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站出来说什么。
  这和顾瑶预想的一样。
  这个人选她仔细斟酌过,若论能力,于长林不是最强的,论资历,也有比他更老的,但若论声望,这个人却很合适。
  他是少有的文官清流,且不属于楚家、苏家以及丞相三派势力的人,从他写的一些文章中能看出来他的一些抱负和思想。他是个忠君爱国的文人,写得一手好文章,备受天下学子的称赞。
  升这个人做参政,等于得了天下学子的心。
  第467章 设政事堂,由丞相主政
  “众位爱卿,朕今日除了任免于长林,还要跟大家商议关于朝会制度更改一事。朕自登基以来,日日忙到子时,操劳过度,以致气血不足,伤了身子。太医说朕需要好好修养,才可孕育皇子。朕这些日子左思右想,觉得还是早日诞下皇嗣,才能保我大越长治久安。”
  “所以,朕想将每日一朝的朝会制度改回原来的三日一朝。另外朕决定设政事堂,由丞相主政,两位参政协助,治理朝政,三省六部六品以上官员参与,隔日一会,商议政事。以后你们的折子,除边疆和武将们上来的折子,其他都由政事堂批复。”
  此话一出,一些官员当即愣住了,还有的露出了无比震惊的神色。
  官员们愣了好一会,然后朝堂上终于无法在平静下去了。
  大家开始议论纷纷,一些官员忍不住的摇头。
  不一会儿,有御史站出来。
  站出来的是平日里最喜欢发言的邱泽。
  他身着一身绯红色官服,手里的朝板上写了上百字,但他却并没有看朝板,而是看着大殿上的帝王,说道:
  “皇上,每日一朝,乃高祖五年定下的朝纲,皇上若觉得身子不适,休朝一段时间便是了,为何要将理政大权交于丞相呢。”
  “是啊,皇上……”
  很快又有人站出来了,站出来的是一个武官,枢密副使陈景泽,他说道:“皇上,万不可将理政大权交给旁人,就算是丞相也不行。您是君王,这天下的主子,你若让丞相理政,批折子,那这天下不就是丞相当家了嘛。”
  百官们依然议论纷纷。
  随后,有几名官员站出来了。
  他们跪到地上,齐声道:“臣附议!”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会儿,绝大多数的官员跪在了地上。
  包括三省六部的多数官员,以及几乎所有的武官。
  而没有跪下的官员只有十几个。
  顾瑶看着跪在地上的官员们,又看了看丞相,发现丞相不说话,一脸无奈的表情。
  她又看了看太傅楚渊,发现楚大将军正用一种疑惑地眼神看着自己。
  “行了,都起来吧。”
  顾瑶对着地上跪着的人抬了抬手,然她下了旨意,这些人却依然跪着。
  这时有人站起来了,是御史中丞范思进。
  他站起来后,并没有走到大殿中央,而是走向了丞相李璟。
  他笑了一声,然后拉长了尾音,唤道:
  “李相……李相国……。”范思进看着这位所谓的三朝元老,冷笑了一声道:“真是看不出来呀,你还有这样的本事。”
  李璟往后退了一步,不想与这人计较。
  顾瑶看着范思进,这是一个平日里连她这个皇上也经常骂的言官,她虽然讨厌,但因为对方敢于直言进谏,且是御史,所以也没有责备过地方。
  但看着对方此刻的神情,她还是厉声呵道:
  “范思进,你这是做什么?”
  朝堂内攻击同僚可是要治罪的。
  “皇上……”范思进转过身来,看着大殿上的帝王,然后手指着一旁的丞相,道:
  第468章 请皇上收回成命
  “今日就算得罪丞相,得罪这朝堂上的许多同僚,臣也要说了。”
  “他……李相国。表面忠君爱国,满口仁义道德,仗着三朝元老,托孤大臣的身份,不断地忽悠皇上,忽悠皇上违背祖制,更改条令。如今竟然忽悠皇上将理政大权都交到他手上。他此意怕是想要架空皇上,独揽大权呢。皇上,您千万不能受他蛊惑呀!”
  范御史说完,跪在地上的官员们几乎同时开口道:
  “请皇上收回成命!”
