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外婆和舅娘的夸赞,谈晓兰不但没有谦虚,还很是赞同:“衣服好看,我也好看。”
  她们把自己养那么好看,当然要让她们有成就感了。
  谈晓兰说这句话的时候,那股小小的得意劲别提多招人了。
  外婆笑着,准备从她身上取下还没做好的衣片:“对,我们兰儿最好看。”
  话刚落地,表妹宋欣怡就从外面进来了。
  进来后她也不叫人,只看着谈晓兰身上还没缝好的衣服,浑身散发着不容忽视的委屈与气愤。
  外婆一看她这样就脑了,正准备开口训她,却被大舅娘抢了先,“欣怡,你看我给兰儿买的这块衣料好看吧?”
  宋欣怡有一瞬间的停顿,然后才开口道:“是大伯娘买的呀,挺好看的。”
  外婆收了谈晓兰身上的衣料,没好气的问孙女:“不是在冯师傅那里学手艺么,怎么这个时辰了还没去?”
  宋欣怡看了一眼谈晓兰,心里委屈的不行,自己每天在那里绣东西,都快累死了,同样都是女孩,为什么不让谈晓兰去学!
  不过这话她曾经对父母说过,被训斥过一次,所以对祖母就不敢再那么说了,只道:“今天有些疲累,休息一下午,明天再去。”
  谈晓兰现在一点也不想管她的小心思,身上的衣料被拿下来了,她就说:“外婆你们说话吧,我赶紧去把腰带绣出来,要不然衣服都做好了,没有腰带也不能穿呀。”
  外婆换下对孙女时的冷淡表情,温声的嘱咐她:“不着急,慢慢来,可千万别累着。”
  谈晓兰应着:“知道了。”就出了外婆住的正堂。
  回到自己屋里,谈晓兰坐在挨着窗的桌子边绣腰带,已经描绘好的花样,绣线也早就配好了,她一边不紧不慢的绣花,心里一边想着事。
  宋欣怡自小就喜欢和自己比,小时候还好一些,因为外婆家里没分家,一家子吃住都在一起,家里的两个女孩的东西,无论是玩的还是用的,不管是外婆家还是自己家,都是准备双份的,所以她也只和自己比家里的宠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回了三里村,两个人在穿戴上面就开始不同了。
  从那时候开始,只要自己穿戴了她没有的,她就开始说小话,还总怀疑是外婆私下里单独给自己买的。
  谈晓兰以前为了避免产生矛盾,不让外婆生气,慢慢的就不在这边住了。
  绣好一朵花,谈晓兰剪了线头,感叹了一会自己超赞的手艺。
  心里接着想,现在么,她爱怎么比是她的事,我是没那个闲工夫搭理她了。
  这次跟着二舅去渡口,除了维护父亲经营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就是调查一下,之前想的那件事,是不是可行。
  ……
  三天的时间转瞬而逝,眨眼就到了二舅去进货的日子。
  谈晓兰穿了新做的衣服,手里提了个食盒,里面装的是表嫂给做的如意糕。
  二舅在街上叫了牛车,把两个装油的油篓还有藤筐放在一边,用油纸隔开盖上席子。
  另一边有车上的垫子,二舅又在上面铺上自家的薄毯,这才让谈晓兰坐在上面。
  渡口在上洋镇西南不足三里地的距离,三里村在上洋镇的东北方向,三地之间都是三里地的距离。
  从上洋镇到渡口都是官道,一路上没怎么颠簸就到了地方。
  渡口热闹非凡,每日都如同上洋镇开市的日子一样,不同的是,去上洋镇赶集的人比渡口的人要悠闲的多。
  在渡口谋生的人,只要有船准备停靠,不管是在茶摊里悠闲喝茶的帮闲,还是蹲在一起低声交谈的力工,都向渡口处奔去。
  牛车停在了万川商行八间门店中的油料店门口,店里的伙计马上就迎了出来,见车上有女眷,赶紧又搬了马凳过来。
  二舅把统计好的进货单递给他,说:“按着单子上的配就是,我去你们掌柜的那里坐一会。”
  宋富仁不但是老主顾,还和掌柜的有些渊源,伙计自是不敢怠慢,直接应道:“您放心吧,这边交给我,您只管去忙就是。”
  谈晓兰踩着马凳下了牛车,提上食盒,就跟着二舅穿过几间门店,到了掌柜的平时待的待客的那间门店。
  万川商行掌柜的郑启扬,刚从各个门店中转了一圈回来,就见宋富仁带着个姑娘进来了,他赶紧笑着迎过去,走近了才注意到,宋富仁领着的竟然是谈思立的闺女谈晓兰。
  郑启杨没想到前段时间还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女孩,现在竟然站在了自己面前,惊讶道:“晓兰,你怎么来了!”
