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一直没说话的顾瑶在这时冷咳了一声。
他看着这些站出来的官员,冷声道:
“好了,都冷静一些,勿在这朝堂上吵架。”
顾瑶感觉这些文官是真能吵,吵起架来跟那个市井泼妇没有区别。
“皇上……”
张元庆突然跪下了,说道:“还请皇上明裁,臣之所以再次提出这个建议,绝不是为了私利。臣自幼喜欢工活,喜欢画图,对建造各种屋舍,修建水坝、桥梁等钻研了多年,臣毕生所愿,就是能修建这条连通南北的大运河。臣能当上这个工部尚书,也是因为多年前主持修建了禹州水坝,解决了禹州和丽州连年洪灾的问题,才被提拔进了工部。请皇上不要怀疑臣的忠心和决心。”
“你先起来。你的提议朕会考虑。但如此浩大的运河工程,不是说修就能修的,待会儿下了朝后,你来南书房,把你的计划详细的跟朕汇报。”
顾瑶记得中国古代就修过这种人工运河。比如京杭运河就是隋唐时期修的。
但这片土地,却至今没有修过人工运河。
“臣谢皇上信任。”
听到皇上这般回复,张元庆心里终于好受一些了。
他还没有忘记七年前自己向文皇帝提出这个方案时,被文皇帝大骂了一顿。但眼前这位君王,至少愿意了解自己的方案。
“接下来说一说米价的事情,朕听说民间许多百姓都反映现在的米价太高,他们买不起米。”
“皇上,米价这两年并没有上涨啊。”回话的是苏墨,他没想到皇上突然提起了米价。
“是没有上涨,但是否本来就贵呢。朕让人去民间走访过,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赚五六十文钱,按现在的米价他们一天的收入只够买五六斤大米。朕查过史料,在五十年前,大米的价格是六文钱一斤,比现在便宜许多。”
“皇上,那是因为五十年前百姓的收入也少,人口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这五十年,我们增加了三千万人。”
第787章 粮价为何这么贵?
“但田地也更多了。高祖皇帝建国以后,就鼓励民间开垦荒田,户部统计我朝自建国后增加了将近一亿亩地。怎么这粮价不降反升?”顾瑶看着一众大臣,反问道。
大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然而这一刻却没有人站出来说话。
因为此时他们若说错了什么,可是要得罪人的。
顾瑶见大家不回话了,道:“户部尚书,以及左右侍郎,退朝后到南书房议事。”
顾瑶很想搞清楚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
“臣等遵旨。”户部三位官员站出来回道。
——
一个时辰后。
朝会结束了。
顾瑶回到了南书房,随即他便召见了户部尚书马伯恩,户部左右侍郎盛明和王宗元。
现在的户部,她是信得过的,两年多前,户部大换血,原本的户部官员要么被杀,被革职,没有涉及贪腐和走私盐铁案的也被她贬到地方任职。所以现在的户部当差的都是重新提拔上来的官员。
“说吧,粮价为何这么贵?”
