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而参知政事苏墨一下马车就注意到了这批新科进士。
浩浩荡荡一群人,据说录取了三百多个,他也去抽空看了榜单。
和以前不太一样的是,这一次录取的考生里,有许多都是寒门学子,而且来自全国各地,不像以前,官宦子弟和门阀士族子弟能占一半。
学子们不知道遇到的是哪位大人,通通鞠躬行礼。
而苏墨则笑道:“恭喜你们,金榜题名,日后前途无量啊。”
辰时一刻。午门大开。
皇宫内鼓声响起。
已经来到了午门口的司礼官大声宣道:“宣新科进士进殿。”
学子们于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依次走进庄严神圣的皇宫,他们有的穿着体面的锦缎,有的只是普通的衣裳。不过到了这里,大家是一样的起点。
在快走到承光殿的台阶前时,司礼官做了个手势。
学子们于是纷纷停下了脚步。
而这时他们看到了出现在承光殿大门口的帝王。
这是一位年轻貌美,国色无双的女帝。
一些学子当即愣住,虽然他们曾听说过当今的皇上是个十分美貌的女子,但没想到会是这般倾城国色。
学子们见到帝王后,纷纷跪下,齐声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百多人的声音响彻了整个皇宫。
顾瑶看着这些年轻陌生的面孔,抬手道:“平身。”
“谢皇上。”
顾瑶接着说道:“各位能从几十万名学子中脱颖而出,金榜题名,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次殿试,不会淘汰任何一个人,尔等当放松心情,发挥出你们最好的水平。”
“学生谨遵圣命。”
学子们跪拜当今皇上后,在司礼官和几位太监的指引下走进了承光殿。
承光殿内,已经摆好了一百多张桌椅。因为这一次录取的人数比往年多了许多,殿试得同时在两个大殿举行。
承光殿坐两百二十人,另外的一百六十六人则安排在昭和殿考试。
考生陆续就座。
在他们全部坐下后,司礼官提醒道:“皇上,您该宣布考题了。”
顾瑶摆了下手,很快几名侍卫抬进来三箩筐谷子。
看到抬了几箩筐谷子进来了,一些考生当即懵了。
第278章 奇怪的殿试题
顾瑶看了看三箩筐被抬进大殿中的谷子,又看了看下面一脸疑惑的学子。
她面带微笑地说道:“今日的考题就是这三筐谷子,大家都起身,排队到殿前来亲自瞧瞧这谷子,瞧完之后下去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不限字数,诗词歌赋,散文杂文小说啥都行。六个时辰内交卷就可以了。”
皇上说完,学子们依然一脸的疑惑,许多甚至都不明白皇上的意思。
但他们也不敢提问。
很快,第一排的学子就起身了,他们走到大殿前,看着眼前的三筐谷子,第一筐谷子看着颗粒饱满,是精米,很不错;而第二筐谷子就差了许多,色泽暗黄,也不饱满,至于第三筐谷子就更差了,里面好像还有些稻草没被清理出来。
一些学子好像明白了什么,看完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开始思考如何作答,而有的则依然一脸疑惑,不明白出题人意思。
此时在外头的一些大臣们也知道了今日的殿试题是三筐谷子。
礼部尚书杨东庭直接摇头,不懂皇上为啥出这么奇怪的题。
而一旁的丞相李璟则皱起了眉头,他大概能明白皇上出这道题的意义,但担心自己的孙子李烨答不上来。别说谷子了,孙子连田都没下过。
参知政事苏墨则很淡定。反正这次科举考试没有自己的儿子参加,考什么题目都无所谓。
至于这皇上为什么出这么奇怪的题,他也不意外。
当今皇上就是个奇女子,经常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此时最急的是御史中丞范思进和左光禄大夫司马耀,他们两人都有儿子在里头考试。
虽然殿试不淘汰考生,但是殿试考试的每一篇文章,皇上都会看,若没写好,没给皇上留个好印象,就很难进翰林院,到时候直接就下放外地做官了。
这次三百多名进士,能进翰林院的只有十七八个人,必须把文章写好了才行呀。
顾瑶在公布考题后,就坐在了承光殿的龙椅上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监考。
她坐在高处,能看到在座的所有考生此时的状态。
她注意到考题公布一刻钟后,就有学子动笔了,也有学子一直撑着脑袋不知道在想什么。
王公公给皇上端来一盘点心,他小声道:“皇上,您吃点东西吧,您还没用早膳呢。”
