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下属微微愕然,小心称是。司马侍中再没有说一句话。
  虽然被临头敲了一棒,但魏军的组织架构还在,司马懿的手腕也还在;他拜印不过数天,就派人巡视前线各处堡垒、一一安抚人心,妄言动摇者一律斩首,严令坚守不出,据城自保,不能妄动一步。而另一面,司马懿带来的幕僚亦迅速搜罗了败兵询问情报,并派出探子亲临街亭失陷的战场,大致还原出了整场战争的原貌。
  从事后搜集的消息看,郝昭筹划的这场战役还真没有多大问题;虽然蜀军战力强劲,但陈仓追军加上街亭守军,人数上应该还要多于攻城的部队,以多敌少,不是不能打一打;而双方一开始的联络配合,确实也相当之成功。在陈仓追兵衔尾赶上蜀军后卫时,街亭守军也已经整装待发,预备兜头拦截蜀军先锋,令其首尾不能相顾,军势自乱;再两面包夹,迎头来一个痛击。
  这个策划一点问题也没有,即使司马懿亲自上场,恐怕也玩不出更多的花活了。但根据败兵的描述,这个任务执行到一半,棋盘就被人直接掀了——陈仓的追兵倒是追上了蜀军,但还未来得及展开阵势,蜀军就突然变向,后军改为前军,前军改为后军,先以强弓劲射,再调转过头来一波冲锋,直接撕开了尚未展开阵势的追兵,当面一拳放翻。
  但这还不是结束,又根据街亭陷落后逃出的兵卒给的消息,蜀军应该是花了半天的功夫解决陈仓追兵,然后再次变向,重新调换方向,又迎头对上了街亭的军队——因为敌手士气正旺,也因为猝不及防、孤立无援(追兵自己都寄了还怎么援?),街亭守军同样是迅速溃败,把战局输了个干干净净。
  情报整理完毕,经手的裨将都是一阵诡异的沉默。先变向殴打后军,殴打完毕再转向殴打前军;这看起来只是在行进中调个弯转个头,利用时间差搞出的小动作,但只有真正接触过一线指挥的军官,才明白这么个战术到底有多么离谱——这么说吧,平坦空旷的操场上给几百个乖乖的学生变个稍微复杂点的阵型,那都得十几个体育老师吼破喉咙叫半天;更何况狭窄崎岖的山路之上,统领的还是蜿蜒漫长、前后不能相望的数万部队?
  临敌变阵,从来是兵法大忌;因为搞不好你的惊天妙妙阵法还没有施展,自己的部队就因为混乱而自相践踏冲突,直接来个当场炸营;所以现在的主将行军,靠的都是肌肉记忆——在出兵营时就花费时间把阵势练好,以严刑峻法勒令士兵恪守纪律、不许动摇;日后行兵出征,就按之前练好的阵势排布,等闲不能更换——僵化、死板、老套,可考虑到三国的平均水平,能把这一套僵化战法练熟的将领,已经算是可靠的高手了。
  当然,兵法还有一条大忌,那就是狂妄的以凡人的智慧来估计天才。临敌变阵对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来说都是自寻死路,但世上总会有那么百分之零点一的例外;譬如韩信背水一战,就曾经展示过一回佯败诱敌,临水变阵的操作;秀得敌军头皮发麻,当场输了个一败涂地——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样的操作已经脱离了一般的技术,而近乎于入道的地步了。
  一般来说,遇到这种已经把军事指挥玩成艺术的人物,寻常将领输得再惨,其实都不算什么异事。但关键在于……这个操作到底是由谁执行的?
  议事的营帐内静了片刻,传看过文书的诸位将领一齐转头,看向坐在主位的司马侍中。
  司马侍中并没有露出什么表情。事实上,自拜印接管前线所有军权之后,他基本就是这么个神色——冷漠、平静、泰然,从不因为任何惨败的消息而动容。今天也是同样,他望了一眼平铺开的文书,再次开口:
  “诸葛亮还在汉中么?”
  坐在左近的刺史郭淮愣了一愣,小心开口:“……应该——应该还在吧。”
  这句话答得毫无底气,与数日前迥异。正常来说,诸葛亮肯定是待在蜀军后方,节制大局;而如今蜀军主力恰恰屯驻于汉中,所以说诸葛亮应该就在汉中,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诸葛亮可能在汉中,但诸葛亮在汉中也实在有点不可能——毕竟吧,他如果真在汉中的话,那又是谁指挥的街亭战役呢?
  可是吧,有这个指挥能力的人,也实在——实在不可能很多呀!
