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三次就更多了。
  竟然跟她要了五百两。
  甚至还和赵员外借了三百两。
  也不知道听谁说的,有人打听到这次省试的题目。
  他本来不想买题,可大家都买了*,他不买肯定吃亏。
  只能想办法筹到一千两银子。
  赵韵燕把母亲给她留下的陪嫁全都花差不多了。
  也没凑到一千两。
  今天听赵韵婉的口吻,仿佛知道些什么。
  难道未婚夫真背着她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赵韵婉心疼那么多聘礼都进了赵员外的口袋。
  如果是给她的多好。
  以后和秦书衍撕破脸,也能有钱傍身。
  三姐就是太穷了,离开秦家,连吃住都成问题。
  但凡有点陪嫁,都不至于被秦家拿捏至此。
  想到陪嫁。
  赵韵婉倒有些计较。
  外婆家里穷,母亲嫁过来时没什么陪嫁。
  不能打母亲的主意,但是她爹有钱啊。
  只不过人抠,不太好算计。
  赵韵婉琢磨了一天,还真给她想到了说辞。
  “爹,这就是您准备的陪嫁?”
  赵员外捋着胡子,笑的十分得意,“是啊,虽然和秦家的聘礼没法比,可这也是咱的心意。
  我都把这么好的女儿嫁给他们了,他们自当知足。”
  秦家送来的聘礼,大略一算就值上万两银子。
  而赵员外准备的陪嫁,满打满算不超五百两。
  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东西。
  赵韵婉心里不悦,也就她爹还好意思得意。
  “是呀,秦家对我还算满意,这聘礼给的足。
  我听说当年县主嫁给顺义侯,皇家准备的陪嫁多的数不清,光装陪嫁的车,就排了京城整整两条街。”
  这些事,赵员外也是听说过的。
  一边咂舌一边说:“人家是县主,王爷的亲女儿,皇上的亲侄女,咱一个普通商人怎么比。”
  赵韵婉又说:“就算秦夫人,当年她父亲只是一个户部郎中,陪嫁也装了整整一条街。”
  赵员外感叹道:“没办法,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咱们经商人家,一辈子也赶不上。
  当年侯府削爵,三年不能入朝为官,书衍还在之列。
  等以后你们有了孩子,可一定要想办法当官。
  只要是当官的,随便挥挥手,那银子都和雪花似的……”
  赵韵婉跟着感叹,“我也想啊,可是……
  就怕祖母和婆婆眼界太高了,看不上我。
  三公子从小生活在蜜罐里的人,哪里懂咱们这种平民的苦。
  还以为娘家不在乎我,只管给我没脸。
  过了蜜月期,再纳个妾,哪还有我的位置。”
  赵员外一心要靠着县主府把生意做大做强。
  如果能有个机会入朝为官,这辈子也就值了。
  听了女儿的意思,担心人家看不起自己。
  忧虑道:“不能吧,县主和秦夫人对你都挺满意的,书衍对你也不错,还亲自给我行礼求娶你过门……”
  赵韵婉哼了一声:“表面功夫谁不会做。
  别的不说,大哥都找过多少女人了。
  女儿可是出身小户人家,万一哪天被嫌弃,一道休书……
  爹,那时你可就没有县主亲家了。”
  这话说到了赵员外的心坎,他皱着眉头捋着胡子嘀咕,“怎么才能让人家高看咱一眼呢……”
  赵母早看不过去女儿的陪嫁了。
  适时说道:“那还不容易,人家能堆银子,咱也能堆银子。
  只要咱给的陪嫁足,人家看到咱在乎女儿,还敢给气受?
  真有什么错处,不得掂量掂量?”
