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明君养成计划 第152节
“将军,可要加入?”太史慈的手已经摸到随身携带的弓箭上。
对面的黄巾贼比他们多,但是以荀将军和麾下精兵的战斗力,就算对面再多一倍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来都来了,当然要加入。”荀晔环顾四周,挥挥手让士兵们散成简易的半包围,然后对准正在酣战的贼首弯弓搭箭。
他没见过管亥,但是在场那么多黄巾贼,管大帅鹤立鸡群很难找不出来。
太史慈是东莱郡远近闻名的神射手,猿臂善射弦不虚发,看到荀晔拿出那把他一直以为是摆设的重弓眼睛一亮,二话不说也跟着对准管亥。
管亥正杀的尽兴,猛不丁打了个激灵,下意识觉得有危险靠近。
两支利箭一前一后破空而来,仿佛一瞬间就到了跟前。
管亥瞳孔一缩闪身要避,奈何两支利箭都异常刁钻,就算他身形灵活,仓促间也无法全部避开,只能主动接用手臂挡住一支来避开另一支。
皮甲在战场上没什么大用,遇到锋利的武器该破的不会比布甲少多少。
羽箭落地,荀晔煞有其事的摇头,“躲的还挺快。”
“管亥是青州有名的贼首,能伤他一臂已是不易。”太史慈摩挲着手指,看已经打草惊蛇于是跟着冲上战场。
刚才好像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他大概知道挨打的是谁了。
管亥咬牙斩断胳膊上的羽箭,看到对方的装备后脸色一变立刻厉声喝道,“回防!撤!”
黄巾众人也算训练有素,听到首领的命令后立刻散开包围圈往大营的方向退。
原本被包围的大户部曲不知道是被打懵了还是被吓傻了,明明生路已经送到跟前,他们却还是跟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窜,甚至有一部分还追着黄巾贼跑。
荀晔啧了一声,夹紧马腹直接冲到最前面挡住往贼窝冲的二愣子们,“止步!”
闷头往前跑的部曲听到迎头棒喝都打了个哆嗦,本来以为今天已经必死无疑,发现黄巾贼已经跑的远远的都松了一口气,下一刻便腿软的跌倒在地上。
被太史慈扶着站起来的年轻人捂着流血不止的胳膊,眼睛在看到援军的装备后骤然放光,“绛袍银甲,莫不是颍川苑陵侯?”
太史慈从身上撕下一块干净的布给他包扎,同时介绍道,“的确是苑陵侯。苑陵侯此番带了三千精锐,我等身后还有七千步卒随后就到,定能解北海之围。”
这边说完,又继续给荀晔介绍,“将军,这位是北海郑益,乃大儒郑玄郑康成之子。”
“竟是郑公之子!”这下眼睛骤然发光的变成了荀晔。
荀小将军立刻翻身下马,“快,后面有疾医和伤药,夏日炎热,快让军中疾医看看,免得伤口溃脓。。”
郑玄之子,天呐,赚大了赚大了。
“多谢将军。”郑益很清楚他父亲的名气有多大,可惜他的本事配不上他父亲的名气,每次出门都不想说他姓甚名谁。
这次是意外,他带着家中部曲前来都昌县解孔北海之难,遇到的又是同来解围的苑陵侯,遮遮掩掩实在不像话。
将军已经下马,没派上用场的士兵们也纷纷下来帮着挪动伤员。
世家部曲应该都训练有素才对,怎么这郑家的兵瞧着跟没打过仗似的?不应该啊。
青州那么乱,还能有没打过仗的世家部曲?
