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早朝会。
  辰时不到,一些官员就进了宫。
  大家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谈论的几乎都是一个话题。那便是楚家连续半个月在金陵一家地铺卖地。每天卖出一百亩,现在都已经卖了一千多亩了。
  这事闹得沸沸扬扬,满金陵都传遍了。
  辰时二刻,鼓声响起。
  官员们排着长队走进了承光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大家整齐划一的向大殿上的君王行跪拜大礼。
  顾瑶看着一众文武大臣,她微微抬了下手,道:“诸位爱卿平身!”
  “谢皇上!”
  顾瑶随即打开了一本折子,道:“诸位爱卿,昨日朕收到了一本有三十名臣工联名上的折子,折子里就说了一件事,关于楚家卖地的事。看来大家挺闲的,都管起了别人家的闲事。”
  很快,礼部尚书杨东庭站出来了,道:“皇上,楚家乃公侯贵爵、将门世家。虽然说民间谁家都可以卖地,但若是楚家卖地,这百姓们便会认为这是皇上您下的旨意。”
  顾瑶看着杨东庭,她冷冷一笑,道:“杨尚书,您礼部的差事都办好了吗?下个月的祭祖大典是否准备妥当?还有秋季的武试都准备了吗?”
  顾瑶反问道。
  她是真没想到,这个家伙也在这折子上签了名字。
  杨东庭一顿,感觉到龙颜不悦的他赶紧行礼,尴尬回道:“回皇上,臣正在准备着。”
  顾瑶:“那就赶紧准备。自己的事的没办好,还想着别人家的事。咸吃萝卜淡操心,多管闲事。”
  杨东庭脸色一红,他这竟然被皇上骂了。
  随即,又有一位官员站出来了,是御史中丞邱哲,他大胆说道:“皇上,臣等就是想知道,楚家卖地是不是您授意的?楚家以低价八两银子一亩上等良田的价格卖地,此事看着是楚家自己家的事,但导致的结果,却会影响整个金陵的田价。”
  邱泽直言道。
  自从楚家以八两银子卖良田后,现在金陵许多良田卖不出去了,原本中等良田可卖十两银子,现在这个价根本没人买,有买家,也是拼命的压价。
  顾瑶抿了口茶,一边喝茶一边看着这些好像卫道士一般的臣子。
  心想,他们这是恨上楚家了,因为楚家低价卖地,影响了他们的利益。
  就像一个小区里有个户主以低价卖房,会遭到同小区其他业主的厌恶,毕竟拉低了小区房产的成交价。
  但是这些人也是些没胆的,他们没胆子去出家闹,不敢跟楚太傅叫板,却联名上折子,企图让她这个帝王去解决。
  顾瑶眼里掠过一丝冷意,她想了想,然后看着几位站出来说话的臣子,道:“你们想多了,朕从未授意太傅,让他去卖田。至于楚家以比原来更低的价卖田,这也不违反大越律令,他们想怎么卖就怎么卖,朕管不着。”
  “皇上,若您允许楚家这样子卖家,那这金陵的田价都被他们搅乱了呀。”邱泽再又说道。
  顾瑶淡淡一笑,随口回道:“朕不在意,田价高也好,低也好,朝廷收上来的田税都是一样多的。”
  第925章 杨州八百里加急
  “皇上……”
  还有官员要站出来说什么,但这时外头突然有人大声喊道:“报,杨州八百里加急!”
  听到这个声音,所有官员都扭头看向了门口。
  站在最前排的苏墨瞬间睁大了眼睛。
  杨州,那可是自己的儿子苏琦刚刚就任的地方。
  金銮殿上,顾瑶站了起来。
  八百里加急,那可是最紧急的奏报,只有十万火急的军报或者某地遭遇特大灾难,才会八百里加急。
  一会儿,一个满头大汗的士兵跑进了承光殿。
  他单膝跪地,高举手中的奏本,道:“皇上,杨州八百里加急。”
  “拿上来!”顾瑶深吸一口气,还没看道奏本的内容,但她此刻心已经提了起来。
  王公公赶紧下去将奏折拿上来了。
  顾瑶没有接过看,而是吩咐道:“把奏本里的内容读出来。”
  八百里加急的奏折,意味着杨州出了大事。
  王公公随即打开了奏折,深吸一口气后,念道:
  (臣新任杨州知府苏琦奏报皇上,元祐六年五月十三起,杨州连下七天暴雨,五月十五后,杨州四县包括新安县、同福县、建业县、平江县,接连出现决堤事故,四县洪水滔天,爆发了可怕的洪灾,无数良田被淹,屋舍被毁,一百多万百姓流离失所。臣特上报朝廷,请朝廷救援杨州。)
  王公公念完后,下面的文武百官们全都愣住了。
  他们刚刚还在议论楚家卖地的事,这转眼间杨州就爆发了洪灾。
  顾瑶眉头紧蹙。
  八百里加急的奏折,她就知道杨州出事了,可她没想到会是这么大灾难。
  她疑惑道:“朕记得杨州的河堤两年前才加固过,朝廷还拨了二十万两银子。怎么会四个县都决堤了?”
