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宝玉见黛玉如此,原本就更加好奇的心就膨胀了一倍,说什么就想从黛玉手中夺过去。
“好妹妹,这肯定是什么有趣的东西,就让我瞧瞧。“宝玉见黛玉竖起那双似蹙非蹙的罥烟眉,怕她恼怒,“如果我不能瞧见妹妹手上的纸,死了也不能安生。”
黛玉笑道“你可不许往外传。”她太明白宝玉的性子,虽然宝玉口上会答应说什么不会往外传,但转头肯定会把这些东西传出去。
宝玉从黛玉手中接过报纸,翻看着纸上的内容,无非是些有趣的小故事,在宝玉正看着入迷时,翻页发现故事中断了。
他有些皱眉,说“这里怎么就一张纸。剩下的内容在哪里”
黛玉见宝玉如此情景,腹内忍笑,说“报纸下边正写着呢,等过一两日才发表出来,你得要再去买新的一份。”
“有趣,有趣。”宝玉笑说,“这有点像说书的,讲完这一回,还要花上时间等下回。”
黛玉笑说“可不是,但说书人却不会有这么有趣的故事。”确实鸿胪寺日报的故事在东方是独一份的。
“这样有趣的故事,我得带回去给各姊妹看。”宝玉说着卷起报纸,黛玉见计划已经成功,便让雪雁送他出去。
她相信以宝玉的能力,不过几天就能把报纸传个遍,从大观园的姊妹到外面柳湘莲、冯紫英等二代之流都一一知晓。
当然不仅靠宝玉,黛玉本来在京城就与各家官宦之家的小姐交好,便都给下了帖书。
那些小姐们最近听闻黛玉刚出贾府到永竹园去,自然是来祝贺黛玉的搬迁。
“原本是早该请各位姊妹来拜访的,只是这个月永竹园事情繁多,要花时间来添置家具,且鸿胪寺上下又不能仅靠温城一人,所以今日才能邀各位姊妹前来。”黛玉虽然不喜欢热闹,但事务的应酬和礼数都不会少。
借此缘由,报纸又在她们的席间传开了。
果然过几日鸿胪寺来了些小厮,说是给小姐们带上新的报纸,那些西域故事让小姐们心里抓耳挠腮好几日。
人本来就喜欢图新鲜,看腻了那些鬼怪异志的小说,忽然看见报纸上有着金发碧眼的人物的故事,自然会想尝个新鲜。
黛玉是先从发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开始,当朝人的爱情故事或许是被禁止的,不能在明面上流传,比如什么西厢记。
但西域人的爱情故事就没有那么严格,管控的人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完全符合他们对洋人不守道德的刻板印象。
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成功在闺阁内留传开来,女孩都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故事。
但大人们都借此来管教,说“这就是野蛮的洋人,你们敢这样,我就把你们送到野蛮之地去。”大人的话确实是有效的,这真的唬住了一些人。
黛玉听闻,也只是一笑了之,现在的西方在大多数人眼中还是个模糊的印象,他们并不知道西方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不再是当年万国朝拜的辉煌岁月。
“天哪天哪”宝玉在永竹园第一时间看完罗密欧的下场后,忍不住赞叹他的勇气。
“那你敢这样吗”黛玉犀利地问宝玉。
宝玉脸色顿时涨成紫色,脑门冒出冷汗,没有说出话。这倒是在黛玉的意料之中,当年金钏之死,黛玉也略有耳闻,知道这其中也少不了宝玉的关系。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很受欢迎,除了离不开莎士比亚的精巧构思,也少不了黛玉的翻译,她并没有用太多的辞藻去修饰,而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去讲述。
她明白报纸不同于传统的书籍,要想提升报纸的销量,就得用最直白的语言,上至贵族人家,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听懂。
果然在报纸流传的这期间,报纸销量猛增,和书籍相比,报纸更便宜,更容易流传。
而黛玉建起的印刷厂就发挥很大的作用,高效率的印刷让报纸成功送入千家万户,每日都能及时印刷卖出去。
当然鸿胪寺也因此有了不少收入,而黛玉作为最大的功臣,银钱自然最拿到最大头,无人有异议。
