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你若是不放心他们在这,那就将他们接到京城,朕给他们个闲散的爵位,也是使得的。”
密嫔脸上立刻带上惊慌的神色,赶紧跪下:“臣妾惶恐,臣妾以一汉女身份入宫,陪伴圣上吗,蒙受皇恩,得到无数的珍宝赏赐,呼奴唤婢,还有圣上的怜惜。”
“臣妾已经得到了太多想都不敢想的,已是祖上几辈子修来的福气,都不知该如何报答皇上,皇上勿要再为臣妾的父母加恩,臣妾能与他们见上一面,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康熙听密嫔说完,才笑着扶起密嫔。
“都是两个孩子的娘亲了,还说什么不知道如何报答,真想报答朕,就再给朕生一个~”
康熙一把将密嫔抱在怀里,见多了满族姑奶奶热烈的性子,所以后宫中,密嫔这样温柔似水如菟丝花的女人,才格外让他怜惜动容。
隔天,神清气爽的康熙便召集几位阿哥,谈论反清复明的事情。
康熙直接传了密旨让裕亲王,恭亲王,安亲王,简亲王,四位亲王到江宁府,与圣驾会合。
一同祭拜明孝陵,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
“朕已经沿途散播消息,若是有明帝后裔,均可到江宁府,与朕共同叩拜明皇,朕对明室子弟,既往不咎。赏爵,授以官衔,让他们安享晚年。”
石静娴听康熙说这话,觉得是个人,脑子聪明点的就不能出现。
你说你给明朝后裔养老,谁信啊?
送终还差不多。
康熙将戏做的足足的,南边的文人学士一个个听说皇帝出巡拜谒明开国皇帝,还要找他们的遗孤善待。
对康熙的芥蒂也没有那么深了。
但不管怎么宣传,怎么散播消息,依旧是没有人主动出现认领这个所谓的明朝后裔。
密嫔在扬州与父母相聚三天,得知现在父母在苏州以开机为生,(没查到资料古时候开机是什么活。)带着十五阿哥胤禑见了见父母,便跟着康熙再次启程。
一路行到江宁府,畅通无阻,在江宁府与四位亲王见面后,便定下了去始祖陵拜祭的日子。
石静娴目光略过其他三位亲王,着重在简亲王身上顿了一瞬,才移开视线。
康熙将四位亲王叫来,必定是京中有所动作。
到了祭拜这一天,康熙带着四位亲王,还有石静娴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明孝陵。
一路上有很多随行的文人雅士,去见证当今帝王拜谒前朝皇帝历史性的一刻。
当初强行让汉人剃头易服,让南方学子文人心有隔阂,现如今,康熙三次南巡,三次拜谒明孝陵。
不可谓将姿态放的很低。
到了明孝陵下,已经有不少看热闹的百姓们,纷纷围观。
这样的事,康熙巴不得多来些人来见证他对明朝的宽容,才更方便他找到明朝的后裔。
石静娴跟着康熙徒步上山,到了明孝陵朱元璋的墓碑前,她更是跟着康熙行了三拜九叩大礼。
也不知道康熙是要做戏做全套,还是因为真的如他所说打心眼里佩服朱元璋。
但不得不说,康熙的这些年的努力还是有效果的。
至少在江宁府本地,以及江南苏杭等地,康熙的形象,在那些文人学子中,还是改善了不少。
满汉之间的矛盾,也弱化了不少。
想必假以时日,这些人会渐渐原谅康熙,不再做什么打油诗骂康熙了。
拜谒后,康熙下山时,当着众多的百姓面前,沉声道:“朕这一生,视明太祖皇帝为英雄,朕不忍心,让明太祖后裔沦落民间,朕寝食难安。若有明朝始皇后裔,皆可去江宁府府衙来找朕!”
康熙看着议论纷纷的百姓,继续说道:“若明太祖后裔,不妄图颠覆朝纲,朕定会封赏爵位,授以官衔,让他衣食无忧!”
说完,便带着石静娴和几位亲王回到了江宁府。
在众人面前说的话,在四位亲王面前,依旧是同样的说辞。
等人都退下了,石静娴被康熙单独留在房间中。
康熙才有些纠结的和石静娴说道:“明朝后裔不除,朕始终寝食难安啊。”
石静娴懂了,这是想让她想办法,既能在百姓面前占了大义,又要悄咪咪的消除隐患,还不能让人抓到把柄。
所以康熙着急了,上火了,既怕明朝后裔大咧咧的找上门,又怕找不到明朝后裔。
………………
“你又去干什么去了!”