  顾瑶无语了。她知道这个人出来定说不出什么好听的话来,没想到他竟当庭骂起了丞相。
  她站了起来,在金銮殿上徘徊了几步。
  随后扭头,看着范思进,回道:“范御史,你的忠心朕都明白。但你说错了,不是丞相忽悠了朕,要将理政大权交予他,而是朕再三要求他接了这个差事。丞相见识深远、谋略过人,虚怀若谷,德才兼备,由他治国,朕是放心的。”
  “同样,你们也可以放心。”
  “那皇上您呢?您就不管朝政了吗?”范思进再又问道。
  身为御史中丞,这个时候他是必须站出来说话的,哪怕皇上听不进去。
  顾瑶端起杯子喝了口茶,喝完后,语气平静地说道:“朕没说不管朝政,每三日一次的朝会朕会主持,政事堂商议的出来的决议也需经过朕批复后才能执行,朕不会当一个甩手掌柜。”
  皇上说完,一些官员又开始议论起来了,而跪在地上请命的部分官员站了起来。
  一些官员还是很疑惑,皇上突然作出这样的决定,毕竟皇上以前可都是勤政爱民的天子,每日批折子都要批四五十本。
  不一会儿,又有人站出来了。
  是梁国公梁友亮。
  他走到殿前,先是看了一眼丞相李璟,然后跪到地上,看着大殿上的帝王,行礼道:“皇上,我大越建国以来,不论是高祖皇帝,还是文皇帝,都是天子当国,从未让相国坐朝。如今皇上要将理政大权交予丞相,如何向两位先皇交代呢。若皇上开了这个先河,那后世呢,岂不是越来越多的丞相将独揽大权,若这其中出一个奸相,那便是祸国殃民,天下大乱呀。请皇上三思……”
  “请皇上三思……”
  跪在地上的官员们再次齐声道。
  顾瑶深吸一口气。
  这一次她没有立即回答梁国公。
  这个人平日里并不怎么发言,没想到突然一开口,说得她这个帝王也不知怎么回。
  但顾瑶明白,这个时候站出来的至少要么是跟丞相本来就有些过节的,要么就是要向她这个天子表忠心的。只是不知这个人属于哪一种情况。
  当然,历史上也不是没有相国弄权,祸国殃民的例子,但却没有出现过丞相篡位的。
  不过顾瑶知道,这些都不重要,她并不会真的让丞相架空她这个君王,而李相是本朝最后一个丞相了,以后不会再有人坐到这个位置。只是有些事情她确实要去做了,否则大越就是华夏北宋的下场,甚至会比北宋的下场更惨烈。
  第469章 将来的丞相之位是谁的
  今日朝会持续了两个时辰,下朝时已经是午时了。
  官员们三三两两的从皇宫里出来,有的直接回了衙门,有的则坐上马车回家。
  杨昌今日没有回户部衙门,而是进了老爹杨东庭的马车里。
  父子俩同乘一辆马车,一起回杨府。
  “父亲……”上了马车后,杨昌看着父亲淡然平静地神色,似乎今日朝堂上发生的大事,并没有影响到父亲的心情。
  “你怎么不回户部衙门?”杨东庭看着儿子。
  他有三个儿子,但这个是唯一的嫡子,也是将来要承袭杨府爵位的儿子。
  “儿子回去看看媳妇和小团子,用了午膳再去衙门也不迟。”杨昌回道。
  他昨日做了父亲,妻子给他生下了一个女儿,虽不是男孩,但这是他第一个孩子,他头一次当父亲,心里还是欢喜的。
  “对了,父亲,您今日在朝堂上为何不说话?”杨昌有些疑惑。
  父亲身为礼部的尚书,按理说皇上作出这样的决定,父亲是该出来劝解的,但父亲却没有说一句话。
  杨东庭淡笑一声,摇了摇手里的折扇,道:“儿啊,当今皇上说一不二,父亲说什么都是无用的,所以父亲又何必得罪丞相呢。”
  以后是丞相坐朝理政,得罪了丞相他这个礼部尚书可就不好当了,再说,自己的儿子还只是六品,若得罪丞相,儿子的前程可就没了。
  “那岳父大人也是这么想的吧。”杨昌此时想起了自己的岳父苏墨,岳父今日也是一句话都不说。
  杨东庭呵呵笑了,他伸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回道:“昌儿啊,还是太年轻了。你岳父怎么会站出来呢。他巴不得呢。”
  “此话怎么说?”论为官之道,杨昌觉得自己确实还是很稚嫩的,所以很多时候他愿意多听父亲的教诲。
  父亲身为礼部尚书,为官二十多载,是深谙为官之道的
  杨东庭掀开帘子,看了看外头,然后回过头来,道:“你岳父今日怕是高兴着呢,一来皇上将政事交给了丞相,皇上便可好好养身子,去生皇子。二来,李相年事已高,身子也不是太好,他能在相位上坐几年呢,李相若退下来,将来的丞相之位又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