顾瑶嗯了一声,然后吃了几块糕点。
古代监考还挺辛苦的,因为考试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一些,殿试都得五六个时辰。
然而在考试时间过去仅一个半时辰时,一名考生突然起身了。
顾瑶以为对方要出恭,没想着这学子直接拿了自己的答卷走到了殿前。
“你就写完了?”顾瑶看着这名学子,二十多岁的样子,长得普普通通。
“回皇上,学生已经写完了。”
“拿上来吧。”顾瑶回道。
她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交卷了。
随即,顾瑶看到了这位学子的答卷,他写的是一首七言律诗,除去标题,只有五十六个字。
第279章 有人提前交卷了
顾瑶仔细读了两遍。
她不是古人,对于这种诗词她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看诗句里表达的意思。
这名学子大概要表达的是气候不同,所以不同的地方产的谷子有优劣之分,前面几句比较写实,最后两句升华了一下,用谷子比喻人,意思是家风严谨,品德高尚的人家,其子女也多为品德高尚的人,而三教九流之辈的子女多为三教九流。所以一个人最后成为什么样的谷子,取决于其家庭环境的优劣。
顾瑶总结了一下:这就是典型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意思。
看明白了后,顾瑶摆了摆手,示意这位考生可以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顾瑶从大殿上走了下来,然后走到了承光殿的侧门口,将手里的卷子递给了站在这里的几位大臣,“你们看看,觉得怎么样?”
顾瑶此时就想看看,这些古人会怎么评价。
最先看到卷子的是丞相李璟,他看完之后,赞扬道:“皇上,这诗写得不错,切合题意,又有自己见解,是首好诗啊。”
随后,卷子到了苏墨手里。他看完之后则说道:“皇上,这诗韵律极好,朗朗上口,写得也十分工整,确实不错。”
紧接着另外几位官员也看了,而大家清一色的都是赞美。
顾瑶明白了,和自己不一样,这些臣子们看卷子,先看的是作品本身写得好不好,有没有文采,对仗是不是工整。也就是说,他们先看的是这个人的才华。
而自己要看的是这个学子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见解,这才是最关键的。
顾瑶可不觉得有学问的人就一定能当个好官,也不觉得有才华的人就一定能力强。
这不存在因果关系。
很快,又有人交卷了,顾瑶看到是一位穿着普通,头上也没有戴冠饰,只是简单绑了一根发带的学子。
这名学子长得十分清秀,看着年纪不大,高高瘦瘦的,像个少年。
负责监考的礼部官员接了卷子。
随后顾瑶看到了这名学子的文章。他写的不是诗词,而是一篇杂文,文章不长,一千多字。
顾瑶认真读了一下,读完之后她长长吁了口气,突然觉得心情有点沉重。
这名学子写的是一位农户,因为自己没有田地,不得不租当地富农的二十亩田地耕种,到了秋收季节,农户收了十几担谷子,满心欢喜,以为可以过个好年。但不久,官府的衙役来了,收走了他几担最好的谷子作为税粮,过了不久富农派了家丁来了,又要走了他较好的几担谷子作为租粮,最后农妇只剩几担最差的谷子。辛辛苦苦一年,最后最好的都被人拿走了,农户依然饿肚子,依然吃不饱穿不暖。
文章最后没发表什么见解,更没写什么大道理。
然而道理都在文章中。
顾瑶看完文章后,看向了试卷最前面封线外的考生名字:林澈,眉州人。
顾瑶记得这名学子,会试一甲第四名。
第280章 这文章确实写得好啊
顾瑶再又扭头看了一眼这位叫林澈的学子,将对方的长相记下了。
他写的这篇文章让她一瞬间想到了曾经语文课上学过了一首诗《卖炭翁》。也是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存在的状况,本意抨击朝廷统治者剥削人民,通过收取高赋税掠夺百姓的生存资源,讽刺当今的社会现实,表达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而林澈这篇文章还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分配不公,好的土地都被官绅士族,富农商贾们占有了,普通老百姓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艰难求生。
