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他的这些亲人、门生都找到了他,想要他向皇上求情。
同样封了公爵的吴国公也是一样。
满朝文武都因为一份留查名册,心里无法平静,就等着今日的朝会。
百官们进殿之后,身为帝王的顾瑶穿着一身明黄色长袍,头戴金色凤冠走到了大殿之上。
在她落座后,百官们跪下行礼。
顾瑶则做了一个平身的动作。
“都平身吧。”顾瑶语气淡定从容,已经不再是初来乍到时那个会紧张会焦虑的女皇了。
“皇上,臣有……”
马上就有大臣站出来了。
然而顾瑶摆了摆手,示意对方退下去。
“有事待会儿再奏,朕今日要褒奖一位百姓。传他进殿吧。”
顾瑶对一旁的王公公说道:
王公公挥了挥手里的拂尘,高声喊道:“传胡胜进殿。”
百官们不知胡胜是谁,于是纷纷看向了承光殿的大门口。
一看,门口进来一个穿着一身粗布衣裳,两鬓发白,留着长胡须的老人。
这个人他们都不认识。
老人弓着腰,第一次进宫的他紧张地手都在发抖。
在走到大殿中间后,他赶忙双膝跪地,行礼道:
“小民胡胜,拜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顾瑶微笑着看着这位老者。
她也是完全没想到,遇到这样一个古代的发明家。
她摆了下手,然后将准备好的圣旨递给了一旁的王公公。
王公公将圣旨展开,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英山胡氏,从事书肆刻印三十余载,经考察,其所发明的活字印刷典籍的方法,只需要一副活字,就可排印任何书籍,不仅提高了印刷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朕特授胡胜五品朝散大夫一职,享朝廷俸禄,奖钱五千贯,并命其将活字印刷方法传授至全国各地官府印刻衙门。钦此!”
圣旨读完。
百官们都懵了。
他们完全没想到皇上褒奖了这样一个平民百姓。
而且不仅仅是奖励银钱,还授了官职。
朝廷是有制度,可以奖励有功和发明创造之人,但一般奖励都是银钱,布匹。功劳特别突出的,可以赐宅邸。
只有医术高明,曾经治好了高祖皇帝的痨病的一位民间郎中授过官职。
这位印刷匠,皇上竟然授了官,还给了巨额奖励五千贯钱。
虽然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没有一个大臣出来说。
毕竟圣旨已经宣读了,这个时候皇上不会改变主意,也不能改变了。
跪在大殿中央的老人喜极而泣,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年过六旬,还能得到皇上如此褒奖。
他行了个九拜大礼,哽咽着回道:“小民叩谢皇上。”
第134章 中秋设宴
朝议继续。
待那位百姓出去后。
年过五十的梁国公立即走了出来,奏道:
“皇上,臣有事请奏。”
“说!”
顾瑶喝了口茶,语气平淡地回道。
其实不用猜,她也知道她要走什么内容。
梁国公咳了几声,然后叹了口气,说道:“皇上,昨日中书下了第一批留查待用的官员名册,这名册出来后,朝廷上下人人心惊胆战,惴惴不安。如此名册,涉及一万多人,弄得人人自危,实在是荒谬啊。还请皇上让中书撤回名册,再议此事,还朝廷上下一个安稳。”
顾瑶也学着对方咳两声,然后看着这位德高望重,位列三公的老臣。
对方会这么说,她一点也不意外。
她想了想,说道:“此事无需再议,朕之前已经给过你们机会,让你们想出其他办法,解决朝廷冗官冗费的问题,但你们想不出来。如今朕用了苏墨的建议,你们却来反对,之前你们怎么不动脑子给朕更好的建议呢。”
“名单上的人,下月起停职,暂留俸禄至明年五月。若明年考试合格者,另授官职,不合格者裁了。”
顾瑶懒得跟他们掰扯。
这些人高官厚禄养着,根本不知民间疾苦,也不懂朝廷日后的难处。
或者他们知道问题的严峻性,但只在乎他们自己的利益。
“那皇上就不担心朝廷不稳,有人闹事吗?”梁国公反问道。
之前文皇也提过这个问题,但是为了朝廷稳定,没有真的去裁撤官吏,但眼前这位女皇上,却是一意孤行,要裁了三万人。
顾瑶又喝了口茶,脸色依然平静。
