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林怀远无法,留下十万兵马由副将刘召带领继续攻打铁忽王城,自己则点精兵五万连夜往玉门关奔去。
铁忽探得林怀远归朝的消息后,迅猛反扑,刘召带领十万兵马苦战半个多月,兵马折损了一半,而就在此时京城传来了林怀远谋逆全军被灭的消息。
将士们听到消息几欲哗变,刘召为免生乱极力压下,他自是不信林怀远会谋逆,但他认为朝廷会有公断,直到他等来朝廷要将他一同捉拿归案的圣旨。
他愤而杀死前来传旨的使官,继而挥刀自刎,底下一群将士群龙无首又因主副两位将军的冤死而愤然,遂与带兵前来接管他们的新主将严立均激烈对抗,最终五万余精兵几乎全军覆没,林飞则早在此前由刘召安排逃了出来。
铁忽借此机会一路反扑,直到伊吾郡北面一百里处严立均才堪堪守住。
“如此看来,陈益坚很关键,他现在还是伊吾郡守吗?”
“我逃出生天后,不敢再进城,所以不清楚伊吾郡现在的情况。”
一行人从京城出发走了近一个月到达玉门关,出了玉门关又走了三日到达伊吾郡,这一路极为顺畅。
为了不致起疑,众人住进了城中商贩最集中、最为繁华热闹的街市,两名茶商老板照例寻了间铺子卖茶叶,同时给城中预定了茶叶和特定中原货物的一些贵人送货。
林洛洛和林飞很快就打听到,陈益坚在林怀远出事后不久就自缢而亡,其妻女离奇失踪,无人知道下落。新郡守尚未任命,目前暂由严立均兼任。
一晃过了四五日,除了陈益坚已死的消息外,两人一无所获,林洛洛不由有些沮丧。
这日在茶叶铺里闲得无聊,林飞刚好独自出去了,她看茶商老板在准备出门送货,就央着老板带她一起去。
这位茶商老板姓张,曾经得过赵侯爷的恩惠,虽不知她真实身份,但一路来对她也甚为照顾,因此她一提,他便欣然同意。
坐上张老板送货的马车,林洛洛第一次细致地观察起这个边境重镇。
茶叶铺四周都是中原来的商贩,货物琳琅满目,茶叶、丝绸、瓷瓶、瓦罐、草药等等,应有尽有。
出了茶叶铺所在的街,两边聚集的则都是西境各国的商贩,货物也与前头不同,都是些玉石、织毯、皮毛、胡琴、果干、葡萄酒等,给人新鲜的异域感受。
张老板向林洛洛介绍说,伊吾城落成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但之前常年处于战乱,不是中原占领,就是铁忽占领,铁忽每次占城必将城内商铺粮库洗劫一空,那时候像他们这种做商贩的,只要遇上洗劫就必定血本无归,甚至可能连命都丢掉。
后来林怀远将军奉命来到伊吾驻兵,少年出英雄,连战连捷,一度将铁忽赶到了天山以北,伊吾郡得享二十余年的太平,才逐渐有了今日的繁华。
林洛洛听着张老板讲这些旧事,再看眼前的街市、商铺和来来往往的人心中便有些了感慨。
这是她父亲守卫了二十余年的城池,是他洒尽热血才换来的安宁,如今这座城池依旧热闹繁华,而那个守卫它的人却已经含冤九泉。
两人说着话就到了货主家,货主是位年迈的夫子,身着青色长袍,头发已经花白,身姿挺拔,精神头很好。
他将张老板和林洛洛请进去,又吩咐人去卸货,林洛洛注意到,他不仅买了许多茶叶,还有许多字画及文房四宝。
张老板忙着与他寒暄,林洛洛无事就观察起这间小院。
院子虽小却十分雅致,一概布局依照中原习俗,在这西境边陲之地别有异趣。
她瞧着瞧着突然发现正厅右侧屏风后书桌旁挂着一幅字,笔墨酣畅,跌宕有致,一气呵成,甚为痛快,不由便念了出来。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她念完回头对老夫子颔首道:“先生,您这副字让我这不懂书法的人都觉得有些触动。”
老夫子神情有一瞬的紧张,将她上下打量了一番,张老板忙在旁边解释道:“这位是林少爷,与我一同从中原来的,他父亲是我一位好友,想让他跟着我学做买卖,林少爷,这位是郡守城里有名的先生,韩老先生。”
林洛洛拱手低头赔礼,“老先生好,晚辈刚刚失礼了。”
韩先生笑了笑,受了她的礼,捏着几缕白胡须,微微点头道:“这位少爷看着颇有些诗书气质,想必也是个读书人。”
“晚辈不才,年少时也上过学堂念过书,可惜没甚天资,家父为了我以后能自谋生路,让我跟着张伯伯学做生意。”
韩先生又认真将她打量了一番,转头继续与张老板说话,“张老板,你这个徒弟不错。”林洛洛见他不理自己,也不再作理会。
离开韩先生的院子,她跟张老板将这位韩先生的情况打听了个一清二楚。
这位老先生是大概三十年前跟随一位郡守从京城过来的,曾是那位郡守的幕僚,后来那位郡守在一次守城战中身亡,传言他自那以后就消失了,再后来不知何时又出现在了伊吾城,建了这间小院,平日里教书为生,据说短短几年他门下出了几个进士,于是伊吾城里有些脸面的人就都想将子女送入他这个小学堂,时日一长他在这城里倒颇有了些威望。
回到茶叶铺时,林飞早已等她许久。
“陈益坚死后郡守府起了一场火,他妻女就是在那时失踪的,但是那场火只烧掉了陈益坚的书房,没过几天郡守衙门里的文书库房也起了一场大火,陈益坚的主簿死在了那场大火中。”
“烧掉陈益坚的书房可以理解,可能是怕陈益坚留下什么证据,烧掉衙门里的库房是为什么?”
