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黛玉和女皇重新换下来时穿的衣服,上马车返回冬宫。
  在返回的路上,侍卫们给她带来一个好消息,他们的圣彼得堡港口在连夜的凿冰下,已经成功开出一条足够容纳大船出行的水道。
  这意味着黛玉即刻就可以离开,比原来预期提前了一天。
  听见黛玉命女仆们和侍卫们收拾东西马上离开,女皇忍不住挽留道“难道不用过鹿肉晚宴再回去吗”
  黛玉知道她多呆在冬宫一秒钟,她就多一份危险。
  她是十分擅长拒绝人的,她回答“感谢女皇的盛情款待,论理我应该是陪女皇享用鹿肉晚宴再回去的,只是船长说过,港口在未来的几天会再度结冰,冰层会比现在的要厚许多,那时候再离开就更困难重重。”
  女皇也不强行挽留,把军队的诏书送给黛玉后,便领着亚历山大等众人一同送黛玉至港口。
  这一切似乎比黛玉想象中还有顺利,她以为因遗嘱之事,冬宫那些人不会轻易让黛玉离开。
  看来这些人是一点都不知道遗嘱就藏在她的潇湘馆中。就在黛玉登船前,她用目光扫了扫人群。
  在前来送行的人中,黛玉看到人群中熟悉的人影,虽然只有过一面之缘,但黛玉还是轻而易举认出那几个人就是在皇宫见到的俄国使者。
  显然那使者也认出黛玉,毕竟一个会说德语的东方女孩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只是他们的脸上仍是迟疑,因为这对他们来说,那个东方女孩出现在俄国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其中一个使者还是立刻到女皇身边,凑耳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女皇。
  女皇第一反应是觉得这使者在说胡话,一个东方国度的女孩怎么可能会出现在千里迢迢的俄国大地上。
  但女皇也了解这死板的使者是编不出来如此荒诞不经的故事,于是凭借着一位帝王的敏感性,女皇立刻命人叫住了黛玉。
  这一刻,黛玉几乎停止了心跳,她猜到这使者果然对她身份起了疑心。
  她有些后悔自己身穿潇湘馆带来的冬衣,因为这一身愈发衬托她本来就是个东方女孩。
  但黛玉到底是镇定自若的人,她面色尤为平常,款款从大船下来。
  看着眼前真真切切的法兰西公主,女皇突然觉得那使者的话十分荒谬,这几日她一直和黛玉相处,非常确信黛玉就是法兰西的公主,根本不可能是东方国度的女孩。
  世界上长相相似的人多了去,那使者只见过东方女孩一面,断不能肯定那女孩就是法兰西的公主。
  而且据女皇所知,使者们在会见东方女孩时,眼前的公主还在柏林,因此这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
  女皇就这样说服了自己,硬生生把要说的话咽下去。因为她有更重要的事要告诉黛玉。
  女皇抛下后面的人,上前紧紧攥住黛玉的手,压低声音说“我知道是你拿走了我的遗嘱。”
  黛玉一开始听到女皇没有对她的东方身份起疑心,她还高兴了那么一秒钟,但接下来的话让她冷汗直流。
  原来女皇是一直知道遗嘱在她手上。
  “大火并没有完全把房间烧毁,事后我去处理现场,我发现遗嘱不见了。”女皇解释,“大火没有烧到那里,因此我只能想到这遗嘱被偷了去。”
  黛玉不敢说话,只是直视着女皇的眼睛,她不知道女皇对此行为会有什么看法。
  她觉得自己无法离开俄国了。
  第44章
  法国的外交官曾经评价过女皇的眼睛炯炯有神,如野兽的眼睛一般清澈明亮。
  黛玉望着女皇的眼睛,终于体会到那个外交官的感受,这女皇似乎把黛玉的全身上下都看得一清二楚。
  就在黛玉不知如何回答女皇的话时,只听见女皇继续说“我只是随口一问,你不要放在心上。”
  黛玉知道女皇已经猜出遗嘱的下落,但她并没有直接揭穿黛玉。黛玉心中疑惑,却也不敢再提有关遗嘱的一句话,她害怕自己说多错多,便只得假装配合女皇应付了过去。
  但听女皇的口气,她对黛玉拿走遗嘱这一事并没有感到生气或恼怒,相反女皇的语气还带有一丝愉快。
  其实黛玉不知道,她这一行为无意中帮助女皇保全了遗嘱,女皇对此事高兴得还来不及,更不可能会生黛玉的气。
  女皇知道,只要遗嘱有存在的一天,她的儿子保罗继承沙皇的位置就不可能会名正言顺。
  即使这个遗嘱并不在女皇的手中,而是在一位异国公主的手上,女皇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黛玉百分百会拿出这遗嘱,她对遗嘱的预言是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以及对俄国王室的了解。