她严肃地回道:“梁国公,朕既然决定了要做这件于朝廷于百姓都有利的事,朕就会坚持做下去。你贵为三公,是我父皇最信任的勋贵大臣之一,当知道这也是我父皇的遗愿,你如今主动站出来反对,可对得起先皇。朕希望你回去好好反思反思你今日的行为。”
顾瑶说完,见梁国公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他看了看自己平日里交好的同僚,发现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后,忙跪到地上,回道:“臣谨遵皇上教诲。”
其他大臣,见梁国公出来说话都没有用后,选择了保持沉默。
一些大臣本就是新贵,家中并无多少荫补入仕的亲人,所以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没有人出来反对了,顾瑶心里安定了一些。
本以为今日又要吵一架的,看来丞相出来办这个事,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丞相应该是巧妙的安排了这份名单。
见大家不说话了,顾瑶于是说道:“后日就是中秋佳节了。朕决定给列位臣工放个假,明日、后日、大后日免朝。”
皇上说完,百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然后许多人开心的笑了。
放假三日,这可是只有春节和清明时才有的假期。
“还有……”
顾瑶看大臣们似乎都高兴起来了,接着道:“后日中秋佳节,朕会在宫中设宴,在列所有五品以上臣工都可携正妻和家中适龄未婚公子一同入宫参加宴会。”
第135章 梁国公府
退朝后,官员们又三三两两的聚在了一起。
不过有的愁容满面,有的却是满脸笑意。
几位穿着绯色官服的五品官走在了一起,他们几位都是科举入仕,前些年外放地方做官,这两年才调回了金城的官员。
“还是第一次有机会参加皇宫的宴会呢。”大理寺宗正少卿盛启林,盛大人春风满面地说道。他三十三岁才中进士,后在外当了几年通判、知州,四十岁才有机会做了金官。
至于朝廷要大大削减荫补入仕的官员,裁撤官吏,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
他开心的是自己能携妻子和儿子一起参加宫宴,还能享受三日假期。
“是啊,终于允许我们这些小官参加宫宴了。”另外一位官员说道。
先皇在世时,皇宫里每隔一两月就有宫宴,但只有王公贵族和三品以上大臣和其官眷可以参加。
他们都是没有机会的。
“我怎么瞧着,皇上这次举办宫宴是有目的的呢。”
“好啦,盛大人,这话不宜在这儿说……”
几位官员有说有笑,满面春风的回家享受假期。
——
但另一边,年过五旬,在朝堂上被皇上训了话的乐安公爵府梁国公,梁友亮满脸心思的回到了家中。
他一到家便脱去了身上的官袍、官帽,丢在了一边。
连下人递过来的茶也不喝。
其妻钱氏,曾封了一品诰命夫人的梁夫人见自家夫君如此愁容满面,知事情不妙,便坐到丈夫的身旁,问道:
“官人,是皇上不愿意撤回那份名册吗?”
梁夫人本不关心朝廷之事,但是这几日亲戚朋友都来登门拜访,请求自家夫君在皇上面前替他们说话,让皇上撤回那份留查待用的名册。
“是啊,皇上根本没给商议的机会。”梁友亮长叹一声。
想到自家亲人亲戚二十多人在名册上,就犯难。
而这些人里包括自己的两个哥哥、四个侄儿,三个外甥、两个小舅子。
这些可都是最亲的亲人。
“那可怎么办,官人……昨日我两个娘家嫂嫂才来我面前哭诉了一番。这要是我那哥哥和侄儿都丢了官,他们可怎么活呀。”
梁夫人拿出手帕,掩面而泣。
好不容易自己嫁入了公爵府,娘家才因此发达,兄弟,外甥都有了官职。如今都要被撤了官,这不又回到当初嘛。
梁友亮扶着额,心中烦乱,但此时此刻,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办法了。
“对啦,不是说楚家也有二十多位亲戚在名单上吗。楚渊为什么不站出来说话?”梁夫人问道。
要说勋贵之家势力最大的属楚家最盛。
“那楚渊早就不反对了,今日根本没来上朝。”梁友亮无奈道。
高门显贵之家,位列三公九卿的赵国公已经被削了爵,吴国公因为前段时间和一群官员联名上折子要弹劾苏墨,被皇上责备、冷落。其他一些公侯伯爵一个个都等着其他人出头,不愿意当出头之鸟。
