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秦国直到东周初年才获诸侯名分,而齐、鲁等国早在西周初就受封。
春秋初期,中原诸侯会盟时(如葵丘之会)常不邀请秦国。
直到战国中期,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军事强国,打得其他国家嗷嗷叫。
即便如此,仍被讥讽为“虎狼之秦”,可见有个好的出身有多重要。
纵观历朝历代,哪位帝王都想求个好名声。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夺位,上位后一生都在追求得位合法性。
他修《永乐大典》,这可是一本古今奇书,也是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在十五世纪时,没有任何国家的百科全书能接近《永乐大典》的规模与深度。
直接吊打其他国家。
说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都不为过。
字数足有3.7亿字,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换算一下,八百字的作文都写的吭哧瘪肚,憋不出来。
3.7亿字相当于四十万多篇八百字作文。
可见规模空前。
收录范围之广,有先秦至明初的八千多种典籍。
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药农工、戏剧小说、阴阳占卜等。
可惜的是,此书随嘉靖帝殉葬,也有可能毁于明末战火。
总之,正本下落成谜,副本也历经劫难。
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若全本尚存,我们对古华夏的认知将彻底改变。
“唉。”
蒙愔喉间溢出一缕叹息:“若我穿到清兵入关之前就好了。”
到时她肯定想方设法保存此书。
系统冷哼:“明末可没有你的小狗。”
“也没有政哥。”
蒙愔立马改口:“嘿嘿,穿到这里才是最好的,等政哥一统全球,能编纂无数本嬴政大典。”
系统就知道她会这么说,狂热粉就是这样的。
一说就是偶像最屌,系统觉得嬴政在某些方面确实厉害,但要说到编书……
应该也挺厉害。
他的智商比天才少女相里和都高,也能自学物理化。
这么一看,只有自家宿主最蠢。
这个想法深深隐藏,它可不敢说出来。
朱棣除了编纂《永乐大典》,还干不少实事。
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强化统治合法性。
五征漠北,扩大大明版本,用军功证明他比建文帝更有能力。
恢复科举,为大明挖掘更多人才。
结果呢,做了那么多,世人提起朱棣,免不了要说一句“哦,那个篡位的藩王啊,很厉害,很有才,很有手段”。
不管后面怎么夸,前面总要加“篡位”俩字。
可见名声的重要性。
除了朱棣,还有唐太宗李世民。
开创贞观之治,以盛世功绩掩盖夺位污点。
让史官美化自己,塑造明君形象。
结果呢,杀兄逼父的名声永远洗不掉。
宋太宗赵光义,历史上斧声烛影之谜,疑似杀兄上位。
后编造金匮之盟,称太后要求兄终弟及。
灭北汉攻辽,也想用军功证明自己比赵匡胤更适合当皇帝。
大兴文治,塑造文治皇帝的形象。
可世人提起他,免不了要谈论弑兄一事。
蒙愔来自千年后,更知晓语言的杀伤力。
第一代楚王也明白这点。
通过神话叙事强化楚国“虽居南蛮,实承华夏正统”的政治合法性。
这在周王室衰微的战国乱局中,成为楚国抗衡中原诸侯文化歧视的一把利刃。
秦国被贵族瞧不起,出生于西南蛮夷的楚国又能好到哪儿去。
受到的歧视不比秦人少。
这个时候屈原的《离骚》横空出世。
诗中“驷玉虬以乘鹭”“叩帝阍求宓妃”等诗句,将楚国沅湘流域的巫傩传统转化为瑰丽诗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楚人面对困境时的鞭策。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绝,表达出楚人坚韧不屈的品性。
第187章 改版离骚
项羽垓下之围时吟诵的《垓下歌》,汉初楚地反秦势力的崛起,皆是《离骚》精神在现实世界的延续。
齐国的稷下学宫曾流传《离骚》抄本,成为东方六国“楚文化优越论”对抗大秦法家思想的武器。
项羽在江东起兵时,以复《离骚》之治为号召,重整楚地势力,联合抗秦。
可见《离骚》对楚人的影响非常大。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不要小瞧这八个字。
它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是在动摇秦朝统治的合法性。
五行学说中,秦朝宣扬“水德代周”,秦为水,偏偏楚地属火德。
刘邦的斩白蛇起义呼应亡秦必楚四字,更像是天命所归,一种因果循环。
他们能喊口号,大秦也能。
既然知晓未来走向,自然要把所有苗头扼杀在摇篮中。
比如用新的口号顶替“亡秦必楚”,再比如篡改《离骚》,抹杀楚文化的优越感。
书房内。
扶苏摊开宣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小字。
他先倒一杯水:“愔愔,昨晚你一直在喊,嗓子哑了吧,多喝点水。”
蒙愔闭上双眼,大白天的,说什么虎狼之词。
没好气说道:“我为何嗓子哑,你心里没点逼数么?”
