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又有劫匪?”
所有人神色一变,当即拿起手边的家伙什。
“不是!不是!这回不一样!骑高头大马的!还扎着红花!方县尉他们也来了!”
“看看去!”张梓若领着人浩浩荡荡的往村口走。半途遇到接到消息的里正和族老们,一起前往。
于县丞紧赶两步,满面笑容地说道:“张夫子!天使来了!快领着村人们一起接旨吧!”
第202章 宣旨
“谁是里正?”骑在高头大马上的男子高声喝道,“速速找人来领旨!”
里正躬身向前,“我、小人是村中里正。”
“还不把人都叫过来接圣上旨意?”
“是、是。”里正点了十来个村里的青壮,飞快的向外跑去,通知各户人家。
早在听见锣声响时,村里大部分的人都拎着锄头耙子跑了过来。即使是在家里的,也都拎着家伙什往外冲。
被扶着下马车的太监面色一沉,“这是做什么?要造反吗?”
里正神色惶恐,“不敢不敢。现在正是翻地的时候,大家都在地里忙活。听到通知,这不是顺手拎来了?”
于县丞、方县尉他们也都帮着讲话。
太监冷哼一声,见人乌压压的来了一大片,倨傲道:“行了,接旨吧!”
众人在于县丞的指点下,面朝皇宫的方向跪下,听手拿圣旨的太监宣旨。
他抑扬顿挫地念了一大通,乡亲们听不明白前面佶屈聱牙的词汇,在后面却是听懂了的。
“……念河湾村众英勇果敢,武德可嘉,忠勇可鉴,特封河湾村为武德乡。免去武德乡一年赋税与徭役,有功者论赏……”
免去一年赋税和徭役?
村民们个个心跳加快,勉强控制着呼吸,不要让自己高兴出声。
里正带大家接了旨。他双手捧着圣旨一动不敢动。
太监身后的人拿了一卷纸来,由两人缓缓展开。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跃然其上。
太监说道:“这是皇上亲手题的字!圣上心怀天下,关怀民生,特赐武德乡三个字,你们可要对得起圣上的龙恩!”
“是是是!小人们一定不辜负皇上的看重!”
“行了,这些也抬过去吧。”太监一扬手,他身后的人抬了三个沉重的大木箱过来。
木箱打开,里面是成串成串的铜钱!
村民们眼睛发直。好多钱!好多好多钱!
太监目光轻蔑的从他们热切的面庞上扫过。果真是没见识的乡野粗人!
若不是宫里的皇子病重危急,皇上心情烦闷暴躁,官员们特意递了各种报喜的折子来。
而云县平叛的消息又恰恰赶在皇子转危为安的时候,皇上龙心大悦,不仅赐了赏,还亲手题了字。若非如此,他怎会到这么一个乡野之地来?
太监扫一眼人群,又问:“谁是张梓若?”
张梓若挡在顾云淮面前,如寻常读书人般行礼,“我便是张梓若。”
太监脸色稍霁,“皇上念你聪慧果敢,虽是妇人,却有常人所没有的英勇,又闻你在家乡兴教化,多义举,特赏你书百卷,银百两。
知你有一幼子,聪颖懂事,特赐端砚一方,孩童弓箭一副,望他将来文成武就,金榜题名。”
同来的侍卫抬来一个箱子,里面放着成卷的书。另有人送来一托盘银光湛湛的元宝给张梓若。
再有两人分别捧着一精美的木匣子,拿着做工精致的弓箭,要给顾云淮。
张梓若不得不错开一步,让出身后的小反派。
顾云淮淡然自若的接过赏赐,和张梓若一同谢过。
太监瞧见顾云淮脸上隐隐的墨色痕迹,目光一触即收。到底只是一个乡野娃娃,能沾上皇子的光也是造化。
他宣了旨意,领着人便要走。张梓若和里正等人留他们在此用饭。
太监一口回绝。于县丞等人都言河湾村风景好,美食好,劝他在此歇一歇,尝一尝本地特色。
太监的视线从村舍之间一扫而过,嘴角微提,淡淡地笑笑。没说什么话,直接转身上马车,“咱家还要赶快回京城复命。”
于县丞、方县尉等人只得上马,朝张梓若、里正等人拱拱手告辞,陪同天使一行人离开。
车马人声渐远。
第一次见这种阵仗,屏气敛声的村民们终于长长松了一口气,兴奋的声音也压得低低的。
“娘诶!这可是皇上的赏赐啊!”