一处两进的宅院中,老太太端着手中的鸡食盆走出来,看着浑浑噩噩神不守舍的老头子皱着眉。
“你注意一些,现在皇上可还在我们这呢,你别漏了马脚,连累了家里人。”
老婆子看说完,老头还是一股子神思不属的模样,叹了口气。
王士元脑海中都是在明孝陵山脚下,康熙说的话。
若是真的,那他就可以给他的儿孙,赚来更好的前途。
晚间吃饭的时候,王氏看着缺了的饭碗,叹了口气。
今天出门买菜的时候,街上的人都在议论,皇上在明孝陵放话了,只要找到明朝皇室后裔,便授以职衔,日后封爵,衣食无忧。
她当初也是明朝官家的小姐,一朝明朝覆灭,爹爹带着他们一大家子,见天的心惊胆战,不知道满人的铡刀何时能落在他们的头上。
可有一天,她爹爹和胡叔,突然带回来了一位和尚。
这位和尚,便是如今她的夫婿,王士元。
第二百四十二章 朱三太子
在四位亲王离京之后,赵昌便收到了康熙的密诏。
搜寻四座亲王府。
于是,钉子们全都动了起来,争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其他人的府邸都没有问题,像恭亲王,裕亲王,府里干净得很。
安亲王虽然府里乌烟瘴气的,但都是一些后宅阴私。
唯有简亲王府,赵昌之前埋下的钉子,发现了了不得的东西。
赵昌看着抄录下来的书信,咬了咬牙。
想到钟粹宫的小芍。
这件事,他就当不知道,给太子卖个好。
希望事情了了那一天,放他和小芍出宫。
简亲王府
杭氏看着从江宁府传讯而来的纸条,这么多年,她隐姓埋名。
若不是太子非要横插一杠,非要去查老简亲王的事,也许也没人会发现当年的真相。
想到龟缩在江宁府的三叔,杭氏不屑的笑笑:“这人啊,老了,头脑就不灵光了!”
说完,杭氏看向身旁的婢女:“你也在这陪了我这么多年,谁知道雅布却一点都不争气,没有我骨子里的气节!”
想到一辈子都龟缩在江宁府的人,轻而易举的因为几句话,就被人煽动。
杭氏不屑的笑笑,明朝后裔,只有她才配得上,其余人,若是规规矩矩的藏起来,她就不计较什么了。
但若是想要出来,引起注意,那就对不住了。
一群废物罢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成事,那就给她让路吧。
谁叫她才是正统?
“你去,将贾一带来,将信给贾一,让他快马加鞭到江宁府去找人。”
江宁府,王宅
王氏当初也是明朝官家的小姐,一朝明朝覆灭,爹爹带着他们一大家子,见天的心惊胆战,不知道满人的铡刀何时能落在他们的头上。
可有一天,她爹爹和胡叔,突然带回来了一位和尚。
这位和尚,便是如今她的夫婿,王士元。
过了两年,她终于及笄了,她爹爹便和她说了这和尚的身份。
“朱三太子”朱慈炯。
而她,则被爹爹嫁给了这位大了她十多岁的前朝三皇子。
过了一生躲躲藏藏的日子,甚至于连自己的儿子,都无法去科考。
“吃饭吧。”
王氏开口对孩子们说道。
两人共育有二子三女,现在大儿子娶了媳妇,还差小儿子没娶亲了。
“爹,儿子也娶亲了,想下场去试试科考。”
一句话,让王家饭桌上的气氛再次凝固。
多少年了,空有一身文采,一肚子墨水,却始终连个小小的县试都不能参加。
“爹,现在儿子大了,时间过得又这么久了…”
“闭嘴!”
王士元一脸怒气看向大儿子王和阳。
想到最近皇上说的事情,一时间又叹了口气。
“等我想想,容我想一想。”
“老爷,家里来人了,说是从京城来的,给您带了信件。说您一看就知!”
王士元正纠结犹豫,要不要搏一搏,去康熙面前自述,承认自己明朝皇室后裔的身份。
闻言抬起头,看向家中的仆从。
“你说谁?京城的来信?”
