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就让他了解到一些重生文,苏景和的特征还对上了呢!落水,失忆,性格有了变化!太像了。
宋十一的揣测只自己想过,没有告诉过其他人,也不知道他距离真相相当近了。
只除了不是本人原身体重生。
比宋十一更惊讶的是韩琦。
因为他这个真的是范仲淹和他聊过的内容!
韩琦本人是奉行的优胜劣汰的,他反思了一下,如果让他临阵带兵,大概率真有可能带着人猛猛冲。
活下来的,一定是好士兵!能活下来,战役也自然就赢了!
这招韩信、项羽也用过,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陛下,派我去边关吧!去离西夏,越近的地方越好!臣本就是武将,正值壮年,廉颇未老,还能为陛下、为大宋分忧!”
【不是大夏吗?怎么叫西夏?也因为是在大宋的西边就这么叫吗?】
“大夏,大夏……”这人听到苏景和质疑,赶紧找补了一下,发现还自带理由后,也重复了一遍,“就在咱们西边吗,正合适、正合适。”
他旁边都有人对这个不省心的家伙怒目而视了。
韩琦也是很努力地参与进来,声援这人,“董侍郎之前有过胜仗,正合适的。”
董侍郎,兵部侍郎,虽然在兵部,但董侍郎却是走得文职晋升的路子,如果不是这次自请再转武将,去前线带兵养兵,他都要走成功文官了。
当武将,因为他天生力气大,武状元比文状元好考。
武转文,是因为武将没有发展前途,武将在大宋的官场直接低人一等。
现在转武,自然……
心声在大力扶持我们武将!
要赶上时代潮流!
“哎。”下朝之后,苏景和还在唉声叹气。
宋十一没想到,在观看过文官武将的激情口水战后,苏景和还能有不开心的情绪——不是应该都笑死了吗?
“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我帮你想想办法?”
“没办法的,你没办法拯救一个要面临科举的人。”苏景和叹气。
怎么还在想这个?宋十一头都要大了,下意识回复道。
“怎么没办法?我过两天休沐,要参加一个文学交流会,能进去的都是考过进士的,有人考了很多次,有人一次就过,这些人总有不同层面的经验吧?”
可恶。
宋十一服了自己了,怎么能够因为听苏景和的心声习惯了,就揽下了这个活儿!
他那个交流会是交流诗文的啊!这一下转学习频道了。
“太棒了,我到时候带着我小叔一起来!”苏景和握着宋十一的手,眼神都清澈了,像是看着救命恩人一般。
完蛋了。
宋十一的眼睛失去了光芒,苏景和怎么自己也要来!
他不会要在诗文会上听到这些“知交好友”的离谱八卦吧?!
交流会当天
宋十一更崩溃了,他头皮发麻地看着苏景和面前的两个小孩。
“怎么带小孩来啊!小孩他懂诗文吗?”
第16章
“小孩咋了,你别歧视小孩,说不定人家以后文采比你好呢。”
苏景和抱着苏轼,像是抱着什么秘密武器一样。
“莫欺少年穷嗷!”
“谁敢啊。”谁敢欺你少年穷?
宋十一这几天每天晚上都不得安宁,抽空——没空也硬抽,加入了朝堂少数知情人的会议。
他爹都以为他就此被大佬看重,成为宋家第一位青云直上,轻轻松松位极人臣,官拜宰相的人了。
只有宋十一知道,他这是成功应聘上苏景和的贴身保姆了,还不能让苏景和发现这保姆。
“进吧进吧,你也是,小朋友带过来不无聊吗?”宋十一嘴上这么对苏景和说,实际上转头就让人找了点小玩具过来,“小朋友,等会要是无聊了,可以找宋哥哥玩哦!”
“大朋友就不能找你玩了吗?”苏景和把苏轼的脸放在自己旁边,兄弟俩长得格外相似。
“当然可以。”宋十一相当无奈了,“等会你跟在我旁边就好,其他人应该也不会注意咱俩。”
此时的宋十一还没有见识过苏家的逆天文学基因,还把苏景和以及他面前这俩,一大一小俩小孩当做寻常小孩子。
唯一一个靠谱的成年人,看着老成持重的模样,但相当谦虚,带着一叠纸,宋十一粗略过了一眼,真的是备战科举会看的东西。
在这其中,苏景和这个曾经的探花,都显得相当文采飞扬……
“不是?你家基因这么逆天?你平时怎么也不表现表现?”
