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那、那她难道就再也不回来了吗?这里是她的家啊!”
温乔苦笑:“你恐怕还不知道。她此次治疫立了大功,连当今圣上都特宣她进宫,说是要见她。”这还是他家用了祖上的关系,四处打听才知道的。
这些大人物实在是离阿绵太远了,她跟听说书一样,听得一愣一愣的。
“我从医这些年,常常在古籍中一味地打转,有时仿佛在黑夜中苦苦摸索,却终不可得。”
“或者你也可以练习‘武功’,不是总有那样的故事吗,大侠掉落山崖后,找到一本秘籍,一番练习后……”
温乔随手拿起一边的鸡毛掸子,到处挥舞开始掸那并不存在的灰。
他是懒得跟这人讲述自己那一番纤细深沉的心灵感悟了!
阿绵同样摸不着头脑,“哎呀”几声跑远了。
等她走了,温乔放下鸡毛掸子,眼前却渐渐浮现出了过往的一幕幕。
从听说有人假扮医生在城中讲述妖言惑众的消息,到后来的义诊、戳穿“巫术”,再到义无反顾前往疫区。
若是他的腿没有出事。
温乔的目光落到膝上,忽而苦笑。
就算没有出事,他也是绝无法留下她的。
他望着这一方小小的院落,枝头间有梅花缓缓落在他的肩上。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日后或许,连她的消息也很难打听到了。
*
宋六嫂鱼羹重新开业后,生意大不如前。
旺旺从病中熬了过来,她一起病就被送去了“隔离点”,加上身体又年轻。其他的后遗症没有,但一条左腿还是跛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并不影响她杀鱼。
然而,客人们只要知道这家铺子中有人患过疫病,都不敢来铺子里吃饭。
阿绵傻眼了,旺旺病愈后并不是直接就被放出来的,还经过大夫又观察了七日,确定不会再让其他人染上病,才将她放出来的。
“我要出去叫卖,一定会有人来的。”
她见铺里愁云惨淡,自告奋勇出去拉客:“宋六嫂鱼羹,好吃的鱼羹!大官吃过都赞不绝口的鱼羹!”
然而顾客们依然绕道而行。
最终第五天时,旺旺去找宋东家说自己不做了。
宋东家沉默良久,叹息一声,多支了旺旺一个月的月钱。
旺旺走后,阿绵被叫去了厨房。
“阿绵,你也来了一段日子了。现在铺里人手也不够,所以我想着是时候教你做鱼羹了。”宋东家此番日子已经听过太多坏消息,其间种种心酸不与外人道。
然而做东家的,只要铺子一日还开着,就得摆出东家的样子,照拂安顿好伙计们。
阿绵洗净双手,凑过脑袋边看边用心地模仿了起来。
“我们家的鱼羹,只选鳜鱼,这你是知道的。配料是这三样,火腿、香菇、笋丝,其中要注意的是蒸鱼后……”
宋东家手把手教着她,“汤头也是我们家的秘诀。要用母鸡、火腿蹄膀、猪骨头熬制四小时以上,煮的时候万万不可大火滚沸。只可小火慢慢地熬,让汤微微沸腾即可……”
“调味是重中之重,少许盐,一点儿白糖,最后在出锅前、”宋东家在抬头四处寻找了一下,“出锅前,一定要淋上这种花椒粉,沿着碗边淋入少许的浙醋。这样才能既不破坏口感,又用酸味提鲜解腻。”
阿绵正琢磨着“少许”的调料们究竟是多少,忽的见那案板上滴落几道水痕。
“其实旺旺主动说她想走,我心里是……是松了口气的。我知道我不该这样想……旺旺她那样子,日后可怎么办呢?又跛了一条腿,哪有好亲事能说给她呢?阿绵……”
宋东家抱住她,泪水汹涌。
那天,宋六嫂家的鱼羹好像格外的咸。
第76章 去书院
阿绵在铺子里做工,不知不觉已攒下六两银子。
平日里吃喝住都不用她花钱,这还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如此富有。
这笔钱不少了,足以让她产生许多心思:是要在后院里建个石磨呢,还是做下次买卖的本钱呢?