“郑公虽是当世大儒,但家中并不富裕,早年客居东莱时甚至一边种田维持生计一边教导学生。”众人的疑惑太明显,太史慈小声解释道,“这些应该是郑兄仓促聚起来的乡民,并非训练有素的部曲。”
郑益叹道,“孔北海对家父尊崇有加,再三邀请家父回乡居住,如今黄巾围城,家父实在不好袖手旁观。”
士兵们挠挠耳朵,感觉这人好像话中有话。
不是他们该管的事情,问题不大。
众人熟练的清理战场,但凡能喘气儿的都抬出来,救不回来的就地挖坑安葬,清理妥当回头一看,抬出来的伤员中有一半都是对面的黄巾贼。
那什么,习惯了。
他们跟着将军打仗,打到最后都是对面投降,投降的青壮年都要交给贾校尉当劳力,救回来不亏。
荀晔把伤员都交给随行疾医,然后让将士们就近找地方安营扎寨。
都说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不是孔融那等挟恩相报之人,郑兄回头只需要带他回家转一圈就行,只要能把他这个救命恩人引荐到郑公面前就算是报恩。
郑公的大名如雷贯耳,他之前就听家中长辈说过很多次。
这年头名士可能是徒有虚名,但大儒肯定都有真本事。
郑公早年游学关西在大儒马融门下求学,后来因父母年迈回乡侍奉,回到青州的时候便已是百家之学无所不通的大师。
前些年党锢闹的凶,郑公和他爹差不多都正好撞上,后来朝廷解除党锢他们也都不愿再涉足仕途。
阿爹挑了个清静之处带着他隐居,郑公则是一边耕种一边聚徒讲学,经常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据说同时上课的学生数量常常超过千人。
汝南袁氏几代人才门生故吏遍天下,他们郑老师自己一个人就桃李满天下。
更难能可贵的是,郑公教学不看门第,只要想学不论出身,就算听课的是头牛他都照讲不误。
自带成千上万的庶族学生,还有比这更适合他挖的墙角吗?
呜呜呜呜呜呜呜快到碗里来!建设大美江山需要你们!
第118章 通体金光:戏法or鬼神
*
荀晔缺人才,尤其缺可以和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基层人才,缺天天晚上做梦都“人才,人才,人才从四面八方”。
和全天下世家对着干没那么容易,在知识被上层垄断的年代,一旦世家大族撂担子不干,管理层会瞬间乱套。
不管那些家伙主动撂担子被迫撂担子,结果都有大量空缺需要填补。
但现在没有那么多候选人能往里填,于只能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儿,硬生生凭质量弥补数量的不足。
话出去都会被骂凡尔赛,可现在不缺高端谋士。
每次个问题都羡慕宋朝的繁荣昌盛,人家不光不缺官,“冗兵冗官”,一个官位几十上百个人抢,排队轮的话甚至等几十年都轮不。
咳咳,话不能在赵爹面前,不然容易挨揍。
总言之言总之,发展教育事业迫在眉睫。
年头的世家大族都有文化,可惜文化只在内部流通,连家都不例外。
家叔祖也远近闻名的文化人,爹的学问甚至在叔祖之上,但有学问的长辈只在族学中任教,几乎都没有对外收学生的意思。
不对外招生正常,者不拒才少数。
出身世家却不拘儒者礼节设帐授徒也有,比如郑老师的老师马融,扶风马氏乃关西望族,马老师却不拘小节,门生也常常有千人之多。
马老师比较讲究,虽然门徒众多但只亲自面授少数高材生,其的学生由亲自教授的高材生教,类似大导手底下的小导。
郑公当年去关西求学,三年都没能见大导马老师的面,只能听小导讲课授业。
现在边有学问的人,有能力设帐授徒的也,但所有人都要以政务为重,扒拉扒拉去愣找不出一个可以转职教学的大儒。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所有阿飘,感谢所有活人,感谢如今不存在的所有tv。
真瞌睡了送枕头,盼着。
荀牛牛老天最爱的崽!没有之一!
荀小将军试图朝着泰山崩于前色不变努力,奈何次的收获实在让惊喜,没见着郑老师本人也压不住雀跃的心情。
北海国郑公的家乡,孔融在里对郑公示好有先天优势,但颍川也不差,颍川文风昌盛,郑老师提要求都能满足。
引进人才需要先付出再求回报,之前在颍川设招贤馆招揽人才成效好,但远远不够,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得有完备的培养体系。
遗憾,现在没有。
——郑老师郑老师,我需要您,颍川需要您,全天下都需要您。
荀愔看看被带去治伤的伤员,再看看原地打转傻乐的侄儿,略一思索便明白兴奋成样的原因。
盯上了郑玄。
太史慈简单和郑益解释儿的情况,然后继续最初的任务进城汇报。
管亥被所伤,此刻城外应该没那么多贼寇把守,兴许进城比先前出城要轻松。
荀晔目送太史慈策马离开,站在原地了一会儿,然后转身问道,“伯父,您觉得管亥会和我打吗?”