王家其他人,你看我,我看你的,都不知道这京城中是谁家的亲戚。
“是。”仆从将信递到王士元身前。
他伸出手,接过信,刚打开,就见信封里装着的一枚吊坠。
密嫔脸上立刻带上惊慌的神色,赶紧跪下:“臣妾惶恐,臣妾以一汉女身份入宫,陪伴圣上吗,蒙受皇恩,得到无数的珍宝赏赐,呼奴唤婢,还有圣上的怜惜。”
“臣妾已经得到了太多想都不敢想的,已是祖上几辈子修来的福气,都不知该如何报答皇上,皇上勿要再为臣妾的父母加恩,臣妾能与他们见上一面,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康熙听密嫔说完,才笑着扶起密嫔。
“都是两个孩子的娘亲了,还说什么不知道如何报答,真想报答朕,就再给朕生一个~”
康熙一把将密嫔抱在怀里,见多了满族姑奶奶热烈的性子,所以后宫中,密嫔这样温柔似水如菟丝花的女人,才格外让他怜惜动容。
隔天,神清气爽的康熙便召集几位阿哥,谈论反清复明的事情。
康熙直接传了密旨让裕亲王,恭亲王,安亲王,简亲王,四位亲王到江宁府,与圣驾会合。
一同祭拜明孝陵,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
“朕已经沿途散播消息,若是有明帝后裔,均可到江宁府,与朕共同叩拜明皇,朕对明室子弟,既往不咎。赏爵,授以官衔,让他们安享晚年。”
石静娴听康熙说这话,觉得是个人,脑子聪明点的就不能出现。
你说你给明朝后裔养老,谁信啊?
送终还差不多。
康熙将戏做的足足的,南边的文人学士一个个听说皇帝出巡拜谒明开国皇帝,还要找他们的遗孤善待。
对康熙的芥蒂也没有那么深了。
但不管怎么宣传,怎么散播消息,依旧是没有人主动出现认领这个所谓的明朝后裔。
密嫔在扬州与父母相聚三天,得知现在父母在苏州以开机为生,(没查到资料古时候开机是什么活。)带着十五阿哥胤禑见了见父母,便跟着康熙再次启程。
一路行到江宁府,畅通无阻,在江宁府与四位亲王见面后,便定下了去始祖陵拜祭的日子。
石静娴目光略过其他三位亲王,着重在简亲王身上顿了一瞬,才移开视线。
康熙将四位亲王叫来,必定是京中有所动作。
到了祭拜这一天,康熙带着四位亲王,还有石静娴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明孝陵。
一路上有很多随行的文人雅士,去见证当今帝王拜谒前朝皇帝历史性的一刻。
当初强行让汉人剃头易服,让南方学子文人心有隔阂,现如今,康熙三次南巡,三次拜谒明孝陵。
不可谓将姿态放的很低。
到了明孝陵下,已经有不少看热闹的百姓们,纷纷围观。
这样的事,康熙巴不得多来些人来见证他对明朝的宽容,才更方便他找到明朝的后裔。
石静娴跟着康熙徒步上山,到了明孝陵朱元璋的墓碑前,她更是跟着康熙行了三拜九叩大礼。
也不知道康熙是要做戏做全套,还是因为真的如他所说打心眼里佩服朱元璋。
但不得不说,康熙的这些年的努力还是有效果的。
至少在江宁府本地,以及江南苏杭等地,康熙的形象,在那些文人学子中,还是改善了不少。
满汉之间的矛盾,也弱化了不少。
想必假以时日,这些人会渐渐原谅康熙,不再做什么打油诗骂康熙了。
拜谒后,康熙下山时,当着众多的百姓面前,沉声道:“朕这一生,视明太祖皇帝为英雄,朕不忍心,让明太祖后裔沦落民间,朕寝食难安。若有明朝始皇后裔,皆可去江宁府府衙来找朕!”
康熙看着议论纷纷的百姓,继续说道:“若明太祖后裔,不妄图颠覆朝纲,朕定会封赏爵位,授以官衔,让他衣食无忧!”
说完,便带着石静娴和几位亲王回到了江宁府。
在众人面前说的话,在四位亲王面前,依旧是同样的说辞。
等人都退下了,石静娴被康熙单独留在房间中。
康熙才有些纠结的和石静娴说道:“明朝后裔不除,朕始终寝食难安啊。”
石静娴懂了,这是想让她想办法,既能在百姓面前占了大义,又要悄咪咪的消除隐患,还不能让人抓到把柄。
所以康熙着急了,上火了,既怕明朝后裔大咧咧的找上门,又怕找不到明朝后裔。
………………
“你又去干什么去了!”