“咱祖祖辈辈也没这个荣光呀!”
“这可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圣旨!天老爷啊,这就是圣旨啊!这料子看着可真好看!”
“什么料子不料子的!这可是圣旨!得供到祠堂里!以后祠堂也得专门派一队人把守!”
里正挺直了腰杆,捧着圣旨,激动得双眼冒泪。
族老们都围在他身旁,目光热切地看着圣旨,“开祠堂,必须开祠堂,告慰祖宗!这可是大喜事!光宗耀祖的喜事!”
“还好夫子有先见之明,早早就让咱们习武健身,要不然别光宗耀祖了,匪徒来时,直接就没命了!”
“皇上也知道夫子厉害呢,还特意夸夫子和小夫子!夫子,你怎么了?是不是愁箱子搬不动?我们帮你搬!”
张梓若笑笑,谢过他们,说,“我是在想,咱们要快点把图书馆给建起来。然后这些书就可以放到图书馆去了。大家平日里也要注意学习,识的字词句子多了,就可以自己去看这些书了。”
“嘿嘿,谢谢夫子!我们一定要好好识字,争取早日读懂皇帝老爷赐下的书!”
“什么书?什么书?天老爷啊!怎么这么多钱?”
方才没来得及赶过来的村民,因为天使不耐烦等,看人来的差不多,就直接宣旨了。他们也不敢靠近,只远远地避开,这会儿终于有机会挤进来了。
进来一看就险些惊掉了眼睛!娘诶!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这么大的元宝!
乡亲们看钱、看书、看圣旨、看题字,眼睛都快要不够用了!想看看小夫子的弓箭也看不到,因为他早被叽叽喳喳的孩子们给淹没了!
“开祠堂!开祠堂!”
人人都在喊着开祠堂。然而,圣旨只有一份,河湾村却有三个大姓,三家祠堂。人人都想把圣旨请到自家祠堂去给列祖列宗看看。
最后,大家商定,圣旨流转于三家祠堂之间。顾家的由里正拿上祭拜。拜完后,转交沈族老;沈氏拜完转交王族老。
圣旨在每家祠堂轮流存放一个月,先从顾家祠堂开始。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过年才会放的爆竹此刻在河湾村热热闹闹地响起。
第203章 请我去祠堂?
“开祠堂!”
顾氏祠堂门开。男子们分站两侧。其他乡人们都热热闹闹、荣光满面地围观。
里正双手捧着圣旨,与捧着新鲜供奉的同族族老一起进入祠堂。各家做主的男丁们跟在他们身后鱼贯而入。从祠堂内跪到祠堂外。
“列祖列宗在上,顾氏后辈子孙给您们磕头了!”内外皆跪地磕头。
“我们平日碌碌无为,只逢年过节给祖宗们上供。但今日不一样,子孙们出息了!光耀门楣了!我们得了皇上的表彰,还得了圣旨……”
里正将圣旨放在供桌最中央,领着族人们磕头。
磕了三个头后,他吩咐大儿子,“去请张夫子来。”
大儿子应声而去。
“请我去祠堂?”张梓若挑眉。
据她所知,这里的祠堂都是只准男人进,不准女人进。是典型的封建思想表现之一。
但她也没兴趣跑到祠堂里去大吵大闹,跟大家掰扯女性权利。面对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说破嘴皮子也没用,还不一定能得到这个时代女性的理解。
她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潜移默化地提高女性的知识水平、眼界与地位。
若她做得好,她足够优秀,她就可以成为一个标杆,为后人趟出一条路。
看来,眼前就是改变的契机之一。
张梓若在所有乡亲们的注视下进入祠堂。
里正向各位列祖列宗介绍了张梓若,张梓若入乡随俗也拜了拜顾氏先人。
族老亲自在供桌前放了一张太师椅,里正请张梓若入座。
张梓若不明所以地坐下。
里正领着顾氏族人齐齐朝她下跪磕头。
张梓若瞬间弹了起来,夭寿啊!
“你们这是做什么?快起来!里正爷爷,论辈分,我还得叫您爷爷。您和这么多长辈们给我磕头算什么?”张梓若忙不迭地去扶他们。
里正不起,“不,不一样。辈分是辈分,事儿是事儿!要不是你教大家,大家的日子不会变好。要不是你让大家习武,我们只有死的份儿,又哪有今日的荣光?