出的仓促没带谋士,好在身边有现成的伯父可以问问题。
聪明爹和聪明叔的兄长,靠谱程度肯定和聪明爹聪明叔不相上下,问完事儿了。
荀愔没那么多,顺着问话回道,“连孔融都不打,更不可能和交战。”
孔融看似声名远扬,但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青州各郡国的官员愿不愿意被踩着扬名可不好。
两年被孔北海登门拜访的贤才义士不只太史慈一个,青州地界儿哪儿有故事哪儿会迎孔北海的造访。
呢,感觉孔融对北海国相个职位不太满意,那家伙真正当的可能青州刺史或者青州牧。
同样得罪董卓,同样被打发去地方为官,连焦和那等好立虚誉毫无本事的人都能当一州刺史,孔文举却只当个国相,合适吗?
董卓的现在没人知道,反正焦和死后孔融将整个青州都视若囊中之物。
“东莱太守管统个耿直之辈,统兵御敌颇有能耐,些年青州境内贼患最少的便东莱郡。”荀愔早先在山里消息不灵通,几天出门在外能打听出的消息都了如指掌,打听不出的也猜的差不多了,“手下那位叫张饶的黄巾首领应该,管亥青州境内最能打的一支黄巾,将士身边没有家眷拖累,为?”
“因为有人在帮照顾将士家眷,也有人为提供粮草支援。”荀晔最喜欢种问答模式,抛砖引玉,着着能从不值钱的砖头变成价值连城的美玉,“管亥管亥,名字一听假的。”
亥,地支的第十二位,“亥猪”的那个亥。
按照个取名的法子,行走江湖时也能叫荀丑。
属牛,小名又叫阿牞,看都和“丑牛”有缘分。
了了,叫牛大力吧,“丑”字留给袁绍麾下大将文丑独享。
话有其人名字里带“丑”的吗?不知道,不知道那当不存在。
荀小将军选择性封建迷信,笃信小孩儿越喊帅长的越帅,反越喊丑长的越丑。
归闹归闹不能拿张俊脸开玩笑,实在没办法的话直接叫小帅也行。
荀小帅甩甩脑袋,把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法甩出去,带上伯父去刚搭好的帐篷里继续分析眼前的局势。
既然都觉得管亥围北海醉翁之意不在酒,按照的一贯作风,接下可以主动出击了。
伯父刚离开山沟沟可能不知道在外头名声,趁现在没行动先多两句让伯伯有点心理准备,免得两天被吓要骂爹教子无方。
看不惯的话可以骂,爹无辜的。
对面的黄巾贼比他们多,但是以荀将军和麾下精兵的战斗力,就算对面再多一倍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来都来了,当然要加入。”荀晔环顾四周,挥挥手让士兵们散成简易的半包围,然后对准正在酣战的贼首弯弓搭箭。
他没见过管亥,但是在场那么多黄巾贼,管大帅鹤立鸡群很难找不出来。
太史慈是东莱郡远近闻名的神射手,猿臂善射弦不虚发,看到荀晔拿出那把他一直以为是摆设的重弓眼睛一亮,二话不说也跟着对准管亥。
管亥正杀的尽兴,猛不丁打了个激灵,下意识觉得有危险靠近。
两支利箭一前一后破空而来,仿佛一瞬间就到了跟前。
管亥瞳孔一缩闪身要避,奈何两支利箭都异常刁钻,就算他身形灵活,仓促间也无法全部避开,只能主动接用手臂挡住一支来避开另一支。
皮甲在战场上没什么大用,遇到锋利的武器该破的不会比布甲少多少。
羽箭落地,荀晔煞有其事的摇头,“躲的还挺快。”
“管亥是青州有名的贼首,能伤他一臂已是不易。”太史慈摩挲着手指,看已经打草惊蛇于是跟着冲上战场。
刚才好像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他大概知道挨打的是谁了。
管亥咬牙斩断胳膊上的羽箭,看到对方的装备后脸色一变立刻厉声喝道,“回防!撤!”
黄巾众人也算训练有素,听到首领的命令后立刻散开包围圈往大营的方向退。
原本被包围的大户部曲不知道是被打懵了还是被吓傻了,明明生路已经送到跟前,他们却还是跟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窜,甚至有一部分还追着黄巾贼跑。
荀晔啧了一声,夹紧马腹直接冲到最前面挡住往贼窝冲的二愣子们,“止步!”
闷头往前跑的部曲听到迎头棒喝都打了个哆嗦,本来以为今天已经必死无疑,发现黄巾贼已经跑的远远的都松了一口气,下一刻便腿软的跌倒在地上。
被太史慈扶着站起来的年轻人捂着流血不止的胳膊,眼睛在看到援军的装备后骤然放光,“绛袍银甲,莫不是颍川苑陵侯?”
