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方远朝他伸出手,“爹,那给点钱吧?赞助一下儿子的光明前途!”
  方县尉:“……陈家的孩子和你一班,都会用学到的知识规整家中铺子,核账算账,帮铺子赚钱了!你考个倒数第一,转个风扇,还要问老子我要钱?拿自己的月例钱造去!”
  方远:“花完了……”
  “自己想法子挣去!”
  “爹,我为你赚钱!”方羽蹦蹦跳跳的过来,殷勤地帮忙刷马,“爹,我有个朋友,她要研制一款新武器。等研制出来就来官府报备。我们两个说定了,一起研究。等我们得了赏钱,我就给你买酒喝!”
  “好闺女!”方县尉老怀欣慰。
  方羽展颜一笑:“爹,为了将来的美酒,你先资助我一点呗!”
  方县尉心中一哽,仰天长叹:“这世上儿女的参差怎么就如此之大?”
  方县尉公平公正,一儿一女一铜板都没有,通通蹲在马厩里刷马,复述功课。
  方羽还被她娘逮住好一通念叨,小姑娘家家研究什么不好,研究武器?有空多学学礼仪!
  方羽和熬夜补写功课的兄长对视一眼,双双叹气。搞个发明怎么就那么难?明日我们就去赚钱!
  次日,方县尉闲暇想看会儿话本,“书呢?”
  守在在书房门口的仆从:“少爷拿去卖了。”
  “这个逆子!一本都不给我留!”方县尉气呼呼地喝一口茶,口感不对,“茶叶呢?”
  “也拿去卖了。”
  方县尉:“孽子!!!”
  他缓了缓,吩咐道:“去,把他落在家里没写完的功课给张夫子送去!”
  第212章 好苗子
  张梓若把批改好的作业拿到班里,询问方远,怎么没把作业交上来?
  方远:“夫子,我不小心把写好的功课落家里了,明日我一定带来!”
  “来、来了!”方家的仆从气喘吁吁地跑上楼,“少爷,老爷怕你交不上作业,让我快马加鞭给您送来了!”
  方远:“……”
  张梓若接过来翻看,淡淡地望向方远,“写好的功课?不小心落家里了?”
  方远讪讪地笑笑,“我错了,夫子。我、我中午不休息,保证给补上!”他举手发誓,“我要是补不上,就让我、让我……”
  他还没想出什么合适的誓言,方羽就补充道:“让他去掏粪!”
  方远难以置信!
  方羽义正言辞,“我爹说,做人要惜福,有机会读书要珍惜。要是上学读书不认真,不如掏粪沤肥去地里,看看哪样更费力气?有比较,人才知道珍惜。”
  张梓若笑言:“这话说得很对。方远,今日中午你把功课给补上。对于你未完成功课还撒谎的行为,就惩罚你明日午休间隙去沤肥。”
  方远愁眉苦脸,同学们哄笑一片。
  张梓若温和道:“大家不要笑。施肥是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之一。百姓困苦,一大主要问题就是吃不饱。沤肥乍一听很脏,很好笑,其实也是正经事之一。”
  “李绅的《悯农》,大家应该都读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天种下一粒小米,到秋天的时候就能收获上万颗。
  从一到万,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力。但其实说创造力不够贴切。粮食是怎么长成的?是百姓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种出来的。
  若是把粮食撒在地里不去管它,草长得比庄稼高,一年到头未必也能收上多少。庄稼长得好,全靠百姓的辛勤劳作。”
  “再看下去,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百姓们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照料田地,四海之内的土地,凡是他们能开垦的、能种的良田,都种上了庄稼。为什么农夫犹饿死?”
  学生们面面相觑。他们读是读了,背是背了,但没往心里去。
  为什么饿死?
  何乐犹犹豫豫地举手:“因为粮食不是他的?”
  张梓若:“算是一种情况。还有其他答案吗?”