同样封了公爵的吴国公也是一样。
满朝文武都因为一份留查名册,心里无法平静,就等着今日的朝会。
百官们进殿之后,身为帝王的顾瑶穿着一身明黄色长袍,头戴金色凤冠走到了大殿之上。
在她落座后,百官们跪下行礼。
顾瑶则做了一个平身的动作。
“都平身吧。”顾瑶语气淡定从容,已经不再是初来乍到时那个会紧张会焦虑的女皇了。
“皇上,臣有……”
马上就有大臣站出来了。
然而顾瑶摆了摆手,示意对方退下去。
“有事待会儿再奏,朕今日要褒奖一位百姓。传他进殿吧。”
顾瑶对一旁的王公公说道:
王公公挥了挥手里的拂尘,高声喊道:“传胡胜进殿。”
百官们不知胡胜是谁,于是纷纷看向了承光殿的大门口。
一看,门口进来一个穿着一身粗布衣裳,两鬓发白,留着长胡须的老人。
这个人他们都不认识。
老人弓着腰,第一次进宫的他紧张地手都在发抖。
在走到大殿中间后,他赶忙双膝跪地,行礼道:
“小民胡胜,拜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顾瑶微笑着看着这位老者。
她也是完全没想到,遇到这样一个古代的发明家。
她摆了下手,然后将准备好的圣旨递给了一旁的王公公。
王公公将圣旨展开,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英山胡氏,从事书肆刻印三十余载,经考察,其所发明的活字印刷典籍的方法,只需要一副活字,就可排印任何书籍,不仅提高了印刷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朕特授胡胜五品朝散大夫一职,享朝廷俸禄,奖钱五千贯,并命其将活字印刷方法传授至全国各地官府印刻衙门。钦此!”
圣旨读完。
百官们都懵了。
他们完全没想到皇上褒奖了这样一个平民百姓。
而且不仅仅是奖励银钱,还授了官职。
朝廷是有制度,可以奖励有功和发明创造之人,但一般奖励都是银钱,布匹。功劳特别突出的,可以赐宅邸。
只有医术高明,曾经治好了高祖皇帝的痨病的一位民间郎中授过官职。
这位印刷匠,皇上竟然授了官,还给了巨额奖励五千贯钱。
虽然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没有一个大臣出来说。
毕竟圣旨已经宣读了,这个时候皇上不会改变主意,也不能改变了。
跪在大殿中央的老人喜极而泣,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年过六旬,还能得到皇上如此褒奖。
他行了个九拜大礼,哽咽着回道:“小民叩谢皇上。”
第134章 中秋设宴
朝议继续。
待那位百姓出去后。
年过五十的梁国公立即走了出来,奏道:
“皇上,臣有事请奏。”
“说!”
顾瑶喝了口茶,语气平淡地回道。
其实不用猜,她也知道她要走什么内容。
梁国公咳了几声,然后叹了口气,说道:“皇上,昨日中书下了第一批留查待用的官员名册,这名册出来后,朝廷上下人人心惊胆战,惴惴不安。如此名册,涉及一万多人,弄得人人自危,实在是荒谬啊。还请皇上让中书撤回名册,再议此事,还朝廷上下一个安稳。”
顾瑶也学着对方咳两声,然后看着这位德高望重,位列三公的老臣。
对方会这么说,她一点也不意外。
她想了想,说道:“此事无需再议,朕之前已经给过你们机会,让你们想出其他办法,解决朝廷冗官冗费的问题,但你们想不出来。如今朕用了苏墨的建议,你们却来反对,之前你们怎么不动脑子给朕更好的建议呢。”
“名单上的人,下月起停职,暂留俸禄至明年五月。若明年考试合格者,另授官职,不合格者裁了。”
顾瑶懒得跟他们掰扯。
这些人高官厚禄养着,根本不知民间疾苦,也不懂朝廷日后的难处。
或者他们知道问题的严峻性,但只在乎他们自己的利益。
“那皇上就不担心朝廷不稳,有人闹事吗?”梁国公反问道。
之前文皇也提过这个问题,但是为了朝廷稳定,没有真的去裁撤官吏,但眼前这位女皇上,却是一意孤行,要裁了三万人。
顾瑶又喝了口茶,脸色依然平静。
她严肃地回道:“梁国公,朕既然决定了要做这件于朝廷于百姓都有利的事,朕就会坚持做下去。你贵为三公,是我父皇最信任的勋贵大臣之一,当知道这也是我父皇的遗愿,你如今主动站出来反对,可对得起先皇。朕希望你回去好好反思反思你今日的行为。”