  这未免也太夸张了。
  苏墨立即站出来回道:“皇上,这决堤的原因可延后再查,当下得先救杨州啊。”
  苏墨此刻十分担心在杨州的儿子苏琦,他刚去杨州就任,杨州就爆发了如此大的洪灾,这将给儿子接下来的任职带来巨大的挑战和麻烦。
  顾瑶想了一下,随即看向户部尚书马伯恩,道:“户部听旨,即刻拨银五百万两送往杨州赈灾。”
  接着顾瑶又看向了翰林院的官员,再道:“翰林院即刻拟旨,要求华南布政使郭德海从华南其他五个州分别借粮三十万担,五日之内必须送到杨州。”
  “臣等遵旨。”
  顾瑶想了想,接着她拿起了刚刚王公公已经宣读完的奏折,再又看了一遍。
  奏折里写道,决堤的四个县分别是新安县、同福县、建业县、平江县。
  顾瑶记得上次秦萧给自己的信中好像也写到了这几个县,而且秦萧之前就在同福县。
  想到此,顾瑶深吸一口气,想觉得自己胸口闷得慌。
  “皇上,您没事吧,要不要喝口茶?”王公公端了一杯茶过来。
  顾瑶摇了摇手。
  她半个多月前派了皇城司的人去了杨州,算算日子,他们应该到了。
  但要等到他们的消息,怕是要等上十天半个月。
  第926章 从没有过这么大的水灾
  杨州同福县的一家寺庙里。
  三十多个百姓挤在庙里躲雨。
  他们的房子多日前就已经被洪水冲毁了。
  没了屋子住,他们不得不找到高处的寺庙临时避灾。
  庙里的百姓有的哭泣,有的跪在庙里求菩萨保佑,还有的饿得肚子咕咕叫。
  秦萧此刻也在这庙里,他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抱着一把剑。在他身旁的是他的侍从古阳,以及一个他前些日子从洪水中捞上来的小孩。
  “公子,这雨怕是一时半会不会停了。”古阳看得出来,公子心事重重。
  “等雨停了我们就走,去杨州城。”秦萧回道。
  他四月下旬便来到了同福县,本只准备待个几天就走,但没想到这地方一直下雨,十几天前更是决了河堤,整个县都被淹了,现在连路都走不了。
  “公子,这水淹了路,我们去不了杨州城,还是等洪水退去再走吧。只是不知道官府什么时候来救援,这里的农田全部被淹,百姓们的房子也没了,粮食只够吃两日,若再没有人运粮来,咱们就得饿肚子了。”
  秦萧没有回古阳的话,他走到了一个老伯的身旁,拍了一下对方的肩膀,问道:“大伯,这同福县以前这遭过这么大的水灾吗?”
  老人扭头看着身旁的年轻人,长叹一声后,回道:“没有,从没有过这么大的水灾。往年也有端午汛,也会下大雨,甚至也决过河堤,但都只淹了部分农田,哪像这次,几乎所有的田都被淹了,房子也被冲了,还死了不少人。”
  说完,老人抹了抹眼角的泪水,他的老伴就在这次洪灾中过世了。
  可家中房子没了,连给老伴发丧都做不到。
  “老伯,这会朝廷应该已经收到了急报,救灾的银子和粮食再有些日子就到了。”秦萧看得出这些百姓眼里的绝望。
  然而老人却是呵呵两声,苦笑道:“什么救灾的银子和粮食啊。咱们等到得怕不是朝廷的救灾粮,而是那些乡绅还有商贾大户们的买地粮。”
  “此话怎讲?”秦萧问道,感觉这里的百姓根本就不相信官府,不相信朝廷。
  老人摇了摇头,再道:“小郎君,你还年轻,看事啊,可没我们这些老人明白。这朝廷啊是有救灾的粮食,但总是要很晚才会运来,等那些粮食到了,我们早饿死了。所以啊,我们只能卖地给那些大户,这一亩田十担粮,像咱们这些田被淹了,房子还被冲毁了的百姓,除了卖田换粮,就只有饿死了。你等着吧,再有两三日,那些大户们就会把他们建在山腰上的粮仓里的粮运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