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余皎穿着睡衣,v领系扣款式。
  因为她蹲坐的姿势,衣领被蹭的靠下。
  几点叠着的红痕铺在胸前。
  谭珺如愣了片刻。
  她是过来人,怎么会不清楚这是什么。
  脑袋有一瞬迟滞,但没有问出口。
  女儿没主动跟她说,她也不好多问。
  估计是谈男朋友了。
  这也正常。
  她女儿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不需要她多做嘱咐。
  但总归……还是有淡淡的发闷。
  她娇养了这么多年的姑娘,是谁惹上来的。
  她抿唇思考。
  同事?
  朋友?
  皎皎平常都在上班,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事吧。
  那就都是医生?
  其实也不错。
  差距不大,工作也都互相理解,就是会比较忙。
  余皎吃面这会儿,谭珺如在那边已经将思绪跑得极远。
  等到余皎说:“那您继续享受生活吧,我去打扫打扫屋子。”
  谭珺如才蓦然回过神来,“行,行,你去忙吧。”
  余皎一无所知地挂断电话。
  ……
  把泡面桶处理好,她挽了挽袖子,看着自己不大的家。
  好久都没收拾过,东西都到处乱放,这样也不行。
  简单收一下,正好明天上班的时候把垃圾带下去。
  电视上随便放着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然后跟着背景音归纳。
  万幸屋子不大,不然她收拾起来要累死了。
  卧室的床好几天都没叠被子,不过晚上还要睡觉,更不用叠了。
  书桌上是她前段时间整理资料拜访的各类数据,a4纸铺满,一沓一沓地乱放。
  有用的资料放在专门的抽屉的时候,她愣了一下。
  猛然间想起今天老杨忽而感慨时说的话。
  “你看,再念念不忘的人,长久的不见面也总能磨平一切,你现在多好。”
  其实,当年她也是这样想。
  她打开了最下面的抽屉。
  将那本之前没打开的摘抄本拿出来。
  翻开,拿出里面的照片和机票。
  一张是两人的证件照。
  是当年他离开时最后一次的考试,他在第一,她在第二。
  公告栏上,两人的证件照紧挨在一起。
  她默默拍下了这张照片,保存至今。
  至于另一张,
  她轻轻摩挲照片边角。
  高考之后,她选了医学。
  医学生的日子并不好过。
  解剖、背诵、考试。
  实不完的习,值不完的班,看不完的论文著作。
  硕士期间,她的压力攀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时在别家医院实习,跟排班的医生闹了矛盾,每逢节假日必值班。
  跟同事之间氛围也不好,当时的导师出了事。
  她前所未有的渺茫。
  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摧残,让她几乎在生活的浪潮中崩溃。
  于是用自己攒来的所有钱,不计代价地买了一张去美国的机票。
  她知道他在哪里上学。
  同学群里聊到过。
  她像是要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一样奔赴他所在的地方,他学习的地方。
  她的想法好简单。
  刚上高中时,一无所有,自卑无力,他给了她一个向上的目标和妄想。
  是他告诉她,原来还可以迎着生活无拘无束地走。
  不是被压着,迫着,直到放弃自己。
  她喜欢他身上那种蓬勃张扬,恣意无拘的模样。
  好像没什么能够打败他。
  好像他能解决生活中所有的困难。
  她也想这样,所以她要去见他。
  再次寻找这样的力量,给她垂危的生活一剂强心针。
  只是所想不总是如愿。
  学校太大,她没有他的联系方式。
  茫茫人海,陌生的国度,陌生的人群。
  她最终只是在门口的长椅上坐了很长时间。
  呼吸着他曾呼吸的空气,踏在他曾踏过的路。
  然后暗自消化自己的坏情绪,思考自己未来的路。
  后来她在门口笑着留了一张照片。
  是找当地的留学生拍的。
  这张照片被打印下来,连同往返的机票一起,被她尘封在这里。
  两张照片。
  一张挨着的证件照。
  一张她与他学校的合影。
  都是她努力靠近他的证明。
  第087章 “辛苦了,余医生。”