扶苏:嘿嘿。
装傻充愣是把好手。
蒙愔接过蜂蜜水一饮而尽,好奇的看着他:“我很好奇,你就不累么?”
扶苏精神奕奕,就像吃了十全大补丸。
“统儿,你说他该不会背着我偷偷嗑药了吧。”
系统满头黑线:“他哪来的药,半大小子火力旺盛多正常。
再者说,男人不能说不行。就算扶苏是软脚虾,也要强撑着,表现出他很屌的样子。”
见蒙愔目露怀疑,想了想道:“今晚本统帮你盯着他,若偷摸嗑药,咱就抓个正着。”
“我觉得可以。”
不管系统怎么说,她始终觉得扶苏太强。
只有政哥才是祖龙,扶苏乃凡夫俗子,凡人总有力竭时,他不该这么厉害。
扶苏觉得妻子的眼神不怀好意,老是盯着他下半身瞧。
也不知想到什么,说话又开始不利索。
“愔愔,天还没黑。我看书上说,这种事要节制,你别、别想了。”
蒙愔又想掐人中,恼羞成怒道:“你在瞎想什么,我的思想比英叔都正,才没想乱七八糟的事。”
扶苏疑惑问道:“英叔是谁?”
“我三大爷。”
“自你我成婚后,我还不曾拜访过蒙家三大爷。听你说他乃正派人士,若有空, 不妨引荐一番。”
蒙愔:……
有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有气无力道:“还是说说你更改后的《离骚》手抄本吧。”
说起正事,扶苏好像变个人。
身子挺直,不像昨晚撒娇的狗狗,倒像是……
蒙愔打个激灵,像高中班主任。
背着手,神情严肃,说话时一板一眼。
“愔愔,我思前想后,又同旁人探索,最终共有五处改动。”
怕妻子觉得改的太少,说他能力不行,扶苏解释道:“楚国贵族子弟必背诵此书,改动太多,恐惹对方怀疑。”
蒙愔点头道:“你是这方面的专家,都听你的,改了哪五点?”