  但她想知道黛玉为何会拿到这遗嘱,她记得遗嘱的外头写着是她与伏尔泰的通信。
  女皇心中有些意外,除非黛玉是了解或知道伏尔泰这个人,才产生拿走信件的行为。
  但女皇转念一想,启蒙运动本就发源于法兰西,黛玉作为法兰西王室,自然是知道一些,而伏尔泰正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看来法兰西王室没有女皇想象中那么迂腐。
  “在你出发前,我给你一样东西,不是送给你们法兰西的,是送给你一个人的。”女皇紧紧握住黛玉的手,从身后拿出一些信件。
  海风刮过,吹乱女皇手中一张张纸,黛玉忙接过去,放入随身携带的小包。
  女皇朝黛玉浅笑道“这才是真正的信件,是我和伏尔泰之间的通信,里面有些观点我十分愿意分享给你。”
  黛玉知道这些信件的份量,郑重道谢。原来女皇什么都知道,只是没有戳破她的心思与行为。
  “路途漫漫,我代表俄国祝你一路顺风。”女皇终于放开黛玉的手,“这些信件可以在路上用来打发时间,希望你的领悟一些。”
  这几日的相处,女皇看出黛玉与其她的公主不同,黛玉身上的灵气和书卷气是旁人学不来的。
  大船扬起海帆,黛玉终于再次回到船上,她不顾如刀削脸庞的冷风,凭栏而望,站在甲板上朝女皇挥手告别,直到女皇的身影消失在海平面后才回船上的房间去。
  从圣彼得堡港口出来的并不只有黛玉所处这这一艘船,还有一艘大船跟随在后方,这是她利用北疆地图换来女皇派出法兰西的援军。
  望着女皇给她的信件,黛玉想起自己给了女皇一张错误的北疆地图,她心情有些复杂,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完全正确。
  但黛玉为了她的家乡,不可能因为女皇短短几日对她好,就直接向女皇泄露地图上的错误。
  她自己差点被烧死在冬宫,那么她给俄国一个小小的报复也不算过分,更何况这个报复关系着她在东方的性命与安全。
  黛玉相信如果女皇在她这个位置,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在海上的日子是寂寞且枯燥无味的,虽然有奥斯汀的哥哥小约翰偶然会和她交谈,但是船长为了在港口结冰前到达目的,他不可能让船员水手们有太多空闲时间,日夜兼程开船前行。
  而且小约翰作为船上最年轻的船员水手,经常被那些老船员们使唤来使唤去。
  黛玉作为法兰西的公主,对于任何同龄异性都要避嫌,她是不会出面交涉,况且这小约翰对于船上的劳作也是乐在其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为自己的北极梦想做准备。
  因此黛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的房间静静看着书,以及阅读女皇的信件。
  信中的内容让黛玉感到意外,伏尔泰在信中猛烈地批判女皇的沙皇制度,但女皇对此似乎感到并不生气。
  女皇在回信中向伏尔泰告诉自己称帝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言语诚恳谦卑。
  黛玉对女皇称帝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更深刻体会到女皇的气度。
  大船在波罗的海行驶几日后,在某个傍晚停靠在一个码头上,这个码头对黛玉来说至关重要,她留给法兰西和奥斯汀简的地址都在这个码头上。
  果然黛玉刚下船,便收到了来自法兰西和奥斯汀的信件。她选择先打开法兰西的信件。
  自从特蕾莎和拿破仑返回法兰西后,黛玉就没有再收到巴黎的消息,因此看见有关巴黎的信件,黛玉便迫不及待打开了信件。
  是路易十六亲手写下的笔迹,内容上说巴黎一切都安好,特蕾莎和拿破仑回来后摆平了一切,让黛玉不用太担心。
  林黛玉左翻右翻这信件,凭她细腻的心思,怎么想都觉得巴黎在建立起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后都不可能会风平浪静。
  她企图在路易十六的信件上找出不正常的地方,但她失败了。
  她知道路易十六性子懦弱,对于他写下的信件,黛玉心中不太相信,她只相信姐姐特蕾莎的话。
  于是黛玉回信要求特蕾莎亲自写下,然后把信亲自交给法兰西的送信人,她估算着那时候自己已经离开波罗的海。
  在处理好法兰西的事情后,黛玉想起奥斯汀的两封回信,一封是寄给小约翰的家书,黛玉已经亲自交了小约翰,另一封则是奥斯汀给自己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