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谈思立:“小孩子,没经历过什么波折,等以后再回头看,这些根本就不算什么事。”
二舅点头,说:“再难的事,只要过去了,就过去了。”
……
二舅和大表哥回去后,谈晓兰开始频繁去渡口看货,准备给舶来品店备货。
谈晓兰现在出门,和之前做咨客的时候需要带三个人出门不同,现在出门不需要搭客,只需要带高顺财和麦冬两个人。
出门前一天就定好马车,第二天一早出城,三个人轻装上阵,巳时还没过半就到了渡口。
谈晓兰的绣庄生意好,每日的银子不少挣,爹爹又给了自己开舶来品店的店铺,所以她现在手底下宽裕的很。
到了渡口,她就准备先去客栈定两间房,准备去见船商之前先梳洗一下,然后吃过午饭还能来午休一会。
她定客房没人拦着,只是她要定两间,就被高顺财给死死的拦住了。
第115章
高顺财的理由是:“咱们包了一天的马车, 现在的天气不冷不热的,中午真要休息,我去马车上歇一歇就是了, 要真费那钱开一间客房,我绝对会心疼的歇不好!”
谈晓兰笑他:“真不会享福!”
高顺财就笑着说:“我现在跟着姑娘过的这日子,每天都是享福。”
高顺财坚持着不要定房间,谈晓兰就只定了一间, 先梳洗一了番,然后再去岸边。
紧挨着州府的这个渡口是个大渡口, 到了岸边先让高顺财去约船老板, 谈晓兰带着麦冬在茶摊里等着。
谈晓兰今天来渡口, 是和船老板之前约好的, 高昌茂去了没一会, 就带着船老板过来了。
船老板姓孙, 家里自祖上就从事船运生意, 因为他夫人的娘家做海运, 所以孙老板就做起来舶来品内销的生意。
谈晓兰和他认识, 是做咨客的时候接待过他的家眷, 也是从他家眷口中知道,他是做舶来品货运的,属于谈晓兰自己认识的人脉。
谈晓兰能有想开舶来品店的想法, 还是招呼孙老板家眷的时候有的,后来孙老板的船在上洋镇靠岸,谈晓兰还给他夫人送了当季的特产。
经常来往于各个渡口之间的船老板们, 和相熟的人谈生意, 基本上都是在渡口的茶摊上就谈好了,渡口的酒楼和茶楼他们也不, 只是多数是和刚认识到客户去那里谈。
两个人这次谈的是新店铺货的事。
虽然是熟人,但是该砍价的时候决不能手软,毕竟舶来品可不是便宜货,能谈下来一点是一点。
谈的差不多了,船上的伙计来叫孙老板,谈晓兰都店还在精细的装修中,她不着急,特别好说话的让孙老板先去忙。
新店铺货可是大买卖,孙老板想这次能直接谈下来,他让伙计先等着,然后问谈晓兰:“谈姑娘如果没什么问题,咱们就直接定下吧。”
谈晓兰:“孙老板先去忙,我店面还没装好呢,也不着急,之前和这边渡口商行的掌柜的也通了信,他也认识几个做舶来货的船商,我待会还得去他那里一趟。”
孙老板知道这边渡口的万川商行的掌柜的,只是不太熟。
别的做舶来货的船老板,在海边装了货往内陆运,销完以后再联系新的货源。
孙老板因为家世的原因,根本不愁货源,就少了很多和各个渡口人员的来往。
听谈晓兰还要去见别的舶来品船商,孙老板有了危机感。
虽然他不差谈晓兰这一个客户吧,但是家里的夫人是交代过的,让给谈晓兰最低价位。
孙老板因为娶了个好夫人,不但自己的生意好做,在家族里还超然的很。
对于孙老板来说,谈晓兰的生意做不做其实无所谓,但是夫人的面子一定要给的足足的。
眼看着谈晓兰起身要走,孙老板赶紧叫住人,说:“看在谈姑娘和我夫人关系好的面子上,我可以再让一些。”
谈晓兰收住了起势,看向孙老板,说:“既然孙老板提到了夫人,其他的我也不说了,商行掌柜的认识的人我也不见了,咱们签合同吧。”
孙老板:“……”
夫人的面子竟然这么大!