太史慈从身上撕下一块干净的布给他包扎,同时介绍道,“的确是苑陵侯。苑陵侯此番带了三千精锐,我等身后还有七千步卒随后就到,定能解北海之围。”
这边说完,又继续给荀晔介绍,“将军,这位是北海郑益,乃大儒郑玄郑康成之子。”
“竟是郑公之子!”这下眼睛骤然发光的变成了荀晔。
荀小将军立刻翻身下马,“快,后面有疾医和伤药,夏日炎热,快让军中疾医看看,免得伤口溃脓。。”
郑玄之子,天呐,赚大了赚大了。
“多谢将军。”郑益很清楚他父亲的名气有多大,可惜他的本事配不上他父亲的名气,每次出门都不想说他姓甚名谁。
这次是意外,他带着家中部曲前来都昌县解孔北海之难,遇到的又是同来解围的苑陵侯,遮遮掩掩实在不像话。
将军已经下马,没派上用场的士兵们也纷纷下来帮着挪动伤员。
世家部曲应该都训练有素才对,怎么这郑家的兵瞧着跟没打过仗似的?不应该啊。
青州那么乱,还能有没打过仗的世家部曲?
“郑公虽是当世大儒,但家中并不富裕,早年客居东莱时甚至一边种田维持生计一边教导学生。”众人的疑惑太明显,太史慈小声解释道,“这些应该是郑兄仓促聚起来的乡民,并非训练有素的部曲。”
郑益叹道,“孔北海对家父尊崇有加,再三邀请家父回乡居住,如今黄巾围城,家父实在不好袖手旁观。”
士兵们挠挠耳朵,感觉这人好像话中有话。
不是他们该管的事情,问题不大。
众人熟练的清理战场,但凡能喘气儿的都抬出来,救不回来的就地挖坑安葬,清理妥当回头一看,抬出来的伤员中有一半都是对面的黄巾贼。
那什么,习惯了。
他们跟着将军打仗,打到最后都是对面投降,投降的青壮年都要交给贾校尉当劳力,救回来不亏。
荀晔把伤员都交给随行疾医,然后让将士们就近找地方安营扎寨。
都说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不是孔融那等挟恩相报之人,郑兄回头只需要带他回家转一圈就行,只要能把他这个救命恩人引荐到郑公面前就算是报恩。
郑公的大名如雷贯耳,他之前就听家中长辈说过很多次。
这年头名士可能是徒有虚名,但大儒肯定都有真本事。
郑公早年游学关西在大儒马融门下求学,后来因父母年迈回乡侍奉,回到青州的时候便已是百家之学无所不通的大师。
前些年党锢闹的凶,郑公和他爹差不多都正好撞上,后来朝廷解除党锢他们也都不愿再涉足仕途。
阿爹挑了个清静之处带着他隐居,郑公则是一边耕种一边聚徒讲学,经常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据说同时上课的学生数量常常超过千人。
汝南袁氏几代人才门生故吏遍天下,他们郑老师自己一个人就桃李满天下。
更难能可贵的是,郑公教学不看门第,只要想学不论出身,就算听课的是头牛他都照讲不误。
自带成千上万的庶族学生,还有比这更适合他挖的墙角吗?
呜呜呜呜呜呜呜快到碗里来!建设大美江山需要你们!
第118章 通体金光:戏法or鬼神
*
荀晔缺人才,尤其缺可以和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基层人才,缺天天晚上做梦都“人才,人才,人才从四面八方”。
和全天下世家对着干没那么容易,在知识被上层垄断的年代,一旦世家大族撂担子不干,管理层会瞬间乱套。
不管那些家伙主动撂担子被迫撂担子,结果都有大量空缺需要填补。
但现在没有那么多候选人能往里填,于只能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儿,硬生生凭质量弥补数量的不足。
话出去都会被骂凡尔赛,可现在不缺高端谋士。
每次个问题都羡慕宋朝的繁荣昌盛,人家不光不缺官,“冗兵冗官”,一个官位几十上百个人抢,排队轮的话甚至等几十年都轮不。
咳咳,话不能在赵爹面前,不然容易挨揍。
总言之言总之,发展教育事业迫在眉睫。
年头的世家大族都有文化,可惜文化只在内部流通,连家都不例外。
家叔祖也远近闻名的文化人,爹的学问甚至在叔祖之上,但有学问的长辈只在族学中任教,几乎都没有对外收学生的意思。
不对外招生正常,者不拒才少数。
出身世家却不拘儒者礼节设帐授徒也有,比如郑老师的老师马融,扶风马氏乃关西望族,马老师却不拘小节,门生也常常有千人之多。
马老师比较讲究,虽然门徒众多但只亲自面授少数高材生,其的学生由亲自教授的高材生教,类似大导手底下的小导。
郑公当年去关西求学,三年都没能见大导马老师的面,只能听小导讲课授业。
现在边有学问的人,有能力设帐授徒的也,但所有人都要以政务为重,扒拉扒拉去愣找不出一个可以转职教学的大儒。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所有阿飘,感谢所有活人,感谢如今不存在的所有tv。
真瞌睡了送枕头,盼着。
荀牛牛老天最爱的崽!没有之一!