浩浩荡荡一群人,据说录取了三百多个,他也去抽空看了榜单。
和以前不太一样的是,这一次录取的考生里,有许多都是寒门学子,而且来自全国各地,不像以前,官宦子弟和门阀士族子弟能占一半。
学子们不知道遇到的是哪位大人,通通鞠躬行礼。
而苏墨则笑道:“恭喜你们,金榜题名,日后前途无量啊。”
辰时一刻。午门大开。
皇宫内鼓声响起。
已经来到了午门口的司礼官大声宣道:“宣新科进士进殿。”
学子们于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依次走进庄严神圣的皇宫,他们有的穿着体面的锦缎,有的只是普通的衣裳。不过到了这里,大家是一样的起点。
在快走到承光殿的台阶前时,司礼官做了个手势。
学子们于是纷纷停下了脚步。
而这时他们看到了出现在承光殿大门口的帝王。
这是一位年轻貌美,国色无双的女帝。
一些学子当即愣住,虽然他们曾听说过当今的皇上是个十分美貌的女子,但没想到会是这般倾城国色。
学子们见到帝王后,纷纷跪下,齐声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百多人的声音响彻了整个皇宫。
顾瑶看着这些年轻陌生的面孔,抬手道:“平身。”
“谢皇上。”
顾瑶接着说道:“各位能从几十万名学子中脱颖而出,金榜题名,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次殿试,不会淘汰任何一个人,尔等当放松心情,发挥出你们最好的水平。”
“学生谨遵圣命。”
学子们跪拜当今皇上后,在司礼官和几位太监的指引下走进了承光殿。
承光殿内,已经摆好了一百多张桌椅。因为这一次录取的人数比往年多了许多,殿试得同时在两个大殿举行。
承光殿坐两百二十人,另外的一百六十六人则安排在昭和殿考试。
考生陆续就座。
在他们全部坐下后,司礼官提醒道:“皇上,您该宣布考题了。”
顾瑶摆了下手,很快几名侍卫抬进来三箩筐谷子。
看到抬了几箩筐谷子进来了,一些考生当即懵了。
第278章 奇怪的殿试题
顾瑶看了看三箩筐被抬进大殿中的谷子,又看了看下面一脸疑惑的学子。
她面带微笑地说道:“今日的考题就是这三筐谷子,大家都起身,排队到殿前来亲自瞧瞧这谷子,瞧完之后下去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不限字数,诗词歌赋,散文杂文小说啥都行。六个时辰内交卷就可以了。”
皇上说完,学子们依然一脸的疑惑,许多甚至都不明白皇上的意思。
但他们也不敢提问。
很快,第一排的学子就起身了,他们走到大殿前,看着眼前的三筐谷子,第一筐谷子看着颗粒饱满,是精米,很不错;而第二筐谷子就差了许多,色泽暗黄,也不饱满,至于第三筐谷子就更差了,里面好像还有些稻草没被清理出来。
一些学子好像明白了什么,看完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开始思考如何作答,而有的则依然一脸疑惑,不明白出题人意思。
此时在外头的一些大臣们也知道了今日的殿试题是三筐谷子。
礼部尚书杨东庭直接摇头,不懂皇上为啥出这么奇怪的题。
而一旁的丞相李璟则皱起了眉头,他大概能明白皇上出这道题的意义,但担心自己的孙子李烨答不上来。别说谷子了,孙子连田都没下过。
参知政事苏墨则很淡定。反正这次科举考试没有自己的儿子参加,考什么题目都无所谓。
至于这皇上为什么出这么奇怪的题,他也不意外。
当今皇上就是个奇女子,经常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此时最急的是御史中丞范思进和左光禄大夫司马耀,他们两人都有儿子在里头考试。
虽然殿试不淘汰考生,但是殿试考试的每一篇文章,皇上都会看,若没写好,没给皇上留个好印象,就很难进翰林院,到时候直接就下放外地做官了。
这次三百多名进士,能进翰林院的只有十七八个人,必须把文章写好了才行呀。
顾瑶在公布考题后,就坐在了承光殿的龙椅上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监考。
她坐在高处,能看到在座的所有考生此时的状态。
她注意到考题公布一刻钟后,就有学子动笔了,也有学子一直撑着脑袋不知道在想什么。
王公公给皇上端来一盘点心,他小声道:“皇上,您吃点东西吧,您还没用早膳呢。”
顾瑶嗯了一声,然后吃了几块糕点。
