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主战派的大臣,站出来为宁知府说话,但因为不了解具体的事实,站出来的只有寥寥数人,反驳起来底气也有些不足。
只不过是为了反对主和派而反对。
皇帝坐在龙椅之上,一目十行的看完宁知府最新的奏折,俯视众臣,淡淡的问道:“说宁知府乃是奸佞之臣,你们可有证据?”
“有!”
御史当即把通判送于他的信件中的内容,在朝堂上念了一遍。内容和皇帝曾经看过的折子,并无太大出入。
百官听后,神色惊诧,小声议论。他们第一次听说,颍州一个小村子竟有如此奇行奇事!
御史将通判送来的证据,双手奉上,铿锵有力的说道:
“圣上明鉴,这两本书,是从河湾村买来的书籍。乃是河湾村歪曲亵渎圣人经典的铁证!”
“这一份名单,是河湾村图书馆竖立在最前面的,石碑上所刻的名单!”
“从名单上,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参与的人员不仅仅有河湾村大小官员,还有颍州知府的女婿余家,也就是颍州同知余家!”
“甚至横征暴敛,引发民乱,已经被处以极刑的颍州云县胡县令竟也在名单之上!”
“像胡县令这种罪大恶极之人,名字竟然也被刻在石碑上,受人敬仰,岂不是荒谬!
如何对得起那些死去的无辜百姓!如何对得起那些被盘剥而死的百姓!如何对得起那些支离破碎的人家!”
“如此行为,明显不将百姓放在眼里,所谓的图书馆也只是搏名之举罢了!更何况设置所谓的会员,哄骗人充钱!
如果真是为民为读书人提供便利,若真是心怀天下,为何还要收钱?!
这只是骗局一桩,进行敛财!
他们和胡县令乃是一丘之貉!”
“颍州知府明知他们亵渎经典,行搏名敛财之举,不仅不加以制止,竟然还大力鼓吹!
且颍州知府的家眷与建立图书馆的一女子来往甚密,收受其所赠礼品!贪赃枉法!”
“为钱财,为搏名,为功绩,而颠倒黑白,置百姓于不顾!毁一地读书人之未来!其心可诛!罪不可赦!”
“请皇上将此奸佞之臣革职查办!还读书人朗朗乾坤!还百姓朗朗乾坤!”
御史铿锵有力,桩桩件件列的皆是宁知府的罪行!
原本为宁知府说话的主战派官员默然收声。
对方准备的证据看上去非常齐备。别的不说,只说胡县令名字这个事,就无法圆过去。且先看看圣上的表态。
御史和主和派官员都在恳请皇上处置佞臣。
皇帝让人把证据呈上来。
太监恭恭敬敬的从御史手中接过证据,送过来。
皇帝翻开书籍,眉梢微动,一言不发。
人数众多的朝堂,一时安静的竟然只能听见翻动书页的声音。
皇帝将书籍放在御案上,转而看起名单。
“看来,参与这个图书馆建立的人还是挺多的!”
他慢悠悠念名单的声音响彻朝堂:
“程明达、燕飞……”
程明达?!
第一个名字就把群臣给镇住了!
他们没听错吧?
程明达?哪个程明达?是告老还乡的程大人、程大儒吗?
程大人是为了出名,而结党营私的人吗?他缺钱吗?他缺名吗?
一辈子风风光光,身居高位,皇上再三挽留,都不愿留在朝堂当中,告老还乡也是带着皇帝的赏赐离开的。
这样的人,还需要在一个小村子里,与人结党,敛财博名?
他只要说一句话,说自己愿意收徒开课,有的是人把金银珠宝、土地仆从双手奉上!
听到有程大人在,主战派的人稍稍松了一口气。
主和派的部分官员愕然抬眸,望着发难的御史,惊诧不已。
程大人也在名单上,你不早说?!
第298章 念奏折
一直默默旁观,对此事毫不发言的礼部尚书——燕家家主,听到名单上的名字,难以置信地瞪大眼睛,恨不得让圣上再念一遍!
燕飞?究竟是哪个燕飞?他的小儿子燕飞?
想想曾经回府一趟,又匆匆去往云县河湾村的儿子,再想想这名字排序,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燕飞就是他的儿子!