林洛洛摸着脑袋想了想,忽然想起赵安柏跟她说过,陛下说话的时候都会有史官在一旁做记录,一般衙门里官员办差的时候,也会有一个人专门做记录,这些记录都会存起来,为了以后可以查证,他在大理寺看过她父亲的结案卷宗,里面就有当时的查案记录。
“看来,陈益坚确实收到了朝廷送来的圣旨,他的主簿也做了记录,并且这些记录被存进了库房。”
“烧掉库房,杀死主簿,就死无对证了?”
林洛洛点点头,又摇摇头,“也未必,如果那人找到了记录案卷,拿走或毁掉就可以了,有必要烧库房吗?”
“有道理,那是不是说明案卷有可能还在?”
林洛洛抱着胳膊沉思,还是觉得哪里不对。
“不管那人找没找到案卷,反正现在我们一时肯定是很难找到了,人也死了,库房也烧了,线索都断了。”
“别急,明天我再去查探一下。”
林洛洛点点头,想起韩先生,又道:“我今日跟张老板去了一位姓韩的老先生家里,不知为何,我觉得他有些怪异。”
“教书的韩先生吗?”
“是的,你认识?”
林飞摇头,沉思道:“我不认识,但我曾听陈郡守与义父闲聊时提起过一位韩先生,或许就是他。”
“那我们夜里再去见见他。”
“好。”
第15章 先生
韩先生的小院建得僻静,入了夜倒是让人一阵好找。
林洛洛与林飞两人绕了许久方才找到,到了门口,林洛洛走向前去敲了敲门。
开门的是一个书童,约摸十二三岁,模样清俊。
“我是白天随张老板来送货的晚辈,姓林,有事想请教老先生,劳烦通传。”
书童回屋片刻就出来将他们请了进去,韩先生已经在正厅里等着他们。
“韩先生,晚辈深夜造访,多有打扰,还请见谅。”
韩先生端坐在厅里,捏着胡子,别有一番仙风道骨,听了林洛洛的话,微笑着,示意她坐下,书童捧了两盏茶奉上,“不知林公子深夜来访,所谓何事?”
“韩先生,晚辈受家父嘱托有些事情需要找陈益坚郡守,谁知来了这里才知道陈郡守已经去世,今日听闻先生一直在城里给达官贵人的子女教书,不知先生可教过陈郡守的子女?”
此言一出,韩老先生倒是一脸平静,站在一旁的书童却兀得显出些紧张来,手里的茶托都差点掉落。
“陈郡守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听闻他去世后,他的妻女就失踪了,我也没再见过她们。”
“那他可还有其他家人?”