宋十一看向苏景和,相处一年他可太了解苏景和的文化程度了,有但不多,可能是失忆之后也没怎么学习,每次夸得都是朴实无华的大白话。
苏景和坐在宋十一的身边,老神在在地喝着从家里自备的茶包,清浅的茶香氤氲着桃子的甜蜜味道,香得让人忘乎所以。
“别装听不见啊,还是想要我多夸你几句?”宋十一凑过来,“说真的,收徒吗?你家这个小叔,他是第一次考科举吧,就这个文采,不中也不可能。”
“别这么自信,你想历史上多少有文采但科举考不上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啊~哎!”苏景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你别胡……”等等,这人还真不是胡说。
宋十一看着在人群中的焦点,众人围绕着苏洵感叹这他的才华,为他的诗文而兴奋,想到了苏景和这人的特异能力。
不会真被他看到了吧?
宋十一心下甚至有些怜悯苏洵了,但下一刻听到有人复颂苏洵文章里的句子的时候,“真的不收徒吗?”
苏景和伸出一个手掌,左右晃了晃,“不收徒,勿扰。”
中午吃饭的时候,此时众人已经过了沉迷在苏洵的文采中的时候了,他们本想靠着自己科举已通过的经验,给苏洵一点考场指导,但很快,他们发现不是考场问题。
“这题目的破题思路,很明显是在考核《论语》里面的‘君子不器’,你也点出来了,怎么写着写着就写偏了?”
“这题你绝对知道,你有旧文里面用过,怎么写的时候不记得了?”
“这个引申义你也自己用过的,怎么放到试卷上就不行了?”
几乎是和上午天差地别的场景,宋十一没有参与进去,只是听到这些故交崩溃的声音,就能猜到真相会有多可怕。
“这是你早就知道的?”宋十一瞳孔地震,“为什么,会有人明明知识都在脑子里,结果放在考核上就考不过去了?”
苏景和放下自己捧了一个上午的宝贝小茶杯,这次是有过滤装置的,放茶叶用,虽然是竹编和木制两种,但是加上这个又畅销了一点。
“别看你的杯子了,已经有人问我怎么买了。”宋十一叹息,看着苏景和顿时发光的眼睛,“你是不是忘记你已经不是在窑厂工作了?”
“哎呀,习惯了,文君给我们家送过来样品之后,我就下意识想着怎么拓宽销量了,我老大我都去推销了一下,让他时不时喝喝呢!”
没有了销售压力,苏景和像是身上地一座大山被移开了一样,语气轻松。
“我们家是快乐教育,除了我老爹,没有人这么执着功名利禄的。”
“我老爹考科举,三十岁终于考中,还没被分配上一官半职,就因病离开了,而我的小叔,他七岁的时候读书,发现自己不喜欢,就放弃读书,出门游历,八年前我的大侄子出生的时候,他才开始认真学习应试。”
苏景和看着坐在苏洵旁边一板一眼的小孩苏景先,“喏,那就是我的大侄子,我小叔的学习进度应该和大侄子差不多。”
“原来是认为自己的学习只有八岁,所以一直没有把已经学会的知识用在试题上吗?”宋十一从苏景和的话里领悟出来了一点,站起身,就要拯救自己的好友们去。
他,找到让苏洵发挥自己才华的方法了!
“到时候你别想着是在考试,就当做是你正常写文作诗的时候。”宋十一一说自己有办法,立刻被奉为瑰宝,让他直接走进了人群的中心,和苏洵面对面。
这边苏景和还坐在原地,和他一样一直在原地的还有苏轼。
这小家伙刚刚被牵着手畅游了一下这片地方,现在在中场休息。
“哥,你怎么不去玩?”苏轼看着苏景和,苏景和这回手上抱着的不是水杯了,而是吃的,“给我也来一口。”
“给,小孩子吃酸果子吃多了牙齿会被酸掉,所以一天只能吃三个,算了,五个哦。”苏景和边给还边哄骗苏轼。
“我还要留着肚子吃别的呢,谁会只吃这个啊。”苏轼吃了一个就摇头晃脑地离开了。
和他一比,我居然更像个孩子?