对了,他儿子还曾经让人拉了一批书籍到颍州云县去,后来又给运了回来。
那时候,他们都以为,燕飞是和程大人一样,有着在外随身带书、看书的习惯。
没想到竟然是一起建设图书馆去了!
燕家主立刻思索该怎么应对御史弹劾之事。如何把御史口中的坏事变成好事?
同他一般的还有程大人的门生弟子。
师傅带头去做的事,怎么会是坏事呢?即便是坏事,他们也要为师傅遮掩一二,不能让师傅晚节不保!
皇帝一个接一个的念名字。
朝中大臣最熟悉的就是程明达程大人。其次,就是在京城迷倒万千女子的燕飞。
后面的名字都不大熟悉,除了胡县令,毕竟是引发民乱,被押到京城来,处以极刑的官员。
虽然众人对其他名字不大熟悉,但是御史在这份名单里,贴心的在县丞、县尉等人名字前面,标注上官职。
皇帝把他们的官职也一一念了出来。
百官无论是力挺,还是想要按下宁知府,都对这个图书馆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看这份名单,可以说是把当地的官员皆囊括在内,连声名赫赫的程大人,惊艳才绝的燕家嫡子竟也在其中!
不知道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个地步?
皇帝念完名单后,面对神色各异的百官,并未宣布自己的处置结果,而是说道:“我这里有两份颍州知府的折子。里面同样有关于图书馆的内容。”
他将宁知府的奏折,递给旁边的太监,让他念给百官听。
太监先念了第一封折子。
百官顿时生出和皇上一样的迷惑。
程大人为什么收两个村中孩子为徒?
想收徒跟我们说啊,我们的子孙都很聪慧啊!为什么放弃这么多好孩子,去收村人之子为徒?
太监继续往下念,百官皆竖直了耳朵,认真倾听。
听宁知府说,他的孙子要与程大人的徒弟比试,百官犹如在茶馆听书一般投入。
听力不大好的老大人悄悄往前挪了一点点。
然后他们得到了一个言简意赅的结果。
百官和当初的皇上一样困惑。
什么比赛?为什么输了?世家精心培养数年的孩子怎么能输了呢?
饶是他们心中有千种万种疑问,也没人给他们解答。太监仍在尽职尽责的往后读。
慢慢的,大家又有了新的疑惑。
什么谜语?说出来,我们解!
堂堂知府,解个孩子玩具中的谜语,竟然用了三天,真是丢朝廷的脸!
让我们来解!让颍州知府好好看看,什么叫做为官者应有的学识!
太监念到图书馆那一部分内容。
程大人的门生们,燕家家主,主战派的官员们都心中一轻,战意凛然!
这图书馆明明是造福于百姓,造福于天下读书人!何来敛财之说?
将众多书籍集于一处,让天下的读书人们,让天下所有向学之人,不分贫富老少,都可以免费观看,甚至能免费抄写带走,而不用四处奔波借书,这不是造福于百姓,什么是造福于百姓?!
连乐园这种游玩的地方,只要能背出文章,或者给人讲一场学,都能免费游玩!
连乡间老农,都能识字背文章!
这样前所未有的盛举,这样学风浓郁的地方,竟也能被污蔑为敛财吗?
这明明是文兴之地!是开天辟地之举!是德厚流光之举!是清史留名之举!
程大人的门生们和燕家家主,皆与有荣焉地挺起胸膛。
不愧是我老师!
不愧是我儿子!
太监念到后面,宁知府大段大段赞美的话语,刚念个开头,皇帝咳嗽一声,“行了,就念到这里吧。”
“是。”太监恭敬地合上折子,双手奉上。
皇帝将宁知府新上的折子递给他,“念。”
这一封奏折里,宁知府根据儿子的表述,详细描写了比赛的题目与过程,以及百姓们的反应。
皇帝与大臣们听得心满意足。
叙事就该这样,完整详尽才对嘛!
对于孩子们三种不同的断句和解释,百官们有点头无声附和的,也有皱着眉头,或暗自摇头的。
还有听着内容,提起一口气,恨不得与奏折中人现场辩论的!
听着奏折当中,讲学的孩子与现场读书人辩论的话语,他们心情激动,有人忍不住暗捶掌心,有人甚至直接叫出声来,“少说了!少说了啊!”
