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明君养成计划 第231节
这是个什么章程?
老天都派天狗出来给他们撑场子的,大汉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们打下来了,多好的改朝换代的机会,就这么放弃了?
不是?什么情况?还得等小皇帝主动将皇位拱手让人?
张饶本来也不太明白,他大老远带兵从青州过来,只等着事情挑开就带上他恢复良民身份的弟兄们平定叛乱。
改朝换代那么大的动静,肯定有很多同样别有用心的家伙不服气,到时候才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好时候。
他们勤勤恳恳种了一年多的地来洗去罪名,等的就是以从龙之臣的身份去镇压别的乱军。
什么迎天子护送朝臣的,就应该“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
他来的路上想的可好了,虽然荀小将军和荀氏长辈已经掌控了整个北方,但是天底下不自量力的人多的很,占个山头就敢自称皇帝的大有人在,他的目标就是那些占山为王的恶贼。
没有人比他更明白怎么剿匪,也没有人比他清楚良民有多容易变成匪,身为一个在良民和贼匪和将军之间来回蹦跶的好首领,他能凭剿匪的功劳挣个万户侯!
光宗耀祖!一飞冲天!
他收到调令后带着弟兄们兴冲冲来到颍川,然后就被安排来给新搬来的朝廷看家。
那什么,他知道看管天子和朝臣的活儿很重要,但是荀治中不会一直让他留在城里当护卫的对吧?
张饶刚到颍川的时候不太理解为什么大老远把他调到这里干什么人都能干的活儿,但是现在,朝廷在荀治中的兴师问罪之下人员锐减,他好像反应过来他真正的任务是什么了。
雷声大雨点小只是暂时,把朝廷迁到颍川是开始不是结束,朝廷的好日子都在后头呢。
不过这事儿说起来也不能怪他们,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谁知道朝廷里竟然会有那么多蛀虫。
现在的朝廷和以前掌管全天下的时候不一样,以前大汉十三州都归朝廷管,人多事杂出点败类能理解,现在朝廷就剩下那么点儿人,五百多个官儿排查完毕只剩下不到三十个,这正常吗?
他们排查的又没有很严格,小贪小错都略过,能记到罪名簿上的都是按照汉律理应处死的大错,就这都能十不存一,大汉不亡谁亡?
也就他当初粮草供应不上,要是粮草供应得上他能一路杀穿兖州杀到京城。
上头的朝廷没有识人之明,就不说跟他们荀将军比了,他张大帅一个贼头子手底下都出不了那么多蛀虫。
他承认也可能是他太穷蛀虫看不上他,但是说一千道一万,朝廷出那么多蛀虫真的没毛病吗?答案是:有毛病,还很大。
如果直接把朝廷干掉,天下人可能会觉得虽然老天已经给出了亡国凶兆但是天意难测未必是准的。
谁活不下去的时候没骂过天,谁遇到凶兆的时候不会把所谓的凶兆当成骗子狠狠踩几脚,只有吉兆才可信,凶兆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现在就不一样了,整个朝廷都乌漆嘛黑,司隶的灾情严重的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那些当官的还在想法子捞钱,如此不把百姓当回事儿的朝廷不要也罢。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果有一天朝廷没了,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是推翻朝廷的浪花,他们只是其中力气比较大的几朵,是顺应天下大势,和“造反”“罪孽”之类的词儿都不沾边儿。
什么揭竿而起改朝换代?分明是朝廷不得民心自取灭亡,他们家主公恰好太得民心,被全天下的百姓推为新君是众望所归。
多顺理成章!多理所当然!多被逼无奈!多么的因为不想让身边人失望而不得不登基!
张大帅茅塞顿开,当即觉得之前想不通的地方全都能解释通了。
荀氏是世家大族,全家都是体面的文化人,有些事情不能说的太明白。
他不一样,他和他手底下的弟兄都是粗人,他们连黄巾贼都能当,天底下就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情。
也就是说,文化人体体面面清清白白,不体面的事情留给他们这些出身不光彩的家伙做。
至于为什么没有和他明说,那肯定是在考验他的眼力界儿。
身为一个合格的狗腿子,察言观色的本事必须有。毕竟每天都吃的饱饱的,吃那么饱不干活儿总觉得对不起他们消耗的大批粮草。
总之就是,他张大帅将是荀将军登基称帝的第一位推手,是新朝成立后最大的从龙功臣,是史书浓墨重彩必须提到的重要角色,是后世代代相传的传奇任务,是所有人羡慕嫉妒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他风光的开国万户侯!
天呐,他老张家的祖宗在地底下给他走了多少门路,这前途也太光明了!