  李清柳举手:“因为粮食不多,交完税后剩下来的很少。而且一大家子子子孙孙住在一起,人多,地却不多。家里剩余的粮食平分到每个人身上后,都很少,没有人可以吃饱。”
  张梓若点头,“没错。四海无闲田,里面有多少是属于百姓的呢?我们先不说达官贵人的土地有多少,单说百姓自家的。
  地里种上粮食,一年辛辛苦苦忙到头,亩产平均100多斤到200多斤不等。当然土地特别肥沃的也可能达到300多斤。但在我们这里不多见。
  根据规定,夏秋两税,交三成粮食。但交粮时,会出现谷物被老鼠、麻雀等吃掉,或者人为毁坏的情况,官府需要弥补这部分损失,所以向百姓多征收一部分谷物,这就是所谓的‘加耗’。
  有时候,官府征收的加耗是一石谷物加耗两斗。有时候加耗是正税的2到3倍。
  此外,百姓交粮需要自己运输,如果不自己运输,就要掏一笔钱或者粮食,称为脚费或脚钱。
  大家可以自己算一算,一亩地,一亩不是特别肥沃,也不是特别贫瘠的地,收粮一百多斤,交去三成税,交去加耗的粮食,还剩多少?
  这一切还需要有个前提,碰到的父母官不是一个横征暴敛者,只是正常收税。但凡有其他苛捐杂税,百姓手里还能留下粮食吗?即便有,能让一家人撑过一年吗?
  河湾村临河而居,灌溉相对方便,产量算是比较高的。但交完税后,依旧有人家揭不开锅,吃不上饭。”
  “粮食产量高的河湾村尚且如此,土地贫瘠的村庄呢?会不会有更多的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却连饭都吃不上,活活饿死?”
  学生们沉默。他们绝大部分人家庭条件好,也根本无需考虑这些。到河湾村来,即便经常见农人辛勤劳作,也并无太多感想。
  今日方知他们如此勤劳,竟然还有饿死的风险。
  “如何避免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局面?”张梓若问,“我们有什么能做的?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
  “育种,施肥,除虫等等,都属于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以后你们的课程会加上这一项。”
  “我划分了几块实验田。大家可以进行对照实验。粮食,关乎国计民生之大事。为提高粮食产量,作出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赞扬的!”
  “倘若你们能汲取优秀老农的经验,发明创造出更好用的农具,总结出更好的种植增产方法,编制成书,教授他人,也许会像其他大家一样青史留名。我愿称之为农学家。”
  学生们微微睁大了眼睛。种地也能有如此成就吗?
  张梓若笑道:“历朝历代,凡经典之作,皆流传于后世。农业是任何朝代都极为重视的存在。哪个朝代不想粮食增产呢?哪个明君会忽视一本集大成之作的农业经典呢?
  若有集大成者,必也受人推崇,历经千百年而声名不朽。”
  原本因为要去沤肥而心中不舒服的方远,瞬间感觉自己要做的事多了一丝郑重和神圣。他坐直了身子,神色平静且坚定,再无丝毫的不情愿。
  他沤的是肥吗?他沤的是国计民生!是百姓生存之根基!
  家中有铺子的陈泽举手询问:“夫子,除了增加粮食产量,还有其他的办法吗?世上有没有产量更多的粮食?
  就像刚开始大家都种小米,后来人们发现麦子能吃且产量高,就种麦子。要是有产量更高的粮食,直接让百姓换一种粮食种不就好了吗?”
  张梓若眸光一闪,心下暗赞,好苗子!
  第213章 人杰地灵好地方
  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提出一个很好的想法,张梓若尤为高兴。
  “这个想法很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跳出了寻常的条件限制,另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非常聪明!”
  张梓若大大夸奖了陈泽一番,心情愉悦道,“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苜蓿、葡萄、石榴、芝麻、蚕豆、核桃等一干植物种子。这些都是外来的农作物。”
  “这些农作物,我们本土没有,但外域有。同理,产量更高的农作物,我们这里没有,但外域可能有。
  我老师曾听人提过,说海外大陆上有口感不错,且产量极高的粮食。
  只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索。假如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远渡重洋,探索未知疆域,也许就能找到产量更高的农作物!”
  因为自己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答案,而且这种答案很有可能实现,陈泽极为兴奋,同时又有着不解。
  “夫子,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探索?张骞能去,为什么现在没人去?”
  张梓若笑盈盈道:“张骞出使西域,一路遭遇了多少危险?要到更遥远的大陆去,也许要穿过波涛汹涌的海洋,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的危险。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强大的武力,还要有足够好的可以远航的船只,以及经验丰富的船长、船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