虽然在期间有人说这故事简直是违背道德的,但众人并不以为然,洋人的故事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本就没把洋人放在眼里,如今见这些故事,更是加深他们对洋人的印象。
也有人说这故事的作者无法无天,应该抓起来,但这故事的署名叫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犯的错当然不关黛玉和鸿胪寺的事。
鸿胪寺本就因此获利,不可能因为少部分的人的原因禁止报纸的传播。
而在皇上这边,他对鸿胪寺的行为是支持的,但他更希望鸿胪寺拿出更多有用的信息,而不仅仅停留在爱情故事上。
皇上和路易十六有过通信,言语中也窥见西方国家的变化,本来俄国的军队实力猛增就让他感到不安,他必须要有个窗口睁开眼睛看世界,而这个窗口就只能是鸿胪寺。
报纸已经成功解决黛玉的收入问题,只有报纸流传一日,她的收入就有源源不断的银钱。
但黛玉知道这并不是她最终目的。
在欧洲,黛玉和薛宝琴的关系如久别重逢,宝琴对这位公主一见如故。
在宝琴的眼中,比起其他欧洲人,公主的容貌更偏向东方,但和东方人相比,公主的容貌又是带有欧洲风格。
宝琴很高兴认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公主。虽然明面上说是宝琴作为教书人来教公主,但实际上是黛玉在教宝琴。
黛玉从特蕾莎那里拿了些启蒙运动的相关书籍,让宝琴好好看一看。
此外,黛玉成功和法兰西爱国者日报的主编取得联系,他们表示愿意接受安尼的作品。
在这一日,奥斯汀的爱情小说也终于完结,她把小说放在信中,送来给黛玉。黛玉作为奥斯汀的最早的读者之一,肯定也是要好好浏览她的小说。
起初傲慢的达西先生让伊丽莎白对他产生偏见,最后达西放下傲慢,伊丽莎白打消偏见,二人幸福美满生活在一起。
黛玉对这个结局很满意,她一直很喜欢奥斯汀那种带着幽默又辛辣的文笔,在她眼中,这小说比市面上的各种哥特式小说好过十倍。
但是同时奥斯汀也带来一个坏消息,没有一个出版社愿意接受她的作品,这让奥斯汀感到很伤心。
黛玉也很理解奥斯汀的心情,但她可以表示愿意帮忙。
她可以金钱让奥斯汀自费出版,黛玉太明白如今欧洲文坛的现状,没有出版社会愿意接受一个不知名的女子的小说。
在几个月的交流中,黛玉知道奥斯汀的家庭状况,虽然奥斯汀的父亲是个牧师,但家里的有兄妹八人,肯定是拿不出多余的钱来出版小说。
但黛玉身为法兰西公主,再加上安尼的诗集给她带来的稿费,资助奥斯汀自费出版还是绰绰有余的。
最后,奥斯汀终于定好稿子,重新修文一遍,再次递给黛玉,改名为傲慢与偏见。
奥斯汀的小说正式问世。
第72章
奥斯汀的小说比黛玉想象中的要出彩,她的小说风靡一时,从伦敦到巴黎,傲慢与偏见的销量日日升高。
而在小说最爆火的时候,欧洲文坛将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地位与黛玉的两部诗集并列。
黛玉对于奥斯汀的成功感到由衷地高兴,至少这笔财富可以大大改善奥斯汀一家的生活情况。
而奥斯汀也如期把黛玉资助的金钱都一一归还,黛玉知道奥斯汀的性子,因此都收下了。
有了足够的财富,奥斯汀在信中提出想到巴黎和黛玉见上一面,奥斯汀很想知道这个和她情趣相投的笔友到底是何方神圣。
但黛玉是不会轻易答应奥斯汀的请求,至少不是现在。
因此黛玉在回信里解释,说笔友之间门还是要保持一些神秘感,若见面了,恐怕这勾人的神秘感也要消散,只怕以后她们之间门就失去交流的欲望。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黛玉不想暴露自己的法兰西王室的身份。
奥斯汀也尊重黛玉的想法,表示自己有了这一大笔钱,先给父母买栋伦敦郊区的别墅,在雇佣几个女仆和管家,好好操劳奥斯汀全家上下。
最后奥斯汀会再拿出一些金钱到伦敦好好放松一阵子。
同样在东方的黛玉,她也有着比奥斯汀还要多上几倍的财富,她主办的鸿胪寺日报就如同奥斯汀的小说,风靡整个京城,甚至弥漫到金陵。
西域档案上的故事是源源不断的,黛玉不仅翻译这些故事,顺带着还把法兰西的启蒙思想放到另一家报纸上。
黛玉没有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因为掌握着印刷厂,黛玉不仅可以只印刷鸿胪寺的报纸,还可以印刷自己私自开办的报纸。
当然黛玉没有署名,只是匿名印刷报纸上的内容。
自从鸿胪寺日报取得巨大的成功后,各地印刷局也纷纷效仿,开始着手印刷一份份报纸,而不是原来那种一本本书。