谈晓兰不再谈价位,孙老板越得再给一分面子,最后是按着最低的出售价位定的合同。
签订好合同,孙老板松了一口气,不用担心夫人说自己没有给足她朋友面子了。
谈晓兰心里也满意的很,刚才和孙老板谈的价位,其实比商行掌柜的认识的那些舶来品供应商给的价位已经低了。
商行掌柜的想和爹爹拉进关系,对自己要开舶来品店点事很是上心,早就和他认识到舶来品供应商谈过价位,自己再去谈,最低也就是孙老板报的这个价位了。
谈晓兰刚才说要去见一下商行掌柜的认识到舶来品供应商,其实心里已经倾向于在孙老板这里上货,说出来,只是压价的技巧而已。
所以在孙老板说看在他夫人的面子上再给降一些的时候,谈晓兰对于降多少问都没问一句,直接说签合同,也给足了他夫人面子。
生意谈成,定好上货的日期,知道孙老板船上有事等着他去处理,谈晓兰婉拒了一同用午饭的邀请,去见这边渡口商行掌柜的的去了。
……
日子不知不觉慢慢划过,二舅的杂货店因为选址合适货品又全,很快就在那一块站稳了脚跟。
大表哥也在二表哥读书的书院附近租了两间门面,为了支持大表哥的生意,谈晓兰不止自己店里需要的笔墨纸砚,还买了各种好看的笺纸送朋友。
女孩子用这些东西到底有限,大表哥墨香斋的生意,支持力度最大的还要数二表哥和兴强他们。
他们自己用的多,再带上要好的同窗,大表哥做生意也是做熟的,只要弟弟们带了同窗过去,他都回给最大的优惠。
就这样同窗带同窗,大表哥的墨香斋慢慢也做起来了。
……
天气说凉就凉,舶来品店虽然还没装好,绣庄定的四百匹布却已经销的差不多了。
冬季是布料的销售旺季,更何况后面还有年节,在提前定下的布料销售到一半的时候,谈晓兰又去染房定了一批货。
直到绣庄已经开始销售第二批货的时候,舶来品店才装修好。
铺货的时候,谈晓兰把自己手底下能用的资金都用上了,这些投资对于别的生意来说,绝对属于投的多的。
但是对于做舶来品生意来说,谈晓兰都首次铺货,还没有别家补货的资金大。
就这样,等到开业,谈晓兰的口袋也空了。
好在开业的资金是早就预留好的。
舶来品店说高档店铺,不能再套用绣庄开业时的套路,舶来品店开业,除了加大人员的宣传力度,谈晓兰还让高昌茂去定了舞狮队。
当时让高昌茂定的时候,他建议定两家,理由是有了对比,不管哪一家都不会不用力。
在具体事物上面,只要高昌茂提出任何意见,谈晓兰都少有反对的时候,这种生活的智慧,可不是多活一世就能有的。
舶来品店点店名谈晓兰让爹爹取的,门店匾额依然是禹伯良定做好送过来。
门店装修好,早就定制好的匾额就挂了上去,匾额上《远洋阁》三个烫金大字展示在路人眼前。
这种高档店铺,平时的客流量绝对比不上绣庄,但是在人员配比上面谈晓兰一点也没有节省,一个掌柜的,两个店伙计,两个女伙计。
的掌柜的是肖管事,店伙计一个是高昌茂家的老六高顺广,在万川商行培训了一段时间,业务能力虽然还不怎么样,却足够让人放心。
高顺广业务能力一般,另外一个伙计谈晓兰就让爹爹给找个能力强的。
伙计好找,但是有能力人品又好的,就不是那么好找了。
从拿到远洋阁的房契后谈晓兰就让爹爹给找的伙计,在远洋阁快要装修好的时候,才找到了合适的。
新来的伙计叫张华,和高顺广同龄都是十八岁,家里是下面县里的,自小跟着祖父在自家的陶瓷店里帮忙,祖父去世后,他爹在后娘的撺掇下,把他过继给了同宗一个早亡的大伯。
同宗大伯名下只有一进院子和几亩薄田,伯娘带着独女生活,靠着族里的庇护把女儿养大,早两年也嫁了。
几亩薄田,能养大一个女孩,给一个男孩成家却是不够的,张华就想着出来做伙计攒钱成家。
张华十三四的时候,就能把家里的瓷器店打理的井井有条,这才被人推荐给了谈思立。
伙计算是找好了,只是女伙计却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眼看着开业在即,谈晓兰只能带着麦冬顶上去。
舶来品店规模和投资都比绣庄大的多,不过有了绣庄的经验,这次开业全家人就淡定多了。
一大早,家里只留赵铁在家,其他人全都来了,祖母只在舞狮刚开始的时候在远洋阁待了一会,等店里人气上来了,就带着何氏和赵铁家的回去了。
二舅点头,说:“再难的事,只要过去了,就过去了。”
……
二舅和大表哥回去后,谈晓兰开始频繁去渡口看货,准备给舶来品店备货。
谈晓兰现在出门,和之前做咨客的时候需要带三个人出门不同,现在出门不需要搭客,只需要带高顺财和麦冬两个人。
出门前一天就定好马车,第二天一早出城,三个人轻装上阵,巳时还没过半就到了渡口。
谈晓兰的绣庄生意好,每日的银子不少挣,爹爹又给了自己开舶来品店的店铺,所以她现在手底下宽裕的很。
到了渡口,她就准备先去客栈定两间房,准备去见船商之前先梳洗一下,然后吃过午饭还能来午休一会。
她定客房没人拦着,只是她要定两间,就被高顺财给死死的拦住了。
第115章
高顺财的理由是:“咱们包了一天的马车, 现在的天气不冷不热的,中午真要休息,我去马车上歇一歇就是了, 要真费那钱开一间客房,我绝对会心疼的歇不好!”