顾瑶说完,见梁国公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他看了看自己平日里交好的同僚,发现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后,忙跪到地上,回道:“臣谨遵皇上教诲。”
其他大臣,见梁国公出来说话都没有用后,选择了保持沉默。
一些大臣本就是新贵,家中并无多少荫补入仕的亲人,所以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没有人出来反对了,顾瑶心里安定了一些。
本以为今日又要吵一架的,看来丞相出来办这个事,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丞相应该是巧妙的安排了这份名单。
见大家不说话了,顾瑶于是说道:“后日就是中秋佳节了。朕决定给列位臣工放个假,明日、后日、大后日免朝。”
皇上说完,百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然后许多人开心的笑了。
放假三日,这可是只有春节和清明时才有的假期。
“还有……”
顾瑶看大臣们似乎都高兴起来了,接着道:“后日中秋佳节,朕会在宫中设宴,在列所有五品以上臣工都可携正妻和家中适龄未婚公子一同入宫参加宴会。”
第135章 梁国公府
退朝后,官员们又三三两两的聚在了一起。
不过有的愁容满面,有的却是满脸笑意。
几位穿着绯色官服的五品官走在了一起,他们几位都是科举入仕,前些年外放地方做官,这两年才调回了金城的官员。
“还是第一次有机会参加皇宫的宴会呢。”大理寺宗正少卿盛启林,盛大人春风满面地说道。他三十三岁才中进士,后在外当了几年通判、知州,四十岁才有机会做了金官。
至于朝廷要大大削减荫补入仕的官员,裁撤官吏,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
他开心的是自己能携妻子和儿子一起参加宫宴,还能享受三日假期。
“是啊,终于允许我们这些小官参加宫宴了。”另外一位官员说道。
先皇在世时,皇宫里每隔一两月就有宫宴,但只有王公贵族和三品以上大臣和其官眷可以参加。
他们都是没有机会的。
“我怎么瞧着,皇上这次举办宫宴是有目的的呢。”
“好啦,盛大人,这话不宜在这儿说……”
几位官员有说有笑,满面春风的回家享受假期。
——
但另一边,年过五旬,在朝堂上被皇上训了话的乐安公爵府梁国公,梁友亮满脸心思的回到了家中。
他一到家便脱去了身上的官袍、官帽,丢在了一边。
连下人递过来的茶也不喝。
其妻钱氏,曾封了一品诰命夫人的梁夫人见自家夫君如此愁容满面,知事情不妙,便坐到丈夫的身旁,问道:
“官人,是皇上不愿意撤回那份名册吗?”
梁夫人本不关心朝廷之事,但是这几日亲戚朋友都来登门拜访,请求自家夫君在皇上面前替他们说话,让皇上撤回那份留查待用的名册。
“是啊,皇上根本没给商议的机会。”梁友亮长叹一声。
想到自家亲人亲戚二十多人在名册上,就犯难。
而这些人里包括自己的两个哥哥、四个侄儿,三个外甥、两个小舅子。
这些可都是最亲的亲人。
“那可怎么办,官人……昨日我两个娘家嫂嫂才来我面前哭诉了一番。这要是我那哥哥和侄儿都丢了官,他们可怎么活呀。”
梁夫人拿出手帕,掩面而泣。
好不容易自己嫁入了公爵府,娘家才因此发达,兄弟,外甥都有了官职。如今都要被撤了官,这不又回到当初嘛。
梁友亮扶着额,心中烦乱,但此时此刻,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办法了。
“对啦,不是说楚家也有二十多位亲戚在名单上吗。楚渊为什么不站出来说话?”梁夫人问道。
要说勋贵之家势力最大的属楚家最盛。
“那楚渊早就不反对了,今日根本没来上朝。”梁友亮无奈道。
高门显贵之家,位列三公九卿的赵国公已经被削了爵,吴国公因为前段时间和一群官员联名上折子要弹劾苏墨,被皇上责备、冷落。其他一些公侯伯爵一个个都等着其他人出头,不愿意当出头之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