  大家都有些茫然了。
  还好,事后的侦查证明,诸葛亮应该还是待在汉中主持大局,并没有老夫聊发少年狂,搞飞身前线那一套奇葩操作。
  这个证明的论据有二。其一是魏军尝试着向汉中做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希图摸清蜀军的底细;结果诱饵部队被迅速吞掉,其作战风格于先前相差无二,正是诸葛氏的做派;其二嘛……其二则是魏军仔细勘查了蜀军攻击街亭时的战场,发现山路崎岖,且往来足有数百里——就算诸葛亮真发癫了梦回十七,不讲武德的来骗,来偷袭,那坐着三轮车在山路上狂奔数百里,还要劳心劳神兼顾一线指挥,怕是老骨头也得颠散了吧?
  综上所述,攻占街亭的应该只是蜀军分出的兵力,作为掩护的疑兵而已。
  ……所以,到底又是谁在指挥呢?
  “战争要进入攻坚阶段了。”
  这是街亭战役打完之后,长平侯为皇帝陛下做的汇报。
  当时驻扎将近的汉军已经离开单于庭,借着天气回暖迅速穿过草原,赶往漠南与大将军所在的主力会合。而战事已毕,刘先生也完完全全空闲了下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骑马打猎晒太阳,以及听手下讲解另一个时空的激烈战局,同时指手画脚、高谈阔论、满足他远程微操的快感。
  这种远程微操当然没有任何意义。但长平侯冠军侯也从不敷衍搪塞,每一次都是老老实实,将情形交代得非常仔细。这一次也是同样。虽然街亭战役看似大获全胜,光鲜亮丽,但卫青却依旧非常清醒,直接看出了问题的本质。
  “司马懿确实不好对付。”他道。
  第92章
  “司马懿很难对付。”卫青低声道:“他的手腕, 确实是整整有法。”
  没错,虽然蜀军已经拿下了街亭、即将攻破陈仓,看起来是赢了又赢、一片辉煌;但在卫、霍二人的心中, 这却远是不能叫人满意。
  这也不是什么毫无自知的凡尔赛,而是清醒的战略预判。在两位原本的涉及中, 拿下街亭后一股作气, 是打算以此胜势强力威慑上下, 借着魏军人人自危、士气动摇的关口, 与汉中的蜀军主力彼此呼应, 来一个里应外合、上下夹击,将渭水上流的魏军分割包围、震蒙发落,可以将战线直接推到关中一线、迫近长安——如此一来, 整个北伐的局势,必然就大不相同了。
  可现在呢?现在他们的确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但魏军却并未出现预料中惊恐万分全线崩溃的局面。司马懿到任后迅速派出使者, 强力清洗内贼、威慑上下,直接禁止宣扬一切前线战败的消息, 违令者立斩不贷;如此几百颗人头悬挂上去, 居然真用铁血手腕稳住了原本摇摇欲坠的士气。一番整治之后, 效果立竿见影。现在第一线的魏军还是很萎靡不振,根本不敢出击, 但有强硬手腕全力弹压, 卫霍等人期待的什么全线崩溃, 却也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了。
  没错,蜀军占有巨大优势, 没错,魏军现在只能缩在坚固的堡垒里坐守空城, 已经基本失去了主动出击的士气。但只要他们不崩盘、不投降,那士气再低再弱,蜀军也得一个堡垒一个堡垒的啃过去——这种连绵不断的攻坚战,谁看了谁都得头皮发紧。
  只要不投降,蜀军的优势就没办法转化为胜势;而转化不了胜势,那这场战争就变得会异常吃力——归根到底,中原对西川的国力比是以九比一,优势绝对在曹魏一方。在这种优势面前,占领一点土地、消灭一点人口,甚至胁迫几个州郡投降,那都是小打小闹,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价值。
  某种意义上,现在的战局已经演变为了当初赵、秦两国的长平之战。纵使秦军精兵马壮,白起天下无敌,只要廉颇咬紧牙关,一力死守,那就谁都拿他没有办法。更何况,现在曹魏的局势,还要百倍胜于当初的赵国——赵国耗人力物力是耗不赢秦国的,但中原的粮米源源不断,却真可以耗到天荒地老;难道诸葛丞相百事不做,就在前线陪他们干耗到大道磨灭不成?
  这个乌龟流的战术基本是无解的。所以长平侯稍稍沉默了片刻。
  当然,他也只能沉默片刻而已。长平侯非常清楚,自己与霍去病现在是在向上汇报而不是私下推演,重点不是阐述事实而是提供情绪价值;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把事情讲得过于严重——再说了,就算真把战术上的困难一五一十讲清楚,难道陛下又还能提出什么高明的见解不成吗?解决不了的困难就不要麻烦领导,这是职场生存的秘诀之一。
  所以,在稍稍点了点困境之后,卫青又格外找补了一句,讲汇报的基调往上拉了一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