“好妹妹,这肯定是什么有趣的东西,就让我瞧瞧。“宝玉见黛玉竖起那双似蹙非蹙的罥烟眉,怕她恼怒,“如果我不能瞧见妹妹手上的纸,死了也不能安生。”
黛玉笑道“你可不许往外传。”她太明白宝玉的性子,虽然宝玉口上会答应说什么不会往外传,但转头肯定会把这些东西传出去。
宝玉从黛玉手中接过报纸,翻看着纸上的内容,无非是些有趣的小故事,在宝玉正看着入迷时,翻页发现故事中断了。
他有些皱眉,说“这里怎么就一张纸。剩下的内容在哪里”
黛玉见宝玉如此情景,腹内忍笑,说“报纸下边正写着呢,等过一两日才发表出来,你得要再去买新的一份。”
“有趣,有趣。”宝玉笑说,“这有点像说书的,讲完这一回,还要花上时间等下回。”
黛玉笑说“可不是,但说书人却不会有这么有趣的故事。”确实鸿胪寺日报的故事在东方是独一份的。
“这样有趣的故事,我得带回去给各姊妹看。”宝玉说着卷起报纸,黛玉见计划已经成功,便让雪雁送他出去。
她相信以宝玉的能力,不过几天就能把报纸传个遍,从大观园的姊妹到外面柳湘莲、冯紫英等二代之流都一一知晓。
当然不仅靠宝玉,黛玉本来在京城就与各家官宦之家的小姐交好,便都给下了帖书。
那些小姐们最近听闻黛玉刚出贾府到永竹园去,自然是来祝贺黛玉的搬迁。
“原本是早该请各位姊妹来拜访的,只是这个月永竹园事情繁多,要花时间来添置家具,且鸿胪寺上下又不能仅靠温城一人,所以今日才能邀各位姊妹前来。”黛玉虽然不喜欢热闹,但事务的应酬和礼数都不会少。
借此缘由,报纸又在她们的席间传开了。
果然过几日鸿胪寺来了些小厮,说是给小姐们带上新的报纸,那些西域故事让小姐们心里抓耳挠腮好几日。
人本来就喜欢图新鲜,看腻了那些鬼怪异志的小说,忽然看见报纸上有着金发碧眼的人物的故事,自然会想尝个新鲜。
黛玉是先从发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开始,当朝人的爱情故事或许是被禁止的,不能在明面上流传,比如什么西厢记。
但西域人的爱情故事就没有那么严格,管控的人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完全符合他们对洋人不守道德的刻板印象。
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成功在闺阁内留传开来,女孩都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故事。
但大人们都借此来管教,说“这就是野蛮的洋人,你们敢这样,我就把你们送到野蛮之地去。”大人的话确实是有效的,这真的唬住了一些人。
黛玉听闻,也只是一笑了之,现在的西方在大多数人眼中还是个模糊的印象,他们并不知道西方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不再是当年万国朝拜的辉煌岁月。
“天哪天哪”宝玉在永竹园第一时间看完罗密欧的下场后,忍不住赞叹他的勇气。
“那你敢这样吗”黛玉犀利地问宝玉。
宝玉脸色顿时涨成紫色,脑门冒出冷汗,没有说出话。这倒是在黛玉的意料之中,当年金钏之死,黛玉也略有耳闻,知道这其中也少不了宝玉的关系。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很受欢迎,除了离不开莎士比亚的精巧构思,也少不了黛玉的翻译,她并没有用太多的辞藻去修饰,而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去讲述。
她明白报纸不同于传统的书籍,要想提升报纸的销量,就得用最直白的语言,上至贵族人家,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听懂。
果然在报纸流传的这期间,报纸销量猛增,和书籍相比,报纸更便宜,更容易流传。
而黛玉建起的印刷厂就发挥很大的作用,高效率的印刷让报纸成功送入千家万户,每日都能及时印刷卖出去。
当然鸿胪寺也因此有了不少收入,而黛玉作为最大的功臣,银钱自然最拿到最大头,无人有异议。
虽然在期间有人说这故事简直是违背道德的,但众人并不以为然,洋人的故事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本就没把洋人放在眼里,如今见这些故事,更是加深他们对洋人的印象。