  第008章
  郑启杨三十来岁,曾经年少时读过几年书,后来家道中落,就到商行里做了伙计。
  因为和谈思立交好,才被提拔着从伙计做到门店掌柜的,谈思立去县里商行后,又走关系让他做了这上洋镇渡口的商行掌柜的。
  在郑启杨心里,谈思立就是自己的贵人,可以说如果没有谈思立,就没有他郑启杨的今天。
  谈晓兰跟着二舅进到厅里,说:“二舅来进货,我就跟着来了。”
  郑启杨不确定的问:“身体好利索了?”
  谈晓兰就笑:“已经好了,郑叔不用担心了。”
  说完把手中提着的食盒递给他:“知道郑叔这里什么也不差,这是我大嫂做的如意糕,味道不敢说比买的好,胜在干净。”
  郑启杨欢喜的接过食盒:“在外面时间长了,现在还就喜欢家里自己做的东西。”
  他把食盒放在桌子上,热情的请两人坐了,就问询谈晓兰祖母的身体情况。
  谈晓兰:“劳烦郑叔惦记,祖母身体挺好的,前几日还让母亲在集市上买了几十只小鸡,说以后还可以卖鸡蛋贴补家用。”
  郑启杨听谈晓兰这么说,心里就松了口气,之前他去谈晓兰家,整个家里哀容一片,谈晓兰更是病的下不了床。
  回来后只要遇到三里村的人,他都会打听谈晓兰家里的消息,这两天他还想着再去一趟,没想到谈晓兰竟然病好过来了。
  郑启杨喜道:“老太太身体好,心里也有成算,以后……”
  说到这里,他突然顿住了。
  谈晓兰却接道:“以后无论父亲有无消息,日子总是要往前过的,家里的产业虽不算多,供弟弟们再读几年书还是没问题的。”
  听谈晓兰这么说,郑启杨和二舅对视一眼,心说这是真的想开了。
  郑启杨就道:“对,就是这样,人总得往前看才是。”
  二舅也说:“兰儿以后也不要想太多,无论如何还有我和你大舅呢。”
  谈晓兰乖巧点头:“我知道的。”
  然后又对郑启杨说:“我以后恐怕会经常来打搅郑叔了。”
  二舅和郑启杨都知道她是要来打听父亲的消息,自然不会拦着。
  郑启杨更是正了表情,说:“怎么能说打搅呢,谈大哥对我恩重如山,如果不是谈大哥,我现在说不定还只是个伙计!晓兰以后对郑叔可不能再这样客气了,要不然我该生气了!”
  谈晓兰就笑:“知道郑叔不嫌麻烦,我才这么说的。”
  郑启杨听完哈哈大笑,二舅也指着谈晓兰笑道:“又开始淘气了。”
  二舅说完,就从椅子上起来,对郑启杨说:“你先忙着,我带兰儿去外面转转。”
  郑启杨提前出言留人:“配了货别急着回去,我让家里整治两个菜,中午咱们哥俩喝两盅。”
  郑启杨拒绝道:“店里的油都卖空了,还等着拉了油回去开门呢,等下次吧,下次来了咱们弟兄们再喝酒。”
  做生意的,自然以买卖为重,二舅这么说,郑启杨也不好再劝,只叮嘱转完了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再过来一趟。
  二舅和谈晓兰都应了,这才出来商行的待客厅。
  二舅带着谈晓兰出了商行继续往里走,里面商行酒楼客栈摆摊的卖饭的什么都有。
  在这里摆摊的人和上洋镇摆摊的可不一样,在镇上摆摊的,基本上卖的都是家里产的一些东西,这里摆摊的,大多数都是外地的小客商。
  大盛朝并不打压商人,也没有商人及其子弟不能参加科举的规定,所以大盛朝的商业发达,这一点和前世的<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so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宋朝有些像,不过有一点大盛朝比宋朝要好的多,大盛并不重文抑武。
  这一点让谈晓兰心里倍感庆幸,任何时代国家有强大的军队,普通百姓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上洋镇的渡口并非大渡口,在这里下船销售的都是一些小客商,他们收了自家当地的特产,坐商船出来,在家乡不值钱的特产,来到外地就能卖出翻几倍的价钱。
  很多醒目的摊位上,都摆着琳琅满目的彩石和贝母,谈晓兰忍住停下来挑拣的冲动,表现出对它们一点兴趣都没有的样子,只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众卖红枣和各种坚果的摊位上。
  转了一圈,谈晓兰最后看中了一个摊位上的大枣,她从袋子里拿起一个枣,仔细的看了,才对摊主说:“这些大枣我都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