三名官员进来后,顾瑶开门见山的问道。
三人互相看了对方一眼,然后户部左侍郎盛明回道:“皇上,其实江南的米价没有这么贵,那里好米是八文钱一斤。金陵城确实要贵一些。”
“你这不是说废话吗?江南是鱼米之乡,良田众多,米自然会便宜一些。往年也是如此。”顾瑶直接怼道。这答的等于没答。
随即马伯恩站出来了,他先是叹息了一声,然后说道:“皇上,米价高昂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不要卖关子直接说。”顾瑶自然知道这一点。
马伯恩想了想,回道:“皇上有所不知,其实在大越需要出去买米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百姓们家里田少,有些甚至没田,所以家里粮食不够吃,只能出去买。而卖米的基本都是官商贵族或者乡绅地主。”
“普通百姓家里有多少田?”顾瑶问。她记得那日在铜鼓街,一个老人说他们只有六七亩地。
“皇上,据臣所知,在大越,虽然高祖皇帝建国以后就鼓励民间开荒种地,开的荒地也都分给了当地的百姓,但即便如此,每个成年男子能分到的田地也不过五亩地,女子是没有分的,这就导致普通老百姓家里,最多只有一二十亩地。本来这地一家几口人吃也是够的,但这几十年来,人口增加了不少,新增的成年男子并没有土地。臣举个例子,张三分了五亩地,但张三成婚后有了妻子和三五个孩子,而他的妻子和孩子都没有田地。这一家五六口人,就只能靠这几亩地养活。这自然不够的,所以他们便只能去租种乡绅贵族的土地,种地产出的粮食一半给交了租粮,另外一半才是他们自己的。这自然就有许多老百姓不得不出去买米过日子。”
“朕记得户部的记录,元祐三年,我大越全国三百多个州县共有三亿八千五百亩良田。这么多田,即便遇上灾难,也是饿不死人的。”
第788章 土地问题才是核心问题
“皇上,这是户部登记过的田地就有这个数,但实际是要多上许多的,臣在地方任职多年,知道有不少官绅士族们瞒报了田地的数目,有些人家里一千亩地,为了少交田亩税,实际只报了五百亩,有的甚至只报三百亩,地方官员收了好处,帮着瞒报。而百姓们是无法隐瞒的。若让臣估算,我大越可能有至少四亿七千亩良田。”
“这四亿多田地,普通百姓们加起来只有两亿亩地,剩下的两亿多田地都在官绅士族、富商地主们的手里。这些人控制了全国的粮价啊。他们为了能赚更多的银子,哄抬粮价,导致百姓们买不起米。”
“真是可恶。”
听到这个解释,顾瑶心里拔凉的。
在现代她虽然不是学历史学的,但她知道,在封建社会,土地问题,才是核心的问题。
而封建王朝的灭亡和更替也离不开土地的兼并。
当越来越的百姓没有了田地,田地都在官绅士族们的手里后,这个王朝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皇上,臣说的都是实话。”马伯恩看得出来皇上好像生气了。
而此时在他身旁的两位同僚则向他使眼色。
他知道这这两位下属是不希望他说出真相的,因为这样会得罪无数人。
顾瑶点了点头,她自然知道,这就是真相,只是她没有想到,这大越国才建国四十多年,土地兼并问题就如此严重。
华夏古代的一些封建王朝,强如汉唐,都能苟个三四百年。但这大越朝若继续让官绅士族们吞并土地,怕是两百年都苟不过就要灭亡。
“马伯恩,你说出了缘由,那你可有解决办法?”顾瑶直接问。
马伯恩没有犹豫,直接摇头了,道:“皇上,请恕臣无能,臣也无能为力。历朝历代,也没有哪个官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算有向皇上提出建议的官员也基本都没有好下场。臣可不想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顾瑶:……
顾瑶皱眉,这回答的她有一种想揍这个马伯恩的冲动。
她听得出来对方是有想法的,但却不愿意提出来。
“你们两位呢,有什么看法?”顾瑶看向两位户部侍郎。她发现这两人此刻竟然有点紧张。
“臣等愚笨,暂没想到解决的办法。”两位户部侍郎同时回道。
自己的上头都不敢提意见,他们可就更不能提了。
“看来你们是不愿意说啊,怕得罪人,是吗?”顾瑶瞅着这三个人。
她记得这个马伯恩往日可是什么都敢说的,甚至连她这个君王也不怕,但此刻他竟然也不敢说。
“皇上,臣等确实束手无策,但您是明君圣主,臣相信只要皇上能下决心,是有希望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的。”
“好,既然你们三缄其口,那朕自己来想办法。你们给朕执行就行了。”