她去问了造一个青石石磨的价格,得知最少也要十五两银子。
若想在食街上开一个街边的小摊位,一个月得交五百文的摊位费。不光如此,食街小摊位的竞争都很激烈,没有些真本事的,连一个月都混不下去。
阿绵作为一个伙计,梦想是远大的,现实是残酷的。
她正跑堂间,忽的听到几个客人在摇头晃脑地讨论着什么事。
“笑死人了!书院那群老古板,为了挣钱如今是什么规矩都不顾了!”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可不是。上次起疫,没了几个学子,眼看着这书院是要办不下去了吧。”
阿绵不知是什么事,做完活后绕路去了书院。
此时门口聚了些人,都在议论纷纷。阿绵凑上前去问:“是发生什么事了?”
中年人道:“岂有此理,书院这种地方都染上铜臭味了!为了挣钱,现在是什么人都收,女子也可、罪民岂不是也可?”
“女子也能来念书?”
那人此刻才回头,发现面前正是一个小娘子,语重心长道:“你可莫要上当受骗了!本地的女子念书,既不能考官考学、又不能去那皇宫参加选秀,有什么用处?这一年就要十两银子,就算真有体己,给自己买几套头面、给家中老幼桌上添道荤菜,岂不才是实惠?”
要说这番话,也不能说是全无道理。
周围的路人听着也颇为认可,毕竟此时连男子认字的都不多。女子与男子的学费是一样的,普通家庭谁能出得起这学费?
阿绵说:“那书院此时没有钱经营下去了怎么办呢?”她挠了挠脑袋,“你说得极有道理,既然不想让书院招收女子,不如你便出五十两银钱,也好叫书院的先生们不再烦恼生计琐事。”
五十两,怎么不去抢?!
那男子顿时吹胡子瞪眼,“你、你这小娘子,不知天高地厚,竟与长辈如此说话!难怪古人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阿绵听不懂,满脸真挚:“什么意思?为什么?”
“就是……这句话出自《论语》,说的是卫国中……”那人虽感觉她并非挑衅,然而却让自己有些丢了面子,可若是再解释下去,岂不是自己就正在教女子念书了?他气得一跺脚,“罢了!罢了!”
阿绵见他气呼呼的走远了,十分不解:“好端端的,自己说着说着就生气了。”
她只能再去找别人问,书院看门的老头笑呵呵的:“是的。书院现在什么人都招,只要出得起银钱,不过不教四书五经,听说主要是教《千字文》、《百家姓》和《三字经》。”
“一年十两银,那还需再花银钱买书么?”
“要,十两银还得一次付清。中途退学,可是一分也不退的。”
阿绵问清了后,顿感这上书院与造石磨一样,离她都十分遥远。她没太失落,而是摸出三个铜钱,买了个肉包子捧在手上边走边吃。
回了家,她在自己的柜子里一番倒腾,纸鸢是玩腻了的,翻来翻去找出一把手掌大小的木剑,握在手里想象自己是一个隐姓埋名的江湖大侠。
自然的,阿豆就是她的汗血宝马。
她牵着驴到山脚下玩耍,殊不知自己已然大祸临头——
“先生你看,这是她自己想出的记事的办法,”孟驰坚正在书院里展示阿绵自创的“账本”,“这一个刻痕代表五十,一目了然,极是聪慧,绝非常人。还有这个九连环,她玩了两日就解出来了。”
书院的先生:“……”
“过两日,我便带她来此处,到时候您与她说,因为她特别聪明,所以破格免了学费收她入院,只叫她不要与旁人说即可。”
书院的先生点了点头,反正银钱都交了,“只要她有一颗向学的心,我们都一视同仁地教导。”
孟驰坚道:“那么多谢先生了。”这些钱本是山匪那次运送货物得的那十几两银钱(其中还有从阿绵那收回来的一两银钱),一直未动用。
离开书院,孟驰坚又去了钱铺,那里如今是个姓叶的女掌柜。
他如出一辙,又将阿绵是个神童的事说了一遍,“她很会做买卖,卖什么吃食都一大堆人买,而且还会自己算成本、卖价多少才合适。根本也无人与她说过这些。”
叶掌柜一开始以为他来兑钱的,听着听着无语凝噎,这是跑来纯炫耀?