张饶对他光辉璀璨的未来充满期待,但是在光辉璀璨的未来之前还有一段黑暗无光的日子需要他再支撑一下。
主要是,他得找到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理由,不能上去就“主公!末将请您登基!”,这样可能会弄巧成拙让他们将军依依不舍的把他拖出去砍了。
到时候后世可能依旧留有他的大名,但是可能会变成“xx帝挥泪斩张饶”。
算了算了,还是活着当他的开国万户侯比较好。
他俗,他抠,他就想守着吃不完的美味佳肴活到八九十然后无疾而终。
让他看看谁最合适和他打配合。
就你了,管亥!
……
小皇帝溜达着出门玩儿,太阳快要下山,迎面而来的风带了丝丝凉意,比中午时的酷热舒服多了。
别院戒备森严,不过大部分兵丁都守在外面,巡逻也不会打扰到里面的人。
在京城的时候除了皇宫哪儿都去不得,甚至在宫里想转转也会被揪住说什么不安全不合适不如在屋里待着。
到颍川就不一样了,他不光能在别院随便转,甚至还能带上仆从去城里转,荀侍郎甚至还会给他发零花钱。
呜呜呜呜呜呜呜,他要是有这么个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爹他做梦都能笑醒。
申请下辈子给荀侍郎当二儿子,希望掌管生死轮回的神仙不要不识好歹,不然他死后化作厉鬼也要到他床头喊冤。
人的倒霉是有限度的,他已经倒霉过一辈子了不能下辈子还倒霉。
傍晚出来遛弯儿很适合放松心情,小皇帝溜达到门口,看到墙角蹲着两大坨人好奇的凑过去,“你们在聊什么?”
张饶不耐烦的甩甩手,话不过脑子直接脱口而出,“在商量是学狐狸叫还是往鱼肚子里塞小纸条还是给路边放条大白蛇。”
小皇帝:!!!
第173章 帝星降临牛
*
张饶没什么文化, 要不是这两年被强压着读书认字,他甚至不知道“鱼腹藏书,野狐夜嚎”的故事。
正经人读书认字先学的什么他不清楚, 他只知道他们家主公让军中将士们学的是《太史公书》里那篇《陈涉世家》。
那篇文章不是《太史公书》的第一篇,写的也不是帝王将相生下来就高高在上,而是秦朝末年时的义军首领陈胜和吴广的事迹。
全文详细记述了两位义军首领造反的全过程, 后面还掺杂着天下各路义军的胜败兴替, 把陈胜吴广失败的原因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有人学完之后都能知道造反不是扯个旗子就完事儿。
义军首领要能对麾下军队如臂使指, 要用人得当以身作则, 要及时稳定军心避免内部离心离德, 要……
要注意的地方太多,他学完之后就立刻放弃了当首领。
人贵有自知之明,他有多大能耐他自己最清楚,当初要是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他还能连手底下的弟兄都养不起?
那一条条一道道的说的容易, 做起来一个比一个难,别说他们这些落草为寇的反贼做不到, 就是正儿八经上过学的世家子也不行。
有多少人能对麾下军队如臂使指?有多少人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有多少人能正直坦荡以身作则?有多少人能保证内部不会离心离德?
太难了太难了, 这种看上去就不同寻常的事情就该留给他们家主公来干,其他人还是老老实实听指挥更好。
他有自知之明,他选择听指挥行动。
将士们每天晚上聚在一起听先生们讲课,除了能记住前面学的那几个字,后面的文章都是当成故事来听的。
文章很长, 长到学了一年多才听完。
张饶自认为比一般人聪明, 他要是不聪明也没法当上麾下部众几十万的大贼头子。
聪明人记性好, 所以他记住的东西也多,想的也比底下的弟兄们多。主公还夸他善于思考, 说他是个有前途的好贼头子、咳咳、好将领。
陈胜吴广起义造反是走投无路,他们被大雨耽误了服徭役的日期,误了期限是死,逃跑是死,举兵造反也是死。既然怎么着都是死,俩人合计之后便决定搞个大的。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和他们差不多,他们加入黄巾军也是因为活不下去,种地的收成没有要上缴的多,不交赋税是死,外出逃难是死,落草为寇举兵造反也是死。反正怎么着都是死,于是他也准备搞个大的。
——等死?去他娘的!