“老夫不曾听闻。”
“那还真是可惜,家父与陈郡守相交一场,若是能找到她们母女,也可略尽一点朋友之谊。”
韩先生听了也不再答话,林洛洛知道这样问不出什么,于是转换话题道:“先生,今日我见了先生那副字,心中甚有感触,不知可否容晚辈近前观瞻一番。”
韩先生颔首默许。
林洛洛起身绕过屏风走到书桌左侧挂着的那副字前,她并不懂书法,只是这句话总在她心头萦绕。
赵安柏曾对她说过,字见风骨,诗言志趣。这字的风骨她或许不太明白,但这诗的志趣她还是能读懂一二。
铁忽探得林怀远归朝的消息后,迅猛反扑,刘召带领十万兵马苦战半个多月,兵马折损了一半,而就在此时京城传来了林怀远谋逆全军被灭的消息。
将士们听到消息几欲哗变,刘召为免生乱极力压下,他自是不信林怀远会谋逆,但他认为朝廷会有公断,直到他等来朝廷要将他一同捉拿归案的圣旨。
他愤而杀死前来传旨的使官,继而挥刀自刎,底下一群将士群龙无首又因主副两位将军的冤死而愤然,遂与带兵前来接管他们的新主将严立均激烈对抗,最终五万余精兵几乎全军覆没,林飞则早在此前由刘召安排逃了出来。
铁忽借此机会一路反扑,直到伊吾郡北面一百里处严立均才堪堪守住。
“如此看来,陈益坚很关键,他现在还是伊吾郡守吗?”
“我逃出生天后,不敢再进城,所以不清楚伊吾郡现在的情况。”
一行人从京城出发走了近一个月到达玉门关,出了玉门关又走了三日到达伊吾郡,这一路极为顺畅。
为了不致起疑,众人住进了城中商贩最集中、最为繁华热闹的街市,两名茶商老板照例寻了间铺子卖茶叶,同时给城中预定了茶叶和特定中原货物的一些贵人送货。
林洛洛和林飞很快就打听到,陈益坚在林怀远出事后不久就自缢而亡,其妻女离奇失踪,无人知道下落。新郡守尚未任命,目前暂由严立均兼任。
一晃过了四五日,除了陈益坚已死的消息外,两人一无所获,林洛洛不由有些沮丧。
这日在茶叶铺里闲得无聊,林飞刚好独自出去了,她看茶商老板在准备出门送货,就央着老板带她一起去。
这位茶商老板姓张,曾经得过赵侯爷的恩惠,虽不知她真实身份,但一路来对她也甚为照顾,因此她一提,他便欣然同意。
坐上张老板送货的马车,林洛洛第一次细致地观察起这个边境重镇。
茶叶铺四周都是中原来的商贩,货物琳琅满目,茶叶、丝绸、瓷瓶、瓦罐、草药等等,应有尽有。
出了茶叶铺所在的街,两边聚集的则都是西境各国的商贩,货物也与前头不同,都是些玉石、织毯、皮毛、胡琴、果干、葡萄酒等,给人新鲜的异域感受。
张老板向林洛洛介绍说,伊吾城落成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但之前常年处于战乱,不是中原占领,就是铁忽占领,铁忽每次占城必将城内商铺粮库洗劫一空,那时候像他们这种做商贩的,只要遇上洗劫就必定血本无归,甚至可能连命都丢掉。
后来林怀远将军奉命来到伊吾驻兵,少年出英雄,连战连捷,一度将铁忽赶到了天山以北,伊吾郡得享二十余年的太平,才逐渐有了今日的繁华。
林洛洛听着张老板讲这些旧事,再看眼前的街市、商铺和来来往往的人心中便有些了感慨。
这是她父亲守卫了二十余年的城池,是他洒尽热血才换来的安宁,如今这座城池依旧热闹繁华,而那个守卫它的人却已经含冤九泉。
两人说着话就到了货主家,货主是位年迈的夫子,身着青色长袍,头发已经花白,身姿挺拔,精神头很好。
他将张老板和林洛洛请进去,又吩咐人去卸货,林洛洛注意到,他不仅买了许多茶叶,还有许多字画及文房四宝。
张老板忙着与他寒暄,林洛洛无事就观察起这间小院。
院子虽小却十分雅致,一概布局依照中原习俗,在这西境边陲之地别有异趣。
她瞧着瞧着突然发现正厅右侧屏风后书桌旁挂着一幅字,笔墨酣畅,跌宕有致,一气呵成,甚为痛快,不由便念了出来。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她念完回头对老夫子颔首道:“先生,您这副字让我这不懂书法的人都觉得有些触动。”
老夫子神情有一瞬的紧张,将她上下打量了一番,张老板忙在旁边解释道:“这位是林少爷,与我一同从中原来的,他父亲是我一位好友,想让他跟着我学做买卖,林少爷,这位是郡守城里有名的先生,韩老先生。”
林洛洛拱手低头赔礼,“老先生好,晚辈刚刚失礼了。”
韩先生笑了笑,受了她的礼,捏着几缕白胡须,微微点头道:“这位少爷看着颇有些诗书气质,想必也是个读书人。”
“晚辈不才,年少时也上过学堂念过书,可惜没甚天资,家父为了我以后能自谋生路,让我跟着张伯伯学做生意。”
韩先生又认真将她打量了一番,转头继续与张老板说话,“张老板,你这个徒弟不错。”林洛洛见他不理自己,也不再作理会。
离开韩先生的院子,她跟张老板将这位韩先生的情况打听了个一清二楚。
这位老先生是大概三十年前跟随一位郡守从京城过来的,曾是那位郡守的幕僚,后来那位郡守在一次守城战中身亡,传言他自那以后就消失了,再后来不知何时又出现在了伊吾城,建了这间小院,平日里教书为生,据说短短几年他门下出了几个进士,于是伊吾城里有些脸面的人就都想将子女送入他这个小学堂,时日一长他在这城里倒颇有了些威望。
回到茶叶铺时,林飞早已等她许久。
“陈益坚死后郡守府起了一场火,他妻女就是在那时失踪的,但是那场火只烧掉了陈益坚的书房,没过几天郡守衙门里的文书库房也起了一场大火,陈益坚的主簿死在了那场大火中。”
“烧掉陈益坚的书房可以理解,可能是怕陈益坚留下什么证据,烧掉衙门里的库房是为什么?”
