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好了,时间不早了,大家都快回去吃饭吧!”
一碗香喷喷的,带有肉渣的臊子面被递到她面前。
族老的孙子捧着碗筷,感激道:“夫子,您吃!”
族老拄着拐杖,笑容慈爱:“多吃点!不够家里还有!”
“我也做好端来了!夫子,尝尝我的手艺!”丁招娣送上一碗萝卜炒腊肉。
其他本村的人家也各自送了饭菜来。
张梓若心中感动,乡亲们真是太淳朴可爱了!
她不过是为了职业,而开了一堂公开课。乡亲们竟然都送了自家最好的饭菜来!太善良了!
里正家也送了饭菜来,是平日自家都舍不得吃的腌肉菜。
陈花一个劲儿地给张梓若夹肉,让她多吃点。
张梓若:太多了!真的太多了!乡亲们太热情了,饭真的多得吃不下了!
里正三两下扒完饭,催促道:“快吃,吃完了继续讲学,我们都站得住!”
张梓若:……生产队的驴都不敢赶这么紧……
顾云淮把脸埋在饭碗里,抿唇偷笑。
在乡亲们的热情招待下,张梓若连回去烧火做饭的机会都没有,就和小反派端上了冒尖儿还不断续饭的饭碗。
村民们也不离开,端着饭碗在此热热闹闹的说着话,讨论着新学的知识。
吃人嘴软。张梓若吃完饭,喝了乡亲们送来的茶水,抖擞精神,继续给大家上课。
这次鸟枪换炮。
众人给她搭了台子,让她站得高高的。
人群两侧,还站了两排青壮儿郎,负责传话。跟皇宫唱名似的,一层层的往后传。
张梓若:!!!这待遇!!!哪怕我备课的内容已经讲完了,我也能肝!!
第17章 好久没这么热闹了
午后,原本没来的人家得到消息,也匆匆忙忙带着妻儿老小赶来了。
几百号的人挤挤挨挨地站到一起,大人驮着孩子,年轻的扶着年老的,后面的推挤着前面的,摩肩擦踵,站得密不透风。
明明是初春,天还刮着凉丝丝的风,中间的人硬是挤出了一身汗。
私塾前宽敞的地儿已经站满了,东面的队伍已经扩到了东邻的东邻门前,西面最后面的人再挪一步就得踩进麦地里。
从私塾门前的位置起,往南的土路上也熙熙攘攘的站满了人。
树上也挂了不少人。
张梓若生怕人多发生踩踏事故,连忙举着纸喇叭喊道:
“大家不要挤!既然是听课,让孩子们到前面来!”
“大家不要挤!既然是听课,让孩子们到前面来!”
“大家不要挤!既然是听课,让孩子们到前面来!”
……
台下的传话队伍突然启动。
张梓若猝不及防,蓦然一囧。
见她刚说的一句话,如涟漪一般层层向外传递。张梓若好笑之余,心情更是复杂。
百姓们生活困苦,娱乐贫乏,求学更是艰难。见有热闹,便迫不及待的往上凑。
能有免费讲学,更是拖家带口的来听。
族老拄着拐杖,苍老的眼睛扫过拥挤热闹的人群,不无怀念的同里正说道:
“上次村里这么热闹,还是五年前,县城的班子来唱戏的时候。”
里正笑容满面,“是啊!村子里好久没这么热闹了!我看这么点儿郎传话还是不够。”
“老大,”他回头叫自己的儿子,“你和你兄弟、儿子们也都去帮忙传话,看着点,让大家别乱。”
里正的儿孙们都出动了。
族老们的子侄也都加入了传话及维持秩序的队伍。
张梓若站在台上,见孩子们都被送到了最前面,又说道:“老人们也到前面坐,咱年轻人受累,往后站一站。”
“老人们也到前面坐,咱年轻的受累,往后站一站!”