秦朝末年那是“天下人苦秦久矣”,他们这儿就是“天下人苦汉久矣”,两边儿没什么区别。
书上说了,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正都是活不下去,那就加入乱民的队伍去伐无道诛暴汉杀出条生路。
秦时的百姓能反秦他们汉时的百姓就能反汉,前人能干的事情他们也能干,干就完事儿了。
书上都写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书上也写了“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揭竿而起也能“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导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早年大贤良师张角掀起战乱波及大汉七州二十八郡,对他们大汉的百姓而言和秦时陈胜吴广起义差不多,都是一呼百应,都是吹响了亡国的号角。
他们错的不是奋起反抗,而是反抗时用错了法子误伤了太多无辜百姓,如果他们能不伤百姓不伤庄稼的反抗朝廷,被主公招降之后甚至连劳改都不用就能直接摇身变成正规军。
身强体壮者要做的是在力所能及之处帮助弱小,而不是仗着人多势众去烧杀抢掠。他们被朝廷逼的活不下去,那些被他们劫掠的百姓又何其无辜?
知道错了知道错了,今后打仗一定注意。
张大帅是个从心的壮士,既然躲不过去那就认真学,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虽然学完之后总感觉哪儿怪怪的,但是主公的吩咐他们必须听。
身为一个合格的狗腿子,主公让他们往东他们绝不往西,主公让他们追狗他们绝不撵鸡,主公说什么就是什么,绝不和主公对着干。
他们为主公肝脑涂地还不够,怎么会质疑主公的想法?
为主公冲锋陷阵!为主公所向披靡!冲呀——
所以他们到底是往鱼肚子里塞小纸条让人写“荀晔王”还是派人假扮狐狸在大半夜到别院夹着嗓子喊“xx兴,荀晔王”?
话说他们新朝的国号想好了吗?没个正经的国号不好喊啊。
而且当年高祖有芒砀山斩白蛇起义的传说,他们家主公有什么?神仙入梦算吗?
神迹很重要,但是照抄高祖的话感觉不太好,还有那所谓的白帝子赤地子之类的说法和头顶常有云气的异象,都得根据他们现在的情况重新编。
“照抄不行,照抄肯定不行。”小皇帝毫不见外的加入讨论,“比起除掉天子登基称帝,朕觉得还是让天子主动禅位更有牌面。”
张饶撇嘴,“谁家皇帝愿意把皇位拱手让人?又不是几个饼子几口饭、诶诶诶、你拉我干什么?”
管亥黑着脸把人拽起来,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有说,一本正经的压着他行礼。
还说还说!抬头看看旁边的是谁!
张饶:!!!
完蛋,他是不是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老天都派天狗出来给他们撑场子的,大汉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们打下来了,多好的改朝换代的机会,就这么放弃了?
不是?什么情况?还得等小皇帝主动将皇位拱手让人?
张饶本来也不太明白,他大老远带兵从青州过来,只等着事情挑开就带上他恢复良民身份的弟兄们平定叛乱。
改朝换代那么大的动静,肯定有很多同样别有用心的家伙不服气,到时候才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好时候。
他们勤勤恳恳种了一年多的地来洗去罪名,等的就是以从龙之臣的身份去镇压别的乱军。
什么迎天子护送朝臣的,就应该“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
他来的路上想的可好了,虽然荀小将军和荀氏长辈已经掌控了整个北方,但是天底下不自量力的人多的很,占个山头就敢自称皇帝的大有人在,他的目标就是那些占山为王的恶贼。
没有人比他更明白怎么剿匪,也没有人比他清楚良民有多容易变成匪,身为一个在良民和贼匪和将军之间来回蹦跶的好首领,他能凭剿匪的功劳挣个万户侯!
光宗耀祖!一飞冲天!
他收到调令后带着弟兄们兴冲冲来到颍川,然后就被安排来给新搬来的朝廷看家。
那什么,他知道看管天子和朝臣的活儿很重要,但是荀治中不会一直让他留在城里当护卫的对吧?
张饶刚到颍川的时候不太理解为什么大老远把他调到这里干什么人都能干的活儿,但是现在,朝廷在荀治中的兴师问罪之下人员锐减,他好像反应过来他真正的任务是什么了。
雷声大雨点小只是暂时,把朝廷迁到颍川是开始不是结束,朝廷的好日子都在后头呢。
不过这事儿说起来也不能怪他们,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谁知道朝廷里竟然会有那么多蛀虫。
现在的朝廷和以前掌管全天下的时候不一样,以前大汉十三州都归朝廷管,人多事杂出点败类能理解,现在朝廷就剩下那么点儿人,五百多个官儿排查完毕只剩下不到三十个,这正常吗?
他们排查的又没有很严格,小贪小错都略过,能记到罪名簿上的都是按照汉律理应处死的大错,就这都能十不存一,大汉不亡谁亡?