也有人说这故事的作者无法无天,应该抓起来,但这故事的署名叫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犯的错当然不关黛玉和鸿胪寺的事。
鸿胪寺本就因此获利,不可能因为少部分的人的原因禁止报纸的传播。
而在皇上这边,他对鸿胪寺的行为是支持的,但他更希望鸿胪寺拿出更多有用的信息,而不仅仅停留在爱情故事上。
皇上和路易十六有过通信,言语中也窥见西方国家的变化,本来俄国的军队实力猛增就让他感到不安,他必须要有个窗口睁开眼睛看世界,而这个窗口就只能是鸿胪寺。
报纸已经成功解决黛玉的收入问题,只有报纸流传一日,她的收入就有源源不断的银钱。
但黛玉知道这并不是她最终目的。
在欧洲,黛玉和薛宝琴的关系如久别重逢,宝琴对这位公主一见如故。
在宝琴的眼中,比起其他欧洲人,公主的容貌更偏向东方,但和东方人相比,公主的容貌又是带有欧洲风格。
宝琴很高兴认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公主。虽然明面上说是宝琴作为教书人来教公主,但实际上是黛玉在教宝琴。
黛玉从特蕾莎那里拿了些启蒙运动的相关书籍,让宝琴好好看一看。
此外,黛玉成功和法兰西爱国者日报的主编取得联系,他们表示愿意接受安尼的作品。
在这一日,奥斯汀的爱情小说也终于完结,她把小说放在信中,送来给黛玉。黛玉作为奥斯汀的最早的读者之一,肯定也是要好好浏览她的小说。
起初傲慢的达西先生让伊丽莎白对他产生偏见,最后达西放下傲慢,伊丽莎白打消偏见,二人幸福美满生活在一起。
黛玉对这个结局很满意,她一直很喜欢奥斯汀那种带着幽默又辛辣的文笔,在她眼中,这小说比市面上的各种哥特式小说好过十倍。
但是同时奥斯汀也带来一个坏消息,没有一个出版社愿意接受她的作品,这让奥斯汀感到很伤心。
黛玉也很理解奥斯汀的心情,但她可以表示愿意帮忙。
她可以金钱让奥斯汀自费出版,黛玉太明白如今欧洲文坛的现状,没有出版社会愿意接受一个不知名的女子的小说。
在几个月的交流中,黛玉知道奥斯汀的家庭状况,虽然奥斯汀的父亲是个牧师,但家里的有兄妹八人,肯定是拿不出多余的钱来出版小说。
但黛玉身为法兰西公主,再加上安尼的诗集给她带来的稿费,资助奥斯汀自费出版还是绰绰有余的。
最后,奥斯汀终于定好稿子,重新修文一遍,再次递给黛玉,改名为傲慢与偏见。
奥斯汀的小说正式问世。
第72章
奥斯汀的小说比黛玉想象中的要出彩,她的小说风靡一时,从伦敦到巴黎,傲慢与偏见的销量日日升高。
而在小说最爆火的时候,欧洲文坛将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地位与黛玉的两部诗集并列。
黛玉对于奥斯汀的成功感到由衷地高兴,至少这笔财富可以大大改善奥斯汀一家的生活情况。
而奥斯汀也如期把黛玉资助的金钱都一一归还,黛玉知道奥斯汀的性子,因此都收下了。
有了足够的财富,奥斯汀在信中提出想到巴黎和黛玉见上一面,奥斯汀很想知道这个和她情趣相投的笔友到底是何方神圣。
但黛玉是不会轻易答应奥斯汀的请求,至少不是现在。
因此黛玉在回信里解释,说笔友之间门还是要保持一些神秘感,若见面了,恐怕这勾人的神秘感也要消散,只怕以后她们之间门就失去交流的欲望。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黛玉不想暴露自己的法兰西王室的身份。
奥斯汀也尊重黛玉的想法,表示自己有了这一大笔钱,先给父母买栋伦敦郊区的别墅,在雇佣几个女仆和管家,好好操劳奥斯汀全家上下。
最后奥斯汀会再拿出一些金钱到伦敦好好放松一阵子。
同样在东方的黛玉,她也有着比奥斯汀还要多上几倍的财富,她主办的鸿胪寺日报就如同奥斯汀的小说,风靡整个京城,甚至弥漫到金陵。
西域档案上的故事是源源不断的,黛玉不仅翻译这些故事,顺带着还把法兰西的启蒙思想放到另一家报纸上。
黛玉没有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因为掌握着印刷厂,黛玉不仅可以只印刷鸿胪寺的报纸,还可以印刷自己私自开办的报纸。
当然黛玉没有署名,只是匿名印刷报纸上的内容。
自从鸿胪寺日报取得巨大的成功后,各地印刷局也纷纷效仿,开始着手印刷一份份报纸,而不是原来那种一本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