苏景和反思了一秒钟,又安详地躺回了椅子上。
“无人扶我凌云志,哎嘿,我自己也上不去~”
宋十一的揣测只自己想过,没有告诉过其他人,也不知道他距离真相相当近了。
只除了不是本人原身体重生。
比宋十一更惊讶的是韩琦。
因为他这个真的是范仲淹和他聊过的内容!
韩琦本人是奉行的优胜劣汰的,他反思了一下,如果让他临阵带兵,大概率真有可能带着人猛猛冲。
活下来的,一定是好士兵!能活下来,战役也自然就赢了!
这招韩信、项羽也用过,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陛下,派我去边关吧!去离西夏,越近的地方越好!臣本就是武将,正值壮年,廉颇未老,还能为陛下、为大宋分忧!”
【不是大夏吗?怎么叫西夏?也因为是在大宋的西边就这么叫吗?】
“大夏,大夏……”这人听到苏景和质疑,赶紧找补了一下,发现还自带理由后,也重复了一遍,“就在咱们西边吗,正合适、正合适。”
他旁边都有人对这个不省心的家伙怒目而视了。
韩琦也是很努力地参与进来,声援这人,“董侍郎之前有过胜仗,正合适的。”
董侍郎,兵部侍郎,虽然在兵部,但董侍郎却是走得文职晋升的路子,如果不是这次自请再转武将,去前线带兵养兵,他都要走成功文官了。
当武将,因为他天生力气大,武状元比文状元好考。
武转文,是因为武将没有发展前途,武将在大宋的官场直接低人一等。
现在转武,自然……
心声在大力扶持我们武将!
要赶上时代潮流!
“哎。”下朝之后,苏景和还在唉声叹气。
宋十一没想到,在观看过文官武将的激情口水战后,苏景和还能有不开心的情绪——不是应该都笑死了吗?
“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我帮你想想办法?”
“没办法的,你没办法拯救一个要面临科举的人。”苏景和叹气。
怎么还在想这个?宋十一头都要大了,下意识回复道。
“怎么没办法?我过两天休沐,要参加一个文学交流会,能进去的都是考过进士的,有人考了很多次,有人一次就过,这些人总有不同层面的经验吧?”
可恶。
宋十一服了自己了,怎么能够因为听苏景和的心声习惯了,就揽下了这个活儿!
他那个交流会是交流诗文的啊!这一下转学习频道了。
“太棒了,我到时候带着我小叔一起来!”苏景和握着宋十一的手,眼神都清澈了,像是看着救命恩人一般。
完蛋了。
宋十一的眼睛失去了光芒,苏景和怎么自己也要来!
他不会要在诗文会上听到这些“知交好友”的离谱八卦吧?!
交流会当天
宋十一更崩溃了,他头皮发麻地看着苏景和面前的两个小孩。
“怎么带小孩来啊!小孩他懂诗文吗?”
第16章
“小孩咋了,你别歧视小孩,说不定人家以后文采比你好呢。”
苏景和抱着苏轼,像是抱着什么秘密武器一样。
“莫欺少年穷嗷!”
“谁敢啊。”谁敢欺你少年穷?
宋十一这几天每天晚上都不得安宁,抽空——没空也硬抽,加入了朝堂少数知情人的会议。
他爹都以为他就此被大佬看重,成为宋家第一位青云直上,轻轻松松位极人臣,官拜宰相的人了。
只有宋十一知道,他这是成功应聘上苏景和的贴身保姆了,还不能让苏景和发现这保姆。
“进吧进吧,你也是,小朋友带过来不无聊吗?”宋十一嘴上这么对苏景和说,实际上转头就让人找了点小玩具过来,“小朋友,等会要是无聊了,可以找宋哥哥玩哦!”
“大朋友就不能找你玩了吗?”苏景和把苏轼的脸放在自己旁边,兄弟俩长得格外相似。
“当然可以。”宋十一相当无奈了,“等会你跟在我旁边就好,其他人应该也不会注意咱俩。”
此时的宋十一还没有见识过苏家的逆天文学基因,还把苏景和以及他面前这俩,一大一小俩小孩当做寻常小孩子。
唯一一个靠谱的成年人,看着老成持重的模样,但相当谦虚,带着一叠纸,宋十一粗略过了一眼,真的是备战科举会看的东西。
在这其中,苏景和这个曾经的探花,都显得相当文采飞扬……
“不是?你家基因这么逆天?你平时怎么也不表现表现?”