古代监考还挺辛苦的,因为考试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一些,殿试都得五六个时辰。
然而在考试时间过去仅一个半时辰时,一名考生突然起身了。
顾瑶以为对方要出恭,没想着这学子直接拿了自己的答卷走到了殿前。
“你就写完了?”顾瑶看着这名学子,二十多岁的样子,长得普普通通。
“回皇上,学生已经写完了。”
“拿上来吧。”顾瑶回道。
她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交卷了。
随即,顾瑶看到了这位学子的答卷,他写的是一首七言律诗,除去标题,只有五十六个字。
第279章 有人提前交卷了
顾瑶仔细读了两遍。
她不是古人,对于这种诗词她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看诗句里表达的意思。
这名学子大概要表达的是气候不同,所以不同的地方产的谷子有优劣之分,前面几句比较写实,最后两句升华了一下,用谷子比喻人,意思是家风严谨,品德高尚的人家,其子女也多为品德高尚的人,而三教九流之辈的子女多为三教九流。所以一个人最后成为什么样的谷子,取决于其家庭环境的优劣。
顾瑶总结了一下:这就是典型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意思。
看明白了后,顾瑶摆了摆手,示意这位考生可以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顾瑶从大殿上走了下来,然后走到了承光殿的侧门口,将手里的卷子递给了站在这里的几位大臣,“你们看看,觉得怎么样?”
顾瑶此时就想看看,这些古人会怎么评价。
最先看到卷子的是丞相李璟,他看完之后,赞扬道:“皇上,这诗写得不错,切合题意,又有自己见解,是首好诗啊。”
随后,卷子到了苏墨手里。他看完之后则说道:“皇上,这诗韵律极好,朗朗上口,写得也十分工整,确实不错。”
紧接着另外几位官员也看了,而大家清一色的都是赞美。
顾瑶明白了,和自己不一样,这些臣子们看卷子,先看的是作品本身写得好不好,有没有文采,对仗是不是工整。也就是说,他们先看的是这个人的才华。
而自己要看的是这个学子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见解,这才是最关键的。
顾瑶可不觉得有学问的人就一定能当个好官,也不觉得有才华的人就一定能力强。
这不存在因果关系。
很快,又有人交卷了,顾瑶看到是一位穿着普通,头上也没有戴冠饰,只是简单绑了一根发带的学子。
这名学子长得十分清秀,看着年纪不大,高高瘦瘦的,像个少年。
负责监考的礼部官员接了卷子。
随后顾瑶看到了这名学子的文章。他写的不是诗词,而是一篇杂文,文章不长,一千多字。
顾瑶认真读了一下,读完之后她长长吁了口气,突然觉得心情有点沉重。
这名学子写的是一位农户,因为自己没有田地,不得不租当地富农的二十亩田地耕种,到了秋收季节,农户收了十几担谷子,满心欢喜,以为可以过个好年。但不久,官府的衙役来了,收走了他几担最好的谷子作为税粮,过了不久富农派了家丁来了,又要走了他较好的几担谷子作为租粮,最后农妇只剩几担最差的谷子。辛辛苦苦一年,最后最好的都被人拿走了,农户依然饿肚子,依然吃不饱穿不暖。
文章最后没发表什么见解,更没写什么大道理。
然而道理都在文章中。
顾瑶看完文章后,看向了试卷最前面封线外的考生名字:林澈,眉州人。
顾瑶记得这名学子,会试一甲第四名。
第280章 这文章确实写得好啊
顾瑶再又扭头看了一眼这位叫林澈的学子,将对方的长相记下了。
他写的这篇文章让她一瞬间想到了曾经语文课上学过了一首诗《卖炭翁》。也是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存在的状况,本意抨击朝廷统治者剥削人民,通过收取高赋税掠夺百姓的生存资源,讽刺当今的社会现实,表达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而林澈这篇文章还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分配不公,好的土地都被官绅士族,富农商贾们占有了,普通老百姓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艰难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