扶苏指着《天问》篇:“这里,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命反复无常,哪有什么必然的惩罚和必然的庇护。
屈原通过提问,质疑当时普遍存在的天命观点。
看似是在质疑天命,实则是在挑战周朝统治的合法性,为楚国在政治上挑战周礼提供理论支持。
另一方面,有助于楚人摆脱周文化影响,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
统一国土不重要,统一思想才是根本。
元朝统治华夏九十八年,照旧被大明颠覆。
后清军入关,还有一堆叫嚷着反清复明的。
蒙愔想起看《天龙八部》时特别不解,神仙姐姐扮演的王语嫣那么漂亮,为什么慕容复不屑一顾,还天天想着复国。
若把大燕代入到明朝视角她就明白了。
反,必须得反,必须要维持汉人正统。
在两千多年前,楚王就意识到这点,有了封地,下一步就是洗脑统治下的百姓。
屈原姓芈,与楚王同姓,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是楚国王族三大姓之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中学时期背的《离骚》,觉得屈原是个大好人,为民生担忧,只为让黔首吃饱饭。
真来到这个时代,蒙愔才发现一件事。
屈、景、昭三家通过封地制度,占据楚国大量土地。
春秋初期,中原诸侯会盟时(如葵丘之会)常不邀请秦国。
直到战国中期,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军事强国,打得其他国家嗷嗷叫。
即便如此,仍被讥讽为“虎狼之秦”,可见有个好的出身有多重要。
纵观历朝历代,哪位帝王都想求个好名声。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夺位,上位后一生都在追求得位合法性。
他修《永乐大典》,这可是一本古今奇书,也是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在十五世纪时,没有任何国家的百科全书能接近《永乐大典》的规模与深度。
直接吊打其他国家。
说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都不为过。
字数足有3.7亿字,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换算一下,八百字的作文都写的吭哧瘪肚,憋不出来。
3.7亿字相当于四十万多篇八百字作文。
可见规模空前。
收录范围之广,有先秦至明初的八千多种典籍。
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药农工、戏剧小说、阴阳占卜等。
可惜的是,此书随嘉靖帝殉葬,也有可能毁于明末战火。
总之,正本下落成谜,副本也历经劫难。
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若全本尚存,我们对古华夏的认知将彻底改变。
“唉。”
蒙愔喉间溢出一缕叹息:“若我穿到清兵入关之前就好了。”
到时她肯定想方设法保存此书。
系统冷哼:“明末可没有你的小狗。”
“也没有政哥。”
蒙愔立马改口:“嘿嘿,穿到这里才是最好的,等政哥一统全球,能编纂无数本嬴政大典。”
系统就知道她会这么说,狂热粉就是这样的。
一说就是偶像最屌,系统觉得嬴政在某些方面确实厉害,但要说到编书……
应该也挺厉害。
他的智商比天才少女相里和都高,也能自学物理化。
这么一看,只有自家宿主最蠢。
这个想法深深隐藏,它可不敢说出来。
朱棣除了编纂《永乐大典》,还干不少实事。
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强化统治合法性。
五征漠北,扩大大明版本,用军功证明他比建文帝更有能力。
恢复科举,为大明挖掘更多人才。
结果呢,做了那么多,世人提起朱棣,免不了要说一句“哦,那个篡位的藩王啊,很厉害,很有才,很有手段”。
不管后面怎么夸,前面总要加“篡位”俩字。
可见名声的重要性。
除了朱棣,还有唐太宗李世民。
开创贞观之治,以盛世功绩掩盖夺位污点。
让史官美化自己,塑造明君形象。
结果呢,杀兄逼父的名声永远洗不掉。
宋太宗赵光义,历史上斧声烛影之谜,疑似杀兄上位。
后编造金匮之盟,称太后要求兄终弟及。
灭北汉攻辽,也想用军功证明自己比赵匡胤更适合当皇帝。
大兴文治,塑造文治皇帝的形象。
可世人提起他,免不了要谈论弑兄一事。
蒙愔来自千年后,更知晓语言的杀伤力。
第一代楚王也明白这点。
通过神话叙事强化楚国“虽居南蛮,实承华夏正统”的政治合法性。
这在周王室衰微的战国乱局中,成为楚国抗衡中原诸侯文化歧视的一把利刃。
秦国被贵族瞧不起,出生于西南蛮夷的楚国又能好到哪儿去。
受到的歧视不比秦人少。
这个时候屈原的《离骚》横空出世。
诗中“驷玉虬以乘鹭”“叩帝阍求宓妃”等诗句,将楚国沅湘流域的巫傩传统转化为瑰丽诗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楚人面对困境时的鞭策。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绝,表达出楚人坚韧不屈的品性。
第187章 改版离骚
项羽垓下之围时吟诵的《垓下歌》,汉初楚地反秦势力的崛起,皆是《离骚》精神在现实世界的延续。
齐国的稷下学宫曾流传《离骚》抄本,成为东方六国“楚文化优越论”对抗大秦法家思想的武器。
项羽在江东起兵时,以复《离骚》之治为号召,重整楚地势力,联合抗秦。
可见《离骚》对楚人的影响非常大。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不要小瞧这八个字。
它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是在动摇秦朝统治的合法性。
五行学说中,秦朝宣扬“水德代周”,秦为水,偏偏楚地属火德。
刘邦的斩白蛇起义呼应亡秦必楚四字,更像是天命所归,一种因果循环。
他们能喊口号,大秦也能。
既然知晓未来走向,自然要把所有苗头扼杀在摇篮中。
比如用新的口号顶替“亡秦必楚”,再比如篡改《离骚》,抹杀楚文化的优越感。
书房内。
扶苏摊开宣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小字。
他先倒一杯水:“愔愔,昨晚你一直在喊,嗓子哑了吧,多喝点水。”
蒙愔闭上双眼,大白天的,说什么虎狼之词。
没好气说道:“我为何嗓子哑,你心里没点逼数么?”