孟驰坚这才表明来意,说是想要送阿绵来铺子里做个小学徒,学打算盘,因为打算盘这个事当然是钱铺最专业。
叶掌柜当下要拒绝,孟驰坚道:“等您见到她就知道了,定是会很想收她做徒弟的。”又留下一两银子。
这么一番安排完毕,孟驰坚当晚回家,就把阿绵叫到面前,眼神中闪动着阿绵看不懂的东西。
温乔苦笑:“你恐怕还不知道。她此次治疫立了大功,连当今圣上都特宣她进宫,说是要见她。”这还是他家用了祖上的关系,四处打听才知道的。
这些大人物实在是离阿绵太远了,她跟听说书一样,听得一愣一愣的。
“我从医这些年,常常在古籍中一味地打转,有时仿佛在黑夜中苦苦摸索,却终不可得。”
“或者你也可以练习‘武功’,不是总有那样的故事吗,大侠掉落山崖后,找到一本秘籍,一番练习后……”
温乔随手拿起一边的鸡毛掸子,到处挥舞开始掸那并不存在的灰。
他是懒得跟这人讲述自己那一番纤细深沉的心灵感悟了!
阿绵同样摸不着头脑,“哎呀”几声跑远了。
等她走了,温乔放下鸡毛掸子,眼前却渐渐浮现出了过往的一幕幕。
从听说有人假扮医生在城中讲述妖言惑众的消息,到后来的义诊、戳穿“巫术”,再到义无反顾前往疫区。
若是他的腿没有出事。
温乔的目光落到膝上,忽而苦笑。
就算没有出事,他也是绝无法留下她的。
他望着这一方小小的院落,枝头间有梅花缓缓落在他的肩上。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日后或许,连她的消息也很难打听到了。
*
宋六嫂鱼羹重新开业后,生意大不如前。
旺旺从病中熬了过来,她一起病就被送去了“隔离点”,加上身体又年轻。其他的后遗症没有,但一条左腿还是跛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并不影响她杀鱼。
然而,客人们只要知道这家铺子中有人患过疫病,都不敢来铺子里吃饭。
阿绵傻眼了,旺旺病愈后并不是直接就被放出来的,还经过大夫又观察了七日,确定不会再让其他人染上病,才将她放出来的。
“我要出去叫卖,一定会有人来的。”
她见铺里愁云惨淡,自告奋勇出去拉客:“宋六嫂鱼羹,好吃的鱼羹!大官吃过都赞不绝口的鱼羹!”
然而顾客们依然绕道而行。
最终第五天时,旺旺去找宋东家说自己不做了。
宋东家沉默良久,叹息一声,多支了旺旺一个月的月钱。
旺旺走后,阿绵被叫去了厨房。
“阿绵,你也来了一段日子了。现在铺里人手也不够,所以我想着是时候教你做鱼羹了。”宋东家此番日子已经听过太多坏消息,其间种种心酸不与外人道。
然而做东家的,只要铺子一日还开着,就得摆出东家的样子,照拂安顿好伙计们。
阿绵洗净双手,凑过脑袋边看边用心地模仿了起来。
“我们家的鱼羹,只选鳜鱼,这你是知道的。配料是这三样,火腿、香菇、笋丝,其中要注意的是蒸鱼后……”
宋东家手把手教着她,“汤头也是我们家的秘诀。要用母鸡、火腿蹄膀、猪骨头熬制四小时以上,煮的时候万万不可大火滚沸。只可小火慢慢地熬,让汤微微沸腾即可……”
“调味是重中之重,少许盐,一点儿白糖,最后在出锅前、”宋东家在抬头四处寻找了一下,“出锅前,一定要淋上这种花椒粉,沿着碗边淋入少许的浙醋。这样才能既不破坏口感,又用酸味提鲜解腻。”
阿绵正琢磨着“少许”的调料们究竟是多少,忽的见那案板上滴落几道水痕。
“其实旺旺主动说她想走,我心里是……是松了口气的。我知道我不该这样想……旺旺她那样子,日后可怎么办呢?又跛了一条腿,哪有好亲事能说给她呢?阿绵……”
宋东家抱住她,泪水汹涌。
那天,宋六嫂家的鱼羹好像格外的咸。
第76章 去书院
阿绵在铺子里做工,不知不觉已攒下六两银子。
平日里吃喝住都不用她花钱,这还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如此富有。
这笔钱不少了,足以让她产生许多心思:是要在后院里建个石磨呢,还是做下次买卖的本钱呢?