  赵员外一拍大腿,“夫人,你说得对。”
  他也就这一口气的豪气,很快垂下脑袋。
  “好不容易攒这些家底,这可怎么好……”
  赵母让他想开些,“老爷,您不能只想着付出多少,还要看收益。
  县主毕竟是皇族,没准哪天就被召回京城了。
  那时您想谋个一官半职,还不是县主一句话的事。”
  赵员外咬了咬牙,终于下定决心了。
  “成,你看着办吧。”
  当年赵大姐成亲时,陪嫁不过百两银钱。
  赵二姐成亲,也不过两百两。
  赵三姐成亲,因为是庶女,几乎没什么陪嫁。
  到赵韵婉这里,除了古董字画,顶级的苏绣锦绣,珠宝首饰,光元宝就准备准备了五千两。
  赵韵婉都很吃惊,他爹竟然下这么大血本。
  虽然赶不上县主的陪嫁,绝对不比秦夫人的少。
  这辈子也算有所依靠了。
  赵韵燕气得七窍生烟,哭着跟赵员外抱怨,“大姐和二姐的陪嫁不过百两,怎么到了五妹这里就拿出那么多。
  我知道五妹讨喜,可我们也是您的亲女儿。
  娘过世的早……”
  “行了,”赵员外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喝道,“为父做什么,还不需要你来置喙。”
  赵韵燕不敢说话了。
  赵员外的长子,赵韵暄看不下去,鼓起胆气说道:“爹,几个妹妹都是您的亲女儿,您确实不应该厚此薄彼……”
  他毕竟是赵员外的长子。
  说话难听,赵员外还是会包容一些。
  不过凉凉地瞥了他一眼,没有直接喝止。
  赵韵暄继续说:“当然了,咱们家原来不富裕,几个姐妹拿不出那么多陪嫁。
  如今生意越来越好了,五妹的陪嫁就多一些。
  等四妹出嫁的时候,也该按照这个标准筹办才是。
  爹,您说是不是?”
  赵员外一向自诩公正,还真被长子堵住了。
  他不自然的干笑两声,“应该的应该的。”
  让他拿出一万两银子给四女儿做陪嫁,他可舍不出来。
  “不过,陪嫁多少,也得看聘礼多少,如果聘礼太少,陪嫁过多,会让男方丢脸,那就不合适了。”
  赵韵燕刚才听大哥说,自己的陪嫁按照五妹的标准。
  心里的不爽很快消失。
  可听到父亲说什么按照聘礼来,又着急了。
  眼见着大哥给她使眼色,只能先忍下。
  陪嫁之争不过一个小插曲。
  很快到了初十这天。
  因为路途遥远,需要赶上男方的吉时,女方这边提前出发两个时辰。
  生怕路上有什么变故。
  参与送亲的人员多达上百人。
  一部分请的赵州城专门负责办理婚庆的红妆婚队。
  一部分是赵家的家丁。
  “送亲大使”由赵韵暄担任。
  初九晚上,赵家灯火通明,吉时一到,赵韵暄便骑上高头大马,领着送亲队伍出发了。
  花轿出了赵州城,身穿旧嫁衣的赵韵婉忍不住掀开轿帘回头看去。
  此刻天色太晚,看不出多远。
  一颗心,犹如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
  透不进任何光亮。
  前几年,母亲看她快到出嫁的年纪,打算帮她准备嫁衣。
  从布桩里选了两块上等布料。
  被赵员外抢回去了。
  说什么,嫁衣能穿多久,做再好也是浪费。
  家里三个女儿出嫁,哪个的不能借过来用一天。
  长姐都嫁人十多年了。
  式样和款式早已过时。
  二姐不肯借。
  只能命人捎信让三姐把嫁衣捎回来。
  秦母嫌弃的要死。
  可赵员外却如获至宝,说什么,早想到这个主意,二女儿和三女儿的嫁衣都省下了。
  十几两银子呢!
  ……
  刚才母亲哭得天昏地暗,拉着她舍不得松手。
  尤其看着她的嫁衣,心里越发难过后悔。
  当初她就不应该听赵员外的,哪怕背着他给女儿缝制一套嫁衣也好。
  赵韵婉倒是没想太多。
  反正嫁给秦书衍不是她所愿。
  更何况,前世还没穿上嫁衣,赵员外收了赌徒的银子,就让人把她拉走了。
  只不过,从今天开始,她嫁到秦州,就是秦州人了。
  虽然赵州城并不是一个让她有什么流连的地方。
  可那里到底有疼爱自己的母亲,和尊重自己的弟弟。
  此去秦州,前途未卜。
  虽是重生之人,也没有底气。
  毕竟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对女子宽待的世界。
  没有几个女人可以不依附男人而活。
  罢了,就让她做这第一个。
  靠自己双手和智慧生活下去的女子吧。
  “姐——”
  “五姐——”
  “等等我——”
  天色刚亮,赵韵婉忽然听见小弟的声音。
  还以为自己出现幻觉了,直到她掀开轿帘,看向来时路。
  就见小弟骑着棕色的大马飞奔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