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他这样的人,一看就好面子。
  别人说点什么他就跳脚,极为在意别人的评价。
  别人若想掌控他,舆论便是一大利器。
  我纵然和他妻子说,事情都已经翻篇了。
  但他为了不受到村民的嘲笑,哪怕和他妻子发生分歧争吵,哪怕自己累死累活的,也不会用水车。
  起码这一年是不会用,只能死扛着浇地。”
  张梓若含笑道:“你明知他会自作自受,何不像他说的那样,要个好名声呢?”
  顾云淮忽然轻声笑了起来,笑得眼睛都弯成了月牙。
  张梓若捏着他的脸颊,“笑什么?怎么突然这么高兴?”
  顾云淮眉飞眼笑:“娘坏坏的。”
  “嗯?”张梓若佯装生气,把他抱起来放到地上,“这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吗?”
  顾云淮扑到她怀里,笑道:“娘不是圣人,是真人!”
  “废话,我不是真人是什么?来,站好,让我瞧瞧。
  早晨看你特别有气质!有气势!这会儿又如此可爱粘人。
  怎么反差这么大?”
  顾云淮眸光微动,望着她,愉悦地笑道:“因为我不是真人,是圣人!”
  “好哇!竟敢捧自己踩我!”
  张梓若佯装要打他屁股。
  顾云淮拔腿就跑,“你说过再不打我!”
  张梓若三两步追上,把他拎回来,“不打你。来,我让你知道知道圣人的标准!”
  夜晚,村里的狗都睡了,顾云淮还在凄凄惨惨戚戚地背圣人之言……
  瞧瞧坐在旁边监督,昏昏欲睡的张梓若,顾云淮目光幽怨:
  说野鬼娘笨,她还不信……
  第35章 你在这看着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高大的筒车也在河流中立了起来。
  河水冲击推动着筒车,筒车带着河水转至上方,哗哗哗的将河水倒入大木箱。
  木箱下方连接竹节管道,众人在这儿看不到水流的状况,便一窝蜂地去要浇的地里查看。
  “出水了!出水了!”
  “哗啦啦!”
  激扬的水流飞入地里,迸溅的水珠中映着每一位乡亲淳朴喜悦的面庞。
  “这个好!筒车上的水走管道,不用往沟渠里渗,又能省好多水!”
  “都好!都好!”
  “有了两台水车,再也不用愁浇地了!大家都能排上号了!”
  闻言,大家都高兴地笑了起来。
  心里的称赞还未来得及口,那边又有人叫:
  “快看!快看!安磨啦!”
  除了浇地的人家,众人又呼呼啦啦的往河边跑。
  纵然是浇地的人,也忍不住伸头探望。
  末了,对儿子说道:“你在这里看着,我去瞅瞅!”
  儿子在后面交代自己的兄弟:
  “水车灌溉方便,用不了多少人。你在这看着,我也去瞅瞅。”
  老大推老二,老二推老三。
  最后,剩了个十来岁的孙子,站在地头儿,望着父亲和叔伯欢脱的背影,挥手大叫:
  “爹!爹!你们记得快点回来!看完了,换我也去看看!”
  筒车旁边,村里的儿郎们合力把石磨和转轮、连轴等安装好。
  “能用吗?能用吗?”
  众人都伸长了脖子观看。
  只见筒车滚动间带动竖轮。竖轮带卧轮。
  当卧轮开始转动的时候,上方的石磨也“咕噜噜”跟着转了起来!
  “哎,真的行啊!转了!转了!”
  “不用人推,也不用牲口拉,磨盘自己就转了!”
  “哎呀,这是咋想到的?太妙了!给我一百个脑子,我也想不到还有这样巧妙的布置!”
  “那是!张夫子哪是常人能比的?”
  “读书人的脑子就是好使!
  可惜我家孩子此次没赶上张夫子收学生!
  也不知道她下次什么时候收学生?”
  旁边的妇人接口道:
  “我也想知道!
  现在想想,还是顾八爷聪明,怎么着都要让娃娃跟着张夫子读书。
  只要能学到张夫子一星半点的本事,还用愁没出息吗?”
  众人纷纷点头。
  送孩子去学堂的人家心中暗暗庆幸。
  没有送和没来得及送孩子上学的人,无不扼腕悔恨。
  沈河乐呵道:“我们虽不是张夫子正经的学生,但听公开课,也算是半个学生了。
  张夫子布置的课业你们都完成了吗?”