她去问了造一个青石石磨的价格,得知最少也要十五两银子。
若想在食街上开一个街边的小摊位,一个月得交五百文的摊位费。不光如此,食街小摊位的竞争都很激烈,没有些真本事的,连一个月都混不下去。
阿绵作为一个伙计,梦想是远大的,现实是残酷的。
她正跑堂间,忽的听到几个客人在摇头晃脑地讨论着什么事。
“笑死人了!书院那群老古板,为了挣钱如今是什么规矩都不顾了!”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可不是。上次起疫,没了几个学子,眼看着这书院是要办不下去了吧。”
阿绵不知是什么事,做完活后绕路去了书院。
此时门口聚了些人,都在议论纷纷。阿绵凑上前去问:“是发生什么事了?”
中年人道:“岂有此理,书院这种地方都染上铜臭味了!为了挣钱,现在是什么人都收,女子也可、罪民岂不是也可?”
“女子也能来念书?”
那人此刻才回头,发现面前正是一个小娘子,语重心长道:“你可莫要上当受骗了!本地的女子念书,既不能考官考学、又不能去那皇宫参加选秀,有什么用处?这一年就要十两银子,就算真有体己,给自己买几套头面、给家中老幼桌上添道荤菜,岂不才是实惠?”
要说这番话,也不能说是全无道理。
周围的路人听着也颇为认可,毕竟此时连男子认字的都不多。女子与男子的学费是一样的,普通家庭谁能出得起这学费?
阿绵说:“那书院此时没有钱经营下去了怎么办呢?”她挠了挠脑袋,“你说得极有道理,既然不想让书院招收女子,不如你便出五十两银钱,也好叫书院的先生们不再烦恼生计琐事。”
五十两,怎么不去抢?!
那男子顿时吹胡子瞪眼,“你、你这小娘子,不知天高地厚,竟与长辈如此说话!难怪古人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阿绵听不懂,满脸真挚:“什么意思?为什么?”
“就是……这句话出自《论语》,说的是卫国中……”那人虽感觉她并非挑衅,然而却让自己有些丢了面子,可若是再解释下去,岂不是自己就正在教女子念书了?他气得一跺脚,“罢了!罢了!”
阿绵见他气呼呼的走远了,十分不解:“好端端的,自己说着说着就生气了。”
她只能再去找别人问,书院看门的老头笑呵呵的:“是的。书院现在什么人都招,只要出得起银钱,不过不教四书五经,听说主要是教《千字文》、《百家姓》和《三字经》。”
“一年十两银,那还需再花银钱买书么?”
“要,十两银还得一次付清。中途退学,可是一分也不退的。”
阿绵问清了后,顿感这上书院与造石磨一样,离她都十分遥远。她没太失落,而是摸出三个铜钱,买了个肉包子捧在手上边走边吃。
回了家,她在自己的柜子里一番倒腾,纸鸢是玩腻了的,翻来翻去找出一把手掌大小的木剑,握在手里想象自己是一个隐姓埋名的江湖大侠。
自然的,阿豆就是她的汗血宝马。
她牵着驴到山脚下玩耍,殊不知自己已然大祸临头——
“先生你看,这是她自己想出的记事的办法,”孟驰坚正在书院里展示阿绵自创的“账本”,“这一个刻痕代表五十,一目了然,极是聪慧,绝非常人。还有这个九连环,她玩了两日就解出来了。”
书院的先生:“……”
“过两日,我便带她来此处,到时候您与她说,因为她特别聪明,所以破格免了学费收她入院,只叫她不要与旁人说即可。”
书院的先生点了点头,反正银钱都交了,“只要她有一颗向学的心,我们都一视同仁地教导。”
孟驰坚道:“那么多谢先生了。”这些钱本是山匪那次运送货物得的那十几两银钱(其中还有从阿绵那收回来的一两银钱),一直未动用。
离开书院,孟驰坚又去了钱铺,那里如今是个姓叶的女掌柜。
他如出一辙,又将阿绵是个神童的事说了一遍,“她很会做买卖,卖什么吃食都一大堆人买,而且还会自己算成本、卖价多少才合适。根本也无人与她说过这些。”
叶掌柜一开始以为他来兑钱的,听着听着无语凝噎,这是跑来纯炫耀?
孟驰坚这才表明来意,说是想要送阿绵来铺子里做个小学徒,学打算盘,因为打算盘这个事当然是钱铺最专业。
叶掌柜当下要拒绝,孟驰坚道:“等您见到她就知道了,定是会很想收她做徒弟的。”又留下一两银子。
这么一番安排完毕,孟驰坚当晚回家,就把阿绵叫到面前,眼神中闪动着阿绵看不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