扶苏:嘿嘿。
装傻充愣是把好手。
蒙愔接过蜂蜜水一饮而尽,好奇的看着他:“我很好奇,你就不累么?”
扶苏精神奕奕,就像吃了十全大补丸。
“统儿,你说他该不会背着我偷偷嗑药了吧。”
系统满头黑线:“他哪来的药,半大小子火力旺盛多正常。
再者说,男人不能说不行。就算扶苏是软脚虾,也要强撑着,表现出他很屌的样子。”
见蒙愔目露怀疑,想了想道:“今晚本统帮你盯着他,若偷摸嗑药,咱就抓个正着。”
“我觉得可以。”
不管系统怎么说,她始终觉得扶苏太强。
只有政哥才是祖龙,扶苏乃凡夫俗子,凡人总有力竭时,他不该这么厉害。
扶苏觉得妻子的眼神不怀好意,老是盯着他下半身瞧。
也不知想到什么,说话又开始不利索。
“愔愔,天还没黑。我看书上说,这种事要节制,你别、别想了。”
蒙愔又想掐人中,恼羞成怒道:“你在瞎想什么,我的思想比英叔都正,才没想乱七八糟的事。”
扶苏疑惑问道:“英叔是谁?”
“我三大爷。”
“自你我成婚后,我还不曾拜访过蒙家三大爷。听你说他乃正派人士,若有空, 不妨引荐一番。”
蒙愔:……
有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有气无力道:“还是说说你更改后的《离骚》手抄本吧。”
说起正事,扶苏好像变个人。
身子挺直,不像昨晚撒娇的狗狗,倒像是……
蒙愔打个激灵,像高中班主任。
背着手,神情严肃,说话时一板一眼。
“愔愔,我思前想后,又同旁人探索,最终共有五处改动。”
怕妻子觉得改的太少,说他能力不行,扶苏解释道:“楚国贵族子弟必背诵此书,改动太多,恐惹对方怀疑。”
蒙愔点头道:“你是这方面的专家,都听你的,改了哪五点?”
扶苏指着《天问》篇:“这里,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命反复无常,哪有什么必然的惩罚和必然的庇护。
屈原通过提问,质疑当时普遍存在的天命观点。
看似是在质疑天命,实则是在挑战周朝统治的合法性,为楚国在政治上挑战周礼提供理论支持。
另一方面,有助于楚人摆脱周文化影响,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
统一国土不重要,统一思想才是根本。
元朝统治华夏九十八年,照旧被大明颠覆。
后清军入关,还有一堆叫嚷着反清复明的。
蒙愔想起看《天龙八部》时特别不解,神仙姐姐扮演的王语嫣那么漂亮,为什么慕容复不屑一顾,还天天想着复国。
若把大燕代入到明朝视角她就明白了。
反,必须得反,必须要维持汉人正统。
在两千多年前,楚王就意识到这点,有了封地,下一步就是洗脑统治下的百姓。
屈原姓芈,与楚王同姓,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是楚国王族三大姓之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中学时期背的《离骚》,觉得屈原是个大好人,为民生担忧,只为让黔首吃饱饭。
真来到这个时代,蒙愔才发现一件事。
屈、景、昭三家通过封地制度,占据楚国大量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