也就他当初粮草供应不上,要是粮草供应得上他能一路杀穿兖州杀到京城。
上头的朝廷没有识人之明,就不说跟他们荀将军比了,他张大帅一个贼头子手底下都出不了那么多蛀虫。
他承认也可能是他太穷蛀虫看不上他,但是说一千道一万,朝廷出那么多蛀虫真的没毛病吗?答案是:有毛病,还很大。
如果直接把朝廷干掉,天下人可能会觉得虽然老天已经给出了亡国凶兆但是天意难测未必是准的。
谁活不下去的时候没骂过天,谁遇到凶兆的时候不会把所谓的凶兆当成骗子狠狠踩几脚,只有吉兆才可信,凶兆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现在就不一样了,整个朝廷都乌漆嘛黑,司隶的灾情严重的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那些当官的还在想法子捞钱,如此不把百姓当回事儿的朝廷不要也罢。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果有一天朝廷没了,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是推翻朝廷的浪花,他们只是其中力气比较大的几朵,是顺应天下大势,和“造反”“罪孽”之类的词儿都不沾边儿。
什么揭竿而起改朝换代?分明是朝廷不得民心自取灭亡,他们家主公恰好太得民心,被全天下的百姓推为新君是众望所归。
多顺理成章!多理所当然!多被逼无奈!多么的因为不想让身边人失望而不得不登基!
张大帅茅塞顿开,当即觉得之前想不通的地方全都能解释通了。
荀氏是世家大族,全家都是体面的文化人,有些事情不能说的太明白。
他不一样,他和他手底下的弟兄都是粗人,他们连黄巾贼都能当,天底下就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情。
也就是说,文化人体体面面清清白白,不体面的事情留给他们这些出身不光彩的家伙做。
至于为什么没有和他明说,那肯定是在考验他的眼力界儿。
身为一个合格的狗腿子,察言观色的本事必须有。毕竟每天都吃的饱饱的,吃那么饱不干活儿总觉得对不起他们消耗的大批粮草。
总之就是,他张大帅将是荀将军登基称帝的第一位推手,是新朝成立后最大的从龙功臣,是史书浓墨重彩必须提到的重要角色,是后世代代相传的传奇任务,是所有人羡慕嫉妒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他风光的开国万户侯!
天呐,他老张家的祖宗在地底下给他走了多少门路,这前途也太光明了!
张饶对他光辉璀璨的未来充满期待,但是在光辉璀璨的未来之前还有一段黑暗无光的日子需要他再支撑一下。
主要是,他得找到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理由,不能上去就“主公!末将请您登基!”,这样可能会弄巧成拙让他们将军依依不舍的把他拖出去砍了。
到时候后世可能依旧留有他的大名,但是可能会变成“xx帝挥泪斩张饶”。
算了算了,还是活着当他的开国万户侯比较好。
他俗,他抠,他就想守着吃不完的美味佳肴活到八九十然后无疾而终。
让他看看谁最合适和他打配合。
就你了,管亥!
……
小皇帝溜达着出门玩儿,太阳快要下山,迎面而来的风带了丝丝凉意,比中午时的酷热舒服多了。
别院戒备森严,不过大部分兵丁都守在外面,巡逻也不会打扰到里面的人。
在京城的时候除了皇宫哪儿都去不得,甚至在宫里想转转也会被揪住说什么不安全不合适不如在屋里待着。
到颍川就不一样了,他不光能在别院随便转,甚至还能带上仆从去城里转,荀侍郎甚至还会给他发零花钱。
呜呜呜呜呜呜呜,他要是有这么个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爹他做梦都能笑醒。
申请下辈子给荀侍郎当二儿子,希望掌管生死轮回的神仙不要不识好歹,不然他死后化作厉鬼也要到他床头喊冤。
人的倒霉是有限度的,他已经倒霉过一辈子了不能下辈子还倒霉。
傍晚出来遛弯儿很适合放松心情,小皇帝溜达到门口,看到墙角蹲着两大坨人好奇的凑过去,“你们在聊什么?”
张饶不耐烦的甩甩手,话不过脑子直接脱口而出,“在商量是学狐狸叫还是往鱼肚子里塞小纸条还是给路边放条大白蛇。”
小皇帝:!!!