……
在大家的同心协力,互相配合下,人群终于变得秩序井然。
几百双眼睛不约而同的、期待的望向张梓若。
张梓若从容地笑道:“咱们这儿,有听了一堂课的,也有刚来,什么都没听的。现在,咱们先来复习一下上堂课的内容。”
她每说一句话,便有意识的等一等,等穿插在人群中的儿郎把话传下去。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什么意思呢?咱学了新知识,时不时的复习一下,时不时的操练,是一件让人很高兴、很快乐的事情。”
前排的桑石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不高兴,一点儿都不高兴!一句话要读好多好多遍,我嘴皮都要长茧子了!真没意思!”
张梓若笑道:“复习可不是毫无止境的重复,而是有目的的练习。
把新学的知识吃透了,牢牢记在脑子里。下次,你就能够轻而易举的使用。”
“就像我们割麦子,用镰刀,你要是只学了拿镰刀的架势,从不下地去实践,那依旧不会用镰刀割麦子。
只要你下地割上几把,慢慢的就会熟悉技巧,之后用起镰刀来,自然得心应手。”
“是这个道理没错!”乡邻们纷纷点头,“这学啥都是多练练好,不练咋会?连把麦子都割不好!”
“对,所以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张梓若笑道,“要学,更要用!我来考考大家,要是看见明亮的太阳出来了,会怎么说?”
上午未听课的村民们积极参与。
“呀!日头出来了!”
“真明!”
周围人轰然大笑。
“让你们听个有学问的。杲杲出日!”
“啥意思?”
“就是明亮的太阳出来了!”听过课的村民们极其骄傲的挺起了胸膛。
张梓若点了几个人的名字,笑问:“刚才用到所学的知识,是不是觉得特自豪、很高兴?”
“是!”几个人都连连点头,笑的合不拢嘴。
沈河更是美滋滋地说道:“能不骄傲吗?感觉咱也是个读书人了!”
他摇头晃脑:“杲~杲~出日!看这调调,就是不一样!”
说着,他背起手,试图在人群中踱个八字步。
乡邻们又是嘘他,又是笑。
“学了一句话,就当自己是读书老爷了!还走老爷步呢!”
沈河一甩袖子,“嘿,我可不止知道这一句!这知道另外一句,你们可不适合听。”
“有适合听的,你不知道。”
其他同听课的村民不无得意地问他:“咱早上去干活,夜里回来歇了,就咱们的生活,你知道诗里咋说不?”
沈河傻眼:“咋说?”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乡邻得意洋洋,“啊,还有一句,我不告诉你。”
沈河忍不住捶胸顿足,“我就回去叫了个孩子!竟然少听一首诗!”
凡是从头听到尾的乡邻们,此时此刻就是人群中最耀眼的星,说起话来,那叫一个自信,那叫一个骄傲!
他们无不挺直了脊梁,为大家解答时,或背着手,摇头晃脑;或双目熠熠,指天指地,颇有一副指点江山的架势。
张梓若站在台上,众人的神情反应,无不收入眼中。
她看得可乐,询问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了吗?有感受到吗?”
众人会心一笑,高高兴兴道:“有!有!这感觉可太好了!”
“我也想有这样的感觉!”
“这一句话我也学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嘿嘿!”
大家学习热情高涨。
张梓若领他们系统复习了上堂课的知识,然后从“日”字开始讲相关的象形字“旦”,及其字义,词组,相关诗句等。
为了防止大家记混,她并未讲太多相关的字,给大家讲了个总体的概念后,转而开始讲月亮的月。
穿插讲述小故事,帮助大家理解。
由“月”又讲到日月组合而成的“明”,顺便教大家一首《明日歌》。
夕阳西下,绚丽的晚霞铺满了天边,群鸟飞过,竹林飒飒。田野上的晚风带着早春的气息,拂过每一个人的脸颊。
河湾村的男女老少,跟着身披晚霞的张梓若一起吟诵: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
第18章 多谢夫子
几百人唱和的《明日歌》气势磅礴,席卷了整个村子,震飞了无数林间鸟雀。
一首罢,张梓若宣布:“今日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记得复习,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众人齐声高喝,接上了后半句。
张梓若心中甚慰,“好!大家都学得很认真,很好!现在大家依次散开,最后面的先走!”