惹来众人怒视。
只不过是为了反对主和派而反对。
皇帝坐在龙椅之上,一目十行的看完宁知府最新的奏折,俯视众臣,淡淡的问道:“说宁知府乃是奸佞之臣,你们可有证据?”
“有!”
御史当即把通判送于他的信件中的内容,在朝堂上念了一遍。内容和皇帝曾经看过的折子,并无太大出入。
百官听后,神色惊诧,小声议论。他们第一次听说,颍州一个小村子竟有如此奇行奇事!
御史将通判送来的证据,双手奉上,铿锵有力的说道:
“圣上明鉴,这两本书,是从河湾村买来的书籍。乃是河湾村歪曲亵渎圣人经典的铁证!”
“这一份名单,是河湾村图书馆竖立在最前面的,石碑上所刻的名单!”
“从名单上,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参与的人员不仅仅有河湾村大小官员,还有颍州知府的女婿余家,也就是颍州同知余家!”
“甚至横征暴敛,引发民乱,已经被处以极刑的颍州云县胡县令竟也在名单之上!”
“像胡县令这种罪大恶极之人,名字竟然也被刻在石碑上,受人敬仰,岂不是荒谬!
如何对得起那些死去的无辜百姓!如何对得起那些被盘剥而死的百姓!如何对得起那些支离破碎的人家!”
“如此行为,明显不将百姓放在眼里,所谓的图书馆也只是搏名之举罢了!更何况设置所谓的会员,哄骗人充钱!
如果真是为民为读书人提供便利,若真是心怀天下,为何还要收钱?!
这只是骗局一桩,进行敛财!
他们和胡县令乃是一丘之貉!”
“颍州知府明知他们亵渎经典,行搏名敛财之举,不仅不加以制止,竟然还大力鼓吹!
且颍州知府的家眷与建立图书馆的一女子来往甚密,收受其所赠礼品!贪赃枉法!”
“为钱财,为搏名,为功绩,而颠倒黑白,置百姓于不顾!毁一地读书人之未来!其心可诛!罪不可赦!”
“请皇上将此奸佞之臣革职查办!还读书人朗朗乾坤!还百姓朗朗乾坤!”
御史铿锵有力,桩桩件件列的皆是宁知府的罪行!
原本为宁知府说话的主战派官员默然收声。
对方准备的证据看上去非常齐备。别的不说,只说胡县令名字这个事,就无法圆过去。且先看看圣上的表态。
御史和主和派官员都在恳请皇上处置佞臣。
皇帝让人把证据呈上来。
太监恭恭敬敬的从御史手中接过证据,送过来。
皇帝翻开书籍,眉梢微动,一言不发。
人数众多的朝堂,一时安静的竟然只能听见翻动书页的声音。
皇帝将书籍放在御案上,转而看起名单。
“看来,参与这个图书馆建立的人还是挺多的!”
他慢悠悠念名单的声音响彻朝堂:
“程明达、燕飞……”
程明达?!
第一个名字就把群臣给镇住了!
他们没听错吧?
程明达?哪个程明达?是告老还乡的程大人、程大儒吗?
程大人是为了出名,而结党营私的人吗?他缺钱吗?他缺名吗?
一辈子风风光光,身居高位,皇上再三挽留,都不愿留在朝堂当中,告老还乡也是带着皇帝的赏赐离开的。
这样的人,还需要在一个小村子里,与人结党,敛财博名?
他只要说一句话,说自己愿意收徒开课,有的是人把金银珠宝、土地仆从双手奉上!
听到有程大人在,主战派的人稍稍松了一口气。
主和派的部分官员愕然抬眸,望着发难的御史,惊诧不已。
程大人也在名单上,你不早说?!
第298章 念奏折
一直默默旁观,对此事毫不发言的礼部尚书——燕家家主,听到名单上的名字,难以置信地瞪大眼睛,恨不得让圣上再念一遍!
燕飞?究竟是哪个燕飞?他的小儿子燕飞?
想想曾经回府一趟,又匆匆去往云县河湾村的儿子,再想想这名字排序,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燕飞就是他的儿子!