顾瑶此刻想起了华夏的一些想要动官绅士族利益的改革家,大多都没有好下场。唯一成功的是清朝的雍正。
第789章 可以强迫百姓服徭役
户部三位官员出来后,工部尚书张元庆进了南书房。
他已经在外头等了许久了。
南书房内,顾瑶正吃着一盘果子。
看到进来的官员后,她随手扔了一颗给对方。
张元庆慌忙接住,要不是反应快了一些,他差点接不到皇上抛来的东西。
“臣多谢皇上。”
“坐吧,咱可边吃边聊。”顾瑶发现自己突然爱吃酸的,比如这种叫介子的果子。
他在现代没有吃过这东西,味道有点像西梅。
“皇上,臣很欣慰您愿意看完臣的奏本。”张元庆主动说道。
他本来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再被皇上骂一顿。
顾瑶翻开对方写的折子,这折子她在朝会上时看过了。
他看着这些站出来的官员,冷声道:
“好了,都冷静一些,勿在这朝堂上吵架。”
顾瑶感觉这些文官是真能吵,吵起架来跟那个市井泼妇没有区别。
“皇上……”
张元庆突然跪下了,说道:“还请皇上明裁,臣之所以再次提出这个建议,绝不是为了私利。臣自幼喜欢工活,喜欢画图,对建造各种屋舍,修建水坝、桥梁等钻研了多年,臣毕生所愿,就是能修建这条连通南北的大运河。臣能当上这个工部尚书,也是因为多年前主持修建了禹州水坝,解决了禹州和丽州连年洪灾的问题,才被提拔进了工部。请皇上不要怀疑臣的忠心和决心。”
“你先起来。你的提议朕会考虑。但如此浩大的运河工程,不是说修就能修的,待会儿下了朝后,你来南书房,把你的计划详细的跟朕汇报。”
顾瑶记得中国古代就修过这种人工运河。比如京杭运河就是隋唐时期修的。
但这片土地,却至今没有修过人工运河。
“臣谢皇上信任。”
听到皇上这般回复,张元庆心里终于好受一些了。
他还没有忘记七年前自己向文皇帝提出这个方案时,被文皇帝大骂了一顿。但眼前这位君王,至少愿意了解自己的方案。
“接下来说一说米价的事情,朕听说民间许多百姓都反映现在的米价太高,他们买不起米。”
“皇上,米价这两年并没有上涨啊。”回话的是苏墨,他没想到皇上突然提起了米价。
“是没有上涨,但是否本来就贵呢。朕让人去民间走访过,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赚五六十文钱,按现在的米价他们一天的收入只够买五六斤大米。朕查过史料,在五十年前,大米的价格是六文钱一斤,比现在便宜许多。”
“皇上,那是因为五十年前百姓的收入也少,人口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这五十年,我们增加了三千万人。”
第787章 粮价为何这么贵?
“但田地也更多了。高祖皇帝建国以后,就鼓励民间开垦荒田,户部统计我朝自建国后增加了将近一亿亩地。怎么这粮价不降反升?”顾瑶看着一众大臣,反问道。
大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然而这一刻却没有人站出来说话。
因为此时他们若说错了什么,可是要得罪人的。
顾瑶见大家不回话了,道:“户部尚书,以及左右侍郎,退朝后到南书房议事。”
顾瑶很想搞清楚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
“臣等遵旨。”户部三位官员站出来回道。
——
一个时辰后。
朝会结束了。
顾瑶回到了南书房,随即他便召见了户部尚书马伯恩,户部左右侍郎盛明和王宗元。
现在的户部,她是信得过的,两年多前,户部大换血,原本的户部官员要么被杀,被革职,没有涉及贪腐和走私盐铁案的也被她贬到地方任职。所以现在的户部当差的都是重新提拔上来的官员。
“说吧,粮价为何这么贵?”
三名官员进来后,顾瑶开门见山的问道。
三人互相看了对方一眼,然后户部左侍郎盛明回道:“皇上,其实江南的米价没有这么贵,那里好米是八文钱一斤。金陵城确实要贵一些。”
“你这不是说废话吗?江南是鱼米之乡,良田众多,米自然会便宜一些。往年也是如此。”顾瑶直接怼道。这答的等于没答。
随即马伯恩站出来了,他先是叹息了一声,然后说道:“皇上,米价高昂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不要卖关子直接说。”顾瑶自然知道这一点。
马伯恩想了想,回道:“皇上有所不知,其实在大越需要出去买米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百姓们家里田少,有些甚至没田,所以家里粮食不够吃,只能出去买。而卖米的基本都是官商贵族或者乡绅地主。”