一碗香喷喷的,带有肉渣的臊子面被递到她面前。
族老的孙子捧着碗筷,感激道:“夫子,您吃!”
族老拄着拐杖,笑容慈爱:“多吃点!不够家里还有!”
“我也做好端来了!夫子,尝尝我的手艺!”丁招娣送上一碗萝卜炒腊肉。
其他本村的人家也各自送了饭菜来。
张梓若心中感动,乡亲们真是太淳朴可爱了!
她不过是为了职业,而开了一堂公开课。乡亲们竟然都送了自家最好的饭菜来!太善良了!
里正家也送了饭菜来,是平日自家都舍不得吃的腌肉菜。
陈花一个劲儿地给张梓若夹肉,让她多吃点。
张梓若:太多了!真的太多了!乡亲们太热情了,饭真的多得吃不下了!
里正三两下扒完饭,催促道:“快吃,吃完了继续讲学,我们都站得住!”
张梓若:……生产队的驴都不敢赶这么紧……
顾云淮把脸埋在饭碗里,抿唇偷笑。
在乡亲们的热情招待下,张梓若连回去烧火做饭的机会都没有,就和小反派端上了冒尖儿还不断续饭的饭碗。
村民们也不离开,端着饭碗在此热热闹闹的说着话,讨论着新学的知识。
吃人嘴软。张梓若吃完饭,喝了乡亲们送来的茶水,抖擞精神,继续给大家上课。
这次鸟枪换炮。
众人给她搭了台子,让她站得高高的。
人群两侧,还站了两排青壮儿郎,负责传话。跟皇宫唱名似的,一层层的往后传。
张梓若:!!!这待遇!!!哪怕我备课的内容已经讲完了,我也能肝!!
第17章 好久没这么热闹了
午后,原本没来的人家得到消息,也匆匆忙忙带着妻儿老小赶来了。
几百号的人挤挤挨挨地站到一起,大人驮着孩子,年轻的扶着年老的,后面的推挤着前面的,摩肩擦踵,站得密不透风。
明明是初春,天还刮着凉丝丝的风,中间的人硬是挤出了一身汗。
私塾前宽敞的地儿已经站满了,东面的队伍已经扩到了东邻的东邻门前,西面最后面的人再挪一步就得踩进麦地里。
从私塾门前的位置起,往南的土路上也熙熙攘攘的站满了人。
树上也挂了不少人。
张梓若生怕人多发生踩踏事故,连忙举着纸喇叭喊道:
“大家不要挤!既然是听课,让孩子们到前面来!”
“大家不要挤!既然是听课,让孩子们到前面来!”
“大家不要挤!既然是听课,让孩子们到前面来!”
……
台下的传话队伍突然启动。
张梓若猝不及防,蓦然一囧。
见她刚说的一句话,如涟漪一般层层向外传递。张梓若好笑之余,心情更是复杂。
百姓们生活困苦,娱乐贫乏,求学更是艰难。见有热闹,便迫不及待的往上凑。
能有免费讲学,更是拖家带口的来听。
族老拄着拐杖,苍老的眼睛扫过拥挤热闹的人群,不无怀念的同里正说道:
“上次村里这么热闹,还是五年前,县城的班子来唱戏的时候。”
里正笑容满面,“是啊!村子里好久没这么热闹了!我看这么点儿郎传话还是不够。”
“老大,”他回头叫自己的儿子,“你和你兄弟、儿子们也都去帮忙传话,看着点,让大家别乱。”
里正的儿孙们都出动了。
族老们的子侄也都加入了传话及维持秩序的队伍。
张梓若站在台上,见孩子们都被送到了最前面,又说道:“老人们也到前面坐,咱年轻人受累,往后站一站。”
“老人们也到前面坐,咱年轻的受累,往后站一站!”