对了,他儿子还曾经让人拉了一批书籍到颍州云县去,后来又给运了回来。
那时候,他们都以为,燕飞是和程大人一样,有着在外随身带书、看书的习惯。
没想到竟然是一起建设图书馆去了!
燕家主立刻思索该怎么应对御史弹劾之事。如何把御史口中的坏事变成好事?
同他一般的还有程大人的门生弟子。
师傅带头去做的事,怎么会是坏事呢?即便是坏事,他们也要为师傅遮掩一二,不能让师傅晚节不保!
皇帝一个接一个的念名字。
朝中大臣最熟悉的就是程明达程大人。其次,就是在京城迷倒万千女子的燕飞。
后面的名字都不大熟悉,除了胡县令,毕竟是引发民乱,被押到京城来,处以极刑的官员。
虽然众人对其他名字不大熟悉,但是御史在这份名单里,贴心的在县丞、县尉等人名字前面,标注上官职。
皇帝把他们的官职也一一念了出来。
百官无论是力挺,还是想要按下宁知府,都对这个图书馆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看这份名单,可以说是把当地的官员皆囊括在内,连声名赫赫的程大人,惊艳才绝的燕家嫡子竟也在其中!
不知道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个地步?
皇帝念完名单后,面对神色各异的百官,并未宣布自己的处置结果,而是说道:“我这里有两份颍州知府的折子。里面同样有关于图书馆的内容。”
他将宁知府的奏折,递给旁边的太监,让他念给百官听。
太监先念了第一封折子。
百官顿时生出和皇上一样的迷惑。
程大人为什么收两个村中孩子为徒?
想收徒跟我们说啊,我们的子孙都很聪慧啊!为什么放弃这么多好孩子,去收村人之子为徒?
太监继续往下念,百官皆竖直了耳朵,认真倾听。
听宁知府说,他的孙子要与程大人的徒弟比试,百官犹如在茶馆听书一般投入。
听力不大好的老大人悄悄往前挪了一点点。
然后他们得到了一个言简意赅的结果。
百官和当初的皇上一样困惑。
什么比赛?为什么输了?世家精心培养数年的孩子怎么能输了呢?
饶是他们心中有千种万种疑问,也没人给他们解答。太监仍在尽职尽责的往后读。
慢慢的,大家又有了新的疑惑。
什么谜语?说出来,我们解!
堂堂知府,解个孩子玩具中的谜语,竟然用了三天,真是丢朝廷的脸!
让我们来解!让颍州知府好好看看,什么叫做为官者应有的学识!
太监念到图书馆那一部分内容。
程大人的门生们,燕家家主,主战派的官员们都心中一轻,战意凛然!
这图书馆明明是造福于百姓,造福于天下读书人!何来敛财之说?
将众多书籍集于一处,让天下的读书人们,让天下所有向学之人,不分贫富老少,都可以免费观看,甚至能免费抄写带走,而不用四处奔波借书,这不是造福于百姓,什么是造福于百姓?!
连乐园这种游玩的地方,只要能背出文章,或者给人讲一场学,都能免费游玩!
连乡间老农,都能识字背文章!
这样前所未有的盛举,这样学风浓郁的地方,竟也能被污蔑为敛财吗?
这明明是文兴之地!是开天辟地之举!是德厚流光之举!是清史留名之举!
程大人的门生们和燕家家主,皆与有荣焉地挺起胸膛。
不愧是我老师!
不愧是我儿子!
太监念到后面,宁知府大段大段赞美的话语,刚念个开头,皇帝咳嗽一声,“行了,就念到这里吧。”
“是。”太监恭敬地合上折子,双手奉上。
皇帝将宁知府新上的折子递给他,“念。”
这一封奏折里,宁知府根据儿子的表述,详细描写了比赛的题目与过程,以及百姓们的反应。
皇帝与大臣们听得心满意足。
叙事就该这样,完整详尽才对嘛!
对于孩子们三种不同的断句和解释,百官们有点头无声附和的,也有皱着眉头,或暗自摇头的。
还有听着内容,提起一口气,恨不得与奏折中人现场辩论的!
听着奏折当中,讲学的孩子与现场读书人辩论的话语,他们心情激动,有人忍不住暗捶掌心,有人甚至直接叫出声来,“少说了!少说了啊!”
惹来众人怒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