你是全村的恩人,村里人一辈子也报答不尽你的恩情。给你磕头是应当应分的。你且坐回去。”
所有人神色一变,当即拿起手边的家伙什。
“不是!不是!这回不一样!骑高头大马的!还扎着红花!方县尉他们也来了!”
“看看去!”张梓若领着人浩浩荡荡的往村口走。半途遇到接到消息的里正和族老们,一起前往。
于县丞紧赶两步,满面笑容地说道:“张夫子!天使来了!快领着村人们一起接旨吧!”
第202章 宣旨
“谁是里正?”骑在高头大马上的男子高声喝道,“速速找人来领旨!”
里正躬身向前,“我、小人是村中里正。”
“还不把人都叫过来接圣上旨意?”
“是、是。”里正点了十来个村里的青壮,飞快的向外跑去,通知各户人家。
早在听见锣声响时,村里大部分的人都拎着锄头耙子跑了过来。即使是在家里的,也都拎着家伙什往外冲。
被扶着下马车的太监面色一沉,“这是做什么?要造反吗?”
里正神色惶恐,“不敢不敢。现在正是翻地的时候,大家都在地里忙活。听到通知,这不是顺手拎来了?”
于县丞、方县尉他们也都帮着讲话。
太监冷哼一声,见人乌压压的来了一大片,倨傲道:“行了,接旨吧!”
众人在于县丞的指点下,面朝皇宫的方向跪下,听手拿圣旨的太监宣旨。
他抑扬顿挫地念了一大通,乡亲们听不明白前面佶屈聱牙的词汇,在后面却是听懂了的。
“……念河湾村众英勇果敢,武德可嘉,忠勇可鉴,特封河湾村为武德乡。免去武德乡一年赋税与徭役,有功者论赏……”
免去一年赋税和徭役?
村民们个个心跳加快,勉强控制着呼吸,不要让自己高兴出声。
里正带大家接了旨。他双手捧着圣旨一动不敢动。
太监身后的人拿了一卷纸来,由两人缓缓展开。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跃然其上。
太监说道:“这是皇上亲手题的字!圣上心怀天下,关怀民生,特赐武德乡三个字,你们可要对得起圣上的龙恩!”
“是是是!小人们一定不辜负皇上的看重!”
“行了,这些也抬过去吧。”太监一扬手,他身后的人抬了三个沉重的大木箱过来。
木箱打开,里面是成串成串的铜钱!
村民们眼睛发直。好多钱!好多好多钱!
太监目光轻蔑的从他们热切的面庞上扫过。果真是没见识的乡野粗人!
若不是宫里的皇子病重危急,皇上心情烦闷暴躁,官员们特意递了各种报喜的折子来。
而云县平叛的消息又恰恰赶在皇子转危为安的时候,皇上龙心大悦,不仅赐了赏,还亲手题了字。若非如此,他怎会到这么一个乡野之地来?
太监扫一眼人群,又问:“谁是张梓若?”
张梓若挡在顾云淮面前,如寻常读书人般行礼,“我便是张梓若。”
太监脸色稍霁,“皇上念你聪慧果敢,虽是妇人,却有常人所没有的英勇,又闻你在家乡兴教化,多义举,特赏你书百卷,银百两。
知你有一幼子,聪颖懂事,特赐端砚一方,孩童弓箭一副,望他将来文成武就,金榜题名。”
同来的侍卫抬来一个箱子,里面放着成卷的书。另有人送来一托盘银光湛湛的元宝给张梓若。
再有两人分别捧着一精美的木匣子,拿着做工精致的弓箭,要给顾云淮。
张梓若不得不错开一步,让出身后的小反派。
顾云淮淡然自若的接过赏赐,和张梓若一同谢过。
太监瞧见顾云淮脸上隐隐的墨色痕迹,目光一触即收。到底只是一个乡野娃娃,能沾上皇子的光也是造化。
他宣了旨意,领着人便要走。张梓若和里正等人留他们在此用饭。
太监一口回绝。于县丞等人都言河湾村风景好,美食好,劝他在此歇一歇,尝一尝本地特色。
太监的视线从村舍之间一扫而过,嘴角微提,淡淡地笑笑。没说什么话,直接转身上马车,“咱家还要赶快回京城复命。”
于县丞、方县尉等人只得上马,朝张梓若、里正等人拱拱手告辞,陪同天使一行人离开。
车马人声渐远。
第一次见这种阵仗,屏气敛声的村民们终于长长松了一口气,兴奋的声音也压得低低的。
“娘诶!这可是皇上的赏赐啊!”