……
在大家的同心协力,互相配合下,人群终于变得秩序井然。
几百双眼睛不约而同的、期待的望向张梓若。
张梓若从容地笑道:“咱们这儿,有听了一堂课的,也有刚来,什么都没听的。现在,咱们先来复习一下上堂课的内容。”
她每说一句话,便有意识的等一等,等穿插在人群中的儿郎把话传下去。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什么意思呢?咱学了新知识,时不时的复习一下,时不时的操练,是一件让人很高兴、很快乐的事情。”
前排的桑石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不高兴,一点儿都不高兴!一句话要读好多好多遍,我嘴皮都要长茧子了!真没意思!”
张梓若笑道:“复习可不是毫无止境的重复,而是有目的的练习。
把新学的知识吃透了,牢牢记在脑子里。下次,你就能够轻而易举的使用。”
“就像我们割麦子,用镰刀,你要是只学了拿镰刀的架势,从不下地去实践,那依旧不会用镰刀割麦子。
只要你下地割上几把,慢慢的就会熟悉技巧,之后用起镰刀来,自然得心应手。”
“是这个道理没错!”乡邻们纷纷点头,“这学啥都是多练练好,不练咋会?连把麦子都割不好!”
“对,所以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张梓若笑道,“要学,更要用!我来考考大家,要是看见明亮的太阳出来了,会怎么说?”
上午未听课的村民们积极参与。
“呀!日头出来了!”
“真明!”
周围人轰然大笑。
“让你们听个有学问的。杲杲出日!”
“啥意思?”
“就是明亮的太阳出来了!”听过课的村民们极其骄傲的挺起了胸膛。
张梓若点了几个人的名字,笑问:“刚才用到所学的知识,是不是觉得特自豪、很高兴?”
“是!”几个人都连连点头,笑的合不拢嘴。
沈河更是美滋滋地说道:“能不骄傲吗?感觉咱也是个读书人了!”
他摇头晃脑:“杲~杲~出日!看这调调,就是不一样!”
说着,他背起手,试图在人群中踱个八字步。
乡邻们又是嘘他,又是笑。
“学了一句话,就当自己是读书老爷了!还走老爷步呢!”
沈河一甩袖子,“嘿,我可不止知道这一句!这知道另外一句,你们可不适合听。”
“有适合听的,你不知道。”
其他同听课的村民不无得意地问他:“咱早上去干活,夜里回来歇了,就咱们的生活,你知道诗里咋说不?”
沈河傻眼:“咋说?”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乡邻得意洋洋,“啊,还有一句,我不告诉你。”
沈河忍不住捶胸顿足,“我就回去叫了个孩子!竟然少听一首诗!”
凡是从头听到尾的乡邻们,此时此刻就是人群中最耀眼的星,说起话来,那叫一个自信,那叫一个骄傲!
他们无不挺直了脊梁,为大家解答时,或背着手,摇头晃脑;或双目熠熠,指天指地,颇有一副指点江山的架势。
张梓若站在台上,众人的神情反应,无不收入眼中。
她看得可乐,询问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了吗?有感受到吗?”
众人会心一笑,高高兴兴道:“有!有!这感觉可太好了!”
“我也想有这样的感觉!”
“这一句话我也学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嘿嘿!”
大家学习热情高涨。
张梓若领他们系统复习了上堂课的知识,然后从“日”字开始讲相关的象形字“旦”,及其字义,词组,相关诗句等。
为了防止大家记混,她并未讲太多相关的字,给大家讲了个总体的概念后,转而开始讲月亮的月。
穿插讲述小故事,帮助大家理解。
由“月”又讲到日月组合而成的“明”,顺便教大家一首《明日歌》。
夕阳西下,绚丽的晚霞铺满了天边,群鸟飞过,竹林飒飒。田野上的晚风带着早春的气息,拂过每一个人的脸颊。
河湾村的男女老少,跟着身披晚霞的张梓若一起吟诵: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
第18章 多谢夫子
几百人唱和的《明日歌》气势磅礴,席卷了整个村子,震飞了无数林间鸟雀。
一首罢,张梓若宣布:“今日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记得复习,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众人齐声高喝,接上了后半句。
张梓若心中甚慰,“好!大家都学得很认真,很好!现在大家依次散开,最后面的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