林洛洛摸着脑袋想了想,忽然想起赵安柏跟她说过,陛下说话的时候都会有史官在一旁做记录,一般衙门里官员办差的时候,也会有一个人专门做记录,这些记录都会存起来,为了以后可以查证,他在大理寺看过她父亲的结案卷宗,里面就有当时的查案记录。
“看来,陈益坚确实收到了朝廷送来的圣旨,他的主簿也做了记录,并且这些记录被存进了库房。”
“烧掉库房,杀死主簿,就死无对证了?”
林洛洛点点头,又摇摇头,“也未必,如果那人找到了记录案卷,拿走或毁掉就可以了,有必要烧库房吗?”
“有道理,那是不是说明案卷有可能还在?”
林洛洛抱着胳膊沉思,还是觉得哪里不对。
“不管那人找没找到案卷,反正现在我们一时肯定是很难找到了,人也死了,库房也烧了,线索都断了。”
“别急,明天我再去查探一下。”
林洛洛点点头,想起韩先生,又道:“我今日跟张老板去了一位姓韩的老先生家里,不知为何,我觉得他有些怪异。”
“教书的韩先生吗?”
“是的,你认识?”
林飞摇头,沉思道:“我不认识,但我曾听陈郡守与义父闲聊时提起过一位韩先生,或许就是他。”
“那我们夜里再去见见他。”
“好。”
第15章 先生
韩先生的小院建得僻静,入了夜倒是让人一阵好找。
林洛洛与林飞两人绕了许久方才找到,到了门口,林洛洛走向前去敲了敲门。
开门的是一个书童,约摸十二三岁,模样清俊。
“我是白天随张老板来送货的晚辈,姓林,有事想请教老先生,劳烦通传。”
书童回屋片刻就出来将他们请了进去,韩先生已经在正厅里等着他们。
“韩先生,晚辈深夜造访,多有打扰,还请见谅。”
韩先生端坐在厅里,捏着胡子,别有一番仙风道骨,听了林洛洛的话,微笑着,示意她坐下,书童捧了两盏茶奉上,“不知林公子深夜来访,所谓何事?”
“韩先生,晚辈受家父嘱托有些事情需要找陈益坚郡守,谁知来了这里才知道陈郡守已经去世,今日听闻先生一直在城里给达官贵人的子女教书,不知先生可教过陈郡守的子女?”
此言一出,韩老先生倒是一脸平静,站在一旁的书童却兀得显出些紧张来,手里的茶托都差点掉落。
“陈郡守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听闻他去世后,他的妻女就失踪了,我也没再见过她们。”
“那他可还有其他家人?”
“老夫不曾听闻。”
“那还真是可惜,家父与陈郡守相交一场,若是能找到她们母女,也可略尽一点朋友之谊。”
韩先生听了也不再答话,林洛洛知道这样问不出什么,于是转换话题道:“先生,今日我见了先生那副字,心中甚有感触,不知可否容晚辈近前观瞻一番。”
韩先生颔首默许。
林洛洛起身绕过屏风走到书桌左侧挂着的那副字前,她并不懂书法,只是这句话总在她心头萦绕。
赵安柏曾对她说过,字见风骨,诗言志趣。这字的风骨她或许不太明白,但这诗的志趣她还是能读懂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