谈晓兰笑他:“真不会享福!”
高顺财就笑着说:“我现在跟着姑娘过的这日子,每天都是享福。”
高顺财坚持着不要定房间,谈晓兰就只定了一间, 先梳洗一了番,然后再去岸边。
紧挨着州府的这个渡口是个大渡口, 到了岸边先让高顺财去约船老板, 谈晓兰带着麦冬在茶摊里等着。
谈晓兰今天来渡口, 是和船老板之前约好的, 高昌茂去了没一会, 就带着船老板过来了。
船老板姓孙, 家里自祖上就从事船运生意, 因为他夫人的娘家做海运, 所以孙老板就做起来舶来品内销的生意。
谈晓兰和他认识, 是做咨客的时候接待过他的家眷, 也是从他家眷口中知道,他是做舶来品货运的,属于谈晓兰自己认识的人脉。
谈晓兰能有想开舶来品店的想法, 还是招呼孙老板家眷的时候有的,后来孙老板的船在上洋镇靠岸,谈晓兰还给他夫人送了当季的特产。
经常来往于各个渡口之间的船老板们, 和相熟的人谈生意, 基本上都是在渡口的茶摊上就谈好了,渡口的酒楼和茶楼他们也不, 只是多数是和刚认识到客户去那里谈。
两个人这次谈的是新店铺货的事。
虽然是熟人,但是该砍价的时候决不能手软,毕竟舶来品可不是便宜货,能谈下来一点是一点。
谈的差不多了,船上的伙计来叫孙老板,谈晓兰都店还在精细的装修中,她不着急,特别好说话的让孙老板先去忙。
新店铺货可是大买卖,孙老板想这次能直接谈下来,他让伙计先等着,然后问谈晓兰:“谈姑娘如果没什么问题,咱们就直接定下吧。”
谈晓兰:“孙老板先去忙,我店面还没装好呢,也不着急,之前和这边渡口商行的掌柜的也通了信,他也认识几个做舶来货的船商,我待会还得去他那里一趟。”
孙老板知道这边渡口的万川商行的掌柜的,只是不太熟。
别的做舶来货的船老板,在海边装了货往内陆运,销完以后再联系新的货源。
孙老板因为家世的原因,根本不愁货源,就少了很多和各个渡口人员的来往。
听谈晓兰还要去见别的舶来品船商,孙老板有了危机感。
虽然他不差谈晓兰这一个客户吧,但是家里的夫人是交代过的,让给谈晓兰最低价位。
孙老板因为娶了个好夫人,不但自己的生意好做,在家族里还超然的很。
对于孙老板来说,谈晓兰的生意做不做其实无所谓,但是夫人的面子一定要给的足足的。
眼看着谈晓兰起身要走,孙老板赶紧叫住人,说:“看在谈姑娘和我夫人关系好的面子上,我可以再让一些。”
谈晓兰收住了起势,看向孙老板,说:“既然孙老板提到了夫人,其他的我也不说了,商行掌柜的认识的人我也不见了,咱们签合同吧。”
孙老板:“……”
夫人的面子竟然这么大!