第173章 帝星降临牛
*
张饶没什么文化, 要不是这两年被强压着读书认字,他甚至不知道“鱼腹藏书,野狐夜嚎”的故事。
正经人读书认字先学的什么他不清楚, 他只知道他们家主公让军中将士们学的是《太史公书》里那篇《陈涉世家》。
那篇文章不是《太史公书》的第一篇,写的也不是帝王将相生下来就高高在上,而是秦朝末年时的义军首领陈胜和吴广的事迹。
全文详细记述了两位义军首领造反的全过程, 后面还掺杂着天下各路义军的胜败兴替, 把陈胜吴广失败的原因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有人学完之后都能知道造反不是扯个旗子就完事儿。
义军首领要能对麾下军队如臂使指, 要用人得当以身作则, 要及时稳定军心避免内部离心离德, 要……
要注意的地方太多,他学完之后就立刻放弃了当首领。
人贵有自知之明,他有多大能耐他自己最清楚,当初要是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他还能连手底下的弟兄都养不起?
那一条条一道道的说的容易, 做起来一个比一个难,别说他们这些落草为寇的反贼做不到, 就是正儿八经上过学的世家子也不行。
有多少人能对麾下军队如臂使指?有多少人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有多少人能正直坦荡以身作则?有多少人能保证内部不会离心离德?
太难了太难了, 这种看上去就不同寻常的事情就该留给他们家主公来干,其他人还是老老实实听指挥更好。
他有自知之明,他选择听指挥行动。
将士们每天晚上聚在一起听先生们讲课,除了能记住前面学的那几个字,后面的文章都是当成故事来听的。
文章很长, 长到学了一年多才听完。
张饶自认为比一般人聪明, 他要是不聪明也没法当上麾下部众几十万的大贼头子。
聪明人记性好, 所以他记住的东西也多,想的也比底下的弟兄们多。主公还夸他善于思考, 说他是个有前途的好贼头子、咳咳、好将领。
陈胜吴广起义造反是走投无路,他们被大雨耽误了服徭役的日期,误了期限是死,逃跑是死,举兵造反也是死。既然怎么着都是死,俩人合计之后便决定搞个大的。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和他们差不多,他们加入黄巾军也是因为活不下去,种地的收成没有要上缴的多,不交赋税是死,外出逃难是死,落草为寇举兵造反也是死。反正怎么着都是死,于是他也准备搞个大的。
——等死?去他娘的!
秦朝末年那是“天下人苦秦久矣”,他们这儿就是“天下人苦汉久矣”,两边儿没什么区别。
书上说了,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正都是活不下去,那就加入乱民的队伍去伐无道诛暴汉杀出条生路。
秦时的百姓能反秦他们汉时的百姓就能反汉,前人能干的事情他们也能干,干就完事儿了。
书上都写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书上也写了“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揭竿而起也能“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导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早年大贤良师张角掀起战乱波及大汉七州二十八郡,对他们大汉的百姓而言和秦时陈胜吴广起义差不多,都是一呼百应,都是吹响了亡国的号角。
他们错的不是奋起反抗,而是反抗时用错了法子误伤了太多无辜百姓,如果他们能不伤百姓不伤庄稼的反抗朝廷,被主公招降之后甚至连劳改都不用就能直接摇身变成正规军。
身强体壮者要做的是在力所能及之处帮助弱小,而不是仗着人多势众去烧杀抢掠。他们被朝廷逼的活不下去,那些被他们劫掠的百姓又何其无辜?
知道错了知道错了,今后打仗一定注意。
张大帅是个从心的壮士,既然躲不过去那就认真学,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虽然学完之后总感觉哪儿怪怪的,但是主公的吩咐他们必须听。
身为一个合格的狗腿子,主公让他们往东他们绝不往西,主公让他们追狗他们绝不撵鸡,主公说什么就是什么,绝不和主公对着干。
他们为主公肝脑涂地还不够,怎么会质疑主公的想法?
为主公冲锋陷阵!为主公所向披靡!冲呀——
所以他们到底是往鱼肚子里塞小纸条让人写“荀晔王”还是派人假扮狐狸在大半夜到别院夹着嗓子喊“xx兴,荀晔王”?
话说他们新朝的国号想好了吗?没个正经的国号不好喊啊。
而且当年高祖有芒砀山斩白蛇起义的传说,他们家主公有什么?神仙入梦算吗?
神迹很重要,但是照抄高祖的话感觉不太好,还有那所谓的白帝子赤地子之类的说法和头顶常有云气的异象,都得根据他们现在的情况重新编。
“照抄不行,照抄肯定不行。”小皇帝毫不见外的加入讨论,“比起除掉天子登基称帝,朕觉得还是让天子主动禅位更有牌面。”
张饶撇嘴,“谁家皇帝愿意把皇位拱手让人?又不是几个饼子几口饭、诶诶诶、你拉我干什么?”
管亥黑着脸把人拽起来,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有说,一本正经的压着他行礼。
还说还说!抬头看看旁边的是谁!
张饶:!!!
完蛋,他是不是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