“普通百姓家里有多少田?”顾瑶问。她记得那日在铜鼓街,一个老人说他们只有六七亩地。
“皇上,据臣所知,在大越,虽然高祖皇帝建国以后就鼓励民间开荒种地,开的荒地也都分给了当地的百姓,但即便如此,每个成年男子能分到的田地也不过五亩地,女子是没有分的,这就导致普通老百姓家里,最多只有一二十亩地。本来这地一家几口人吃也是够的,但这几十年来,人口增加了不少,新增的成年男子并没有土地。臣举个例子,张三分了五亩地,但张三成婚后有了妻子和三五个孩子,而他的妻子和孩子都没有田地。这一家五六口人,就只能靠这几亩地养活。这自然不够的,所以他们便只能去租种乡绅贵族的土地,种地产出的粮食一半给交了租粮,另外一半才是他们自己的。这自然就有许多老百姓不得不出去买米过日子。”
“朕记得户部的记录,元祐三年,我大越全国三百多个州县共有三亿八千五百亩良田。这么多田,即便遇上灾难,也是饿不死人的。”
第788章 土地问题才是核心问题
“皇上,这是户部登记过的田地就有这个数,但实际是要多上许多的,臣在地方任职多年,知道有不少官绅士族们瞒报了田地的数目,有些人家里一千亩地,为了少交田亩税,实际只报了五百亩,有的甚至只报三百亩,地方官员收了好处,帮着瞒报。而百姓们是无法隐瞒的。若让臣估算,我大越可能有至少四亿七千亩良田。”
“这四亿多田地,普通百姓们加起来只有两亿亩地,剩下的两亿多田地都在官绅士族、富商地主们的手里。这些人控制了全国的粮价啊。他们为了能赚更多的银子,哄抬粮价,导致百姓们买不起米。”
“真是可恶。”
听到这个解释,顾瑶心里拔凉的。
在现代她虽然不是学历史学的,但她知道,在封建社会,土地问题,才是核心的问题。
而封建王朝的灭亡和更替也离不开土地的兼并。
当越来越的百姓没有了田地,田地都在官绅士族们的手里后,这个王朝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皇上,臣说的都是实话。”马伯恩看得出来皇上好像生气了。
而此时在他身旁的两位同僚则向他使眼色。
他知道这这两位下属是不希望他说出真相的,因为这样会得罪无数人。
顾瑶点了点头,她自然知道,这就是真相,只是她没有想到,这大越国才建国四十多年,土地兼并问题就如此严重。
华夏古代的一些封建王朝,强如汉唐,都能苟个三四百年。但这大越朝若继续让官绅士族们吞并土地,怕是两百年都苟不过就要灭亡。
“马伯恩,你说出了缘由,那你可有解决办法?”顾瑶直接问。
马伯恩没有犹豫,直接摇头了,道:“皇上,请恕臣无能,臣也无能为力。历朝历代,也没有哪个官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算有向皇上提出建议的官员也基本都没有好下场。臣可不想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顾瑶:……
顾瑶皱眉,这回答的她有一种想揍这个马伯恩的冲动。
她听得出来对方是有想法的,但却不愿意提出来。
“你们两位呢,有什么看法?”顾瑶看向两位户部侍郎。她发现这两人此刻竟然有点紧张。
“臣等愚笨,暂没想到解决的办法。”两位户部侍郎同时回道。
自己的上头都不敢提意见,他们可就更不能提了。
“看来你们是不愿意说啊,怕得罪人,是吗?”顾瑶瞅着这三个人。
她记得这个马伯恩往日可是什么都敢说的,甚至连她这个君王也不怕,但此刻他竟然也不敢说。
“皇上,臣等确实束手无策,但您是明君圣主,臣相信只要皇上能下决心,是有希望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的。”
“好,既然你们三缄其口,那朕自己来想办法。你们给朕执行就行了。”
顾瑶此刻想起了华夏的一些想要动官绅士族利益的改革家,大多都没有好下场。唯一成功的是清朝的雍正。
第789章 可以强迫百姓服徭役
户部三位官员出来后,工部尚书张元庆进了南书房。
他已经在外头等了许久了。
南书房内,顾瑶正吃着一盘果子。
看到进来的官员后,她随手扔了一颗给对方。
张元庆慌忙接住,要不是反应快了一些,他差点接不到皇上抛来的东西。
“臣多谢皇上。”
“坐吧,咱可边吃边聊。”顾瑶发现自己突然爱吃酸的,比如这种叫介子的果子。
他在现代没有吃过这东西,味道有点像西梅。
“皇上,臣很欣慰您愿意看完臣的奏本。”张元庆主动说道。
他本来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再被皇上骂一顿。
顾瑶翻开对方写的折子,这折子她在朝会上时看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