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他们到时,程夫子正在给孙女程思琼讲学。
  程思琼见他们来,乖乖巧巧的向张梓若行礼,见照儿眼周发红,她面露担忧,又很快垂下眼去。
  照儿无声的向她笑笑。小姑娘白皙的脸颊升起两团红云。
  程夫子额角一跳,让孙女去后院找妻子。张梓若微微扬眉。
  照儿这孩子,该说不愧是原书的主角,现今年纪不大,姿容却远甚众人,五官越来越好看,一双漂亮的桃花眼,微微一笑便惹的学院里的女孩子们脸庞发热。
  张梓若倒是不怕,他如原著一般变成病娇了,又开始担心,照儿会变成花蝴蝶,风流多情,招惹女孩子,惹得人心碎。
  看程夫子逐渐拉长的脸,张梓若轻轻咳嗽一声,说:“云淮他们已经前往京城去了。照儿,还有赖您教导。”
  程夫子让照儿温习昨日的学习内容,请张梓若到书房去谈话。
  “云淮去了京城,事情一旦开始调查,我只怕也要前往京城回话。
  我大儿子已经调回京中,想要接我们过去荣养。思琼这丫头,跟着我与她祖母在外许久,也该回去见见她父亲和继母了。
  我小儿子去年调任外地,已不在府城。我与家人此去京城,应会定居京中。照儿,我想带他一同离开,一路游历,增长见闻。张夫子,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张梓若垂眸凝思。程夫子能在河湾村留这么长时间,其实已经很了不得了。
  程夫子对外放言,一日不读完图书馆中未见过的书,一日就不离开。
  然而,张梓若心知,自己拿出来的书籍终究是有限的。记忆深刻的内容,她能默写出来。一些只是记了个大概,或者重点内容,默写出来的内容并不系统,需要重新进行编写。
  图书馆的书籍虽多,但大部分是根据程夫子、燕飞、县令、县丞等人提供的书籍进行刊印。不同于这个时空的新书,终究是少部分。
  程夫子爱书好学,图书馆的新书,他早已读了个遍。不过是为了两个徒弟和河湾村的人文环境而留下。
  如今,程夫子将要离开,照儿……
  “照儿应当会很高兴可以前往京城。”想起做大官,就是为了家人团圆的小家伙,张梓若笑道,“通过游历,增长见闻学识,也是美事一桩。”
  “我会着手安排学院的事情,若是时间来得及,我就领着照儿和你们一起前往京城。
  若是时间来不及,就劳烦您带着照儿先行前往京城,我后续赶上。”
  定下了目标,张梓若开始物色接班之人。她把寻常工作中的助手——于嫣、方羽、丁招娣,以及立志留在学院的孙明带在身边培训,逐渐交接工作。
  她一边在村中忙碌着,一边留意着京中的消息。
  与她一样等待着京中消息的人,除了程夫子,还有会试的主考官。
  作为主持考试的官员,对考生当中的顾云淮印象深刻,不仅仅因为他年纪最小,也因为他的长相与圣上相似。
  哪怕他们心中惊疑万分,表面却个顶个的淡然沉默。无论顾云淮是否是遗落在民间的皇子,他们都不想卷入其中,他们只是主持考试之人。
  他们依律,甚至堪称严苛的审卷,希望能把这个疑似皇子的孩子给刷下去,以免将来卷入是非。
  然而,天不遂人愿,科举考试采用糊名制,又有专人誊抄,他们批改卷子之人,一致选出的案首,恰恰是他们心中隐隐想要刷掉的人!
  结果公布后,主持考试的官员们面面相觑,最终选择如常公布结果。
  他们纵然不希望顾云淮在他们主持考试时考上,不希望将来卷入皇子及其背后家族的斗争,但也不可能为此把有案首之才的学子刷洗下。
  若是为此动手脚,不用等将来,一经查出,立刻革职入狱,甚至处死。
  因此,他们将录取名单如常公布,如何上报。但心中惴惴不安,时刻关注着殿试的消息。
  三月,各地脱颖而出的读书人汇聚京中。殿试当日,各位举人被宫人引领,前往崇政殿进行考试。
  排在最前面的顾云淮个头最矮,年纪最小,也最吸引人视线。
  在崇政殿中传口谕的大太监甫一见他,瞳孔震颤,呼吸一滞,手中的拂尘都差点被吓掉!
  大太监握紧拂尘,主持流程的声音比及往日尖利许多。
  穿着袍服冠靴的新晋举人,立于在宫殿台阶前,按照会试名次排为两队。单名者皆在东队,双名者在西队。王公百官身着朝服,分别列于丹陛(宫殿台阶)内外。
  诸位举人敛声垂眸,肃立听宣。
  空中传来鸣鞭之声,忽又闻鼓乐齐鸣,宫人高喊:“圣上到!”