一处两进的宅院中,老太太端着手中的鸡食盆走出来,看着浑浑噩噩神不守舍的老头子皱着眉。
“你注意一些,现在皇上可还在我们这呢,你别漏了马脚,连累了家里人。”
老婆子看说完,老头还是一股子神思不属的模样,叹了口气。
王士元脑海中都是在明孝陵山脚下,康熙说的话。
若是真的,那他就可以给他的儿孙,赚来更好的前途。
晚间吃饭的时候,王氏看着缺了的饭碗,叹了口气。
今天出门买菜的时候,街上的人都在议论,皇上在明孝陵放话了,只要找到明朝皇室后裔,便授以职衔,日后封爵,衣食无忧。
她当初也是明朝官家的小姐,一朝明朝覆灭,爹爹带着他们一大家子,见天的心惊胆战,不知道满人的铡刀何时能落在他们的头上。
可有一天,她爹爹和胡叔,突然带回来了一位和尚。
这位和尚,便是如今她的夫婿,王士元。
第二百四十二章 朱三太子
在四位亲王离京之后,赵昌便收到了康熙的密诏。
搜寻四座亲王府。
于是,钉子们全都动了起来,争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其他人的府邸都没有问题,像恭亲王,裕亲王,府里干净得很。
安亲王虽然府里乌烟瘴气的,但都是一些后宅阴私。
唯有简亲王府,赵昌之前埋下的钉子,发现了了不得的东西。
赵昌看着抄录下来的书信,咬了咬牙。
想到钟粹宫的小芍。
这件事,他就当不知道,给太子卖个好。
希望事情了了那一天,放他和小芍出宫。
简亲王府
杭氏看着从江宁府传讯而来的纸条,这么多年,她隐姓埋名。
若不是太子非要横插一杠,非要去查老简亲王的事,也许也没人会发现当年的真相。
想到龟缩在江宁府的三叔,杭氏不屑的笑笑:“这人啊,老了,头脑就不灵光了!”
说完,杭氏看向身旁的婢女:“你也在这陪了我这么多年,谁知道雅布却一点都不争气,没有我骨子里的气节!”
想到一辈子都龟缩在江宁府的人,轻而易举的因为几句话,就被人煽动。
杭氏不屑的笑笑,明朝后裔,只有她才配得上,其余人,若是规规矩矩的藏起来,她就不计较什么了。
但若是想要出来,引起注意,那就对不住了。
一群废物罢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成事,那就给她让路吧。
谁叫她才是正统?
“你去,将贾一带来,将信给贾一,让他快马加鞭到江宁府去找人。”
江宁府,王宅
王氏当初也是明朝官家的小姐,一朝明朝覆灭,爹爹带着他们一大家子,见天的心惊胆战,不知道满人的铡刀何时能落在他们的头上。
可有一天,她爹爹和胡叔,突然带回来了一位和尚。
这位和尚,便是如今她的夫婿,王士元。
过了两年,她终于及笄了,她爹爹便和她说了这和尚的身份。
“朱三太子”朱慈炯。
而她,则被爹爹嫁给了这位大了她十多岁的前朝三皇子。
过了一生躲躲藏藏的日子,甚至于连自己的儿子,都无法去科考。
“吃饭吧。”
王氏开口对孩子们说道。
两人共育有二子三女,现在大儿子娶了媳妇,还差小儿子没娶亲了。
“爹,儿子也娶亲了,想下场去试试科考。”
一句话,让王家饭桌上的气氛再次凝固。
多少年了,空有一身文采,一肚子墨水,却始终连个小小的县试都不能参加。
“爹,现在儿子大了,时间过得又这么久了…”
“闭嘴!”
王士元一脸怒气看向大儿子王和阳。
想到最近皇上说的事情,一时间又叹了口气。
“等我想想,容我想一想。”
“老爷,家里来人了,说是从京城来的,给您带了信件。说您一看就知!”
王士元正纠结犹豫,要不要搏一搏,去康熙面前自述,承认自己明朝皇室后裔的身份。
闻言抬起头,看向家中的仆从。
“你说谁?京城的来信?”
王家其他人,你看我,我看你的,都不知道这京城中是谁家的亲戚。
“是。”仆从将信递到王士元身前。
他伸出手,接过信,刚打开,就见信封里装着的一枚吊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