  一说这个,众人谈性浓烈。
  “我都已经背会了!云淮讲的字我也会写了!”
  “我拿树枝在地上写,一个字足足写了三十遍!
  如今闭着眼都能画出来水、车、河三个字!”
  “那背的呢?你也背会了?张夫子可是说了,要全文背诵!”
  正骄傲自己写字成果的人打哈哈,“背了一部分!一部分!
  哎,张夫子怎么还不来?不是有人去叫张夫子了吗?”
  去送口信的人呼哧呼哧跑回来。
  “张夫子说,她还要上课,就不过来了。
  牛婶负责为学堂里的孩子们做饭,让她来先用磨盘是一样的。”
  众人让开身,让拎着谷物袋子和小炊帚,端着面盆的牛婶夫妇上前。
  牛婶儿把麦子倒进磨盘的洞中。
  “吱扭、吱扭”
  水力带动磨盘。
  很快,磨盘边缘就出现了磨好的面粉。
  “诶哟!这东西还真是好使!磨面一点也不费劲!”
  “可不!就是两个娃娃来,也能看住了!咱们还能去忙活其他的!省不少时间呢!”
  大家笑意盈盈地说着话。
  牛婶儿欣喜地把面粉扫进面袋子。
  其实,今日张夫子让她来,不仅仅是磨学堂要用的面粉,还有她自家的,张夫子也让一并磨了。
  她笑道:“托张夫子的福!咱轻便不少!”
  她从面袋子里舀出两碗面,倒进面盆。
  “老午,你在这儿招呼着,我先回去给张夫子他们做饭!”
  “去吧!去吧!”王午摆摆手,眉开眼笑的。
  他留这儿,不紧不慢地磨面,声音高昂地和已经浇完了地,安安心心呆这儿的乡邻们侃大山。
  时不时的互相背上一段张梓若教的课文,其他人进行监督指正。
  ……
  王柯造好了水车,家里的地也浇完了,身心一轻。
  一心一意地按照张梓若给图纸打造模型,很快就都给她送了过来。
  张梓若看这个好,看那个也漂亮。
  又问他:“这些模型可能上漆,涂颜色?”
  她记得,我国的漆器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的特性,并将其调成各种颜色,用于美化装饰的国家。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了漆器。
  夏朝的木胎漆器,更是常涂有朱、黑二色漆。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无论生漆颜色,还是漆器花样与制作技术,都越来越丰富多彩。
  想来在这个时空,上漆应该也不是难事。
  果不其然,王柯应承了下来。
  “要是简单的颜色,我这边就有。给人打造桌柜时会刷些漆。
  但你若想专门做漆器,就得去县城了。
  县里有一位老手艺人,祖祖辈辈都是做这个的!”
  “那倒不用。”张梓若笑道,“最起码暂时不用。”
  “我把这些先刷上颜色,当做奖品,看看大家的反应。
  以后,等时机到了,我们可以专门售卖模型,到时候就需要做得更精致漂亮一些。”
  王柯惊讶道:“这些小玩意儿会有人买吗?”
  “单卖可能没多少人买,但是要搭配故事和演出,就不一定了。”
  等大家生活稳定,手里也有了余钱。把他们村子打造成《西游》游乐园,专门售卖西游衍生产品。
  兼顾文化宣传、旅游、食宿、产品售卖等,地方经济支柱不就有了吗?
  若是可以,再联动附近两三个村子,不就能一起富起来了吗?
  因这些都为时尚远,张梓若没与王柯细说自己的打算,只大致解释了一下。
  然后加钱,请王柯将模型涂上她要的颜色。
  自己只拿了王柯送来的六个雕版回去。
  雕版已经有了,造纸也要搞起来!
  然而,张梓若还困在制浆这个步骤。
  她每日要讲课,即使学堂休息了,她还要讲公开课。
  再加上洗衣服,做晚饭,缝缝补补等零碎之事,每天忙得脚后跟打后脑勺。
  造纸的进度自然就比较慢。
  顾云淮提议,取消公开课。
  “娘,你别让自己这么累。何必为了不相干的人让自己这么辛苦?他们不听课,也照样活得好好的。”
  ”不!不能放弃!“
  张梓若目光坚定,“我不仅要讲课,还让整个村子的文化素质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