“咱祖祖辈辈也没这个荣光呀!”
“这可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圣旨!天老爷啊,这就是圣旨啊!这料子看着可真好看!”
“什么料子不料子的!这可是圣旨!得供到祠堂里!以后祠堂也得专门派一队人把守!”
里正挺直了腰杆,捧着圣旨,激动得双眼冒泪。
族老们都围在他身旁,目光热切地看着圣旨,“开祠堂,必须开祠堂,告慰祖宗!这可是大喜事!光宗耀祖的喜事!”
“还好夫子有先见之明,早早就让咱们习武健身,要不然别光宗耀祖了,匪徒来时,直接就没命了!”
“皇上也知道夫子厉害呢,还特意夸夫子和小夫子!夫子,你怎么了?是不是愁箱子搬不动?我们帮你搬!”
张梓若笑笑,谢过他们,说,“我是在想,咱们要快点把图书馆给建起来。然后这些书就可以放到图书馆去了。大家平日里也要注意学习,识的字词句子多了,就可以自己去看这些书了。”
“嘿嘿,谢谢夫子!我们一定要好好识字,争取早日读懂皇帝老爷赐下的书!”
“什么书?什么书?天老爷啊!怎么这么多钱?”
方才没来得及赶过来的村民,因为天使不耐烦等,看人来的差不多,就直接宣旨了。他们也不敢靠近,只远远地避开,这会儿终于有机会挤进来了。
进来一看就险些惊掉了眼睛!娘诶!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这么大的元宝!
乡亲们看钱、看书、看圣旨、看题字,眼睛都快要不够用了!想看看小夫子的弓箭也看不到,因为他早被叽叽喳喳的孩子们给淹没了!
“开祠堂!开祠堂!”
人人都在喊着开祠堂。然而,圣旨只有一份,河湾村却有三个大姓,三家祠堂。人人都想把圣旨请到自家祠堂去给列祖列宗看看。
最后,大家商定,圣旨流转于三家祠堂之间。顾家的由里正拿上祭拜。拜完后,转交沈族老;沈氏拜完转交王族老。
圣旨在每家祠堂轮流存放一个月,先从顾家祠堂开始。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过年才会放的爆竹此刻在河湾村热热闹闹地响起。
第203章 请我去祠堂?
“开祠堂!”
顾氏祠堂门开。男子们分站两侧。其他乡人们都热热闹闹、荣光满面地围观。
里正双手捧着圣旨,与捧着新鲜供奉的同族族老一起进入祠堂。各家做主的男丁们跟在他们身后鱼贯而入。从祠堂内跪到祠堂外。
“列祖列宗在上,顾氏后辈子孙给您们磕头了!”内外皆跪地磕头。
“我们平日碌碌无为,只逢年过节给祖宗们上供。但今日不一样,子孙们出息了!光耀门楣了!我们得了皇上的表彰,还得了圣旨……”
里正将圣旨放在供桌最中央,领着族人们磕头。
磕了三个头后,他吩咐大儿子,“去请张夫子来。”
大儿子应声而去。
“请我去祠堂?”张梓若挑眉。
据她所知,这里的祠堂都是只准男人进,不准女人进。是典型的封建思想表现之一。
但她也没兴趣跑到祠堂里去大吵大闹,跟大家掰扯女性权利。面对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说破嘴皮子也没用,还不一定能得到这个时代女性的理解。
她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潜移默化地提高女性的知识水平、眼界与地位。
若她做得好,她足够优秀,她就可以成为一个标杆,为后人趟出一条路。
看来,眼前就是改变的契机之一。
张梓若在所有乡亲们的注视下进入祠堂。
里正向各位列祖列宗介绍了张梓若,张梓若入乡随俗也拜了拜顾氏先人。
族老亲自在供桌前放了一张太师椅,里正请张梓若入座。
张梓若不明所以地坐下。
里正领着顾氏族人齐齐朝她下跪磕头。
张梓若瞬间弹了起来,夭寿啊!
“你们这是做什么?快起来!里正爷爷,论辈分,我还得叫您爷爷。您和这么多长辈们给我磕头算什么?”张梓若忙不迭地去扶他们。
里正不起,“不,不一样。辈分是辈分,事儿是事儿!要不是你教大家,大家的日子不会变好。要不是你让大家习武,我们只有死的份儿,又哪有今日的荣光?
你是全村的恩人,村里人一辈子也报答不尽你的恩情。给你磕头是应当应分的。你且坐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