荀小将军试图朝着泰山崩于前色不变努力,奈何次的收获实在让惊喜,没见着郑老师本人也压不住雀跃的心情。
北海国郑公的家乡,孔融在里对郑公示好有先天优势,但颍川也不差,颍川文风昌盛,郑老师提要求都能满足。
引进人才需要先付出再求回报,之前在颍川设招贤馆招揽人才成效好,但远远不够,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得有完备的培养体系。
遗憾,现在没有。
——郑老师郑老师,我需要您,颍川需要您,全天下都需要您。
荀愔看看被带去治伤的伤员,再看看原地打转傻乐的侄儿,略一思索便明白兴奋成样的原因。
盯上了郑玄。
太史慈简单和郑益解释儿的情况,然后继续最初的任务进城汇报。
管亥被所伤,此刻城外应该没那么多贼寇把守,兴许进城比先前出城要轻松。
荀晔目送太史慈策马离开,站在原地了一会儿,然后转身问道,“伯父,您觉得管亥会和我打吗?”
出的仓促没带谋士,好在身边有现成的伯父可以问问题。
聪明爹和聪明叔的兄长,靠谱程度肯定和聪明爹聪明叔不相上下,问完事儿了。
荀愔没那么多,顺着问话回道,“连孔融都不打,更不可能和交战。”
孔融看似声名远扬,但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青州各郡国的官员愿不愿意被踩着扬名可不好。
两年被孔北海登门拜访的贤才义士不只太史慈一个,青州地界儿哪儿有故事哪儿会迎孔北海的造访。
呢,感觉孔融对北海国相个职位不太满意,那家伙真正当的可能青州刺史或者青州牧。
同样得罪董卓,同样被打发去地方为官,连焦和那等好立虚誉毫无本事的人都能当一州刺史,孔文举却只当个国相,合适吗?
董卓的现在没人知道,反正焦和死后孔融将整个青州都视若囊中之物。
“东莱太守管统个耿直之辈,统兵御敌颇有能耐,些年青州境内贼患最少的便东莱郡。”荀愔早先在山里消息不灵通,几天出门在外能打听出的消息都了如指掌,打听不出的也猜的差不多了,“手下那位叫张饶的黄巾首领应该,管亥青州境内最能打的一支黄巾,将士身边没有家眷拖累,为?”
“因为有人在帮照顾将士家眷,也有人为提供粮草支援。”荀晔最喜欢种问答模式,抛砖引玉,着着能从不值钱的砖头变成价值连城的美玉,“管亥管亥,名字一听假的。”
亥,地支的第十二位,“亥猪”的那个亥。
按照个取名的法子,行走江湖时也能叫荀丑。
属牛,小名又叫阿牞,看都和“丑牛”有缘分。
了了,叫牛大力吧,“丑”字留给袁绍麾下大将文丑独享。
话有其人名字里带“丑”的吗?不知道,不知道那当不存在。
荀小将军选择性封建迷信,笃信小孩儿越喊帅长的越帅,反越喊丑长的越丑。
归闹归闹不能拿张俊脸开玩笑,实在没办法的话直接叫小帅也行。
荀小帅甩甩脑袋,把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法甩出去,带上伯父去刚搭好的帐篷里继续分析眼前的局势。
既然都觉得管亥围北海醉翁之意不在酒,按照的一贯作风,接下可以主动出击了。
伯父刚离开山沟沟可能不知道在外头名声,趁现在没行动先多两句让伯伯有点心理准备,免得两天被吓要骂爹教子无方。
看不惯的话可以骂,爹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