宋十一看向苏景和,相处一年他可太了解苏景和的文化程度了,有但不多,可能是失忆之后也没怎么学习,每次夸得都是朴实无华的大白话。
苏景和坐在宋十一的身边,老神在在地喝着从家里自备的茶包,清浅的茶香氤氲着桃子的甜蜜味道,香得让人忘乎所以。
“别装听不见啊,还是想要我多夸你几句?”宋十一凑过来,“说真的,收徒吗?你家这个小叔,他是第一次考科举吧,就这个文采,不中也不可能。”
“别这么自信,你想历史上多少有文采但科举考不上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啊~哎!”苏景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你别胡……”等等,这人还真不是胡说。
宋十一看着在人群中的焦点,众人围绕着苏洵感叹这他的才华,为他的诗文而兴奋,想到了苏景和这人的特异能力。
不会真被他看到了吧?
宋十一心下甚至有些怜悯苏洵了,但下一刻听到有人复颂苏洵文章里的句子的时候,“真的不收徒吗?”
苏景和伸出一个手掌,左右晃了晃,“不收徒,勿扰。”
中午吃饭的时候,此时众人已经过了沉迷在苏洵的文采中的时候了,他们本想靠着自己科举已通过的经验,给苏洵一点考场指导,但很快,他们发现不是考场问题。
“这题目的破题思路,很明显是在考核《论语》里面的‘君子不器’,你也点出来了,怎么写着写着就写偏了?”
“这题你绝对知道,你有旧文里面用过,怎么写的时候不记得了?”
“这个引申义你也自己用过的,怎么放到试卷上就不行了?”
几乎是和上午天差地别的场景,宋十一没有参与进去,只是听到这些故交崩溃的声音,就能猜到真相会有多可怕。
“这是你早就知道的?”宋十一瞳孔地震,“为什么,会有人明明知识都在脑子里,结果放在考核上就考不过去了?”
苏景和放下自己捧了一个上午的宝贝小茶杯,这次是有过滤装置的,放茶叶用,虽然是竹编和木制两种,但是加上这个又畅销了一点。
“别看你的杯子了,已经有人问我怎么买了。”宋十一叹息,看着苏景和顿时发光的眼睛,“你是不是忘记你已经不是在窑厂工作了?”
“哎呀,习惯了,文君给我们家送过来样品之后,我就下意识想着怎么拓宽销量了,我老大我都去推销了一下,让他时不时喝喝呢!”
没有了销售压力,苏景和像是身上地一座大山被移开了一样,语气轻松。
“我们家是快乐教育,除了我老爹,没有人这么执着功名利禄的。”
“我老爹考科举,三十岁终于考中,还没被分配上一官半职,就因病离开了,而我的小叔,他七岁的时候读书,发现自己不喜欢,就放弃读书,出门游历,八年前我的大侄子出生的时候,他才开始认真学习应试。”
苏景和看着坐在苏洵旁边一板一眼的小孩苏景先,“喏,那就是我的大侄子,我小叔的学习进度应该和大侄子差不多。”
“原来是认为自己的学习只有八岁,所以一直没有把已经学会的知识用在试题上吗?”宋十一从苏景和的话里领悟出来了一点,站起身,就要拯救自己的好友们去。
他,找到让苏洵发挥自己才华的方法了!
“到时候你别想着是在考试,就当做是你正常写文作诗的时候。”宋十一一说自己有办法,立刻被奉为瑰宝,让他直接走进了人群的中心,和苏洵面对面。
这边苏景和还坐在原地,和他一样一直在原地的还有苏轼。
这小家伙刚刚被牵着手畅游了一下这片地方,现在在中场休息。
“哥,你怎么不去玩?”苏轼看着苏景和,苏景和这回手上抱着的不是水杯了,而是吃的,“给我也来一口。”
“给,小孩子吃酸果子吃多了牙齿会被酸掉,所以一天只能吃三个,算了,五个哦。”苏景和边给还边哄骗苏轼。
“我还要留着肚子吃别的呢,谁会只吃这个啊。”苏轼吃了一个就摇头晃脑地离开了。
和他一比,我居然更像个孩子?
苏景和反思了一秒钟,又安详地躺回了椅子上。
“无人扶我凌云志,哎嘿,我自己也上不去~”