  从未想过两人会有如今的境遇。
  此刻忽然想和他说说话,但他应该还在飞机上,于是想法作罢。
  拿着吸尘器理了一遍卧室,再把垃圾装袋基本就收拾的差不多。
  原来的东西没有放在原位置,只是将他们随手放在了一旁的书架上,跟自己的那些资料放在一起。
  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觉得,它们没必要继续暗无天日地藏在最底层。
  现在的她回看,已经没有那时让自己彻底放下的挣扎和痛苦。
  ——
  转天,余皎上班本打算先去看看杨老师的情况。
  他的手术被安排在第二天的下午,她该去看看情况。
  但突发状况让她根本无暇顾及。
  刚到医院没半小时,就接到急诊室的电话。
  救护车拉来一位6岁男孩,因为持续高烧,加上呼吸急促送来医院,到达急诊后就出现剧烈咳嗽,突发咯血,情况危急,让她立刻下楼抢救。
  挂掉电话的下一瞬,她急忙赶过去。
  冲到门口时,护士跟上她的步子,边走边快速在她耳边汇报病情。
  “高热三天,今早突发呼吸困难,刚刚咯血100ml,血氧饱和度75%,心率160次每分。”
  余皎蹙眉,到床前,俯身检查。
  孩子的情况十分不好,氧气面罩紧紧箍着苍白的小脸,。心电监护仪上的曲线乱得让人心惊。
  孩子的胸廓起伏剧烈,每次呼吸甚至都伴随着细微的呻吟声,已经难受到了极点。
  她眉头紧蹙,动作有条不紊。她在床旁进行超声检查,看到影像状况后,脸色沉重,原本温和的眸色微凝,冷静清晰地下达指令:
  “严重肺泡出血,准备插管。”
  护士将仪器推到床旁,她戴上手套,拿起支气管镜,小心地将细长的管子送入气道。
  镜头里,一片鲜红。
  肺部出血,血凝块阻塞了部分支气管。
  她凝眉,稳稳地调整仪器,将肾上腺素缓缓注入局部,试图收缩血管,减少渗血。
  同时用生理盐水冲洗,让孩子呼吸更顺畅。
  呼吸机的参数调整了一次又一次,每个人都精神高度紧张,脚下步子不停。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血氧上来了!”
  一旁的医生汇报,紧绷成线的氛围总算有了松动。
  余皎的面色仍说不上好看,她疲惫地叹了口气。
  “只是暂时稳定,还没完全脱离危险,送去icu继续观察。”
  “凝血指标还不太理想,继续监测,每四小时复查一次。”
  抢救室外,孩子的父母还在焦急地等着。
  余皎戴着口罩走出去时,便看到他们相互搀扶,连坐都坐不住的模样。
  她无法抑制地感到内心压抑。
  从医生涯里其实遇到过很多次这种情况,之前是跟着老师经历,现在是自己独立操作经历。
  经手的每一个孩子都还是一个无比年轻稚嫩的生命。
  命悬一线时,总会让人把心整个都揪起来,不知下一刻是喜是悲。
  家属尤甚。
  她刚迈出半步,孩子母亲便冲过来抓住她的双臂,哭红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她,生怕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一丝一毫的负面信息。
  声音颤抖,咽了好几下才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医生,孩子,孩子怎么样了?”
  余皎托住她的双肘,语气尽量温和,但也必须把话说明:“孩子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但今晚仍然是关键期,我们会持续观察。”
  她迟疑半秒,继续陈述风险:“但家属也要做好准备,孩子本身具有免疫缺陷,而且肺部的状况实在不好……风险,还是比较大。”
  母亲泣不成声,另一旁的父亲扶着墙,腿软得几乎站不稳。
  余皎听着他们自责地痛哭,后悔应该早点把孩子送到医院。
  一开始觉得只是发烧,没当回事,谁知道后面越来越严重。
  成了现在这个局面。
  余皎无法安慰他们什么,只能竭尽自己的全力,去扩大治愈的可能。
  ——
  当天,余皎守了那个孩子到深夜。
  出现情况便立刻处理,全天密切监测。
  icu的仪器低低地鸣响。
  她看着监护屏幕上逐渐平稳的数值,缓缓松了口气。
  现在才算终于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