  众人叩拜。
  “平身。”皇帝俯视众人,“尔等都是国之栋梁,今日殿试,可要好好作答。”
  “是。”举子们齐声应和。
  皇帝抬手示意开始。大学士从殿内黄案上捧出考题,交给礼部官员。官员和举子们再次向皇帝行礼,方才落座发卷考试。
  按照名次,顾云淮坐在第一排,且是正对皇帝的位置。
  殿中的大臣们因其瘦小的身形和第一的位置而心生好奇,待看清顾云淮的面貌,无不惊愕地瞪大了眼睛!
  这怎么可能!
  第355章 父母是谁
  怎么可能和圣上长得这么像?!
  大臣们瞳孔地震,心中震荡,无不悄悄的暗中观察顾云淮,再不动声色的偷瞄皇上一眼,两相对比。
  越对比,越觉得这个面容青涩稚嫩的孩子和皇帝有着莫大的关联!
  皇帝也对坐在案首位置的顾云淮心生好奇。他早听官员禀报过,会元是个神童,仅有十岁,但已连续中了五元!实乃世所罕见之才!
  初次听闻这个消息,他第一反应就是有人偷题泄题,科举舞弊!
  但转念一想,纵然有人偷题漏题,也绝不敢把一个没有真材实料的孩子推到解元、会元的位置。推到第一的位置,寻死比较快。
  皇帝心中千回万转,面上不露分毫。他走下台阶,到顾云淮身边去看他答题。
  顾云淮对站在一旁的人视若无睹,写在草稿纸上的答案丝毫未乱。
  其心态之稳,答案之中肯,令皇帝大为惊奇!
  历史上多有神童的记录,但强悍如斯的神童,他还是第一次见!
  皇帝在顾云淮身旁站了许久,都不见顾云淮有丝毫的紧张手抖。纸张上的答案越来越多,卷面也整齐漂亮。
  他暗暗点头,又去瞧其他人的答案。
  他随意在一名考生身边站定,那名举人笔尖一颤,正写的字便拉出长长一道。
  那名举人瞬间脸色发红,唇角抿成一条直线,握紧了毛笔,努力维持平稳淡然的模样,手却不受控制的微微发着抖。
  皇帝欣慰的点点头,这才对嘛!这才是正常人的反应!前面的那小子,沉稳得简直不正常!哪样的父母才能养出这样的孩子?
  皇帝心中腹诽,又去看了十几个人的答案。
  那些考生眼角余光扫到他的身影,有紧张不安的,也有沉稳答题、心无旁骛的。
  笔试结束,卷子皆被礼部官员收走。桌椅撤去。皇帝当廷出策论题考校举子们的学问。
  他首先点顾云淮作答。
  一直垂首写卷子的顾云淮抬起头。彻底看清他的面容,官员心中波动更大。皇帝也忍不住多瞧顾云淮两眼,总觉得面前之人眼熟。
  听着顾云淮条理清晰,言之有物,且颇具可行性的对策,皇帝满意的颔首,不错,确实有五元之才!
  皇帝主要考校了会试前三,然后随机点了十来个人问策。
  综合比较下来,竟没一人能比得过年纪最小的顾云淮!
  皇帝对此颇觉不可思议,临时又想了几道题考校顾云淮,顾云淮都应对的极好。
  这下,无论是皇帝,还是王公百官,亦或在场的举子,都对会元之才再无丝毫质疑。
  皇帝饶有兴趣的询问顾云淮:“朕观你年纪小小,学识却远超众人。你师从何人?父母又是谁?”
  顾云淮平稳应对:“我师从程明达程夫子,及我娘亲张梓若。”
  程大人?张梓若?
  听到熟悉的名字,皇帝和百官都想起了横空出世的报纸,报纸上的辩论和故事,以及苦苦等待河湾文化报的日子。
  尤其是皇帝,一度被报纸上的故事气到心塞,再也不想看,但等了数日以后,终究放不下故事的后续发展,还是默默的让宫人拿来报纸观看。
  然而,不晓得为何,故事后续发展极快,草草结束,让他看的极为不痛快。全靠缘来的改编续写才能勉强维持一丝快乐。
  他还特意让颍州知府转交信件到河湾村报纸编辑部,想要等待一个圆满的续写与结局,却只等来了报纸上一个新人写的新故事。
  但新故事却没有第一个人写的好,读着也没有那种爽快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