅如此,文夫子还开了书单,让纪家多次采买。
当然,也有其他孩子们需要的。
对于这点,执掌中馈的二房也没什么意见。
毕竟是读书的头等大事,缺什么,都不能缺书。
为此三房五叔还特意去州城一趟,算是把东西都买齐全了。
五叔回来的时候,还给纪晴带了一套画笔,估计是看她真喜欢,也让她高兴得不行。
小四纪阳想要的游记,却是不能带的。
否则二房三房肯定打起来。
五叔这次回来,还带了另一样东西。
“我买的书多,那书铺老板特意问我要不要这个。”纪五叔献宝一样,把书给了纪家三兄弟。
纪霆定睛一看,《南正国宝泽七年白台州童试题集》。
南正国是这个国家的名字。
宝泽七年不用说,是当今皇帝年号。
白台州就是他们这个州了。
这就是冯长庆所说的,收集本州所有童试题目,以及案首的文章,然后由州学编纂的书?
不是说要到年底左右才能出来吗。
纪五叔笑:“正式售卖是要到十月份的,你五叔我买的书多,所以把首印版卖给我。”
毕竟他买那书,都跟科举有关。
再加上五叔为人活络,那老板也愿意多卖几本书。
纪霆道:“这是好东西。”
至少能让他们看看童试是如何出题的。
各县的情况不用说,州试的情况更能明了。
纪阳兴趣缺乏,只知道自己又要题要做了,不过纪风却想起来另一件事:“既然这本书提前出来了。”
“那咱们县县学的摸底考试,是不是也快了?”
只怕是的。
这个考试,比想象中要来得快。
果然,不到三日,就有县学来人说:“九月十二,县学邀纪家三位公子前去做做题,也算热热手。”
这里的做题,就是县学教谕等人,从这本书里面抽出题目,让前去的学生作答。
以此来看看本县学生们的水平。
也不是谁都能被邀请的,多少私塾大比较为出众,又或者稍有才名的书生。
现在八月二十七,也就是十五天后?
第42章 第42章忌惮
今年的《南正国宝泽七年白台州童试题集》出来得比往年要快。
听五叔的意思,说是朝廷十分注重科举。
故而上行下效,就连往年要拖到年底的题集,出的也快了很多。
幸好五叔去州城采买书籍,否则他们还不能第一时间拿到。
见五叔拿回来的多,纪霆让青竹给冯长庆送了一本过去,毕竟县学摸底考试,也是他先告诉纪家的。
果然,冯长庆那边也来人说,他们还不知道题集已经出来。
不过本地其他几家,似乎也拿到了,最近正在抓紧练习。
毕竟只剩十五天的时间,题目就在这上面,自然能背多少是多少。
这就约等于县里教育局组织考试,考试范围就在这本题集上。
参加考试的学生,一定会全力以赴。
纪霆如今早就明白,他们这些学生,代表的不止自己。
就算能给家族挣一点喘息的机会,那也是可以的。
当然,他更想试试自己如今的水平。
还有十五天,便能检验这半年来的学习成果了。
纪家家学里,文夫子先是研究了白台州童试题集的出题范围,接着挑出几条不错的题目,准备让纪家三兄弟试着去做。
在这期间,纪霆他们几人,则认真把题集全都翻看一遍。
这本题集里,后面收录各县的县试题目,然后是各县一到三名的文章,如果有好的文章,那就全都收进去。
如果文章质量一般,便收录一到四篇即可。
白台州下有十六个县,总共收入了不到四十篇,可见还是很严格的。
而这书的最开篇,收录的则是院试,州府,第一的文章。
童试分为三个考试,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县试在各县考,州试在各州城考,院试就是本地官学的考试。
基本上,考过第二个州试,那最后一院试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那最后的院试文章,便是各大才子展示文章技巧的时候。
可以写得华而不实花团锦簇,就是炫技的场合。
所以这开篇,便是州试第一案首的炫技文章。
同样是八股文,人家的八股文极尽炫技
,看的人心潮澎湃。
虽说主要内容,就是讲科举的重要,以及朝廷的重视,才能让野无遗才等等。
可写的就是让人喜欢。
不过在其他人叫好的时候,纪霆反而有点镇定。
没办法,他看过他爹随手写的文章,那水平实在太高了。
看过太高级的文章,就有点夸不出来?
但看到第二页的时候,纪霆又换了表情。
第二页的文章,是州试第一的案首,名为州案首。
也就是最重要的那个考试。
这个第一的文章,辞藻并不虚浮,文章扎实,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
虽比不上他爹,但也是上乘的佳作。
至少此刻的纪霆,是写不出来的。
再看后面,还有一篇他的文章,读起来同样有趣。
府试文章看完,接下来便是各县的童试文章了。
他们宜孟县还排在前列,很容易就看到前三的文章,听说这三人都过了府试,成了秀才。
看来他们县的水平着实不错。
当然,这也意味着,宜孟县的竞争压力极大。
想要通过县试,都是很难的。
听说他们县的县试,一次约莫有三四百考生,但去府试的名额,则只有三十个。
三百多人里,只挑三十个。
要确保自己确实是十里挑一的人才。
而且这三百多人,还要有家里,以及家学私塾夫子的保书。
让秀才以上的书生给里做担保。
水平太烂,或者有作弊嫌疑的,都会被追责。
纪霆他们这边肯定没事。
他爹一个进士,文夫子是举人,都可以给他们作保。
这也是确保学生着实有水平的一个保障。
不对。
现在还要准备县学摸底了,怎么就开始考虑县试的事。
纪霆摇摇头。
把注意力放在各县考题,以及前三名的文章上。
可以看出来,各县的县试,考题基本集中在四书上,只有一到两题的五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