谈晓兰不再谈价位,孙老板越得再给一分面子,最后是按着最低的出售价位定的合同。
签订好合同,孙老板松了一口气,不用担心夫人说自己没有给足她朋友面子了。
谈晓兰心里也满意的很,刚才和孙老板谈的价位,其实比商行掌柜的认识的那些舶来品供应商给的价位已经低了。
商行掌柜的想和爹爹拉进关系,对自己要开舶来品店点事很是上心,早就和他认识到舶来品供应商谈过价位,自己再去谈,最低也就是孙老板报的这个价位了。
谈晓兰刚才说要去见一下商行掌柜的认识到舶来品供应商,其实心里已经倾向于在孙老板这里上货,说出来,只是压价的技巧而已。
所以在孙老板说看在他夫人的面子上再给降一些的时候,谈晓兰对于降多少问都没问一句,直接说签合同,也给足了他夫人面子。
生意谈成,定好上货的日期,知道孙老板船上有事等着他去处理,谈晓兰婉拒了一同用午饭的邀请,去见这边渡口商行掌柜的的去了。
……
日子不知不觉慢慢划过,二舅的杂货店因为选址合适货品又全,很快就在那一块站稳了脚跟。
大表哥也在二表哥读书的书院附近租了两间门面,为了支持大表哥的生意,谈晓兰不止自己店里需要的笔墨纸砚,还买了各种好看的笺纸送朋友。
女孩子用这些东西到底有限,大表哥墨香斋的生意,支持力度最大的还要数二表哥和兴强他们。
他们自己用的多,再带上要好的同窗,大表哥做生意也是做熟的,只要弟弟们带了同窗过去,他都回给最大的优惠。
就这样同窗带同窗,大表哥的墨香斋慢慢也做起来了。
……
天气说凉就凉,舶来品店虽然还没装好,绣庄定的四百匹布却已经销的差不多了。
冬季是布料的销售旺季,更何况后面还有年节,在提前定下的布料销售到一半的时候,谈晓兰又去染房定了一批货。
直到绣庄已经开始销售第二批货的时候,舶来品店才装修好。
铺货的时候,谈晓兰把自己手底下能用的资金都用上了,这些投资对于别的生意来说,绝对属于投的多的。
但是对于做舶来品生意来说,谈晓兰都首次铺货,还没有别家补货的资金大。
就这样,等到开业,谈晓兰的口袋也空了。
好在开业的资金是早就预留好的。
舶来品店说高档店铺,不能再套用绣庄开业时的套路,舶来品店开业,除了加大人员的宣传力度,谈晓兰还让高昌茂去定了舞狮队。
当时让高昌茂定的时候,他建议定两家,理由是有了对比,不管哪一家都不会不用力。
在具体事物上面,只要高昌茂提出任何意见,谈晓兰都少有反对的时候,这种生活的智慧,可不是多活一世就能有的。
舶来品店点店名谈晓兰让爹爹取的,门店匾额依然是禹伯良定做好送过来。
门店装修好,早就定制好的匾额就挂了上去,匾额上《远洋阁》三个烫金大字展示在路人眼前。
这种高档店铺,平时的客流量绝对比不上绣庄,但是在人员配比上面谈晓兰一点也没有节省,一个掌柜的,两个店伙计,两个女伙计。
的掌柜的是肖管事,店伙计一个是高昌茂家的老六高顺广,在万川商行培训了一段时间,业务能力虽然还不怎么样,却足够让人放心。
高顺广业务能力一般,另外一个伙计谈晓兰就让爹爹给找个能力强的。
伙计好找,但是有能力人品又好的,就不是那么好找了。
从拿到远洋阁的房契后谈晓兰就让爹爹给找的伙计,在远洋阁快要装修好的时候,才找到了合适的。
新来的伙计叫张华,和高顺广同龄都是十八岁,家里是下面县里的,自小跟着祖父在自家的陶瓷店里帮忙,祖父去世后,他爹在后娘的撺掇下,把他过继给了同宗一个早亡的大伯。
同宗大伯名下只有一进院子和几亩薄田,伯娘带着独女生活,靠着族里的庇护把女儿养大,早两年也嫁了。
几亩薄田,能养大一个女孩,给一个男孩成家却是不够的,张华就想着出来做伙计攒钱成家。
张华十三四的时候,就能把家里的瓷器店打理的井井有条,这才被人推荐给了谈思立。
伙计算是找好了,只是女伙计却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眼看着开业在即,谈晓兰只能带着麦冬顶上去。
舶来品店规模和投资都比绣庄大的多,不过有了绣庄的经验,这次开业全家人就淡定多了。
一大早,家里只留赵铁在家,其他人全都来了,祖母只在舞狮刚开始的时候在远洋阁待了一会,等店里人气上来了,就带着何氏和赵铁家的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